03.04 她是枣庄的政协委员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认识她吗


她是枣庄的政协委员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认识她吗

人物档案

王传玲,女,1955年9月出生,国家一级演员,1971年6月从事艺术表演工作,1980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197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枣庄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滕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枣庄市政协四、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传承人代表。

“……王传玲在4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舞台人物形象,多次荣获全省全国大奖。1986年《匡衡进京》获省表演一等奖;1996年、1997年、1998年主演的大型现代戏《风雨情怀》、《兵头将尾》、《驴王嫂》连续三届获山东省“五个一”戏剧精品工程奖;2004年大型历史剧《墨子》轰动京城,2006年该剧获省戏剧精品工程奖。2005年柳琴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王传玲被山东省定为该项目传承人代表。”

从小学艺 矢志不移

她是枣庄的政协委员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认识她吗

上图:竞选小戏进京演出时和贺敬之老部长合影 下图:金铁霖教授来滕演出时合影

“我从16岁开始学艺,先学的京剧,后来才改学的柳琴戏。家里人没有什么偏见,都很支持我学戏。”在滕州市文化馆,快人快语,性格颇有些豪爽感觉的王传玲向记者讲起了她的从艺经过。她说,改学柳琴戏时,她已经19岁了,算是学员中间年龄较大的,身体的柔韧性等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差些。她就在练功上多下功夫,每天比其他学员早起一两个小时,先围着场地练“跑圆场”,之后再和他们一起练别的项目。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她行云流水般的台步,离不开台下多年的苦功。

王传玲告诉记者,柳琴戏又称“拉魂腔”,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一带流传了近三百年。枣庄柳琴戏大约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柳琴戏表演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明快的节奏、粗犷朴实的风格是柳琴戏表演的主要特点。为了学好柳琴戏,从其他柳琴戏艺人的唱腔风格中汲取营养,王传玲在丈夫的支持下买了一台300多元的三洋收录机,而当时王传玲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5元左右。她带着这台收录机到周边县市四处寻访柳琴戏老师,把他们的唱腔录下来,带回家里仔细琢磨、练习,吸收各位艺人唱腔的技巧,而又融会贯通力求尽快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大胆创新 改良剧种

她是枣庄的政协委员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认识她吗

据王传玲介绍,作为土生土长的柳琴戏,尚未形成自己系统的表演程式,其音乐与大剧种相比尚显单调,调式、板式变化不大,在发音、吐字、行腔和节奏方面均受局限,不仅一般演员不适应,也制约了演唱表现力的发挥。

“我不想完全停留在适应传统唱法上,而是要丰富它,改造它,使其更能发挥‘唱’的表现力,适应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和观众的审美需求。”王传玲说。为此她虚心尊前辈艺人为师,认真揣摩每个人的演唱特长,努力学习前辈艺人的声音浑厚、吐字清晰、声音柔媚、乡土味浓、细腻委婉、宽亮大方。但从她的行腔,尤其是发音、吐字,和拖腔的处理上,她就是她自己王传玲。

另外她还广泛的从姊妹艺术,诸如豫剧、吕剧、歌剧,特别是京剧艺术中吸收营养,借鉴它们的发声、吐字,行腔方面的技巧,来丰富自己的唱腔。王传玲扮相大方,表演娴熟,凭借嗓音脆亮,音域宽厚,运嗓自如的优势,博采众长,唱出新腔,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探究中,形成了泼辣而又细腻、豪放而又委婉的艺术风格。她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传统的艺术也必须与时俱进,提高品味,即既有时代特色,又不失传统韵味,方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王传玲正是这一方向的执着实践者。

“挑大梁”的“台柱子”

她是枣庄的政协委员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认识她吗

《蝶恋花》中饰杨开慧

王传玲从艺近40年,先后在几十多台有影响的柳琴戏中扮演“抗大梁”的角色,成为有名的“台柱子”。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阿庆嫂”、“江水英”的舞台形象,王传玲的名字,就走进了滕州的千家万户,以至于形成了一股“传玲热”。

王传玲先后主演的《李慧娘》、《孟姜女》、《瑞云》、《匡衡进京》、《封神榜》、《山乡锣鼓》、《风雨情怀》、《兵头将尾》等等,有的在山东省和苏鲁豫皖柳琴艺术节获表演一等奖,有的晋京会演获得好评,有的被评为戏剧精品,还有的柳琴唱段被中央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并播放,柳琴戏《竞选》还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 “金奖”,2009年4月,墨子剧在北京中央党校演出,得到在校领导和学员们的高度评价。

采访中王传玲向记者谈起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个小笑话。说的是有一次在菏泽演出,饰演商纣王妲己的王传玲刚下舞台,就遭到一群观众的围攻,他们指着她骂:“这个女人太坏了!”说起这件事,王传玲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被人骂了的滋味当然很难受,但王传玲说后来一想也感到很欣慰,这证明自己扮演的角色传神逼真,把人物演活了,以至于让观众产生了误会。

心系柳琴 痴心不改

她是枣庄的政协委员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认识她吗

《墨子》剧中饰老滕阳公主

王传玲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因为受电视节目的冲击,柳琴戏的观众日益减少,市场越来越不好,人才得不到重视,为此她还曾经痛苦地离开过一段时间柳琴剧团到文化馆工作。但酷爱的事业吸引着王传玲,对柳琴戏的痴迷使她离开剧团后,仍然参加各种重要的演出以及省里的各种比赛,始终活跃在柳琴戏的舞台上。

2001年,对柳琴戏痴心不改的王传玲在剧团最不景气的时候又回来了,挑起了剧团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她说她不能看着剧团散板,不能让青年演员出现断层,导致失传,更不能让“拉魂腔”失了魂。王传玲重新整顿剧团,争取领导的重视,先后解决了演员工资、后续人才的招收培养等重大问题。并结合市场需要,增加综合文艺演出,剧团与企业联姻,但有一点不会改变,就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以发展柳琴戏为最终目标,任何演出也不能丢下柳琴戏。经过王传玲的不懈努力,柳琴剧团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柳琴戏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又迎来了它绚烂的春天。

培养学生 参政议政

面对柳琴戏观众流失、后继乏人等不容乐观的现状,王传玲身感责任重大。她告诉记者,在她回到柳琴剧团时,团里已有近20年没有招收学员了,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骨干演员很多已年过半百,最年轻的也是30岁有余。为解决后备人才问题,她和同事们几经努力,于2002年成立了滕州市柳琴戏校,招收了35名学员。现在的小演员已能登台演出,并涌现出了许多颇具潜力的青年演员,他们除了掌握了除柳琴戏的表演外,还学到了其他的演出技能,适应了目前市场的需要。

王传玲是枣庄市政协四、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在繁忙的演出之余,她积极参政议政,为柳琴戏的发展写提案,鼓与呼。如她提交的《柳琴戏人才的培养问题》提案中,对柳琴戏后继乏人、柳琴戏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柳琴戏的传承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等皆有涉猎,表达了一位政协委员、一位表演艺术家、一位国家级非物传人对柳琴戏这一传统剧种深切的关注和厚爱。

退休了,心思还在柳琴戏

她是枣庄的政协委员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认识她吗

“虽然退休两年了,但唱了一辈子的柳琴戏,现在根本放不下。”王传玲告诉记者,柳琴戏是她一生的事业,是她的生命,即使退了休,但每天心思还在柳琴戏上。除了每天坚持早起吊嗓、练功外,王传玲现在做得最多的事就辅导学生,并且是随叫随到,不要任何报酬。

王传玲欣喜地告诉记者,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全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大赛决赛,日前在济南举行,枣庄市柳琴戏优秀青年演员马安林,经过初赛、复赛,一路过关斩将,从42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杀入36名决赛队伍,并一举夺得首场决赛一等奖。看到学生获奖,老师当然无比的激动。她说,目前滕州柳琴戏目前以孙作建、马安林、王艳玲、杜晓晴、赵玉会、王丹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健康成长,在全省、全国的各类专业比赛中屡创佳绩,挑起了剧团的“大梁”,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王传玲日前在纸媒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喜看红梅绽放 传承更需新人》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学生获奖,柳琴戏后继有人的喜悦之情。她说:“柳琴戏是枣庄市的一大靓点,正为枣庄市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增光添彩。戏曲艺术人才需及时发现,及时培养,并重点打造,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对剧种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我渴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学习柳琴戏,唱好柳琴戏;渴望柳琴戏艺术人才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渴望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柳琴戏的传承发扬光大。”

(微游枣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