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辛酉政变的过程

咸丰十一年发生的清朝宫廷政变,是晚清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动。它明显地改变了晚清历史的走向和格局。面对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强硬派集团坚决主战,以维护天朝上国的威严;奕訢、桂良、文祥为首的务实派集团力主议和,争取时间,“自图振兴”。矛盾激化,奕訢与企图控制皇权的慈禧太后联合发动政变,清除强硬派集团,实际上控制了朝廷大权,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则成为了地方上最有实力的督抚。务实派开始兴办洋务,演变为洋务派。在将近20年相对和平的国际国内和平环境中,洋务派整顿、完善总理衙门机构,遵循近代国际惯例处理外交事务,引进国际法,维护中国正当权益,努力创造和平的环境;创办近代海军,兴办新式企业;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西方的“议政院”制度表示赞赏,个别的进而主张在中国仿行。北京政变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辛酉政变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按其具体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辛酉政变的过程

同治像


第一阶段,辛酉政变的启动阶段

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携皇后、懿贵妃、皇子及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军机大臣肃顺等强硬派王公大臣仓惶逃往热河,命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等务实派王公大臣留京议和。清廷内部热河、北京两个政治中心的对垒初现端倪。10月,《北京条约》签订,议和成功,英、法承诺撤兵。咸丰帝迟迟不愿回京。1861年8月,咸丰帝因沉湎声色、忧思操劳而病情加剧。弥留之际,于七月“十六日子刻(8月21日子夜)召见宗人府宗令、右宗正、御前大臣、军机大臣,令其承写朱谕”,安排后事,至8月22日寅时去世。清朝的最高权力圈一时间出现了权力的真空,各派势力都在窥视着权力的宝座,伺机而动。年仅6岁的皇子继位,年号祺祥,皇子生母懿贵妃被尊为慈禧太后,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端华之弟宗室肃顺,御前大臣、额驸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承旨辅政”,“赞襄一切政务”。留京的务实派王公大臣被排斥在外,两个政治中心的矛盾加剧。

很难否认八大臣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思想。他们竭力排斥其他人分享权力的企求,而通常借用的护符是“祖宗家法”、“先帝遗愿”。八大臣的致命伤恰恰在于,他们表面上权势熏天,实际上基础不稳。咸丰帝的亲兄弟们绝不甘心权落他人之手。恭亲王奕訢掌控着总理衙门,他的岳父、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是个“三朝老臣”,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与户部右侍郎宝鋆是其左臂右膀。此外,武英殿大学士贾桢是奕訢的“上书房侍读”老师,此时管理兵部;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管理户部,兼领顺天府尹。他们“患难与共”,留守京师,支撑“夷务大局”。奕訢的亲兄弟奕誴(cóng) 等随驾热河行宫,与京师时通消息;而留守京师心怀愁怨的大部分文武百官,皆不约而同地汇集到奕訢集团周围。

咸丰帝的妻儿们则身不由己地置身于权力斗争漩涡的中心。从表面上看,她们是孤儿寡母,徒有虚名。其实这样的“虚名”恰恰是前两派势力所没有的。咸 丰帝临终之时,授慈安“御赏”印章,授小皇帝“同道堂”图章而由其生母慈禧掌握,且煌煌遗诏布告天下臣民:赞襄政务“王大臣拟旨缮递后,请皇太后、皇上钤用图章发下,上系‘御赏’二字,下系‘同道堂’三字,以为符信”。咸丰帝由母后掌握“符信”,实际上已使她们同小皇帝“二位一体”,取得了不言而喻的“监国”地位。

1861年9月5日,咸丰帝死后14天,奕訢不顾八大臣的阻挠,一大早就赶到热河行宫。这一天“适赶上殷奠礼,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奕訢此行,本为“抗旨不遵”,但热河行宫却有人认为:“自十七以后,未闻有如此伤心者……宫灯辈颇有惧心,见恭未尝不肃然改容。”两宫太后立即单独召见奕訢。紧迫之中,双方谈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应速回京师,摆脱目前窘境;第二,外国方面不用担心,“力保无事”。1861年9月5日上午,两宫太后与奕訢“约一时许”的面谈,显然是辛酉政变进程中的第一个关节点——原先扑朔迷离的种种可能与变数,至此已得澄清并形成一个明确的行动大纲;原先被人为隔离、无法沟通的两方,此时正式形成了协力同心的“叔嫂联盟”。这样的结果,正是有备而来、主动出击的奕訢集团所梦寐以求的。原先三方鼎立、对八大臣有利的权力格局,至此发生了逆转。

总起来说,咸丰帝的去世,使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原本存在的矛盾不断激化。咸丰帝临终前确定的最高统治体制,因自相格而成为引发宫廷政变的动因。在外国列强的推动与配合下,恭亲王奕訢集团抓住时机,自行赶赴热河行宫,一方面争取到两宫太后的合作,另一方面则落实部署,安排出击,正式启动了政变的进程。

辛酉政变的过程

奕訢

第二阶段,辛酉政变逐步落实推进阶段


御史御史董元醇上请太后权理朝政、简亲王一、二人辅弼的奏折。董元醇奏称:“自古帝王莫不以亲亲尊贤为急务,此千古不易之经也。现时赞襄政务,虽有王大臣、军机大臣诸人,臣以为当更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同心辅弼一切事务,俾各尽筹画,再求皇太后、皇上裁断施行,庶亲贤并用,既无专擅之患,亦无偏任之嫌。”董元醇还在奏折中提议,“当于大臣中择其德望素优者一二人,俾充师傅之任,逐日进讲经史,以扩充圣聪”,朝夕纳诲,辅翼圣德。


针对董元醇奏折的公开挑战,八大臣迅速作出反应。该折先由八大臣递呈两宫阅看,意在试探态度。与此同时(9月11日),则小题大做、旁敲侧击,意在抢占先机。这一天,八大臣用一道明发“上谕”布告天下,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原来,钦差大臣、兵部右侍郎胜保在向朝廷“奏北路军务竣事”的同时,会同直隶总督谭廷襄联衔,“吁恳叩竭梓宫,再行统兵南下”。八大臣对其所上奏折中的某些写法吹毛求疵,以6岁小皇帝的名义谴责两人居然“具折请皇太后圣躬懿安,且与请朕安同列一折,实属有违体制……胜保、谭廷襄均著交部议处”。对胜保、谭廷襄的当头棒喝,其矛头所向却是对两宫太后的公然打压,八大臣的心迹已昭然若揭。也就在这一天,八大臣又专门给胜保单发军机处密寄一道,“破例”批准胜保“前来行在,叩竭梓宫”,以示笼络。这一打一拉之间,八大臣企图直接掌握一支军队的用心同样不言而喻。

两宫皇太后对此表现的非常矜持,把奏折留中不发,而其他所拟上谕已先行盖章发下。怡亲王等人大怒,决定罢工。“日将中,上不得已,将折及拟旨发下照抄,始照常办事”,“怡等笑声彻远近”。这就是今天所能看到的那份《谕内阁皇太后垂帘听政并另简亲王辅弼均不可行》的明发上谕。

这一道“上谕”仍以6岁小皇帝的口吻诏告天下臣民:祖宗之制不能改,垂帘听政不可行。今后所发上谕,仍应由八大臣拟定,对臣工章奏的批答,亦由八大臣拟复。特别强调“必经朕钤用图章,始行颁发”“赞襄政务王大臣”是由“皇考特派”,其权力不容怀疑,其他人更不得分享。御史董元醇“必欲于亲王中另行简派,是诚何心!所奏尤不可行”。严厉警告内外臣工:“以上两端,关系甚重,非臣下所得妄议。至朝夕纳诲一节……该御史请于大臣中择一二人俾充师傅之处,亦毋庸议。”

可以认为,八大臣在这一轮较量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已高度浓缩在这一道“上谕”之中,让文武百官看了个通透。拟旨痛驳、廷争吵闹、罢工胁迫,已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悖逆,而煌煌“上谕”中公然篡改“遗命”,排挤太后“钤用图章”,其挟天子而号令天下的用心已无从掩饰。他们可以将宫廷与外界隔离开来,甚至对多用一两位帝师也严加排斥。但是,八大臣的暂时得手既使他们的权势达到了所能达到的顶点,也使他们的不臣之心昭然于天下,从而使他们的政敌真正拥有了消灭八大臣的理据。这正是辛酉政变进程中的又一个关节点。

八大臣的作威作福加速了热河行宫内外的政治分化。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决斗已准备就绪。

辛酉政变的过程

肃顺画像

第三阶段,这是政变的决胜阶段,标志着辛酉政变的成功与结束

訢集团速战速决、控制局面的思路却非常清晰,其措施亦颇为冷静、得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八大臣“革职拿问”,将其“种种罪状”公布天下,以收“擒贼先擒王”之效。这样做对肃顺的党羽震慑极大,使之不敢妄动。其二,迅速组建新的最高权力圈。主要由奕訢、桂良、文祥、宝鋆出任军机大臣,封奕訢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处。政变过程中“功勋卓著”的曹毓英,由鸿胪寺少卿升任军机大臣。所以这一届军机大臣全是奕訢集团人马,他们还同时兼任总理衙门王大臣,两套班子集于一体,奕訢集团掌控内政外交大权已是路人皆知。其三,分别等差,处置八大臣及其党羽。其中核心人物肃顺“极应凌迟处死”,“著加恩改为斩立决”,载垣、端华“均著加恩赐令自尽”。御前大臣景寿,“著即革职,加恩仍留公爵并额驸品级,免其发遣”;兵部尚书穆荫,“著即革职,加恩改为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匡源、杜翰、焦佑瀛“均著即行革职,加恩免其发遣”。其他如吏部尚书陈孚恩、吏部右侍郎黄宗汉,皆“革职永不叙用”,户部右侍郎刘昆、仓场侍郎成琦及少数满族官员,“即行革职,以示惩儆”。又连下谕旨,“毋许再以查办党援等事纷纷陈奏,致启讦告诬陷之风”。“所有此次查抄肃顺家产账目书信各件,著议政王、军机大臣即在军机处公所公同监视焚毁,毋庸呈览,以示宽厚和平、礼待臣工之意。”不事株连,一方面可以尽量缩小打击面,避免人人自危,人心浮动;另一方面也为防止丑闻张扬、殃及自身。应当承认,此举甚得人心。一位远在江苏的外官评论说:“朝局一变,办法亦颇老辣。而人顾以为快不以为过者,诚以恭邸为贤王,而彼三人者为众所诟厉也。民心即天心,目前浙中贼势虽张,计廓清终不远耳。”

辛酉政变的过程

慈安皇太后


从11月3日至8日,短短6天之内,发动政变的一方迅速完成了抢班夺权、处置政敌、更改年号、“论功行赏”等一连串政变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奕訢集团显然是最大的赢家,攫取了最多的实权,大功似乎告成。其实,整个11月至12月初,发动政变初战告捷的一方,其内部一直在进行着权力分配的结构调适。这既是政变本身的惯性推移,也是通过调适而实现新的政治平衡的应有之义。

辛酉政变的过程

慈禧皇太后


辛酉政变是一场受到外国列强关注、认可、支持和影响的清朝宫廷权力之争。仅此一点,就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对于清朝统治来说,辛酉政变变更了最高统治体制的形式,变换了最高决策圈的人员结构,从而为实施新的内政外交方针准备了条件。政变得到了“开明”地主官绅的拥护,使得“同治中兴”建立在更深厚的阶级基础上,从而避免了清朝封建统治的灭顶之灾。辛酉政变之后,力量对比明显不利于国内反清阵营。清政府与外国列强协力同心,很快扑灭了各族人民反清起义的烈火。


“辛酉政变”是君权与相权的一次大的冲突,表现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的聪明才智。它的重大结果是清朝体制的一大改变。经过“辛酉政变”,否定“赞襄政务”大臣,而由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是重大的改制。“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这是当年睿亲王多尔衮辅政的再现。但有一点不同:既由帝胤贵族担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又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样皇权出现二元:议政王奕訢总揽朝政,皇太后总裁懿定。这个体制最大的特征是皇太后与奕訢联合主政,后来逐渐演变为慈禧独揽朝政的局面。随之产生一个制度:领班军机大臣由亲贵担任,军机大臣有满族两人、汉族两人。在清朝统治时期,大体维持了这种五人的军机结构局。同治皇帝在辛酉政变后,内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外有议政王奕䜣主政,从而开始了“同治新政”。

辛酉政变的过程

两宫垂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