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上肢的主要角度測量:

1、肩關節活動角度;2、肱骨頸幹角;3、肱骨頭後傾角;4、肱骨遠端前傾角;5、肱骨遠端外翻角;6、肘關節正常角度與骨折後活動角度及Huter線與Huter角;7、提攜角;8、冠狀突骨折時尺骨張開角;9、橈骨頭和手術安全區角度;10、Teardrop角;11、橈骨掌傾角;12、橈骨尺偏角;13、橈月角;14、頭月角;15、舟月角;16、尺腕角;17、腕骨角;18、橈頭角;19、橈舟角。


一、肩關節活動範圍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二、肱骨頸幹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三、肱骨幹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肩關節正位片,在肱骨大結節與肱骨頭上緣間作一聯線,再作肱骨幹軸線,兩線相交內側的夾角,正常為130~140º。


參考意義:小於130º為肩內翻,大於140º為肩外翻。


四、肱骨頭後傾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肱骨近端上面觀,可見肱骨鏡軸線同肱骨髁間軸線呈大約30°的後傾角。


參考意義:肩關節置換時通常術中後傾25-40°,此時假體翼應該對準結節間溝後方,假體內、外旋達到50°關節穩定說明後傾角合適;如果後方骨折脫位,後傾角應該可減少5-10°,如果前方骨折脫位,後傾角應增加5-10°。原則是後傾角不能<20°或>40°。


五、肱骨遠端前傾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參考意義:肱骨遠端存在40°的前傾角,同尺骨鷹嘴的傾斜角度一起,使滑車與肱骨小頭整體位於肱骨幹的前方,以適應更大的屈肘角度,因此在骨折復位固定過程中,恢復幹骺端和肱骨幹的聯繫時,一定要注意恢復此前傾角。


六、肱骨遠端外翻角及肘關節“3個窩”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參考意義:手術過程中應避免內固定物進入以上三個窩,以免影響肘關節屈伸活動範圍。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肘關節周圍骨折治療後,活動最低限度為屈伸30°-130°,旋前、旋後各50° 。


Huter線與Huter三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正常情況下,肘關節伸直時,肱骨外上髁、肱骨內上髁和鷹嘴突在一條直線上,肘關節屈曲時,三者呈一等腰三角形,肱骨髁上骨折三者關係不變,肘關節後脫位時,三者關係改變。


七、提攜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參考意義:正常值 男:1-15°;女:15-20°;兒童:15°左右。


提攜角通常是雙側對稱的,可以作為是否存在序列錯位的一個指徵。若增大,稱肘外翻,常見於骨折復位不良,肱骨外髁骨折後。若提攜角向內側減小,肘部輪廓改變呈現所謂“槍柄畸形”,稱為軸內翻,常見於肱骨髁上骨折,肘關節後脫位等。


八、冠狀突骨折與尺骨張開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當冠狀突骨折>50%時,測量尺骨張開角可減小到0°,此時會嚴重影響肘關節的穩定性,容易造成肘關節的脫位。尺骨張開角:即鷹嘴尖與冠狀突尖連線同尺骨幹長軸的夾角,正常應>30°。當冠狀突骨折>50%時,測量尺骨張開角可減小到0°,此時會嚴重影響肘關節的穩定性,容易造成肘關節的脫位。


尺骨張開角:即鷹嘴尖與冠狀突尖連線同尺骨幹長軸的夾角,正常應>30°。


九、橈骨頭手術安全去角度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前臂中立位時,在橈骨頭前外側,大約90°的弧形區域,在前臂旋前或旋後過程中不進入上尺橈關節的骨性間隙,該區域稱為“安全帶(安全區)”。是橈骨頭骨折內固定安放鋼板的位置,在放置鋼板前應通過旋前、旋後來確定該安全區。


十、Teardrop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Teardrop角系反應橈骨遠端關節面掌側邊緣背伸情況,即側位片上橈骨縱軸線與橈骨遠端掌側關節面(橈骨莖突關節面水平)的夾角,正常70°±5°。


參考意義:如果Teardrop角下降到45°以下,提示月骨關節面掌側邊緣向背側旋轉、關節面塌陷,伴有腕關節軸向或北側脫位,所以,恢復Teardrop角,糾正橈骨遠端背側成角非常重要。


十一、橈骨掌傾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橈骨掌傾角是指在腕關節側位片中,橈骨遠端關節面掌、背側最遠點連線與橈骨長軸的垂直線之間的夾角。


參考意義:正常值10-15°之間。角度改變主要提示橈骨遠端骨折,在正位片上橈骨短縮5mm或者側位片上背側成角>20°,提示預後較差。


十二、橈骨尺偏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橈骨尺偏角是指橈骨縱軸線的垂線與橈骨遠端尺橈側最遠點的連線之間的夾角。


參考意義:正常範圍約21-25°。若橈骨尺偏角改變,提示腕關節脫位或橈骨遠端骨折。


十三、尺腕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尺腕角在腕關節正位片作月骨和三角骨的外緣切線,並作尺骨遠端關節面的切線,此兩線所形成的夾角即尺腕角。


參考意義:正常值21-51°。若尺腕角改變,提示腕骨骨折或腕關節脫位。


十四、橈月角(月骨傾斜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橈月角是指橈骨中軸線與月骨中軸線的夾角。


參考意義:正常為0°。屈曲>15°,提示掌屈不穩定,背伸>10°,提示背伸不穩定。線所形成的夾角即尺腕角。


參考意義:正常值21-51°。若尺腕角改變,提示腕骨骨折或腕關節脫位。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頭月角是指腕部背側偏上頭狀骨和月骨軸線的夾角。


參考意義:正常為0-15°。>20°提示腕關節不穩。


十六、舟月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舟月角是指手舟骨和月骨軸線的夾角。


參考意義:正常30-60°,>70°提示腕背伸不穩,<30°,提示腕掌屈不穩,若>60°或移位>1mm,需要對手舟骨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正位片上舟月間距<3mm,間距>3mm,提示舟月韌帶撕裂。


十七、腕骨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在腕關節正位片上,分別作手舟骨、月骨的切線,和月骨、三角骨的切線,此兩線的夾角即腕骨角。


參考意義:正常值130° 腕關節骨折或脫位時腕骨角增大,腕骨角減小見於Madelung畸形和卵巢發育不全。


十八、橈頭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橈頭角是指腕部側位片上橈骨和頭狀骨中軸線的夾角。


參考意義:正常值6-26°。>26°,提示腕關節不穩。


十九、橈舟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橈舟角即在腕關節側位片橈骨與舟骨(掌側與背側)中軸線的夾角。


參考意義:55°-75°,>75°,提示腕關節不穩。判斷月骨無菌性壞死的程度及分期。月骨無菌性壞死Lichtman分期中,ⅢA和ⅢB期的區分,出現舟骨環形徵,並出現橈舟角的加大為ⅢB期。


下肢的主要角度測量:

髖關節活動角度;股骨頸幹角;聯合前傾角;股骨頸前傾角(扭轉角);髖臼杯前傾角;髖臼杯外展角;髖臼及髂骨;CE角;骨骺角;Bryant角;膝關節活動角度;膝外翻角;Q角;脛骨平臺-脛骨幹角;脛骨平臺後傾角;踝關節活動角度;脛距角;距腿角;下脛腓關節不穩;踝關節內側間隙測量;跟骨結節關節面(Bthler角);前後跟距角(Kite角);外側距跟角;Meary角;langre角;股骨角;拇外翻與蹠骨間夾角。


一、股骨頸幹角


股骨頸的長軸與股骨幹縱軸之間形成的角度為股骨頸幹角,又叫內傾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參考意義:正常值在110-140°之間,男性平均為132°,女性平均為127°,頸幹角隨年齡的增大而減小,兒童平均151°,頸幹角大於正常值為髖外翻,小於正常值為髖內翻。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二、股骨頸前傾角


股骨頸前傾角:股骨頸前傾角是指股骨頸的中軸線與股骨內外髁中點間的連線形成的夾角。


意義:嬰兒期較大,約20-30°,成年為12-15°,內、外八字步態者前傾角過大或過小。股骨頸前傾角說明股骨頸軸線與股骨髁冠狀面之間有一個向前的傾斜角度,這要求在股骨頸骨折作多根針內固定時,必須沿著前傾角與頸幹角的方向進針,以免固定針穿出股骨頸。股骨頸扭轉角說明股骨頸在發育過程中沿股骨縱軸向前旋轉一個角度,這對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及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股骨上段反旋轉截骨術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股骨頸骨折線的傾斜角:通過測量沿股骨頸骨折線延長線與股骨幹中垂線的夾角稱之為股骨頸骨折線傾斜角又叫林頓角。


參考意義:

a、林頓角小於30度一般發生在外展型骨折,這種骨折剪力小,比較穩定,關節囊血運破壞少,同時由於髖關節肌肉張力和收縮力促使骨折端靠攏,並施予一定的壓力,更有利於骨折的癒合。


b、林頓角角大於50度一般發生在內收型骨折,這種骨折剪力大,移為明顯,很少嵌插,骨折不穩定,同時由於髖關節肌肉牽拉而向上移位,同時又因為下肢重量而外旋,更容易使關節囊遭到破壞,骨折癒合率低,股骨頭缺血壞死率高。


c、通過林頓角的測量了解骨折癒合的預後,對股骨頸骨折在傳統保守治療的治療上評估顯得異常重要。檢查注意事項:拍片的體位不要太離譜,需便於評估,以為便於提高治療上評估的準確性。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三、髖臼杯外展角


髖臼杯外展角:髖臼杯外展角即髖臼杯開口平面與軀幹水平間的夾角。


意義:正常值45-55°。外展角過大,容易發生髖關節內收時撞擊,假體外上緣應力集中和髖關節不穩,並向後方脫位;外展角過小,髖臼對股骨頭覆蓋減小,關節趨於不穩定。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髖臼角和髂骨角:髖臼角也叫髖臼指數(AL),髂骨最下緣與髖臼外緣的連線,與H線(H線,即Hilgenreiner線,組成兩側髖臼髂骨最下緣的連線),適於“Y”型軟骨尚未閉合的兒童(≤10歲)髖臼的測量。


髂骨角:即髂前上棘即髖臼外緣連線和軀體H線的夾角,用於判斷骨盆前傾。


參考意義:髖臼角:新生兒30°,1歲後不應超過25°,2歲約20°,成人約10°,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時,髖臼變淺,該角度增大。髂骨角:新生兒約55°,正常範圍約43-67°,角度減小為異常(提示骨質軟化症)。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四、CE角


CE角:即股骨頭中心點的垂線與髖臼外側邊緣的夾角。成人25°以上為正常,20°以下,提示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五、HE角


HE角:亦為骨骺角,為股骨頭骨骺近端切線與Hilgenreiner線(通過三角軟骨的一條水平線)。


參考意義:正常<25°,40-70°,提示髖內翻。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六、alpha角


alpha角:仰臥水平投照側位片(需要髖部內旋10度) ,指從股骨頭中心與頭頸交界處連線和股骨頸中軸線的夾角。


參考意義:大於50.5度說明存在髖臼撞擊。


七、Sharp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Sharp角即雙側淚滴下端連線與淚滴下端至髖臼上緣連線所成的角。正常值33-38°。參考意義:<32°很少見且無臨床意義,39-42°為正常值的上限,42-47°需動態觀察,>47°可認為異常。評價髖臼發育和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情況。


八、膝外翻角


膝外翻角:膝關節正常屈曲活動範圍為0°-135°,伸直0°,內旋20-30°,外旋30-40°。膝外翻角為股骨長軸線與脛骨長軸線在膝關節處相交成向外的夾角。正常約170°。


參考意義:若外側夾角<170°,為膝外翻(X形腿),若>170°,為膝內翻(O形或弓狀腿)


九、Q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Q角:從髂前上棘到髕骨中點連線代表股四頭肌牽拉力線,從髕骨中點到脛骨結節連線與股四頭肌牽拉力線相交之角,為Q角。


參考意義:正常Q角男性8-10°,女性 10-20°,亦有人認為男性10-15°,女性12-18°。Q角越大,使髕骨外移分力越大、股四頭肌外側力增大,易導致髕骨外出半脫位。


十、股骨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股骨角:股骨角是指關節正位片上股骨縱軸線與股骨遠端關節面切線的外側夾角。正常值75-85°。


參考意義:股骨角增大或減小提示股骨髁上骨折或膝關節內、外翻。脛骨平臺-脛骨幹角:脛骨平臺-脛骨幹角是由脛骨平臺切線與脛骨解剖軸所構成的內側夾角,即膝關節表面相對於脛骨幹內翻成角,平均為85°,是脛骨平臺重要測量角度。


十一、脛骨平臺後傾角


脛骨平臺後傾角:脛骨平臺後傾角是脛骨平臺前後緣連線與脛骨中上段前側骨皮質切線的垂線之間構成的夾角。


參考意義:脛骨平臺內側後傾角平均為14.8°,外側後傾角平均為11.8°。手術時應特別注意恢復並維持脛骨平臺的生理性後傾角度。


十二、踝關節活動度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踝關節活動度:踝關節的軸線:踝關節屈曲軸線在內、外踝尖端之間的連線上,在冠狀面、橫截面上各有10°、6°的輕微傾斜。正常行走所需的踝關節活動範圍:踝關節活動度為背伸30°,蹠屈45°,正常步態要求最小10°的背伸和20°的蹠屈。脛距角與距腿角:脛距角為平行於脛骨遠端關節面頂部的直線和連接內外踝尖端直線之間的夾角。距腿角為內外踝尖連線與脛骨遠端關節面垂線的夾角。


參考意義:脛距角正常為4-11°,角度與對側相比減小2-3°,提示腓骨縮短。距腿角正常為79-87°(83±4°),該角度增大,提示腓骨縮短。


十三、跟骨結節關節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跟骨結節關節角(Bohler角)即跟骨結節上緣(跟骨結節與跟骨後關節突的連線)與跟距關節面(跟骨前後關節突連線)形成的夾角。也可以理解為以跟骨後關節後上緣的頂點,分別在接骰骨關節面前上緣中點和跟骨結節後上緣中點連線的交角。


參考意義:正常值25-40°,貝螺角(Bohler.s角)被用於判斷跟骨骨折嚴重程度和評估跟骨骨折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當跟骨骨折造成整個後關節面分離、甚至塌陷時候貝累角(Bohler.s角)將會減小,嚴重時甚至為負值,貝累角的減小減輕了腓腸肌的力量和足的彈性作用,也影響了足的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在術後或者手法整復後可以通過貝累角(Bohler.s角)的測量來判斷跟骨骨折預後功能恢復的好壞。


十四、前後跟距角(Kite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前後跟距角(Kite角)即跟骨和距骨中軸線的夾角。參考意義:正常為25-45°,畸形足和內翻足患者,該角度減小。


十五、外側距跟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外側距跟角即距骨軸線與跟骨距骨關節面的夾角。

參考意義:正常為35-50°,足部畸形時角度減小,常見於馬蹄內翻足。


十六、距骨第一蹠骨角


距骨第一蹠骨角:Meary角即距骨中軸線與第一蹠骨中軸線的夾角。


參考意義:正常為0°,>0°,提示弓形足畸形。


十七、踇外翻角


彙總丨骨科常用的角度測量方法


拇外翻角即第一蹠骨和近節趾骨幹中線之間的夾角。蹠骨間夾角即第一、第二趾骨幹中線之間的夾角。


參考意義:拇外翻角正常值<15°,>15°提示拇外翻。蹠骨間正常值<9°,大於16°時要考慮行近端截骨以矯正畸形。


(1)輕度拇外翻:拇外翻角小於30°,蹠骨間夾角小於10°,關節常是匹配的,畸形可能由趾間拇外翻引起。


(2)中度拇外翻:拇外翻角30-40°,蹠骨間夾角13-20°,蹠趾關節常不匹配(半脫位),拇趾旋前並常對第二趾造成壓迫。


(3)重度拇外翻:拇外翻角大於40°,蹠骨間夾角20°或更大,拇趾旋前並常常常重疊在第二趾上或之下,蹠趾關節不匹配。第二蹠骨頭下常有轉移性疼痛,可能有關節炎改變。

玖玖骨科平臺致力於為骨科醫生、患者提供優質產品、服務的中國骨科疾病專業管理平臺。上玖玖骨科,骨科需求一站式解決。微信關注“玖玖骨科”公眾號,請搜索jiujiug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