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顏淵》篇,就是說:自己不願意得到,就不勉強他人得到,自己不願意發生到自己身上的事,就不要施予他人,自己不想去幹的就不要強加於他人。

這句話,強調的其實這是同理心。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語出《論語·雍也》篇,就是說:自己立得起來,還能想到讓他人也立得起來,自己過得通達,還能幫助提攜他人過得通達。比如一個人自己活得像一個人,那麼就很希望他人也活得像一個人那樣,具有做人的尊嚴,具有人的基本權利,能夠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能夠感受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如果他過得富足,實現了自我的價值,就也希望他人過的富足,提攜幫助他人也能實現人的自我價值。總結起來,這句話強調的是利他心。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自己不喜歡做的就不要勉強他人去做,自己不想得到的就不要強加到他人身上——就世界範圍來看,東西方各民族文化中也有著與這個格言相同或相似的理念,不只是我們中華民族才有,可能人家的表述是不一樣的,但理念是相同的。

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語錄可以稱得上是道德金律。由於符合人類的普世準則,這句話後來也被譯成英文懸掛在國際紅十字會總部大樓裡,並被寫進了聯合國《人權宣言》,其影響力由此可見。

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是具有普遍價值特徵的,傳統文化中的的優秀理念,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共同存在的,具有普遍性。這種觀點經得起質疑,讀過先秦原典的朋友,都會以溫情的眼光去看待傳統。特別是儒家文化,孔孟思想,普世價值的理念就更為明顯。今天我們提倡學習傳統文化,我想就更應該以傳統為基,把傳統中的優秀思想闡發出來,讓更多人瞭解傳統,讓更多的人瞭解儒家。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句話,一句告訴我們要有同理心,一句告訴我們要有利他心。另外,同理心也好,利他心也好,他的思想起點是平等意識,就是平等心。就是首先把他人與自己放在一個人格平等的位置上來,如果沒有人格的平等,就不會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不會有有立人達人。

一個人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就一定覺得他人是低賤的,自己想當爺爺,勢必會把他人踩在腳下當孫子使喚,生物的本能就會這樣去做。有了平等意識,然後才生髮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同理心,然後才有立人達人的利他心。這個邏輯一定是這樣的:平等心——同理心——利他心。 擁有了這些,就是一個仁者。

今人學傳統文化,讀優秀經典,熟知孔子學說之核心就是“仁”,由此我們可說,儒家之“仁”,至少包含了平等心、同理心、利他心三個思想情感。對此,諸位朋友有何看法,歡迎留言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