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印章

中國印章


印章中國獨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就是一枚印章,之所以選擇印章,就是想創造奧運史上的獨一性。


當時,那枚印章放在雕有長城和天壇圖案的紫檀寶盝裡,當吳邦國委員長和國際奧委會協調委員會維爾布魯根主席共同打開時,全世界都看到了這方晶瑩剔透,堂皇大氣的“徽寶”。這方印章釆用一整塊15公斤的新疆和田玉,這方印章也是中國整個印章史上精緻精美的大器。


中國印章


印章自古就有,在殷商時期就是一種憑信的記號,在商業貿易中使用,用以貨易貨。那時候的印章是土塊燒製,章上刻什麼內容?蓋在什麼地方?誰也說不清楚,至今沒發現實物。那時候蓋章,可能就是代表一個“訖”,意思是別在打聽價兒了,有主了。


中國古代印章和現在一樣分為公章和私章,過去有句話叫“文憑書,官憑印”,這裡所講印,就是指公章,公章一蓋,表示認可或通過,公章上交,表示本官不幹了。中國古代印章興於春秋戰國,盛於秦皇劉漢,秦之前印章主要有兩種材料,一種玉製,也稱之為璽;另一種金屬製成,統稱為鉨。璽和鉨同一個讀音,區別是用“玉和金”兩個邊旁部首來代表不同的材料。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後,因璽和鉨同一個讀音,他規定他使用的印叫璽,別人不能再發同一個音了,就廢除了鉨。他分的很細,文官的印就叫“印”,武官的印叫“章”,私人用印就叫“印信”。


現在人用印已經不怎麼分了,叫印叫章叫印章印信都行,只是不能叫璽,因為你不是皇上。

中國印章


中國印章


始皇帝有象徵權利的璽印六枚,玉製螭虎紐,玉為藍田玉,螭虎是春秋戰國時期常用於雕刻的一種異獸,螭虎是龍和虎的合身。始皇帝的螭虎紐不是專門為他設計的,而是在他之前大部分皇帝的印璽都是螭虎紐,螭虎代表什麼?那個時代人們常用“鷹揚之校,螭虎之士”作比喻,意思是神武、力量、權勢和王者風範。劉邦攻入咸陽,得始皇帝螭虎紐璽,印文是——受天之命,皇帝昌壽。劉邦大喜,璽不離身,並定為傳國寶璽。從劉邦之後至滿清滅亡,各朝各代皇帝寶璽的形狀和印紐基本如此,不同的只是數量的多寡,少則一二枚,多則十幾,皇帝中最多者要屬清代乾隆,他有二十五璽,意思是希望滿清能傳二十五世,結果到第十代就“了西”了。


秦漢時代的印章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時期,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那個時代中國文字發展的比較迅速,由籀書發展成篆書,又由統一後的小篆演變成繆篆,刻在印上的文字圓潤蒼勁,筆勢挺拔。二是那個時代也重視制印,製成的形狀、款式、構圖、印紐都十分精巧優美。秦漢時代印章多以“田”字佈局,這種構圖方法,至今都是制印最常用的手段。齊白石就曾經說過:“刻印,其篆法別有天趣勝人者,惟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之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清代西泠八家的奚岡也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


中國印章


唐宋時期可能是仕人和文人的喜愛發生了變化,不太看重印章,總體上比較沉悶。唐宋人的書法宗魏晉,寫篆書的人比較少,所以我們現在很少能看到唐宋名家書寫的篆書作品,多數都是楷書、行書、草書。印章再次興起已躍至元代明代,自元代畫家王冕發現“花乳石”以後,印章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花乳石”其實就是類似離他家浙江紹興諸暨不遠的青田石,王冕以“花乳石”制印,開創了“軟石”制印的先河,他也因此在印人中聞名古今,王冕有一個號,叫“煮石山農”,他在制印和印人的交流中常用。


王冕之後,明代的文彭又進一步將石質印材發揚光大,文彭遠祖文天祥,父親文徵明,文彭用印原先是自己用篆書寫在牙章上,然後請南京的李石英鐫刻,總是這樣制印也麻煩,後來他在南京得到了四筐民間雕琢首飾燈光石,於是他就試著當印材,親自鐫刻,結果不但方便刻,而且效果極佳。


中國印章


中國印章


文彭制印之後,他的學生及一批批文人和書畫家均加入了自己制印的行列,有文人和書畫家參與,印章的內容及形式到了無限制的豐富,至此一直到民國,中國印章文化都相當繁榮,先後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形成了皖派、歙派、洞水派、粵派、浙派、新浙派、魯派、婁東派、揚派、如皋派、雲間派、閩派、京派等風格不同的派別,出現了一大批如文彭、何震、黃牧甫、趙之謙、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等篆刻大師,為中國印章成為世界上一種獨立的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進入清末民初之後,印章在中國人的家庭中越來越普及,一度時期是中國人的常用物品,刻章店舉國都有,甚至在一個小鎮上,都可以找到二三家,印章的材料也空前豐富,金、銅、竹、木、石、牙、骨、磚、有機玻璃等等什麼材料都有,刻一枚印章的價格也貴賤不等,便宜一點的也就幾個饅頭價,貴的上百甚至幾百大洋,像泰斗級人物吳昌碩在辛亥之後,他在上海《申報》上標出每字四圓,當時一圓可以買30斤大米和8斤豬肉;像齊白石在1931年時他在本子上記事:有人給他230大洋,銅瓶一對,請他刻8枚石章共計56字。


中國印章


民國時期專門靠制印吃飯的人中張樾丞算是一個大家,他20歲從河北邢臺新河縣來到北京,先在留黎廠(琉璃廠)益文齋學刻銅印,日日勤奮苦研,一路自學成才,他先為宣統皇帝溥儀制印8枚,後又為段祺瑞、唐紹儀、吳佩孚、馮玉祥、張宗昌、白崇禧等人刻印。


解放後,他也給朱德、周恩來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經毛澤東、周恩來審批,由他來鐫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印”。


中國印章


民國時期的文人也熱衷於刻章,公開收費,明碼標價普遍存在,如陳師曾、劉半農、瞿秋白都是好手,瞿秋白在生命最後的歲月裡,還曾為獄兵刻過姓名章。抗戰時期,聞一多在雲南也經常刻章補貼家用,有美軍從緬甸過來找他,他不忙時,就給美國人起箇中國名;他時間緊張時,直接把“湯姆”“山姆”刻在石頭上。當然,走得時候光說“Good”可不行,同樣要掏腰包。


傅抱石早年在家鄉江西新餘,也經常幫人刻章掙錢,而且還收入不錯。解放後,傅抱石在人民大會堂畫《江山如此多嬌》時,也極為認真的刻了兩方大章,一方是“江山如此多嬌”,另一方是為毛主席題畫時用的姓名章,不過這次傅抱石可沒和國務院的同志談錢,毛主席也沒有使用那方姓名章。


中國印章


中國印章


我從小對印章就記憶深刻,小學校門口就有一家刻章店,室內昏暗,木板隔牆,每天放學我都能看到,有二三個老者開著檯燈,坐在老式寫字檯前,桌上堆滿了各種章料,永遠在聚精會神的刻章。我小時候是人民幣最值錢的時候,好一點刻章店,刻一方印章也只有五毛一塊,你急,加錢,立等可取;你不急,打一張收條給你,一週後再見。


我父親也有一枚印章,長年鎖在五斗櫥的第一個抽屜裡,一個月只用一次,他要領工資。我記得那枚章是有機玻璃的,躺在一口棗紅色的小棺材裡,為什麼躺在棺材裡?其實棺材是印盒,棺材在過去有著吉意——棺材、棺材,升官發財。的確,父親每次用完,我們家就能過上十幾天吃飽肚子的日子。


中國印章


中國印章


時間跑得真快,轉瞬之間,我們不再需要印章了,甚至連成為一個家庭的附屬品都談不上了,現在領薪水是直接往你卡里打,你去買東西沒人會收你蓋過姓名章的欠條,刷微信支付寶就好啦。可能書畫家和收藏愛好者還看重印章吧,除此以外,我真不知道誰還需要印章?


印章是貫穿中國歷史的一個物件,現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一樣東西一旦被列入“非遺”,那也就意味著懷念它過去的榮光,將大於它在現今社會中的實用意義。


中國印章

作者張震祖父母的姓名印章


*作者:張震,獨立文人畫畫家,知名作家,文藝評論家。喜歡獨立思考、寫作、畫畫,避熱鬧,輕粉華,忌悖德,不向往混的好,只想平和平靜地與紙筆交朋友,南山種豆,東籬採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