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浅析清朝为何从未出现明朝由太监把持朝政的情况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朝会出现专权的太监?然后再来研究清代异于明代的原因。

明代太监专权的本质

我国古代的政治权力,最主要的就是皇权和相权,其中明清两代虽然不设丞相一职,但并不能改变相权依然客观存在的现象,即出现了类似于丞相的大学士。

皇权和相权就像两队相持的拔河运动员,有时候这面拉过去一些,皇权大一些;有时候那面拉过去,相权大一些,但基本上处于一个平衡的态势下。我们都说明清两朝是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但实际上,明代的皇权只在朱元璋、朱棣这两个人身上体现了绝对权威性,几乎不受制约,而更多的时候,是相权在制约皇权。


浅析清朝为何从未出现明朝由太监把持朝政的情况

在明朝多数时候,文官集团的权力很大,皇帝往往身不由己。比较著名的有嘉靖皇帝要追认自己的生父为皇帝,用了三年时间和文官斗争才搞定,史称“大礼仪之争”;而万历想改立太子,用了二十多年直到死都没有干成,二十多年里郁郁寡欢不理朝政,不与文官们合作。因此,皇帝只有依靠宦官集团来和文官集团斗争。

因此明代宦官的权力,实际上是皇权的一种延伸,即皇帝将部分权力分给了太监,由他们来帮自己做事情,而皇帝可以随时收回放出去的这部分权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明代著名的“权监”,除了死在战场上的王振,此后的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无论权势如何熏天,皇帝一纸诏书就能将其打回原形。而出现这几个权监的时期,无一例外都是皇帝不太想管事,出现懒政的情形,明宪宗、明武宗以及明熹宗基本上就是明代昏君前三名了。


浅析清朝为何从未出现明朝由太监把持朝政的情况

此外,由于明朝特有的厂卫政治,也使得宦官在整体上具有了很高的政治地位。

综合来看,明朝太监能够把持朝政,实际是由于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导致皇帝扶持起来的一个势力集团,他们在为皇帝服务的同时,趁机为自己牟利。明朝太监集团和皇帝往往是一体的,相互依靠。

清朝不需要宦官势力

然后再回到我们的问题本身,清朝为什么就没有把持朝政的太监呢?对比清朝和明朝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原因:

  • 满清由于是异族入主中原,因此在很多要紧职务上都是分设满汉,尤其以执掌相权的大学士,更是满人居多。这样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相权被分裂为两部分,难以形成合力对抗皇权;二是权力大的那部分控制在满人手中,但皇帝也是满人,少数统治多数的情况下,满人需要抱团,以免汉人趁机钻空子。因此,满清的皇权才是真正意义上封建专制皇权的顶峰。由于皇权几乎不受相权的制约,因此,皇帝也就没有必要再找太监做帮手,来分自己的权了。
  • 清朝没有延续明朝的厂卫政治,明面上的理由是厂卫政治不得人心,被官民所深恶痛绝。而实际上的真实原因是,八旗子弟分散在全国各地,作为异族统治者,所有的旗人都会对汉人有提防之心,这也就导致了全天下的旗人都可以是满清皇帝的密探。此外,还有密折制度这种松散的情报组织。因此满清不需要厂卫政治,也就不需要宦官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出现在朝堂上。
  • 另外,清朝皇帝的平均能力与勤政程度在我国历史上应该算名列前茅了,甚至有一种说法,满清只有平庸之君而没有昏君。前面说过,明朝几个著名的大太监擅权,都是出现在皇帝懒政的情况下,而清朝皇帝(以及实际执政者如多尔衮、慈禧等)并没有懒政的,所以太监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朝每代在更替的时候都会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自然清朝也会吸取明朝的教训,所以清入关后就对太监做了防范,只准许他们干一些粗重的活,只有四品以上的才能出宫居住,而且不允许泄露任何关于皇宫的事件,而且在每位皇帝在位时期都会设置关于宦官的一些规矩,这就保证了他们不会随意破坏或者违反规则。
浅析清朝为何从未出现明朝由太监把持朝政的情况

以上,就是我对清朝为何没有出现明朝时期那种把持朝政太监的一些个人分析,归纳起来,主要还是满清特有的政治环境以及政治制度造成的。

我不编造故事,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关注我的ID:大黄扯点历史,不断更新原创文章,期待与你交流。

浅析清朝为何从未出现明朝由太监把持朝政的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