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贾平凹与父亲:酒中显真情


贾平凹与父亲:酒中显真情

贾平凹及其父母、弟弟

不同于外国人的开放、直接,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比较含蓄、内敛。我们不大擅长直接袒露心意,总是用“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样表达爱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传达心意。

“严父慈母", 这样的观念深藏在中国人的心中,大部分对于父亲的印象,严父居多。说起父亲的角色,女孩们内心更希望是父亲的“小情人”,男孩们更希望和父亲无话不谈,但多多少少彼此之间还是有一些距离感。

汪曾祺先生说过他的父亲——行三是个随和的人,很少见过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汪曾祺的母亲在其三岁时就去世了,之后就由他父亲带着他睡觉。他曾写道他的父亲是“孩子头”,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汪在十七岁时,谈恋爱写情书,他的父亲在一旁为他出谋划策。

这样的父亲少之又少,汪曾祺和父亲之间处成了“兄弟”,这样的父子情恰恰是令人羡慕的,但终归来说是别人家的父亲。

贾平凹和父亲之间的父子情尽在酒中,或浓或烈。

劝君更进一杯酒

贾平凹的父亲贾彦春,一生都在乡间教书,一生中没有舒心的日月。幼年家贫如洗,又常常遭土匪的绑票,年仅七岁的父亲也曾在一个傍晚被人背走几百里地。他的父亲是贾家第一个有文化的人。

贾平凹在《喝酒》中写道: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从来我的作品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

贾平凹与父亲:酒中显真情

年轻时的贾平凹


当父亲的就是这么矜持,夸赞的话说不出口,宁肯自己吭哧吭哧地跑来跑去寻找儿子写的作品,也不愿开口问儿子要一下文章来看。

这种“矜持”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保留做父亲的颜面吗?

其实,在贾平凹第一次领到工资时,他的父亲就是心里以儿子有出息为豪的。

贾平凹写道:当我参加了工作第一次领到了工资,三十九元钱先给父亲寄去了十元,父亲买了酒便请了三个伯父痛饮,听母亲说那一次父亲是醉了。那年我回去,特意跑了半个城买了一根特大的铝盒装的雪茄,父亲拆开了闻了闻,却还要叫了三个伯父,点燃了一口一口轮流着吸。

父亲是以儿子为豪的,只不过碍于父亲角色的定位,没有把这种自豪感直接表露在孩子面前。当着儿子的面,有时儿子有了很大的成就,当父亲的也不承认罢了。

为什么父亲和儿子之间不能像朋友一样坐在一起喝杯小酒,联络联络感情?

父亲的影子

北岛说过:从童年的方向看到的永远是你的背影;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跟随你成为父亲。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贾平凹喜欢喝酒,事实上他的父亲也喜欢。对酒的喜欢,这种习惯父亲“遗传”给了儿子。

贾平凹与父亲:酒中显真情

贾平凹


但喝酒不是个好习惯,贾平凹父亲写信给儿子道: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

接过信的贾平凹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

有些话说不口,就用文字表达。一个男人和一个男人之间,表达的父子爱是悄无声息的,没有母亲的苦口婆心,有的只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心神领会。

朱自清和父亲之间,连接的是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贾平凹和父亲之间,连接的是一段劝戒酒的文字。

父亲喝酒的影子在儿子身上重现,一个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儿子,背后是一个督导成才的父亲。

把酒言欢

贾平凹在一段时间里,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这件事他没告诉父亲,怕老人家担心。但最终不好的消息还是让父亲知道了。

父亲还是父亲,曾经劝儿子戒酒的父亲,拉起了儿子一起喝酒,在酒中和儿子谈人生。

贾平凹在遇到人生一坎儿时,他的父亲对他说: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彼时的严父此时和儿子成了朋友,原来,父亲也可以那么温柔。

贾平凹与父亲:酒中显真情

贾平凹以其父母、弟弟


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格一句名言:男人最是铁石心肠,但只要当了父亲,就会有一颗温柔的心。

文革时,贾平凹的父亲因保存一件国民党官服,遭受了一段噩梦般的生活。也许,时间改变了贾平凹父亲的生活态度,他可以留给儿子的只是自己走过的路,留给他的是看淡生活中遇到的坎儿。

男本刚强,为父则柔。父亲,是一个男人最温柔的名字。

父爱无言。小时候,他是保护神;少年了,他是阻碍物;中年了,他是标杆物;老年了,他是心头物。

时光逐渐将他变得老成了一张旧报纸,那上边的故事,就是他的一辈子。想着时间还长,故事慢慢来读,可是一旦错过,故事就成了往事,随风飘散。

到了中年的父亲,是温柔的;到了中年的男人,是孤独的。

正如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贾平凹和父亲之间,酒是他们之间增味品,时间越长,味道就更醇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