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清朝的历史中,几乎没出现一个昏君,为何还是走向灭亡?

爱笑的洁宝


错失了蒸汽革命

在来讲正文之前,先梳理各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外戚篡权的,例如西汉和北周;二是农民起义的,例如秦朝和元朝;三是游牧民族的,例如宋朝和明朝;四是权臣作祟,例如曹魏和东晋。但仔细剖析清朝的灭亡原因,可以发现它多了一丝因素,那就是列强的频频入侵。

其中许多的那次是在1900年5月28日,英、俄、德、美等八个国家的军队打进北京,同年12月22日共有11个国家强迫清朝签订《辛丑条约》。那么为何有这么多的国家强盛起来?清朝的天国上朝梦会破碎?

——历史上首台蒸汽机

不论是撬开清朝大门的铁甲舰,还是日后密布清朝内陆的火车,均离不开这种机器——蒸汽机,它不仅帮助列强织面纱,而且将铁矿、煤矿的开采效率提高了数百倍!而它带来的衍生效应,更是值得细写一番。

在蒸汽机诞生之前,可作动力使用的有水力、风力及畜力。1712年的英国出现了首台蒸汽机,它是由英国工程师纽可门研制,因此它被取名为纽可门蒸汽机。1720年它投入到康瓦尔矿山排水的工作中,在诸多的优点中,它有个致命缺陷重达十几吨,因此一旦安装完毕,就不能随意搬动。为此奇思妙想的瓦特,在1759年投身于改进蒸汽机中。1765年他设计了透视器和分离凝结器,1769瓦特因在蒸汽机的重大改革,取得了蒸汽技术的专利。1807年蒸汽轮船航行成功,1825年火车鸣笛开行。

——著名发明家瓦特「生1736年1月19日,卒1819年8月25日」

说完蒸汽机在交通、采矿、纺纱等行业的翻天覆地变化,再来说一说它对政治的超强影响。公元1864年2月1日→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公元1861年3月3日落后的俄国,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手里,完成废除农奴制改革;公元1861年4月12日→1865年4月9日的美国,在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任内,打赢了南北战争解放南方庄园的黑奴。

正是他们把握了蒸汽革命带来的红利,纷纷废除本国的封建制度,利用资本制度的先进性,迅速积累硕果累累的国力,将清朝丢在了数百年的半道上!

小农经济的崩溃

一个正常的国家须靠税收来支撑,士兵的军饷源于此,官员的工资源于此,民生的工程源于此,然而晚清的税收问题相当大。它的内容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列强索要的军费,压得清朝无法喘气;二是列强控制了税源,迫使清朝军备停滞;三是列强倾销的鸦片,导致清朝无人耕地。

随着航海贸易的发展,清朝也成立了海关机构,用于平定太平天国等乱民。然而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英、美、法趁机夺取了上海的海关行政权。1858年在英美的操持下,粤海关、潮海关、浙海关、津海关、厦门关、江汉关设立,从此清朝的海关收入全部落入外国人之手。其中罗伯特·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其任期为公元1861年→1911年。

——罗伯特·赫德「生1835年2月20日,卒1911年9月20日」

众所周知清朝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按人口多寡进行收税的。可惜的是随着鸦片的大量入华,瘦骨嶙峋的农民扛不起锄头,骄奢淫逸的士卒握不住刀剑,腐化堕落的官员睁不开双眼,从而成为清朝土崩瓦解的导火索!

综上所述,纵然清朝无昏君,可也架不住世界大变,自己觉悟提高的民众,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两百余年的清朝日薄西山,最终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END——


惜缘小历史


清朝没有昏君?谁给清朝的自信?我感觉各个都是昏君!顺治不爱江山爱美人,不昏?康熙基本上就是屠夫,康熙朝除了武功,有啥文治?臣都是献媚之徒,哪个是忠勇之士,雍正文治还算可以,但是,一言堂,刚愎自用,乾隆文字狱,一句清风不识字,就落地多少人头,一个和珅就搞得多少人倾家荡产?更是好大喜功,自称什么十全老人,开什么玩笑,这之后的皇帝就不用说了吧!属于各个昏庸,满清的国运都算长了,不是引进了占城稻,估计雍正朝就得亡国。粮食的够吃导致矛盾的平缓,高压的政治导致百姓愚笨,笨拙的统治导致百姓僵化,空有三百年国运,对中华民族又有什么建树?夏商周三代定民族文化,秦汉造就中华主体思想,隋唐开科举,解决贵族统治,造就文化大成,宋朝在不济,也是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顶峰,并且开启民主先锋,元明清三代最无能,蒙元不到一百年,也动乱了一百年,吃大宋的底子过,明朝拨乱反正了一下,起码大明朝堂上还有不怕死的大臣,民间还有敢议论朝政的学子,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大清有什么?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让八国联军吓得屁滚尿流跑西安?


霶霈


大清朝的灭亡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譬如说:没有血腥的屠杀。

袁世凯掌握兵权,北洋军和南方新军一唱一和,连哄带吓唬,大清朝的隆裕太后带着小皇帝溥仪就退位了。我大清这么就亡了。风轻云淡、忽忽悠悠的亡了。大清亡了以后,皇族还是居住在紫禁城,享受着优待。京城、外省也没有什么大的动荡,平稳过度。旗人、汉人、蒙古人、藏人......和平共处,日子依旧。

这在历代王朝的灭亡中是极其罕见的。绝大多数朝代的灭亡都要杀个天翻地覆。前朝皇族肯定是要斩草除根灭掉,民间百姓也会陷入战乱,大量的死亡,军阀之间互相征战,折腾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为什么清朝的灭亡这么平和?这么特殊?道理也很简单:没有反抗,就没有杀戮。

面对王朝的灭亡,大清的皇族、八旗贵族、深受朝廷恩德的文官武将、军队......没有反抗。张大帅带着几千士兵争取了一下,除此之外,也就没谁再真心去挽救大清朝了。这还是个有趣的地方,张勋是汉人,他的部队也是汉人组成的。大清朝灭亡,只有这支汉人的军队去拯救,满人自己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清末袁世凯掌握了实权,但他终究还是臣子,军队在外面。如果京师有人想搞他,皇族、八旗、大臣组织几百人冲进袁府也就把袁世凯打死了。实在不行揣个手枪,在单位门口堵住老袁......问题的是没人这么干。

咱们上面说的:大清皇族、八旗贵胄、受朝廷重用的文官武将、文人士大夫、部队......这些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叫既得利益阶层。

这些人是享受清朝优厚待遇的,有着种种特权。大清朝有没有既得利益阶层?有!人多不多?多!势力大不大?大!

他们有没有能力阻止袁世凯?有没有能力保护大清朝不灭亡?有。

但他们没有!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大清朝的整个既得利益阶层都愿意看到大清朝的灭亡。既得利益阶层坐视大清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忠诚,也不是因为他们贪生怕死,而是因为:

他们是当时大清朝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

仔细读历史的细节,我们就能发现,慈禧太后执政以后的大清朝一直到灭亡,他的开放程度,是远远超出想象。根本不是某些人说的保守、固执、宁死不变革。实际上清朝恰恰就是灭亡于:开放与变革!

最初的两次鸦片战争,大清朝发现打不过洋人,于是大家总结:洋人是枪炮厉害。找到原因就好办了,咱们也搞枪炮不就完了。于是在慈禧执政期间,大清的军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道光,慈禧的老公公,咸丰,慈禧的丈夫,这两任皇帝在世期间,大清的军队还是鸟铳、弓箭、马刀。跟洋人打水战还是划着小木船。到了慈禧的时代,大清朝已经有了海军,铁甲舰,克虏伯大炮、加特林机枪、毛瑟步枪......李鸿章嘴上说马克沁机枪太贵用不起,但没过几年,大清朝的军队里也有了,国内军工厂同时进行了仿制。再往后的清军连电报、飞艇都有了。

道光、咸丰期间的军队还在用马桶往英国军舰上泼粪便,用来破妖法。慈禧时期的海军、陆军已经是满嘴的英文、德语了。军官很多都是外国留学的高材生。

但是,即便这样发展军队,到最后还是没打过日本人、没打过八国联军、没打过俄国人。

挨了打怎么办?还得找原因。以前大家觉得洋人只是武器厉害(即便是现在2020年,依旧很多人是这样的思维),那我们把武器也弄厉害了,不就是能打过了嘛。经过现实的检验,发现依旧不行,还是打不过挨欺负。

这时候,朝廷上上下下迫切的想知道:洋人到底是咋回事,我们和他们到底是差在哪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清朝这时候再在家里关着门找原因,已经不可能。知道这一点,问题也就能解决了。怎么解决:出国考察、学习。

大清朝决定派人出国考察、学习,这就产生了新问题:派谁去?派什么人去?答案也很简单:信得过的人,自己人。大清出国考察的人以皇族、八旗贵族为主,还有亲信的大臣,并组织孩子、年轻人出国学习,这些人由朝廷供养。而这些出国考察、学习的人,都是咱们上面说的大清朝既得利益阶层。

而就是这些人,考察完、学习完,回国以后,成了灭亡大清朝的主力。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些人出国一段时间,经过考察、学习,很快他们就明白:我大清完了。没出门之前,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人家是番邦蛮夷。出了国以后才知道,自己那套孔孟老庄、君臣父子和外国的科学民主自由没法比。这些出了国的人很快就明白,不是大清完了,是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完了。这套东西已经跟不上时代,面对外界的冲击,老的这套体系是一定会垮掉的。

大清朝以及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已经没有办法再延续下去了。这是出国考察、学习的人们心知肚明的事。包括皇族亲王、八旗高官这些大清朝最核心最骨干的人。

大清朝的灭亡跟皇帝没关系,跟太后没关系,跟昏君暴君明君圣君没关系,甚至跟大清朝自己也没关系。灭亡的是几千年的中国人自己的这套文化、政治、军事体系。这套文化、政治、军事体系就是镜子,大清朝是镜子里映出来的形象。镜子碎了,大清的影像也就随着碎了。

这时候大清朝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不从根上治,衰落无法解决,就会灭亡。

而这个病根是几千年的旧体制,大清朝是建立在这个旧体制的基础上的。把这个病根除掉,把这套旧体制摧毁了,大清也跟着垮了,还是会灭亡。

在这些出了国的人,在大清朝里非富即贵,享受了大清的各种福利。但他们出国以后,看清了世界,也看清了自己。大清必亡,几千年的制度必亡就成了这些人的:共识。当这些人再回国以后,那性质就变了。最希望大清灭亡的就是这群人。要么明里暗里宣传外界的先进、大清的落后。要么首鼠两端,袖手旁观。

所以大清朝又陷入了第二个死循环:

不开放,继续封闭,那就继续落后挨打,外人揍你,要灭亡。

开放,和外界保持接触,那些去了外国又回来的这些精英阶层,最亲近的自己人还是会搞你,还是要亡。

最后大清朝只能是混吃等死。治也是死、不治也是死,不改会死、改了还得死。

大家都明白,想强大,只能推翻这几千年来的旧体制,而一推翻这个旧体制,大清朝也自然跟着倒了。溥仪16岁的时候,在紫禁城自己就把辫子剪了。当时整个高层从大臣到亲王,甚至到皇帝,大家都明白,老一套的东西肯定是不行了,只能全部推倒重来。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的时候,他的北洋军主要还是在南方打仗,他自己孤身在京。并不是袁世凯调兵进京,控制了紫禁城,然后带着人马上金殿,逼皇帝退位,不是这样的。他就是上上奏折,吓唬吓唬,隆裕太后抱着溥仪哭一鼻子,然后就退位了。袁世凯之所以敢这么干,他也是知道在京师没人反对他。

那些既得利益阶层的精英们掌握着权利,他们有能力反抗,甚至有能力除掉袁世凯。如果他们平时能表露出忠于大清的态度,袁世凯也不敢这么干。实际上是这些人明里暗里也都站在了袁世凯的一边,包括那些爱新觉罗们。

张勋,从道德上讲,这是忠臣,但他也确实在逆流而上。那些大清朝的精英阶层,要么坐视大清灭亡,要么自己下手灭大清,人品不怎么样,但他们也确实是在顺应时代。

大清朝是怎么灭亡的?

就是因为:他的精英阶层,既得利益阶层,那些平时享受了这个国度巨大的好处和优待的这群人,他们出去以后,再回来,就已经叛变了。按理说这些人享受了这么多的优待,占了这么多的便宜,他们应该保卫大清,但他们却成了大清的掘墓人。

这些人灭亡的并不是大清朝,而是已经严重落后了的君主集权制度。只不过他们摧毁这种制度的同时,顺带灭了大清朝。所以这些人跟大清并没仇,甚至本来就是大清的自己人,这个过程中,也就没有什么杀戮,也没有什么反抗。有实力杀戮的和有实力反抗的,其实都是一伙人。这里就出了第三个死循环:这群灭亡大清的人,本来是打算救大清的,经过一顿考察、学习、研究,他们发现救大清的办法就是灭了大清。这些人的初心是救大清,所以在最后灭大清的时候,注定会很柔和。

苏联解体以及最近几十年很多国家的垮台,幕后的推手,其实都是他们本国留洋回来的那群人。我大清才是最早颜色革命的受害人。为什么我们乐于读历史?因为很多人很多事看起来都是那样的似曾相识。


锐度何老师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对于历史上的人和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视角,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清朝一共经历268年,历12位皇帝,除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外,能让大家认可的,我觉得也只有康熙和雍正。康熙平三藩、收复台湾。雍正勤勤恳恳,使大清国力达到了鼎盛。其他如大名鼎鼎的乾隆,除了经常下江南,写了四万多首烂诗,以及大肆挥霍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虽自称‘’十全老人‘’,可看那那不全。乾隆以后的皇帝那更是一个不如一个。



清朝最终在溥仪手上灭亡,我们并不能把责任全部归于溥仪,他也是个无辜者。其实清朝的灭亡征兆在乾隆时期就已出现。乾隆爷喜欢摆谱,整天也不务正业,躺在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的功劳薄上,大肆挥霍,把爷爷和父亲积攒的丰厚家底挥霍一空,没有办法,重用和珅,和珅为了满足乾隆的用度,贪污腐化,买官卖官,让当时的政治走向腐败,官场黑暗。了啦了啦!乾隆死啦,儿子嘉庆把和珅给收拾啦!嘉庆在皇帝位上,也许最值得引以为豪的就是除掉和珅,吃饱了自己,心思也没有用在治理国家上。

狂妄自大的乾隆,就是井里的蛤蟆,自认大清不可一世,把西方送来的先进东西束之高阁,闭关锁国。到了道光帝时,西方列强开始觊觎中华大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步伐,国内的白莲教兴起,官场腐败无能,在继承人问题上也没有好好把握,不用才华出众的奕䜣,让无能的咸丰继位。

于是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同英、法联军较量了4年,以失败告终。咸丰帝不服输,想撕毁《南京条约》,惹怒了英、法联军,魔爪深向中华大地,因此再次割地赔款。俄国趁火打劫,占领了东北外兴安岭以南,以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列强在中国尝到了甜头,于是更大的灾难也就随之而来。

说清朝的皇帝个个都很有作为,都是明君,我看也未必,相比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气概,清朝的皇帝就差远了,咸丰帝就是如此,求和不成,就逃跑,这点连慈禧都看不惯,苦劝咸丰道:‘’京城若弃,天威不再,平王东迁故事将重现‘’。可咸丰帝根本听不进去,还是躲到承德去啦,最后死在避暑山庄。

在列强入侵,民怨四起,国难当头之时,咸丰帝如此,难道他能算一个明君,当然不能。我们知道,清军在入关之时,是何等的威武雄壮,八旗子弟又是如何的骁勇善战,可定都北京后,这些吃皇粮的八旗子弟开始享乐,不思进取,没有了任何斗志,面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的起义军,简直不堪一击,完全没有了昔日的雄风。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只好让曾国藩创建湘军,李鸿章创办淮军,以至于后来的袁世凯迅速做大,这些人手握兵权,军阀集团已经形成,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

咸丰帝软弱无能,成就了迷恋权力的慈禧,慈禧在咸丰帝去世后,迅速掌握了大清政权,同治、光绪以及溥仪都成了傀儡皇帝。朝廷的腐败没有改变,还一味的孤芳自赏,面对列强,割地赔款成了常态,到了此时,清王朝气数已尽,辛亥革命直接为清王敲响了丧钟。

大清的灭亡,实际上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的,乾隆的闭关锁国,挥霍无度,让大清江河日下,咸丰的软弱无能,让清朝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慈禧的专横跋扈,让清朝彻底灭亡。


史道驿站x


清王朝没有一位昏君吗?其实这要看你把什么样的皇帝看成昏君。如果是古代那种成天淫乱后宫,不问朝政的皇帝,那么清王朝的确是没有。

既然没有昏君,为什么清王朝只维系了276年的时间就灭亡了呢?其实和很多王朝灭亡的原因一样,都是因为内忧外患所致,只不过清王朝所面对的内忧外患更加尖锐。

一、清王朝有少数几位可以称得上是昏君的皇帝。

  • 可能出家的顺治皇帝。

昏君的称号,如果用在顺治身上,肯定很多人不服气。因为顺治是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可以说是大一统清朝的开国皇帝,他怎么可能昏庸呢?

这要看他是不是真的出家了,因为顺治皇帝年仅24岁就死了,至于死因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种含糊其辞的说法的。

朕於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工缄默,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过,每自刻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省改,过端日积,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清史稿》

而且最让人不能理解的,那就是顺治皇帝极有可能出家了。

他的爱妃董鄂妃去世,顺治皇帝又不喜欢孝庄太后给他安排的两位皇后,所以郁郁寡欢之下,选择出家。

顺治出家以后,把皇位留给了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康熙。我觉得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

如果没有孝庄的帮助,很显然康熙皇帝早就被鳌拜这些人给搞死了,8岁的孩子还不是很好对付吗?所以说如果顺治出家了,那么他就是昏君一个。

  • 沉迷于鸦片的咸丰皇帝。

道光皇帝晚年将皇位传给了咸丰皇帝,咸丰期初也想要做个好皇帝,所以打算励精图治。可是现实非常残酷,他根本就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1. 咸丰上台以后,恰好就遇上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半壁江山都被人家给拿走了。虽然有曾国藩这些人帮助,可是也花了13年才给平定了,咸丰帝自己都没看到。
  2.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杀进了圆明园,将园子里的所有宝贝都给抢走了,甚至一把火烧了这个园子,而咸丰帝只顾着逃命。
  3. 此后咸丰帝迷恋上了鸦片和女色,再也不问朝政。他似乎觉得只有在这两样东西里面,自己才能找到幸福感。

所以咸丰皇帝年仅31岁就去世了,极有可能是因为过度吸食鸦片,以及在后宫过度操劳所致。

  • 得花柳病而死的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就比较有意思了,在位13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他老妈慈禧太后掌权。所以同治皇帝昏庸与否,都跟清王朝没什么太大关系。

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同治皇帝才会毫无压力地吃喝玩乐。他可不用管什么朝中大事,只需要管好自己就行了。结果因为逛妓院,导致自己得了花柳病去世,年仅19岁。

二、权臣袁世凯,成为灭亡清王朝的重要人物。

清朝至少有顺治、咸丰、同治这三位昏庸的君主,所以不能说清朝都是好皇帝。但是清朝的好皇帝率是挺高的了,所以皇帝昏庸不是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各督抚当设法解散。获犯拟罪,分别叛逆、盗匪科论,被胁及家属不知情者勿株连。命张廕棠为全权大臣,与英人议藏约。敬信卒。己酉,定限年编练陆军三十六镇。丙辰,命张之洞、袁世凯并为军机大臣,以袁世凯为外务部尚书。丁巳,命杨士骧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清史稿》

那么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呢?我认为是权臣袁世凯。和很多王朝灭亡类似的是,权臣执政,极有可能导致王朝的覆灭。

  1. 袁世凯在慈禧和李鸿章的支持下,逐渐有了相当雄厚的军事实力。早在朝鲜小站练兵的时候,袁世凯就成为了清王朝未来的希望。
  2. 因为他手底下的新兵,带有最先进的军事装备,也有最先进的训练方法。所以慈禧和李鸿章都很看好袁世凯。
  3. 可是时间长了以后,袁世凯自然是逐渐嚣张跋扈了起来,因为他手下的北洋六镇成为了清政府后期,唯一的希望。
  4. 在袁世凯的带领下,这支军队,可以说只听从袁世凯的调遣。这就比较尴尬了,因为清政府都必须要拍袁世凯的马屁,才能够得到袁世凯的相助。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已经成为了清政府权倾一时的权臣。他也是清政府的掘墓人,在他的手里,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宣布灭亡。

他跟其他权臣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做皇帝,而是支持了共和。如果直接做皇帝,那袁世凯就类似于杨坚、赵匡胤这一类的人物了。

三、孙中山等一系列反清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百姓逐渐清醒。

中国的老百姓,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以后,思想上早就已经僵化了。真正有觉悟,有思想的人,毕竟属于少数。

予游学毕业生章宗元等进士、举人出身有差。戊申,湖北按察使梁鼎芬言挽回时局,莫亟于禁贿赂,绝请讬,劾奕劻、袁世凯等夤缘比附,贪私误国。廷旨以有意沽名,斥之。是月,免云南旱伤等州县税粮。赈怀宁等县水灾。---《清史稿》

清王朝到了末期,正是解放思想的最好时候。不少学生从海外学习了先进的思想,他们将新思想带入国内,使得当时的老百姓们逐渐解放了思想。

  1. 在解放思想以后,清政府再想要用统治愚民的那一套来统治老百姓,可就不那么容易了。于是乎陆续出现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等一系列渴望革命的先进分子。
  2. 他们在积极宣传新思想的同时,还组建了当时比较先进的组织中国同盟会。正是这一组织,成为了日后推翻清王朝的中坚力量。
  3. 新思想是势不可挡的,任何阻挡新思想的行为,那都是在跟全人类作对
    。愚民并不可能一直都是愚民,只要有人唤醒他们,那他们依旧可以创造奇迹。

正是在孙中山等一帮先进分子的带领下,清王朝统治下的愚民一个个都开始觉醒。清政府还想要用老一套的方式来统治这些人,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了。

总结:清政府亡于思想的落后,绝不是一两个明君就能解决的。

世界潮流是不断往前涌动,所有人的思想都在前进,唯独清政府的思想依旧落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都搞起了君主立宪制,可是清政府依旧希望自己能够大包大揽。

这可能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光绪皇帝难道不够英明吗?当然他的能力不够,因为有慈禧压着,他一直得不到施展,可是他懂得国家的弊端,他希望通过改革使得清朝变得更好。

但是他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整个清政府的思想,都是极端落后的。即使光绪皇帝接受君主立宪的想法,可是慈禧太后不接受。

真正的掌权者反对先进的思想,那一切就只能玩完。很显然,清政府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他们拒绝新思维新思想,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江湖小晓生


在中国历史上,明君、昏君等分类,是按照儒家体系定义的。

勤政爱民、从谏如流、节俭、爱惜民力、控制奢欲,等等,做到这些就能算明君了;如果再加上开疆拓土、振兴文化事业等,那就可以称得上一代圣主了。

昏君的标准是什么呢?把上面明君圣主的标准反过来就是了,懒政、不上朝、不辨忠奸、穷奢极欲、荒淫无度、不管百姓死活,等等。

这么一看,清朝是没有出现昏君。

但是,鸦片战争之后,看待皇帝好坏的标准变了

我们不要忘了,明君昏君只是以中国古代的标准看的。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面临近代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已经一步步嵌入了世界体系,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了。

所以,从1840之后,我们看待清朝皇帝是否合格甚至优秀,就要改用近现代的标准来看了。

近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的不同,其最底层的差别是工业化。

工业文明的小国英国,能轻松打败农业文明的大国清朝。工业化呈现出的强大力量,对农业社会形成了代差,英国对清朝是降维打击。

因此,评价1840年之后的清朝皇帝,我们主要应该看皇帝能否都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业化。

历史的现实告诉我们,清朝皇帝在此后做得很差。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中间近20年的时间,清朝没有认清东西方差距的根本原因,不知道自己败在何处;也没有采取任何实施工业发展的措施。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一样,清朝惨败、西方完胜。

近20年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了,没做任何顺应工业时代的改变。

即使后来进行的洋务运动,也是在地方督抚各自主张下开展的,清朝没有从国家整体层面进行规划实施、没有做开启民智的启蒙运动,导致各地重复浪费、低效,以至于后来国家有事时各自为政互不相帮。

比如,1884年中法战争,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竟然拒绝前去救援遭受法国人攻击的福建水师。结果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南洋水师竟然宣布对这次战争保持“中立”。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清战败,被迫割地并巨额赔款。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清廷中央没有从整体规划、没有做开启民智的工作,整个官僚和国民没有形成国家民族意识。当时人们依然认为南洋水师是沈葆桢的、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而没有人认为他们都是国家的。

因此我们有了初步结论:

  • 在1840年之前的清朝皇帝,按中国儒家标准看,他们的确没有昏君;

  • 在1840年之后的清朝皇帝,应该按是否适应近现代世界的标准看,这样一看,没有一个称得上明君,甚至没有一个不是昏君。

清朝为什么走向灭亡呢?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清朝没有做好从古代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变的工作,这最终让清朝遇到了双重危机。

第一重危机是:农业时代的人口过剩带来的问题,即马尔萨斯陷阱;这导致清朝在重复中国古代王朝改朝换代前的经历。

1851年爆发了两场大规模农民起义: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北方的捻军起义。这个底层原因就是人口过剩,人民活不下去了。此时清朝人均耕地从最高峰的7.5亩降低到了1.6亩,太少了!

这两场大起义带来的影响是:地方汉族力量崛起,清朝开始逐渐丧失了对各个省的控制。

历史上亡国的朝代都是这样开始的:朝廷对全国的控制力下降,逐渐丧失各个地方的控制权,直到最后只剩下京城的地步。

第二重危机是:清朝面对外来近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中国社会逐渐开始民族觉醒、民智开启,因此专制的王朝失去存在根基。

西方列强带来的工业、民主、自由、人权、共和、工商业制度、契约关系,等等,这些综合力量开启了民智,人民逐渐认识到专制王朝的不合理性,人民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人权都被王朝拿走了,因此起而反对清朝,清王朝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其实此时清朝还有一个隐含的危机,那就是民族解放危机。占人口多数的汉民族逐渐获得了力量,因此起来反抗居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满人。在辛亥革命前,这个口号短暂出现过;不过很快发现有问题,就改为中华民族的概念,满汉蒙回藏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

因此,在内外多重力量的推动下,清朝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不过结局还好,清王朝皇室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对待。

结束语

人口过剩危机引发了农民起义战争,清朝权力转移到地方汉人手里;西方列强带来了民智开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两方面力量的推动下,清王朝走向灭亡。

其实清王朝是有机会成为英国或者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政体的。

如果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后就能认清问题,开始工业化和启蒙运动,那么清朝将很快走上工业化之路。那样的话,人口过剩危机很可能不会爆发,清朝很可能迅速崛起。但是清朝皇帝对问题的认识不深,始终用传统专制的观点看问题;后来在压力之下进行预备立宪,但依然存在侥幸心理,试图糊弄国人,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在三千年未有的剧变面前,既是危险,也是机会,清朝不能顺应变革应对问题,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任何封建主义王朝,都必然会走向灭亡,无论是明君辈出,还是昏君辈出。无论有没有明君,无论有没有昏君,封建主义王朝的最终归宿一定是灭亡,无非是时间不一样。

清朝的确没多少昏君,但乾隆之后,清朝由盛转衰,明显是在走下坡路。而且此后清朝的皇帝都非常平庸。面对“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皇帝和统治者束手无策,拿不出解决方案来自救。

清朝统治者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历代王朝所没有遇到过的。汉、晋、唐、宋、明这些封建王朝,遇到的敌人要么是农民起义,要么是北方胡人,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朝廷处理起来有经验可循。汉、晋、唐、宋、明没有遇到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这样的对手,而清朝遇到了。面对新型对手,面对新问题,清朝统治者蒙逼了,不是农民起义,也不是北方胡人,而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新敌人。

清朝对新型对手,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没有思考新的解决办法,依旧在用老祖宗传下来的那套办法,来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怎能不灭亡?

这就是清朝倒霉的地方,清朝皇帝遇到了历代王朝都没有遇到的难题,那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这个难题,清朝皇帝无法从老祖宗那里得到解决办法,但他又给不出新的解决办法。所以清朝的灭亡是必然的。

如果跳出问题本身,去探讨中国封建王朝灭亡的原因,可以发现。所有封建王朝的灭亡,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制度,而不在于是明君昏君。

你看,汉、晋、唐、宋、明,没有遇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照样灭亡。尽管清朝的灭亡的原因,和其他王朝不一样。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封建王朝。封建王朝始终无法克服自身的一大推弊病,不管是农民起义、还是北方胡人,亦或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都能加重封建王朝自身的弊病,从而导致封建王朝灭亡。


袁卫宇


清朝虽无昏君,仍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是:问题出在了最后四位皇帝当政时期,而罪魁祸首是慈禧太后。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慈禧太后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垂帘听政,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死去,实际总揽清朝政权达48年之久。而从清兵入关算起,清朝立国268年,慈禧太后当政时间占了清朝政权的近五分之一时间。

而且慈禧先后扶持六岁的同治、四岁的光绪、三岁的宣统继位,几个幼儿面对西方列强,怎能不输? 这是家天下、君主制的必然结果,最终导致在残酷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优胜劣汰,落后挨打,败下阵来,清祚覆亡。



尤其在慈禧太后当权的半个世纪里,晚清政府对外签约、割地、赔款、屈辱,对内 压迫、搜刮、专制、屠杀,中国陷人五千年文明史上最黑暗的深渊。

具体说来,慈禧有“八个不该”。 慈禧“八个不该”是:(1)不该对议政王奕诉用之招来,不用弃去;(2)不该对同治帝过于放纵,恋权不交;(3)不该选择4岁载湉继 位,重血缘而轻社稷;(4) 不该一再推迟光绪帝大婚,恋权而不还政;(5)不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影响近代化进程; (6)不该用义和拳反洋人,酿成八国联军人侵大祸;(7) 不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 之欢心”;(8)不该懿旨3岁的幼帝溥仪为皇帝,而无视世界民主的潮流。


慈禧在后期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派员出洋考察,宣示筹备立宪等。但是,改革良机已经错过,此时的清朝政府威严已经丧失殆尽。慈禧西逃回銮四年后同盟会成立,又过三年“两宫宾天”,再过二年武昌起义,清朝覆亡,民国建立,帝制结束,中华新生。

总之,正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保守顽固腐朽势力,屡立幼主,把持朝政,拒绝政体改革,加速了清朝覆亡。


独钓秦时月


努力方向错了,再勤奋也是南辕北辙

清朝皇帝的勤政,是有目共睹的。最著名的勤政皇帝,当属创建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有名的当属雍正皇帝,他身为皇帝,“以勤先天下”,每天不到四点就起床,批阅奏折开始工作。做到了“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可以说当皇帝当到他这样,是一点乐趣也没有了。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爱好。论勤之方面,作家二月河评论雍正是历史之最,“康熙、唐太宗,还有秦始皇这些勤政君主,没一个比得上他的”。康熙皇帝

康熙、雍正给后代子孙开了个勤政的好头,后代的皇帝也确实勤政,没有几个昏君。但清朝最后还是灭亡了。清朝为什么会灭亡,有多种原因。清朝的皇帝很勤政,基本上没有太昏庸的君主不假,但勤政与振兴国家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不勤政吗?既勤政又节俭,但他亡了国。清朝的皇帝勤政,只是在封建专制的框架内,并没有突破封建社会的窠臼,亦没有改革开放的思维,这才是最要命的弊端


小陈小陈心想事成5


清朝也不是没有昏君,只是不明显而已,至少在我眼里清朝也就雍正算个明君,可以当个“宣”的谥号,咸丰,同治就是典型的昏君了。

清朝的灭亡其实是必然的,一方面清朝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做为一个渔猎民族入主华夏,上层统治阶级八旗子弟天然保守,通过压榨汉族实现统治,导致整个清朝期间都存在着巨大的民族矛盾。近代列强入侵以来,天然保守腐败的统治阶级不能实行彻底的变法图强,阻挡了中国进步的步伐,让人民不满;少数民族入主让满清贵族天然不信任汉族人,让汉族士大夫逐渐失望;向列强的赔款和八旗贵族的“”铁杆庄稼”使的满清逐渐财政崩溃,中央齐权逐渐丧失,最终被抛弃。

满清灭亡是从天平天国运动开始的 ,太平天国运动使的满清威权丧失,地方汉族势力崛起,中央齐权不复存在 ,洋务运动中满清贵族的保守使的中国进步缓慢,甲午战争则掀开了满清的最后遮羞布,让所有中国人觉得不变法不行了,而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指望满清自己变法图强是行不通的,而庚子赔款满清的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最终让仁人志士彻底失望,革命运动逐渐兴起,而慈禧死后,满清贵族的反扑和“皇族内阁” 的形成,(慈禧死后,八大总督都换成了满清贵族,1911年五月八号,组成的总共13人内阁中皇族就占7人,满清贵族2人,汉族官僚才4人,)彻底让汉人官僚为首的立宪派倒向满清对立面,成为压倒满清的稻草,敲响了满清的丧钟,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