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处女泉》:解读奥斯卡影片的经典魅力与哲学之光

《处女泉》正是伯格曼的代表作。全片以冷峻的视角记录了一件凶杀及复仇事件,而因其上映于1960年,该片获得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对于《处女泉》,伯格曼曾骄傲地说这是他最满意的一部电影,但又改口道这只是一部徒有其表的平庸之作。不管怎样,伯格曼和他的《处女泉》震撼了奥斯卡,震撼了全世界,让他得以在电影的版图上为瑞典纵横征伐,开疆拓土;让世人能够迎面呼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厉烈野性的寒风,亲眼见证风雪之间仍然长久闪亮的哲学之光。

《处女泉》:解读奥斯卡影片的经典魅力与哲学之光

少女卡琳与女仆英格丽前去教堂送蜡烛,路遇三个牧羊人。开始,卡琳与牧羊人们交谈甚欢,但情况急转直下,牧羊人趁其不备奸污并杀死了她,并盗走了她那华丽的、由十五位处女缝制的衣服。英格丽将这一切看在了眼里。傍晚,三个牧羊人在一人家偷宿,其中一个牧羊人为换钱,向女主人推销卡琳的衣饰,并谎称这是自己妹妹的物品。女主人顿时悲痛欲绝——女主人正是卡琳的母亲,而这户人家正是卡琳的家。

卡琳的母亲强忍悲痛,将三个牧羊人锁在屋里,并与丈夫商议。最终,在极度的丧女之痛下,卡琳的父亲杀死了三个牧羊人,并在英格丽的带领下找到了卡琳的遗体,当他质问上天为何让无辜的女儿惨死时,神迹出现——卡琳的遗体下涌出了一股清泉。

很多人分析这部电影看到的是瑞典的一个简单的民谣故事。而我却看到这部影片里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的世界的一个映射,所以本文我将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从两次旅行高潮、美与恶对立的问题、电影音乐的完美运用方面来探讨这部电影为何至今深受喜爱以及会风靡瑞典及欧洲。

《处女泉》:解读奥斯卡影片的经典魅力与哲学之光

01、从两次旅行的高潮情节,读懂“伯格曼”式人物所要表达的主题

《处女泉》是少数由别人编剧的伯格曼影片之一。为了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本片采取了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这里有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开端、纠葛、高潮、结尾等传统剧作元素,有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那么电影中是如何体现“伯格曼”式人物高潮?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旅行体现故事情节的高潮,第一次旅行体现第一次高潮

本片虽然没有伯格曼惯用的令人目眩的时空倒错、过于复杂的理性分析和深奥莫测的哲理探讨,但是影片仍然富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像《第七封印》和《野草莓》一样,本片也是运用“旅行”这一手法来展开剧情的。整部影片基本上可以清楚地划分为两个对称的部分,

“旅行”是两个部分的中心线索,同时又是两个部分的开端和结尾。

第一部分的高潮发生在第一次“旅行”结束之时。这部分可以简略表述如下:英格丽为卡琳去教堂的“旅行”准备午餐,在面包中放进癞蛤蟆(卡琳之死的直接导火线),托列夫妇为女儿祈祷,父女之间的充满激情的告别,英格丽与卡琳骑马穿过森林。

善良的卡琳邂逅牧羊人,“旅行”被终止,高潮到来——卡琳被牧羊人的两个哥哥强奸,杀害,美与善惨遭破坏。同时也为影片的第二次旅行和第二次高潮埋下伏笔。

善良和美好的东西总是被人嫉妒,卡琳的美好和拥有的一切被英格丽嫉妒,以至于卡琳被牧羊人带走,英格丽却不施以援手。人性的恶的那一面被扒开来展现在众人面前,给我们以警示。

《处女泉》:解读奥斯卡影片的经典魅力与哲学之光

2.旅行体现故事情节的高潮,第二次旅行体现第二次高潮

第二部分的高潮发生在“旅行”开始之前。本以为是三个牧羊人来杀害卡琳的一家,然而是三个牧羊人的巧合投宿,兜售卡琳衣裙时被卡琳的母亲认出,第二次高潮到来——卡琳父亲复仇,杀死三个牧羊人。由此引发第二次“旅行”开始(去森林寻找卡琳尸体)。

托列的誓言:他跪在地上说,上帝,这些你都亲眼看着的。无辜孩子的死,和我的复仇。你就这样坐视不理。但他又说,我将在这里,我女儿死去的地方,为你建一座教堂,用灰泥和石块,用我的双手。

因为这样的圣洁,最后泉水流出的时候才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黑白画面里泉水的清澈几乎被放大到了极致,当女仆用手捧起泉水,母亲用泉水擦洗女儿的脸,带着那样一种“洁净”的意义,于是不得不认同这是上帝的神迹了。

将两次旅行以高潮情节糅合展现了伯格曼所要表达的主题。将影片所表达的主旨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

《处女泉》:解读奥斯卡影片的经典魅力与哲学之光

02简单的民间故事却表现了伯格曼的基本主题: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引发了观众共鸣

电影名称《处女泉》在我来看包含了两层对立的象征,通过物象和场面调度来表达所象征的意义:

1.两个对立面的隐喻物象和镜头语言,表达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

首先,影片简洁的风格,剪辑技巧不多,也并不复杂。有意保持抒情的氛围,即使在最紧张的时候,也往往插入隐喻性的镜头画面,如牧羊人对凯琳起歹意时,反复出现蟾蜍的镜头,蟾蜍象征的恶念与丑陋正好与牧羊人相对照。

凯琳的父亲来到牧羊人的房间决意杀戮复仇时,凯琳母亲、凯琳父亲、牧羊人的画面交叉出现,借此还用了一个光线渐强的天窗的空镜头。这里的对比运用,增强了物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

《处女泉》:解读奥斯卡影片的经典魅力与哲学之光

其次,影片中较多的使用摇镜维持时空的连续性,使影片具有慢节奏抒情意味同时也更加引人深思。如第一个镜头,英格丽将炉子里的火吹着,她心中同时燃烧的妒火也点燃起整个故事,接下来摇镜头跟随英格丽戒备地环视屋子,然后英格丽走到镜头前抱着柱子,一个镜头方才结束。

与之形成对称的是接下来凯琳父母面对耶稣神像的祈祷,一个是异教的奥丁神,一个是蒙难的耶稣,一个光线阴惨,一个明亮柔和,导演的对比意图很明显,在镜头运用上也注意保持一致性,都是一个摇镜头到底,节奏缓慢。

又如英格丽被吩咐去做便当,她从火堆里拿了小簇火把,一个近景的横摇镜头,英格丽拿走火把摇到火堆,以免造成画面的空缺感,同是火焰一直是英格丽对于凯琳嫉妒的象征。

还有给牧羊小孩讲睡前故事的段落,接近特写的近景镜头,讲述者的脸与小孩的脸互切,好像是孩子在做着一个离奇的梦,好像观众也成了那个听故事的惊恐的牧羊小孩。

在这里导演故意先用近景镜头让观众被可怕的罪恶震慑住,但之后却又并不急于表达他的态度。

《处女泉》:解读奥斯卡影片的经典魅力与哲学之光

2.通过场面调度来表达对立的象征

影片中凯琳被奸污后的场面调度是一个经典,两个牧羊人背对镜头,一个侧面,位于前景;凯琳本是位于画面后方,她提着裙子慢慢站起,向摄影机走来,成为前景,这时两个牧羊人都扭头看凯琳,凯琳满是泪水的绝望的脸几乎占据整个画面。

似乎在强烈地向那个方向的上帝询问,为什么只是默默看着(注意到片子里上帝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结尾处凯琳父亲的祈祷也是向着那个方向),然而此时回应观众的只有凯琳令人心碎的呜咽声,她背转身,又回到画面背景处,此时三个牧羊人和树木的尸体形成景框,将凯琳圈住,显得凯琳的命运处于完全被控制的状态。一刀都不需要剪,通过独具匠心的场面调度只用一个镜头就完成了叙事,达到了导演的意图。

似乎凯琳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是一片湖水,丑陋的人在其中看见自己的丑陋而无法忍受,爱神敬神的人在湖水中看见神赐予她荣耀而倍加喜欢她,场面调度时导演常刻意强调这一点,英格丽的不洁、身份低下与凯琳的纯洁高贵是一个对比,在凯琳准备出发祭祀时,伯格曼让凯琳躺在父亲怀里被抱出来,阳光落在她的笑容里,而紧接着的画面里是被迫怀孕的英格丽蹲在阴暗的角落里干着脏活——拔鸡毛。

又如三个牧羊人发现骑马而来的凯琳时的调度,摄影机不动,一个远景,牧羊人带着一群羊坐在较远的山坡上,随后哑巴牧羊人激动的冲到了镜头前,丑陋的脸占据了大半个画面,让人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希望他能够快点离开,他招手呼唤同伙,自己离开镜头,同伙的脸又成为近景。

这个调度简练的完成了叙事,传达了情绪,使牧人的丑陋、急不可耐与凯琳的优雅形成鲜明的对照。自左至右的动作在心理上显得自然,而自右至左则显得紧张和不快,凯琳骑马一直是自左至右的,而三个牧羊人则反向迎面而来。

由于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有些调度显得可能过于刻意,例如牧羊人杀死凯琳后翻找她的包裹,本来准备献给圣母的白蜡烛散落了一地,牧羊人泄愤似的踩了很久,可能是想形成一种反讽的意味,“一心只想着玛利亚和教会”的处女被奸污杀死,白色的蜡烛是一个象征。调度虽然让观众明白了这层意思,但失之自然,显得刻意。

影片改编自北欧民间故事,在民间故事中凯琳的父亲是先看到女儿身下流出神迹才许下誓言,用双手建造神庙;而在影片中,则将顺序倒置;这是伯格曼对宗教新的思索,处女泉只是内心的象征,我们的确需要依赖一个上帝,但重要的并不是上帝本身,而是许下誓愿的一刻因信仰而带来的内心宁静,“让你在遥远的地方获得重生,那是罪恶的手不能到达的地方”。

上帝永恒沉默,他并不能保护凯琳不受侵犯,并不能压制父亲复仇的怒火导致孩子惨死,罪恶的手不能到达的地方并非上帝的怀抱,而是比这更遥远更遥远,也更近的地方,是心中流淌出来的处女泉,它能洗净凯琳脸上的血,也能洗净人们心里的血迹。

《处女泉》:解读奥斯卡影片的经典魅力与哲学之光


03 声音造就完美,音乐成就经典

1.声音有时候比结构重要,因为更能直达人的心底表达

这部电影的声音处理虽然是简洁的但很能够看出伯格曼对于声音的精细要求。例如对自然声的运用,农场主看见女儿的尸体后,背对镜头向着上帝诉说时只有潺潺的溪水声,他举着双手缓缓站起,观众和他都屏息等待着那个方向传来回应,然而一刻静默过后,鸟鸣响起,清越婉转,似乎上帝对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毫不相干,整个画面由于鸟鸣铺陈出强烈的失落感,祈祷者缓缓放下双手,垂下头。

又如凯琳父亲决意复仇时,有一个天窗的空镜头,光线渐强,并且为了加强效果还配上了宣告黎明到来的鸡啼音效。使得接下来的复仇似乎也是一项仪式性的内容,痛苦必得以仇敌的血洗净。片子还多处运用乌鸦叫声营造阴森氛围,似乎不幸就藏在乌鸦黑色的羽毛中。在这部可以解释出很多象征隐喻的电影中声音也被赋予了象征隐喻的意义。

《处女泉》:解读奥斯卡影片的经典魅力与哲学之光

2.瑞典的宁静必须配上抒情的音乐

影片的配乐自始自终是一段风笛旋律,悠长而抒情的气质与影片很搭。这可能是伯格曼电影中配乐最为简单的了,如果只看这一部片子,或许都会以为伯格曼对音乐并不敏感,是片子的主题让他“投机取巧”地用大段沉默代替了配乐,然而再看看《野草莓》、看看《芬尼与亚历山大》等等,就会发现伯格曼对于音乐的追求和能力。

《野草莓》中教授站在心爱女孩,如今已成他人妇的萨拉的窗口旁,配合着的提琴音乐能让人眼眶湿掉,还有最后一个镜头,轻柔的钢琴乐中教授从童年时父母的微笑里回过神来;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你会因为这些个瞬间爱上伯格曼爱上电影。总之伯格曼的沉默的是有意的,并且你确实找不到比这更好的表达方式。

《处女泉》:解读奥斯卡影片的经典魅力与哲学之光

《处女泉》虽然故事非常简单,但丰满的人物形象,让影片变得很生动,并没有电影《野草莓》中那样明显的大段隐喻画面和象征性的情节,只是有如蟾蜍、火、泉水这些似乎蕴涵一些东西的事物,显得浅显易懂,片中充满了对神的怀疑,以及对人的灵魂关怀。该片尽管和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后来的电影风格不太一样,但是贯穿始终的是伯格曼对人性的关怀,以及是对人性的希望。

总结一下:

从剧情上来说《处女泉》并没有亮点,但却用最为真挚、朴实的民间故事来打动人心,并且特意用技术拍摄法和音乐来强调了美与丑、善良与丑陋的对比,把人与人之间那些人性的美与丑、善良与丑陋以及上帝联系在一起,除了有感动观众的真诚,还有引发人们对于是非善恶问题的思考,更在瑞典引发了一大话题探讨,也许这些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的普遍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