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解讀道德經,說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


​解讀道德經,說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老子在這一章解讀自己對道的理解,說“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推崇自然規律!對道做出這樣的描述。

很多人都侷限於此,其實老子想說的問題,不僅僅如此!

在文化史上,有一個軸心時代!


​解讀道德經,說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在中國,孔子創立儒學,我們會發現孔子一生,整理六經,一生述而不作。《論語》傳誦千古,也是後人整理成書。翻遍浩如煙海的歷史記載,發現孔子沒有留下親自撰寫的著作。

這並不是一個偶然文化現象!

在印度,釋迦牟尼佛傳法四十九年,同樣未立文字。我們現在看到的佛經,由弟子們以語錄體的形式,編輯成書。經典是歷經四百年,四次結集完成的。

在西方世界,《聖經》逾越千年,由《舊約》、《後典》和《新約》組成,絕非一個人能夠完成的,裡面的內容,龐雜繁複,矛盾的地方很多。

可見,現實告訴我們,任何文化流派形成,都是歷經開源者以及後世弟子的努力,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開源者不立文字,應該是有考量的,不能讓自己的思想,約束後人!開創的不是典籍,更重要的是實踐內容。


​解讀道德經,說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禪宗的出現絕非偶然,無論玄學還是禪學,都是人類文化的經典。但是禪宗和玄學非常的特殊,走的路子很另類,歷史淵源非常的久遠,禪宗能在中原傳播,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禪是思維修!源於人類的本能,由古代先民開發,存在於各種文化體系中,先秦時期,就有明確的記載,堯帝是首推禪事鼻祖。後來印度佛教東傳,印度詞彙jana,漢語音譯為"禪那",後世便以"禪"字稱謂。

《碧巖集》記載“達摩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就是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十六字玄旨的來源。

禪宗傳到惠能,惠能傳了四十三個人,以後只傳法,不傳衣缽。這已經很好了,很多文化流派,傳承的時間更短,人類歷史漫長,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沉澱下來的,都是歷經時光洗禮,這世界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什麼所謂真理,大自然的規律才是左右世界的原力所在。一個人再偉大,也會被環境約束思想和行動。每一個人都會被環境侷限,也許這就是文化集大成者們的考量。用行動給後世樹立楷模,述而不作,不立文字。


​解讀道德經,說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無論孔子還是釋迦牟尼,活著的時候,是反對偶像的!他們就是文化歷史上的思辨鬥士,推崇思辨精神,質疑一切,用實踐的精神,實證大自然的規律,為後人趟出一條路。

大自然太大了,人類的生命太過短暫,因為能力原因,想通曉所有規律,不是太現實,老子因此寫下了這段話,描述大自然,描述他心目中的道!他能告訴世人的,不是道的本質,因為他真不知道,他告訴世人,他的態度,他的思辨,他的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