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清朝的歷史中,幾乎沒出現一個昏君,為何還是走向滅亡?

愛笑的潔寶


錯失了蒸汽革命

在來講正文之前,先梳理各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有四大類:一是外戚篡權的,例如西漢和北周;二是農民起義的,例如秦朝和元朝;三是遊牧民族的,例如宋朝和明朝;四是權臣作祟,例如曹魏和東晉。但仔細剖析清朝的滅亡原因,可以發現它多了一絲因素,那就是列強的頻頻入侵。

其中許多的那次是在1900年5月28日,英、俄、德、美等八個國家的軍隊打進北京,同年12月22日共有11個國家強迫清朝簽訂《辛丑條約》。那麼為何有這麼多的國家強盛起來?清朝的天國上朝夢會破碎?

——歷史上首臺蒸汽機

不論是撬開清朝大門的鐵甲艦,還是日後密佈清朝內陸的火車,均離不開這種機器——蒸汽機,它不僅幫助列強織面紗,而且將鐵礦、煤礦的開採效率提高了數百倍!而它帶來的衍生效應,更是值得細寫一番。

在蒸汽機誕生之前,可作動力使用的有水力、風力及畜力。1712年的英國出現了首臺蒸汽機,它是由英國工程師紐可門研製,因此它被取名為紐可門蒸汽機。1720年它投入到康瓦爾礦山排水的工作中,在諸多的優點中,它有個致命缺陷重達十幾噸,因此一旦安裝完畢,就不能隨意搬動。為此奇思妙想的瓦特,在1759年投身於改進蒸汽機中。1765年他設計了透視器和分離凝結器,1769瓦特因在蒸汽機的重大改革,取得了蒸汽技術的專利。1807年蒸汽輪船航行成功,1825年火車鳴笛開行。

——著名發明家瓦特「生1736年1月19日,卒1819年8月25日」

說完蒸汽機在交通、採礦、紡紗等行業的翻天覆地變化,再來說一說它對政治的超強影響。公元1864年2月1日→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實行了資本主義制度;公元1861年3月3日落後的俄國,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手裡,完成廢除農奴制改革;公元1861年4月12日→1865年4月9日的美國,在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任內,打贏了南北戰爭解放南方莊園的黑奴。

正是他們把握了蒸汽革命帶來的紅利,紛紛廢除本國的封建制度,利用資本制度的先進性,迅速積累碩果累累的國力,將清朝丟在了數百年的半道上!

小農經濟的崩潰

一個正常的國家須靠稅收來支撐,士兵的軍餉源於此,官員的工資源於此,民生的工程源於此,然而晚清的稅收問題相當大。它的內容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列強索要的軍費,壓得清朝無法喘氣;二是列強控制了稅源,迫使清朝軍備停滯;三是列強傾銷的鴉片,導致清朝無人耕地。

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清朝也成立了海關機構,用於平定太平天國等亂民。然而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英、美、法趁機奪取了上海的海關行政權。1858年在英美的操持下,粵海關、潮海關、浙海關、津海關、廈門關、江漢關設立,從此清朝的海關收入全部落入外國人之手。其中羅伯特·赫德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達半個世紀,其任期為公元1861年→1911年。

——羅伯特·赫德「生1835年2月20日,卒1911年9月20日」

眾所周知清朝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按人口多寡進行收稅的。可惜的是隨著鴉片的大量入華,瘦骨嶙峋的農民扛不起鋤頭,驕奢淫逸的士卒握不住刀劍,腐化墮落的官員睜不開雙眼,從而成為清朝土崩瓦解的導火索!

綜上所述,縱然清朝無昏君,可也架不住世界大變,自己覺悟提高的民眾,以及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使兩百餘年的清朝日薄西山,最終必然退出歷史舞臺!

——END——


惜緣小歷史


清朝沒有昏君?誰給清朝的自信?我感覺各個都是昏君!順治不愛江山愛美人,不昏?康熙基本上就是屠夫,康熙朝除了武功,有啥文治?臣都是獻媚之徒,哪個是忠勇之士,雍正文治還算可以,但是,一言堂,剛愎自用,乾隆文字獄,一句清風不識字,就落地多少人頭,一個和珅就搞得多少人傾家蕩產?更是好大喜功,自稱什麼十全老人,開什麼玩笑,這之後的皇帝就不用說了吧!屬於各個昏庸,滿清的國運都算長了,不是引進了占城稻,估計雍正朝就得亡國。糧食的夠吃導致矛盾的平緩,高壓的政治導致百姓愚笨,笨拙的統治導致百姓僵化,空有三百年國運,對中華民族又有什麼建樹?夏商周三代定民族文化,秦漢造就中華主體思想,隋唐開科舉,解決貴族統治,造就文化大成,宋朝在不濟,也是古代中國經濟文化的頂峰,並且開啟民主先鋒,元明清三代最無能,蒙元不到一百年,也動亂了一百年,吃大宋的底子過,明朝撥亂反正了一下,起碼大明朝堂上還有不怕死的大臣,民間還有敢議論朝政的學子,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大清有什麼?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讓八國聯軍嚇得屁滾尿流跑西安?


霶霈


大清朝的滅亡其實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譬如說:沒有血腥的屠殺。

袁世凱掌握兵權,北洋軍和南方新軍一唱一和,連哄帶嚇唬,大清朝的隆裕太后帶著小皇帝溥儀就退位了。我大清這麼就亡了。風輕雲淡、忽忽悠悠的亡了。大清亡了以後,皇族還是居住在紫禁城,享受著優待。京城、外省也沒有什麼大的動盪,平穩過度。旗人、漢人、蒙古人、藏人......和平共處,日子依舊。

這在歷代王朝的滅亡中是極其罕見的。絕大多數朝代的滅亡都要殺個天翻地覆。前朝皇族肯定是要斬草除根滅掉,民間百姓也會陷入戰亂,大量的死亡,軍閥之間互相征戰,折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為什麼清朝的滅亡這麼平和?這麼特殊?道理也很簡單:沒有反抗,就沒有殺戮。

面對王朝的滅亡,大清的皇族、八旗貴族、深受朝廷恩德的文官武將、軍隊......沒有反抗。張大帥帶著幾千士兵爭取了一下,除此之外,也就沒誰再真心去挽救大清朝了。這還是個有趣的地方,張勳是漢人,他的部隊也是漢人組成的。大清朝滅亡,只有這支漢人的軍隊去拯救,滿人自己卻選擇了袖手旁觀。

清末袁世凱掌握了實權,但他終究還是臣子,軍隊在外面。如果京師有人想搞他,皇族、八旗、大臣組織幾百人衝進袁府也就把袁世凱打死了。實在不行揣個手槍,在單位門口堵住老袁......問題的是沒人這麼幹。

咱們上面說的:大清皇族、八旗貴胄、受朝廷重用的文官武將、文人士大夫、部隊......這些人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叫既得利益階層。

這些人是享受清朝優厚待遇的,有著種種特權。大清朝有沒有既得利益階層?有!人多不多?多!勢力大不大?大!

他們有沒有能力阻止袁世凱?有沒有能力保護大清朝不滅亡?有。

但他們沒有!

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是大清朝的整個既得利益階層都願意看到大清朝的滅亡。既得利益階層坐視大清滅亡,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忠誠,也不是因為他們貪生怕死,而是因為:

他們是當時大清朝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

仔細讀歷史的細節,我們就能發現,慈禧太后執政以後的大清朝一直到滅亡,他的開放程度,是遠遠超出想象。根本不是某些人說的保守、固執、寧死不變革。實際上清朝恰恰就是滅亡於:開放與變革!

最初的兩次鴉片戰爭,大清朝發現打不過洋人,於是大家總結:洋人是槍炮厲害。找到原因就好辦了,咱們也搞槍炮不就完了。於是在慈禧執政期間,大清的軍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道光,慈禧的老公公,咸豐,慈禧的丈夫,這兩任皇帝在世期間,大清的軍隊還是鳥銃、弓箭、馬刀。跟洋人打水戰還是划著小木船。到了慈禧的時代,大清朝已經有了海軍,鐵甲艦,克虜伯大炮、加特林機槍、毛瑟步槍......李鴻章嘴上說馬克沁機槍太貴用不起,但沒過幾年,大清朝的軍隊裡也有了,國內軍工廠同時進行了仿製。再往後的清軍連電報、飛艇都有了。

道光、咸豐期間的軍隊還在用馬桶往英國軍艦上潑糞便,用來破妖法。慈禧時期的海軍、陸軍已經是滿嘴的英文、德語了。軍官很多都是外國留學的高材生。

但是,即便這樣發展軍隊,到最後還是沒打過日本人、沒打過八國聯軍、沒打過俄國人。

捱了打怎麼辦?還得找原因。以前大家覺得洋人只是武器厲害(即便是現在2020年,依舊很多人是這樣的思維),那我們把武器也弄厲害了,不就是能打過了嘛。經過現實的檢驗,發現依舊不行,還是打不過挨欺負。

這時候,朝廷上上下下迫切的想知道:洋人到底是咋回事,我們和他們到底是差在哪裡?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大清朝這時候再在家裡關著門找原因,已經不可能。知道這一點,問題也就能解決了。怎麼解決:出國考察、學習。

大清朝決定派人出國考察、學習,這就產生了新問題:派誰去?派什麼人去?答案也很簡單:信得過的人,自己人。大清出國考察的人以皇族、八旗貴族為主,還有親信的大臣,並組織孩子、年輕人出國學習,這些人由朝廷供養。而這些出國考察、學習的人,都是咱們上面說的大清朝既得利益階層。

而就是這些人,考察完、學習完,回國以後,成了滅亡大清朝的主力。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些人出國一段時間,經過考察、學習,很快他們就明白:我大清完了。沒出門之前,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人家是番邦蠻夷。出了國以後才知道,自己那套孔孟老莊、君臣父子和外國的科學民主自由沒法比。這些出了國的人很快就明白,不是大清完了,是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完了。這套東西已經跟不上時代,面對外界的衝擊,老的這套體系是一定會垮掉的。

大清朝以及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已經沒有辦法再延續下去了。這是出國考察、學習的人們心知肚明的事。包括皇族親王、八旗高官這些大清朝最核心最骨幹的人。

大清朝的滅亡跟皇帝沒關係,跟太后沒關係,跟昏君暴君明君聖君沒關係,甚至跟大清朝自己也沒關係。滅亡的是幾千年的中國人自己的這套文化、政治、軍事體系。這套文化、政治、軍事體系就是鏡子,大清朝是鏡子裡映出來的形象。鏡子碎了,大清的影像也就隨著碎了。

這時候大清朝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不從根上治,衰落無法解決,就會滅亡。

而這個病根是幾千年的舊體制,大清朝是建立在這個舊體制的基礎上的。把這個病根除掉,把這套舊體制摧毀了,大清也跟著垮了,還是會滅亡。

在這些出了國的人,在大清朝裡非富即貴,享受了大清的各種福利。但他們出國以後,看清了世界,也看清了自己。大清必亡,幾千年的制度必亡就成了這些人的:共識。當這些人再回國以後,那性質就變了。最希望大清滅亡的就是這群人。要麼明裡暗裡宣傳外界的先進、大清的落後。要麼首鼠兩端,袖手旁觀。

所以大清朝又陷入了第二個死循環:

不開放,繼續封閉,那就繼續落後捱打,外人揍你,要滅亡。

開放,和外界保持接觸,那些去了外國又回來的這些精英階層,最親近的自己人還是會搞你,還是要亡。

最後大清朝只能是混吃等死。治也是死、不治也是死,不改會死、改了還得死。

大家都明白,想強大,只能推翻這幾千年來的舊體制,而一推翻這個舊體制,大清朝也自然跟著倒了。溥儀16歲的時候,在紫禁城自己就把辮子剪了。當時整個高層從大臣到親王,甚至到皇帝,大家都明白,老一套的東西肯定是不行了,只能全部推倒重來。

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的時候,他的北洋軍主要還是在南方打仗,他自己孤身在京。並不是袁世凱調兵進京,控制了紫禁城,然後帶著人馬上金殿,逼皇帝退位,不是這樣的。他就是上上奏摺,嚇唬嚇唬,隆裕太后抱著溥儀哭一鼻子,然後就退位了。袁世凱之所以敢這麼幹,他也是知道在京師沒人反對他。

那些既得利益階層的精英們掌握著權利,他們有能力反抗,甚至有能力除掉袁世凱。如果他們平時能表露出忠於大清的態度,袁世凱也不敢這麼幹。實際上是這些人明裡暗裡也都站在了袁世凱的一邊,包括那些愛新覺羅們。

張勳,從道德上講,這是忠臣,但他也確實在逆流而上。那些大清朝的精英階層,要麼坐視大清滅亡,要麼自己下手滅大清,人品不怎麼樣,但他們也確實是在順應時代。

大清朝是怎麼滅亡的?

就是因為:他的精英階層,既得利益階層,那些平時享受了這個國度巨大的好處和優待的這群人,他們出去以後,再回來,就已經叛變了。按理說這些人享受了這麼多的優待,佔了這麼多的便宜,他們應該保衛大清,但他們卻成了大清的掘墓人。

這些人滅亡的並不是大清朝,而是已經嚴重落後了的君主集權制度。只不過他們摧毀這種制度的同時,順帶滅了大清朝。所以這些人跟大清並沒仇,甚至本來就是大清的自己人,這個過程中,也就沒有什麼殺戮,也沒有什麼反抗。有實力殺戮的和有實力反抗的,其實都是一夥人。這裡就出了第三個死循環:這群滅亡大清的人,本來是打算救大清的,經過一頓考察、學習、研究,他們發現救大清的辦法就是滅了大清。這些人的初心是救大清,所以在最後滅大清的時候,註定會很柔和。

蘇聯解體以及最近幾十年很多國家的垮臺,幕後的推手,其實都是他們本國留洋回來的那群人。我大清才是最早顏色革命的受害人。為什麼我們樂於讀歷史?因為很多人很多事看起來都是那樣的似曾相識。


銳度何老師


想知道的歷史,不得不說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驛站x,感謝關注與點評。

對於歷史上的人和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歷史視角,也有不同的評判標準。清朝一共經歷268年,歷12位皇帝,除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外,能讓大家認可的,我覺得也只有康熙和雍正。康熙平三藩、收復臺灣。雍正勤勤懇懇,使大清國力達到了鼎盛。其他如大名鼎鼎的乾隆,除了經常下江南,寫了四萬多首爛詩,以及大肆揮霍外,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雖自稱‘’十全老人‘’,可看那那不全。乾隆以後的皇帝那更是一個不如一個。



清朝最終在溥儀手上滅亡,我們並不能把責任全部歸於溥儀,他也是個無辜者。其實清朝的滅亡徵兆在乾隆時期就已出現。乾隆爺喜歡擺譜,整天也不務正業,躺在爺爺康熙和父親雍正的功勞薄上,大肆揮霍,把爺爺和父親積攢的豐厚家底揮霍一空,沒有辦法,重用和珅,和珅為了滿足乾隆的用度,貪汙腐化,買官賣官,讓當時的政治走向腐敗,官場黑暗。了啦了啦!乾隆死啦,兒子嘉慶把和珅給收拾啦!嘉慶在皇帝位上,也許最值得引以為豪的就是除掉和珅,吃飽了自己,心思也沒有用在治理國家上。

狂妄自大的乾隆,就是井裡的蛤蟆,自認大清不可一世,把西方送來的先進東西束之高閣,閉關鎖國。到了道光帝時,西方列強開始覬覦中華大地,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被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步伐,國內的白蓮教興起,官場腐敗無能,在繼承人問題上也沒有好好把握,不用才華出眾的奕訢,讓無能的咸豐繼位。

於是又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同英、法聯軍較量了4年,以失敗告終。咸豐帝不服輸,想撕毀《南京條約》,惹怒了英、法聯軍,魔爪深向中華大地,因此再次割地賠款。俄國趁火打劫,佔領了東北外興安嶺以南,以及包括庫頁島在內的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列強在中國嚐到了甜頭,於是更大的災難也就隨之而來。

說清朝的皇帝個個都很有作為,都是明君,我看也未必,相比明朝“天子守國門”的氣概,清朝的皇帝就差遠了,咸豐帝就是如此,求和不成,就逃跑,這點連慈禧都看不慣,苦勸咸豐道:‘’京城若棄,天威不再,平王東遷故事將重現‘’。可咸豐帝根本聽不進去,還是躲到承德去啦,最後死在避暑山莊。

在列強入侵,民怨四起,國難當頭之時,咸豐帝如此,難道他能算一個明君,當然不能。我們知道,清軍在入關之時,是何等的威武雄壯,八旗子弟又是如何的驍勇善戰,可定都北京後,這些吃皇糧的八旗子弟開始享樂,不思進取,沒有了任何鬥志,面對列強的入侵和國內的起義軍,簡直不堪一擊,完全沒有了昔日的雄風。為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只好讓曾國藩創建湘軍,李鴻章創辦淮軍,以至於後來的袁世凱迅速做大,這些人手握兵權,軍閥集團已經形成,直接威脅到清朝的統治。

咸豐帝軟弱無能,成就了迷戀權力的慈禧,慈禧在咸豐帝去世後,迅速掌握了大清政權,同治、光緒以及溥儀都成了傀儡皇帝。朝廷的腐敗沒有改變,還一味的孤芳自賞,面對列強,割地賠款成了常態,到了此時,清王朝氣數已盡,辛亥革命直接為清王敲響了喪鐘。

大清的滅亡,實際上是從乾隆時期開始的,乾隆的閉關鎖國,揮霍無度,讓大清江河日下,咸豐的軟弱無能,讓清朝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慈禧的專橫跋扈,讓清朝徹底滅亡。


史道驛站x


清王朝沒有一位昏君嗎?其實這要看你把什麼樣的皇帝看成昏君。如果是古代那種成天淫亂後宮,不問朝政的皇帝,那麼清王朝的確是沒有。

既然沒有昏君,為什麼清王朝只維繫了276年的時間就滅亡了呢?其實和很多王朝滅亡的原因一樣,都是因為內憂外患所致,只不過清王朝所面對的內憂外患更加尖銳。

一、清王朝有少數幾位可以稱得上是昏君的皇帝。

  • 可能出家的順治皇帝。

昏君的稱號,如果用在順治身上,肯定很多人不服氣。因為順治是清朝第一位入關的皇帝,可以說是大一統清朝的開國皇帝,他怎麼可能昏庸呢?

這要看他是不是真的出家了,因為順治皇帝年僅24歲就死了,至於死因其實歷史上有很多種含糊其辭的說法的。

朕於斯言,大相違背。以致臣工緘默,不肯進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過,每自刻責生悔。乃徒尚虛文,未能省改,過端日積,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清史稿》

而且最讓人不能理解的,那就是順治皇帝極有可能出家了。

他的愛妃董鄂妃去世,順治皇帝又不喜歡孝莊太后給他安排的兩位皇后,所以鬱鬱寡歡之下,選擇出家。

順治出家以後,把皇位留給了自己年僅8歲的兒子康熙。我覺得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

如果沒有孝莊的幫助,很顯然康熙皇帝早就被鰲拜這些人給搞死了,8歲的孩子還不是很好對付嗎?所以說如果順治出家了,那麼他就是昏君一個。

  • 沉迷於鴉片的咸豐皇帝。

道光皇帝晚年將皇位傳給了咸豐皇帝,咸豐期初也想要做個好皇帝,所以打算勵精圖治。可是現實非常殘酷,他根本就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1. 咸豐上臺以後,恰好就遇上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運動,半壁江山都被人家給拿走了。雖然有曾國藩這些人幫助,可是也花了13年才給平定了,咸豐帝自己都沒看到。
  2. 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殺進了圓明園,將園子裡的所有寶貝都給搶走了,甚至一把火燒了這個園子,而咸豐帝只顧著逃命。
  3. 此後咸豐帝迷戀上了鴉片和女色,再也不問朝政。他似乎覺得只有在這兩樣東西里面,自己才能找到幸福感。

所以咸豐皇帝年僅31歲就去世了,極有可能是因為過度吸食鴉片,以及在後宮過度操勞所致。

  • 得花柳病而死的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就比較有意思了,在位13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他老媽慈禧太后掌權。所以同治皇帝昏庸與否,都跟清王朝沒什麼太大關係。

不過正是因為如此,同治皇帝才會毫無壓力地吃喝玩樂。他可不用管什麼朝中大事,只需要管好自己就行了。結果因為逛妓院,導致自己得了花柳病去世,年僅19歲。

二、權臣袁世凱,成為滅亡清王朝的重要人物。

清朝至少有順治、咸豐、同治這三位昏庸的君主,所以不能說清朝都是好皇帝。但是清朝的好皇帝率是挺高的了,所以皇帝昏庸不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各督撫當設法解散。獲犯擬罪,分別叛逆、盜匪科論,被脅及家屬不知情者勿株連。命張廕棠為全權大臣,與英人議藏約。敬信卒。己酉,定限年編練陸軍三十六鎮。丙辰,命張之洞、袁世凱併為軍機大臣,以袁世凱為外務部尚書。丁巳,命楊士驤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清史稿》

那麼是什麼原因直接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呢?我認為是權臣袁世凱。和很多王朝滅亡類似的是,權臣執政,極有可能導致王朝的覆滅。

  1. 袁世凱在慈禧和李鴻章的支持下,逐漸有了相當雄厚的軍事實力。早在朝鮮小站練兵的時候,袁世凱就成為了清王朝未來的希望。
  2. 因為他手底下的新兵,帶有最先進的軍事裝備,也有最先進的訓練方法。所以慈禧和李鴻章都很看好袁世凱。
  3. 可是時間長了以後,袁世凱自然是逐漸囂張跋扈了起來,因為他手下的北洋六鎮成為了清政府後期,唯一的希望。
  4. 在袁世凱的帶領下,這支軍隊,可以說只聽從袁世凱的調遣。這就比較尷尬了,因為清政府都必須要拍袁世凱的馬屁,才能夠得到袁世凱的相助。

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袁世凱,已經成為了清政府權傾一時的權臣。他也是清政府的掘墓人,在他的手裡,溥儀宣佈退位,清王朝宣佈滅亡。

他跟其他權臣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做皇帝,而是支持了共和。如果直接做皇帝,那袁世凱就類似於楊堅、趙匡胤這一類的人物了。

三、孫中山等一系列反清組織的建立,標誌著中國百姓逐漸清醒。

中國的老百姓,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以後,思想上早就已經僵化了。真正有覺悟,有思想的人,畢竟屬於少數。

予遊學畢業生章宗元等進士、舉人出身有差。戊申,湖北按察使梁鼎芬言挽回時局,莫亟于禁賄賂,絕請託,劾奕劻、袁世凱等夤緣比附,貪私誤國。廷旨以有意沽名,斥之。是月,免雲南旱傷等州縣稅糧。賑懷寧等縣水災。---《清史稿》

清王朝到了末期,正是解放思想的最好時候。不少學生從海外學習了先進的思想,他們將新思想帶入國內,使得當時的老百姓們逐漸解放了思想。

  1. 在解放思想以後,清政府再想要用統治愚民的那一套來統治老百姓,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於是乎陸續出現了孫中山、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等一系列渴望革命的先進分子。
  2. 他們在積極宣傳新思想的同時,還組建了當時比較先進的組織中國同盟會。正是這一組織,成為了日後推翻清王朝的中堅力量。
  3. 新思想是勢不可擋的,任何阻擋新思想的行為,那都是在跟全人類作對
    。愚民並不可能一直都是愚民,只要有人喚醒他們,那他們依舊可以創造奇蹟。

正是在孫中山等一幫先進分子的帶領下,清王朝統治下的愚民一個個都開始覺醒。清政府還想要用老一套的方式來統治這些人,那是萬萬不可能的了。

總結:清政府亡于思想的落後,絕不是一兩個明君就能解決的。

世界潮流是不斷往前湧動,所有人的思想都在前進,唯獨清政府的思想依舊落後。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都搞起了君主立憲制,可是清政府依舊希望自己能夠大包大攬。

這可能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光緒皇帝難道不夠英明嗎?當然他的能力不夠,因為有慈禧壓著,他一直得不到施展,可是他懂得國家的弊端,他希望通過改革使得清朝變得更好。

但是他做不到這一點,因為整個清政府的思想,都是極端落後的。即使光緒皇帝接受君主立憲的想法,可是慈禧太后不接受。

真正的掌權者反對先進的思想,那一切就只能玩完。很顯然,清政府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他們拒絕新思維新思想,最終被時代所拋棄。


江湖小曉生


在中國歷史上,明君、昏君等分類,是按照儒家體系定義的。

勤政愛民、從諫如流、節儉、愛惜民力、控制奢欲,等等,做到這些就能算明君了;如果再加上開疆拓土、振興文化事業等,那就可以稱得上一代聖主了。

昏君的標準是什麼呢?把上面明君聖主的標準反過來就是了,懶政、不上朝、不辨忠奸、窮奢極欲、荒淫無度、不管百姓死活,等等。

這麼一看,清朝是沒有出現昏君。

但是,鴉片戰爭之後,看待皇帝好壞的標準變了

我們不要忘了,明君昏君只是以中國古代的標準看的。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朝面臨近代西方列強的衝擊,中國已經一步步嵌入了世界體系,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了。

所以,從1840之後,我們看待清朝皇帝是否合格甚至優秀,就要改用近現代的標準來看了。

近現代世界與古代世界的不同,其最底層的差別是工業化。

工業文明的小國英國,能輕鬆打敗農業文明的大國清朝。工業化呈現出的強大力量,對農業社會形成了代差,英國對清朝是降維打擊。

因此,評價1840年之後的清朝皇帝,我們主要應該看皇帝能否都正確認識和對待工業化。

歷史的現實告訴我們,清朝皇帝在此後做得很差。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中間近20年的時間,清朝沒有認清東西方差距的根本原因,不知道自己敗在何處;也沒有采取任何實施工業發展的措施。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一樣,清朝慘敗、西方完勝。

近20年的時間被白白浪費了,沒做任何順應工業時代的改變。

即使後來進行的洋務運動,也是在地方督撫各自主張下開展的,清朝沒有從國家整體層面進行規劃實施、沒有做開啟民智的啟蒙運動,導致各地重複浪費、低效,以至於後來國家有事時各自為政互不相幫。

比如,1884年中法戰爭,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竟然拒絕前去救援遭受法國人攻擊的福建水師。結果導致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南洋水師竟然宣佈對這次戰爭保持“中立”。結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戰敗,被迫割地並鉅額賠款。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清廷中央沒有從整體規劃、沒有做開啟民智的工作,整個官僚和國民沒有形成國家民族意識。當時人們依然認為南洋水師是沈葆楨的、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而沒有人認為他們都是國家的。

因此我們有了初步結論:

  • 在1840年之前的清朝皇帝,按中國儒家標準看,他們的確沒有昏君;

  • 在1840年之後的清朝皇帝,應該按是否適應近現代世界的標準看,這樣一看,沒有一個稱得上明君,甚至沒有一個不是昏君。

清朝為什麼走向滅亡呢?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清朝沒有做好從古代社會向近現代社會轉變的工作,這最終讓清朝遇到了雙重危機。

第一重危機是:農業時代的人口過剩帶來的問題,即馬爾薩斯陷阱;這導致清朝在重複中國古代王朝改朝換代前的經歷。

1851年爆發了兩場大規模農民起義: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北方的捻軍起義。這個底層原因就是人口過剩,人民活不下去了。此時清朝人均耕地從最高峰的7.5畝降低到了1.6畝,太少了!

這兩場大起義帶來的影響是:地方漢族力量崛起,清朝開始逐漸喪失了對各個省的控制。

歷史上亡國的朝代都是這樣開始的:朝廷對全國的控制力下降,逐漸喪失各個地方的控制權,直到最後只剩下京城的地步。

第二重危機是:清朝面對外來近現代社會的物質和精神力量,中國社會逐漸開始民族覺醒、民智開啟,因此專制的王朝失去存在根基。

西方列強帶來的工業、民主、自由、人權、共和、工商業制度、契約關係,等等,這些綜合力量開啟了民智,人民逐漸認識到專制王朝的不合理性,人民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和人權都被王朝拿走了,因此起而反對清朝,清王朝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其實此時清朝還有一個隱含的危機,那就是民族解放危機。占人口多數的漢民族逐漸獲得了力量,因此起來反抗居於統治地位的少數滿人。在辛亥革命前,這個口號短暫出現過;不過很快發現有問題,就改為中華民族的概念,滿漢蒙回藏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

因此,在內外多重力量的推動下,清朝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不過結局還好,清王朝皇室獲得了相對較好的對待。

結束語

人口過剩危機引發了農民起義戰爭,清朝權力轉移到地方漢人手裡;西方列強帶來了民智開啟,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在這兩方面力量的推動下,清王朝走向滅亡。

其實清王朝是有機會成為英國或者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政體的。

如果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後就能認清問題,開始工業化和啟蒙運動,那麼清朝將很快走上工業化之路。那樣的話,人口過剩危機很可能不會爆發,清朝很可能迅速崛起。但是清朝皇帝對問題的認識不深,始終用傳統專制的觀點看問題;後來在壓力之下進行預備立憲,但依然存在僥倖心理,試圖糊弄國人,終於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在三千年未有的劇變面前,既是危險,也是機會,清朝不能順應變革應對問題,滅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任何封建主義王朝,都必然會走向滅亡,無論是明君輩出,還是昏君輩出。無論有沒有明君,無論有沒有昏君,封建主義王朝的最終歸宿一定是滅亡,無非是時間不一樣。

清朝的確沒多少昏君,但乾隆之後,清朝由盛轉衰,明顯是在走下坡路。而且此後清朝的皇帝都非常平庸。面對“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朝皇帝和統治者束手無策,拿不出解決方案來自救。

清朝統治者遇到的問題,是中國曆代王朝所沒有遇到過的。漢、晉、唐、宋、明這些封建王朝,遇到的敵人要麼是農民起義,要麼是北方胡人,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朝廷處理起來有經驗可循。漢、晉、唐、宋、明沒有遇到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這樣的對手,而清朝遇到了。面對新型對手,面對新問題,清朝統治者蒙逼了,不是農民起義,也不是北方胡人,而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新敵人。

清朝對新型對手,缺乏足夠的瞭解,也沒有進行深入研究,沒有思考新的解決辦法,依舊在用老祖宗傳下來的那套辦法,來面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怎能不滅亡?

這就是清朝倒黴的地方,清朝皇帝遇到了歷代王朝都沒有遇到的難題,那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這個難題,清朝皇帝無法從老祖宗那裡得到解決辦法,但他又給不出新的解決辦法。所以清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如果跳出問題本身,去探討中國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可以發現。所有封建王朝的滅亡,其根本原因在於自身的制度,而不在於是明君昏君。

你看,漢、晉、唐、宋、明,沒有遇到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照樣滅亡。儘管清朝的滅亡的原因,和其他王朝不一樣。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封建王朝。封建王朝始終無法克服自身的一大推弊病,不管是農民起義、還是北方胡人,亦或者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都能加重封建王朝自身的弊病,從而導致封建王朝滅亡。


袁衛宇


清朝雖無昏君,仍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是:問題出在了最後四位皇帝當政時期,而罪魁禍首是慈禧太后。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慈禧太后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垂簾聽政,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死去,實際總攬清朝政權達48年之久。而從清兵入關算起,清朝立國268年,慈禧太后當政時間佔了清朝政權的近五分之一時間。

而且慈禧先後扶持六歲的同治、四歲的光緒、三歲的宣統繼位,幾個幼兒面對西方列強,怎能不輸? 這是家天下、君主制的必然結果,最終導致在殘酷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優勝劣汰,落後捱打,敗下陣來,清祚覆亡。



尤其在慈禧太后當權的半個世紀裡,晚清政府對外簽約、割地、賠款、屈辱,對內 壓迫、搜刮、專制、屠殺,中國陷人五千年文明史上最黑暗的深淵。

具體說來,慈禧有“八個不該”。 慈禧“八個不該”是:(1)不該對議政王奕訴用之招來,不用棄去;(2)不該對同治帝過於放縱,戀權不交;(3)不該選擇4歲載湉繼 位,重血緣而輕社稷;(4) 不該一再推遲光緒帝大婚,戀權而不還政;(5)不該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影響近代化進程; (6)不該用義和拳反洋人,釀成八國聯軍人侵大禍;(7) 不該“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 之歡心”;(8)不該懿旨3歲的幼帝溥儀為皇帝,而無視世界民主的潮流。


慈禧在後期雖然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如派員出洋考察,宣示籌備立憲等。但是,改革良機已經錯過,此時的清朝政府威嚴已經喪失殆盡。慈禧西逃回鑾四年後同盟會成立,又過三年“兩宮賓天”,再過二年武昌起義,清朝覆亡,民國建立,帝制結束,中華新生。

總之,正是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清廷保守頑固腐朽勢力,屢立幼主,把持朝政,拒絕政體改革,加速了清朝覆亡。


獨釣秦時月


努力方向錯了,再勤奮也是南轅北轍

清朝皇帝的勤政,是有目共睹的。最著名的勤政皇帝,當屬創建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有名的當屬雍正皇帝,他身為皇帝,“以勤先天下”,每天不到四點就起床,批閱奏摺開始工作。做到了“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可以說當皇帝當到他這樣,是一點樂趣也沒有了。除了工作,幾乎沒有任何愛好。論勤之方面,作家二月河評論雍正是歷史之最,“康熙、唐太宗,還有秦始皇這些勤政君主,沒一個比得上他的”。康熙皇帝

康熙、雍正給後代子孫開了個勤政的好頭,後代的皇帝也確實勤政,沒有幾個昏君。但清朝最後還是滅亡了。清朝為什麼會滅亡,有多種原因。清朝的皇帝很勤政,基本上沒有太昏庸的君主不假,但勤政與振興國家並沒有直接的邏輯關係。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不勤政嗎?既勤政又節儉,但他亡了國。清朝的皇帝勤政,只是在封建專制的框架內,並沒有突破封建社會的窠臼,亦沒有改革開放的思維,這才是最要命的弊端


小陳小陳心想事成5


清朝也不是沒有昏君,只是不明顯而已,至少在我眼裡清朝也就雍正算個明君,可以當個“宣”的諡號,咸豐,同治就是典型的昏君了。

清朝的滅亡其實是必然的,一方面清朝一開始就先天不足,做為一個漁獵民族入主華夏,上層統治階級八旗子弟天然保守,通過壓榨漢族實現統治,導致整個清朝期間都存在著巨大的民族矛盾。近代列強入侵以來,天然保守腐敗的統治階級不能實行徹底的變法圖強,阻擋了中國進步的步伐,讓人民不滿;少數民族入主讓滿清貴族天然不信任漢族人,讓漢族士大夫逐漸失望;向列強的賠款和八旗貴族的“”鐵桿莊稼”使的滿清逐漸財政崩潰,中央齊權逐漸喪失,最終被拋棄。

滿清滅亡是從天平天國運動開始的 ,太平天國運動使的滿清威權喪失,地方漢族勢力崛起,中央齊權不復存在 ,洋務運動中滿清貴族的保守使的中國進步緩慢,甲午戰爭則掀開了滿清的最後遮羞布,讓所有中國人覺得不變法不行了,而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指望滿清自己變法圖強是行不通的,而庚子賠款滿清的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最終讓仁人志士徹底失望,革命運動逐漸興起,而慈禧死後,滿清貴族的反撲和“皇族內閣” 的形成,(慈禧死後,八大總督都換成了滿清貴族,1911年五月八號,組成的總共13人內閣中皇族就佔7人,滿清貴族2人,漢族官僚才4人,)徹底讓漢人官僚為首的立憲派倒向滿清對立面,成為壓倒滿清的稻草,敲響了滿清的喪鐘,吹響了辛亥革命的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