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理医疗废物的“另类”白衣战士——张德林、薛峰

清理医疗废物的“另类”白衣战士——张德林、薛峰

在蚌医一附院,薛师傅和张师傅将医疗废物装车。

清理医疗废物的“另类”白衣战士——张德林、薛峰

3月3日早上6点半,东海大道上很安静,薛师傅驾驶清运车辆和张师傅前往医院的途中。

清理医疗废物的“另类”白衣战士——张德林、薛峰

废弃物清理完成后,薛师傅填写“医疗废物转移联单”。本报记者 陈昂 文/图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除了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等奋战在抗“疫”一线,还有一群“另类”的白衣战士——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他们几乎不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但他们同样冒着巨大的风险,在疫情防控一线默默奉献。来自我市康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的张德林和薛峰两名员工,从疫情发生以来,一个多月没回家,坚守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负责清理危险的医疗废物。

3月3日凌晨4点半,整个城市还在沉睡中时,高铁蚌埠南站附近一家宾馆内,张德林和薛峰两人已经起床,简单洗漱后,他俩与大家一起下楼集合,开车向公司进发。

康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位于中环线以东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附近。早上6点,在公司院内,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已经穿好了防护服、戴好口罩、手套和护目镜,对车辆进行车况检查、消毒后整装出发。此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薛师傅打开厢式货车上的“双跳灯”沿着东海大道一路向西行驶,和其它厢式货车不同的是,这些车的车牌下都印有的黄底黑字“危险品”三个字,显得格外醒目。

早上7点,薛师傅他们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负责清理的工作人员身穿防护服,将一箱箱印有“医疗废物专用箱”的废弃物搬到门诊外,薛师傅将车厢尾部的升降平台放下,张师傅将一摞三箱的废弃物用钩子拉上平台,放满后,薛师傅将平台升起,张师傅将一箱箱废弃物推进车厢内。再根据医院的使用量情况,置换一定量消毒后的医废专用周转箱。

半个小时后,转运车来到蚌埠五院应急病房外,两人将十几箱新冠肺炎医疗废物装进车厢内。不一会,两人的护目镜已经看不清,镜片上布满水汽。张师傅说,隔离服不透气,加上活动量大,一个上午身上都是湿透了的。

上午8点多,转运车来到最后一站蚌医一附院,该院共有40多箱医疗废物,是当天医疗废物最多的定点医院。在该院几名清理人员的帮助下,两位师傅一趟又一趟清理废物,升降机工作不停,半个多小时后,将所有废弃物装进车厢。

“我们必须要快,这些东西危险性大,如果人一多造成的安全隐患就更大。”张师傅介绍,一个多月前接到单位紧急通知,负责清理疫情期间的医疗废物,而且还是清理治疗新冠肺炎病房的,当时内心也非常畏惧,但作为一名59岁的老党员,在这关键时刻必须要起好头站好岗,完成此次特殊的任务。于是他和今年44岁的薛师傅搭档,一个月来住在宾馆隔离没回过家。而这一个月,为了赶时间,尽快将医疗废物运走处置,加上身穿防护服的不便,几乎没有吃过早餐。

蚌埠市康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国辉介绍,医疗废物的处置分为收集、运输、进厂、卸料、微波消毒处置5个环节,在微波消毒处置后还要进行焚烧。相比平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转运流程要求得更加严格。张德林和薛峰作为众多特殊收运人员中的两位,一个多月以来收运处置冠状肺炎医疗废物70余吨,将污染源彻底消除,为抗击疫情做出了特殊贡献。

记者手记:

清晨5点半出门采访,外面黑咕隆咚,感觉困意不断袭来。而两位离病毒最近的师傅,已经坚持一个多月不回家,每天四点多钟起床,来不及吃早饭就开始工作,实在让人敬佩。张德林作为一名还有一年就退休的老党员,非典后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在危急时刻主动挑起重担,与薛师傅组成黄金搭档,一路上有条不紊,圆满完成一次次转运任务,坚守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相信有这样一群一线抗“疫”人员的默默付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