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名醫說腫瘤|長年頭痛失眠、性格突變,或許該到這科查一查

有約君說

近日,3歲女童王鳳雅罹患視神經母細胞瘤不幸去世一事在網絡上“刷爆屏”,也讓這種顱內神經腫瘤得到廣泛關注。

神經系統腫瘤發病率日趨增高,更超越白血病成為兒童腫瘤的頭號“殺手”。在人們的生活中,身邊親友突然罹患腦瘤、備受病痛折磨的個案也越來越多見。有約君特別邀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漆松濤教授為大家科普一下神經系統腫瘤知識。

想看名醫漆松濤說腫瘤?

直接點擊以下視頻吧——

名医说肿瘤|长年头痛失眠、性格突变,或许该到这科查一查

腦瘤已超越白血病

成為兒童腫瘤的“頭號殺手”

漆松濤教授介紹,視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兒童常見的惡性腫瘤,死亡率非常高,也是一種遺傳基因突變型疾病。其對放化療都不敏感,早期一般可以通過手術治癒。而視神經母細胞瘤僅是顱內神經腫瘤的眾多類別中的一種。

神經腫瘤是發生於神經系統內部或身體其他臟器組織惡性腫瘤轉移到顱內,還有部分是顱內周邊的結構如顱底、鼻、耳、眼等部位的腫瘤侵襲到顱內而形成的。

神經系統腫瘤發病率也有增高趨勢。以兒童為例,2016年,神經腫瘤已超過白血病成為各種腫瘤疾病中兒童致死的“頭號殺手”。

在各種顱內腫瘤中,神經膠質瘤是最為常見且預後最差的一種,約接近一半,其中又有七成左右是高級別的腫瘤,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說的“腦癌”。

性格突變

也可能是神經腫瘤所致

對於醫生來說,腫瘤小一點、沒有轉移,自然是較易控制,早發現早處理對於提高診療質量、病人生活質量、延長生命時間來說意義極大。那麼早期常見的神經腫瘤症狀有哪些呢?

首先是顱高壓症狀

顱腦是一個相對密閉的腔位,如果發生腫瘤,隨著其逐漸生長,擠佔組織空間,就會產生嘔吐、長年頭痛、失眠、失明,乃至性格發生變化,這些都有可能是腫瘤引起的顱高壓所致。

其次是影響大腦相應區域的功能

腫瘤長在主管語言的功能區域就會影響說話;長在視神經就會導致視力下降視物模糊乃至發展到失明;發生在聽力神經則會出現耳鳴

乃至嚴重的會失聰;長在腦幹上,可能發生進食時咳嗽,無法吞嚥、聲音變沙啞;發生在四肢功能區域,則是手腳無力、麻木,乃至活動功能喪失

另外,有抽筋、癲癇、記憶力下降等都固有神經功能下降的現象,都有可能是腫瘤引起的。

這些症狀當中,普通人可能最初很難和“腦瘤”聯繫起來,其實卻應該引起重視的,當屬性格的變化,比如內向的人突然變得活潑多話,開朗的人突然變得沉靜少語。這些神經固有功能的變化,其中有一部分就可能是腫瘤所致。

神經腫瘤如何檢查診斷?

日常中如果大腦、脊髓的功能出現偏差,都應該警惕神經系統疾病,及早篩查。不過,神經腫瘤發生在顱內,隱蔽性較高,確實早期很難及時診斷,難免出現誤診漏診。

漆松濤強調,對於針對神經系統相關症狀的診斷,醫生都應該提高監測率,包括

CT、磁共振、DSA(血管造影)等檢查設備的運用,乃至各種神經系統相關的基因檢測,都對神經腫瘤的早期篩查有較高效率。

漆松濤介紹,在神經腫瘤中,除了少部分可以通過化療治療,大部分都必須基於神經外科手術進行治療。畢竟發生在密閉腔內的實體腫瘤不予切除的話,顱壓難以下降,周圍受壓迫的神經功能組織也無法重新修復生長。因此,神經腫瘤的基本治療原則是有效的手術。

漆松濤提醒,神經外科手術除了要求醫生具備豐富的經驗、精湛的操作水平的同時,對大型設備的等級要求也很高,需要很多輔助檢測設備,而且術後還需要多學科的輔助治療,並不是簡單“切除”就可以一了百了。患者最好選擇大型的醫院接受診治更有保障。漆松濤建議患者最初被診斷神經腫瘤需要手術,可以多比較、多諮詢,多看幾家醫院,獲得更多信息之後再做決定,以保障獲得最高的治療質量。

治腦瘤難度堪比造航天飛機

漆松濤說,神經外科這一專業可以說是所有醫學專業中“最年輕”的一個,從醫學的發展歷程看,CT、磁共振等大型設備的發明運用都是因應神經外科疾病治療的需要而起的。神經外科醫生對經驗和專業素質要求很高,甚至對體力的要求都要比其他專業高,在醫學院接受七年以上的專業歷練,是醫學生進入神經外科的“最低門檻”。

在漆松濤眼中,神經腫瘤的診治處於所有疾病中的“最高等級”水平,“超越疾病、和其他專業領域進行比較,我覺得神經外科甚至比製造航天飛機更難。”

大咖名片

名医说肿瘤|长年头痛失眠、性格突变,或许该到这科查一查

漆松濤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方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南方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南方醫院大外科主任、廣東省首屆名醫、中國各區百強榜歷屆TOP10醫生,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計算機輔助外科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基礎與臨床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委員會常委及中華醫學小兒神經外科學組組長、廣東省神經外科學會主任委員。

廣東最強科室推薦

名医说肿瘤|长年头痛失眠、性格突变,或许该到这科查一查

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視頻剪輯:汪式奇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