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捂爱的人


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真正知道祁山在哪的可能不是很多。



如果大家在读书或阅史时稍为留意一下的话,就不难发现,三国时期所称的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横卧在礼县西汉水北侧,绵延约25公里。它是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的要塞,也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

祁山是秦国的发祥之地,曾是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史载:“秦襄公始建秦国于西垂。

早在尧舜之时,就把这里称“西”,认为是天中之位,也是仲观察并祭祀日落的地方,其政治意义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此处,群山耸立,直入云霄,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蜀汉的国土分为三部分,即汉中、蜀中、南中,汉中以北为祁山,关隘众多,地势险要,蜀道难嘛,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据守则百万兵亦难行半步,北进则可背山而征战关中,所以其军事意义也尤为重要。

接下来讲讲其他的,诸葛亮亲率大兵六出祁山,欲收复中原、一统华夏的事迹。

其实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在这五次北伐中,仅二出祁山。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失去了街亭,就无法阻击西进的曹军,诸葛亮打算用于屯田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也必将得而复失。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蜀军包围了陈仓,久攻不克,于是诸葛亮粮尽退军。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攻占武都、阴平二郡,见好就收,主动撤军。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李严运粮不继,反而诬陷诸葛亮拥兵自重,后主刘禅信谗召回诸葛亮。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因诸葛亮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至此北伐战争彻底结束。

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多是因粮草不济,寡不敌众与战术保守。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对手也不弱,是司马懿这种老手,司马懿早已看破了一切,采取打不过就按兵不动-死守的战略,将诸葛活活“拖死”于北伐之路。

诸葛亮六出祁山现在看来实属笑话,可他是傻吗?不,这是忠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表中提到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诚然已经表明了诸葛亮会兑现与先帝的承诺,并且已经想好了策略去统一中原。无奈天妒英才,丞相北伐,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

如今从成都到西安高铁只要区区几小时,但丞相却倾尽余生。 有人对诸葛亮扼腕痛惜,因为他至死也没有匡扶汉室,统一中原;有人被诸葛亮为尽帝业、甘愿六出祁山历经艰辛而感动;还有人埋怨道:为了不忘他的初心,为了实现他的初心,六出祁山,穷兵黩武,把蜀地搞得民皆菜色。

在我看来,他报恩至死方休的决心就已经让人钦佩,而祁山也因为他的北伐故事而闻名。祁山留给我们后世的不单是军事意义,还是一种象征,一种诸葛亮精神的象征。


夏目历史君


祁山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北,当地著名景点就有祁山武侯祠,此地为蜀魏争夺,蜀汉称为卤城,曹魏称之西县。

事实上历史里诸葛亮并没有六次出兵祁山,他一共有五次北伐,二伐出兵故道,五伐出兵斜谷,其余三次出兵祁山。从战略意图来讲,诸葛亮的初步战略都不是进军关中,而是打算先占据陇西之地,割据凉州,再以陇西为军事据点对关中进行西、南夹击,是一种稳打稳进的思路。

要做到割据陇西,可以利用高原地形,在东北部的街亭,东部的临渭进行阻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几乎要成功了。

魏国的军事重心就在关中的长安和郿城,陇西各郡虽有部队把守,却经常需要调动援军去增援,往往被诸葛亮打的措手不及。后来司马孚提议往上邽调派五千民夫屯田,这意味着加强当地农产收支,强化往该地区增兵的数量。到后期魏国对陇西已有严密防范,诸葛亮又反其道而行并出斜谷,这是兵法中的虚实之道。

严格来讲诸葛亮是要走祁山道,不是指祁山此地作为军事据点很重要,初入祁山道后,山势相对平缓,山间有路,直通西北方向。在西县(礼县)境内有西汉水通向北方,虽说没法用大船漕运,但是可以使用小船运粮以缓解后勤压力,故祁山道实则是有许多便利。另外斜谷道也有褒水,所以能供应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近十万之众进军五丈原。

古代战争的基础是后勤,战线越远就意味着后勤支出越多,若是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法解决,就连出兵都是一个问题。并不是说在国内存够粮草,前线就不会缺粮,主要还是补给线的问题。拥有再多的粮草,无法供应到前线都是枉然。


苏沉船


答:“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说法。

实际上,诸葛亮只进行了五次北伐,仅仅“两出祁山”。

所以,祁山的军事意义没有提问问题的人想的那么重要。

祁山在今天的甘肃礼县东面、西汉水北面,并不是很高,其最高主峰仅为海拔237米,但绵延约50华里长,沿山中道路行走,可以出川入蜀,故该山中道路被称为祁山道。

既是山中道路,肯定崎岖不平。

但是,和其它四条由汉中穿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相对宽阔、平缓,便于行军和运输粮草。

所以,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有两次选择了祁山道。

但北伐的目的,是打倒曹魏政权,兴复汉室。

而曹魏政权的政治中心在许都,离蜀汉集团的政治中心远着呢。

那么,诸葛亮北伐的初期目标,是拿下长安——长安是西汉首都,东汉末年董卓又曾挟迫献帝迁都于此,一旦取下长安,也可以看作是完成了“兴复汉室”的一半大业了,政治意义非凡。

当然,军事意义也非常重大——可以据长安控制关中,关中可是当年汉高祖成就王业之基也,切断洛阳与陇右地区的联系,从而将陕、陇、蜀连成一片。

但是,从地图一看,我们就不难看出,和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是离长安最远的。

诸葛亮如此舍近求远,实属无奈,所以,又谈什么祁山“军事意义如此重要”呢?

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可比祁山道重要多了,这四条道都有魏兵重点盯防。

陈仓道,就不用多说了,当年韩信出汉中,走的就是这条道,太有名了,天下皆知,曹魏防蜀,必定扼守此道。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走了陈仓故道,出散关,围陈仓,后因道路难行,粮运不继,被迫退兵。

褒斜道在褒水和斜水这两条河流的谷地之间,褒水源出秦岭太白山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诸葛亮考虑过利用小船通过这两条河流运粮以缓解后勤压力,最后一次北伐走的就是这条道,一直打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但他本人最终病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仅止步于武都、阴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又重走祁山道老路,也是因为粮尽退兵。

我们不难看出,这五次北伐,诸葛亮宁愿重走失败过的祁山道老路,都不考虑子午谷道。

子午谷道是从汉中到长安的一条捷径,道路虽然险峻,但却具备了实施突袭战的条件。

当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道奇谋”,指的是由他领奇兵出子午谷,诸葛亮领正兵走祁山道,正奇结合之策,其实是可以一试的。

但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认为太险,舍弃了。


覃仕勇说史


我们先看看诸葛亮的战略:三国的实力,魏国最强,然后是吴国,最后才是蜀国。即便是吴国和蜀国合起来,人口和兵力也比不上魏国。刘备拿下益州和汉中之后,在三家里面还是最弱的。后来,关羽失去荆州,刘备又在夷陵之战中战败,使得蜀国国力严重受损。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的前五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蜀国没有对外发动过战争。此时的魏国,也不太平,原因是曹丕挂了,没错刘备去世三年以后,曹丕就挂了,年仅40岁。此时的孙权才45岁,还没称帝,还能折腾,于是派兵北伐,表示祝贺。魏国战略重心是放在东面的,西面只放了一个夏侯楙镇守长安。由此可见,此时的魏国对蜀国并不重视。可惜谁也想不到,诸葛亮会往死里整,而且很会打仗。蜀国的汉中和魏国关中之间隔着秦岭,有五条路,分别是子午谷道、骆谷道、斜谷道,还可以出大散关攻打陈仓。还有一条就是往西走,绕远路通过武都出祁山。出了祁山,就是陇西,诸葛亮就高明在这里,他的战略意图等到他拿下陇西三郡,魏国才明白过来。蜀国国力弱,无法和魏国正面对抗,于是诸葛亮要一步一步吞并凉州,再攻打关中。由此看来,魏延曾经向诸葛亮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并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即便打下长安也守不住,于是被否定了。

看地图就知道,从汉中出祁山,是绕路的,多走了400多公里。诸葛亮北伐,我们常常说,“六出祁山”。其实北伐只有五次,其中两次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就是往西出祁山,不容易引起魏国的重视,等十万大军杀到时,魏国束手无策,陇西五郡丢了三个。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朝野恐惧”。等明白了诸葛亮的意图,魏国才赶紧抢街亭。第一次北伐的重点不在祁山,在街亭,这里是陇西通往关中的重要关口,守住街亭,陇西就是蜀国的,到时候进可攻退可守。由此可见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失去街亭,陇西守不住,就只能退回汉中。魏国也因此补强了陇西的兵力,再次攻打祁山已经不可能。一计不成,就只能走老路。第二次北伐,是走当年韩信走过的路,结果可想而知。第三次是小规模行动,结果得到武都和和阴平。第四次再出祁山,虽然打得司马懿不敢出门,但是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张郃追击,在木门道被射杀。第五次就是出五丈原了。

其实,祁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就已经失去战略意义了。北伐要翻过秦岭,路途遥远,没有了陇西这块根据地,以蜀国的国力,并不能依靠几条山道做补给长期和魏国对抗,这才是诸葛亮北伐无功而返的原因。


249的欢哥


谈及诸葛亮,人们毫不犹豫会将他与神机妙算联系在一块儿。然而实际上他晚年的一些对策屡遭惨败。譬如他六出祁山,其中五次北伐,没有一次成功。前四次折在缺粮,后一次栽在病魔。对此人们十分好奇,祁山究竟身在何处?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祁山位于现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侧、西汉水(嘉陵江支流)北边的祁山堡。它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总长度约50华里。它地扼蜀陇咽喉,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六出祁山”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对诸葛亮北伐曹魏政权的统称。实际上诸葛亮仅北征五次,其中有两次走的是祁山道,其余三次分别是出散关、围陈仓;攻武都(进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留兵据守;走褒斜道,终五丈原。诸葛亮五次北征皆为打倒曹魏、匡复汉室。为达到这一目的,他采取先拿长安,后攻洛阳的战略。笔者认为祁山的军事意义固然重要,但具有相对性。对曹魏来说,这并不是重点防御之地。但对诸葛亮而言,这是唯一胜利的可能。

首先祁山这个地方曹军对其管辖较为宽松。此地虽属曹魏统辖区,但其离洛阳较远,且与羌胡紧挨,故而曹军在此的防御系统十分薄弱。可以说,此地的兵力是曹魏最弱的地方。如若蜀军越过它则意味着蜀国拿下长安的初期目标有望实现,而拿下长安则表示蜀国匡复汉室的大业已实现一半。

其次虽然从整体看,祁山的地理位置还算“优越”,祁山与子午谷、陈仓、褒斜等道相比,它离长安最远。故而以路程长短衡量,祁山并不是最佳的进攻道路。不过该地与其他山道相比,地势最低、道路最宽、防御最弱。祁山山脉最高不过四百米,道路尚可轻松过一小排人,但离长安最近的子午谷道平均海拔约一千米,道路狭窄得只容单人通行,而其余几个山道也皆高耸入云,但凡遇上个狂风暴雨,极有可能被突发的泥石流堵道。

出于这几点考量,谨慎的诸葛亮拒绝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道奇谋”。其实他很清楚蜀军和曹军之间的差距,如果子午谷道偷袭失败,必然要与曹军正面作战,那蜀军必输无疑。所以他首选祁山道,当时他一面佯装攻打斜谷,引曹军主力;一面偷出祁山,企图攻占长安,以控关中,可谓步步为营。起初蜀军节节高升,但祁山道战线实在太长。到了后期,将领与士兵皆疲惫不已,故而频繁失利,不得不退回汉中。失败后他又尝试走其他山道,但皆因地形与曹军主力及时援助而作罢。到第四次他再次出祁山道,谁料还未与曹军交战,刘禅竟听信谣言命诸葛亮退兵,而且当时粮草供应不足,诸葛亮只能打道回府。到第五次他改道斜口,中途却因病去世。纵观前四次北伐,祁山道最具主动权,胜算也最大,故而它对蜀国而言军事意义十分重要。

现在一些人对小说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策略表示质疑,但笔者对其仍持肯定态度,毕竟以蜀汉当时的处境来看,先发制人是最好的选择。另外诸葛亮一次又一次迎难而上、为匡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确实值得世人尊敬。


邓海春


很久以前,网络上有人说,如果不看地图,都不知道,原来四川和甘肃是接壤的。感觉很神奇。

似乎,一个大西北的省份和一个典型的西南省份,根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省,怎么会接壤呢?其实,四川和甘肃不仅接壤,而且还在历史上一直就有很多渊源。著名的成语,得陇望蜀,最初就是一个战略上的总结。


陇右和汉中,是蜀国对魏国的两个大门。

蜀国已经得到了汉中,如果再得到陇右,就能真正实现进可攻、退可守,让曹魏双线作战的战略。而陇右的门户正是祁山。不过现实中,诸葛亮并非六出祁山。而是五次北伐,其中经由祁山的北伐,只有两次。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第一次兵出祁山,是在建兴六年春。

当时表面上由赵云为主帅,邓芝为大将,从斜谷道出兵,进占箕谷,声称要夺取郿县,用以吸引曹魏主力的曹真前来交战。而诸葛亮则率军向祁山进发。


此时,陇右的三郡反魏附蜀,但曹真明明知道也不敢妄动了。毕竟后面就是长安。如果去救援陇右,那赵云的疑兵就可能真的杀向长安。所以,曹魏又派出了大将张郃迎战诸葛亮的蜀军主力。

不过,诸葛亮错用马谡为先锋,镇守街亭。张郃大破马谡。另一边,曹真也加紧进攻。赵云败走,情势倒转。诸葛亮前锋受阻,侧翼溃败,无奈之下只得带着西县归附的千余家返还汉中。此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收获颇丰,震动魏国朝野。但由于用人不当,功败垂成。

第四次北伐,也是第二次出祁山,是在建兴九年。

这次略有些搞笑。蜀国因为缺粮,诸葛亮带队,去甘肃割麦子。而对方的主帅正是司马懿,也预料到了蜀军将至,早已做好了准备。

不过,司马懿还是没斗过诸葛亮,被蜀军装神弄鬼的把陇上的麦子都运了回去。

司马懿气急败坏的追。双方最终在卤城交手。结果被魏延斩获颇丰。可关键时刻,后方负责运粮的李严,谎报东吴来犯。诸葛亮只得回军。在归途,又射杀了魏军名将张郃。但总体上,还是没能获得更大的胜利果实。坏在了李严手里。


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六年间,诸葛亮共组织了五次北伐和一次阻击战。之所以这么迫切的向魏国进攻,一是因为当年带进蜀国的战士们已经越来越凋零,而光靠蜀国本地的兵源,实力肯定不够。在这青黄不接之际,唯有快速夺取陇右,与汉中形成掎角之势,才能保住蜀国安危并对魏国形成有效威胁。

最终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北伐中原也成了永远无法完成的遗憾。


参习处


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以东、盐官镇以西,西汉水河畔,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不绝,地扼蜀陇咽喉(祁山附近村有一村叫川口,是古代出川入蜀必经之地),势控攻守要冲(有祁山堡、点将台等),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就是看中这一点,所以才屡出祁山而舍子午道的。

因为上面所示的通道,一点都不“绿色”,陈仓道、金牛道、褒斜道、子午道,都是出了名的难走。在秦岭大山中穿越,想一想就知道有多爽,还要千军万马带着兵器粮饷,简直要命。

因此祁山道也是比较好走的一条蜀地入关中之通道,所以魏蜀两国要争夺不休了。




一笑春风万两金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

《三国演义》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其实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更确切地说,“六出祁山”指的是诸葛亮生前与魏国的六次战争,其中包括五次北伐以及一次防御。

尽管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但也说明这条通路对蜀国的重要性。特别在北伐第一战,诸葛亮走的就是祁山道,他为什么要走这一条呢?

第一,诸葛亮北伐三个可选择的方向

其一,穿过斜谷道,进攻郿县。斜谷道又称为褒斜道,这里有两条河流,一条叫褒水,一条叫斜水,褒水是向南流,斜水是向北流,利用这两条河流的谷地开通一条南北向的道路,这便是斜谷道。这是汉中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也是敌人防守的重点地区。这条路须穿越秦岭,不太好走,所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巍巍秦岭是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关中。

其二,西出祁山,进攻陇右。所谓“六出祁山”,指的就是这一条路。这条路比斜谷道好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得陇望蜀”的说法,从陇右进入川蜀,阻碍是比较小的,同样,从川蜀进入陇右,风险是最小的。不过,祁山路线存在一个问题,不能直接进攻魏国的心脏地带,只攻其偏远的陇右地区,隔靴骚痒,点不到敌人的死穴。

其三,走子午谷进攻长安。子午谷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路,全长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难行。这条通道距离长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临城下。长安曾是西汉首都,东汉末年董卓又挟迫献帝迁都于此,这是全国一个政治中心。攻下长安,便可控制关中,同时切断洛阳与陇西的联系。从战略角度考虑,走子午谷攻取长安,对曹魏帝国的打击是最大的。

诸葛亮为什么首战选择祁山?

选择祁山,与诸葛亮的用兵谨慎有关。

出祁山,根本达不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而且进攻的是偏远地区,对魏国影响甚小。可以说,兵出祁山,就失去闪击、突袭的意义,因为关西的重心是在长安一带的关中平原。诸葛亮就算占领陇右,要打到长安还早着呢,魏国完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从容应对。

因此,魏延提出走子午谷,直捣长安的主张。这个计划当然比诸葛亮的计划要冒险,但是要打仗,又不肯冒必要的风险,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诸葛亮出于谨慎的心理,否决魏延的主张,因此,北伐的第一战,就变得很平淡无奇了。

兵出祁山不是一个好的战略

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是这样的:在斜谷道发动佯攻,吸引敌人主力,主力则绕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袭陇右。出祁山的道路最为通畅,进可攻,退可守,补给也相对容易,所冒的风险是比较低的。

这就是诸葛亮的谨慎原则。

不过,从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计划是很不高明的。

首先,没打在要害上。当时的天下格局相当清晰,魏强而蜀弱,蜀国以弱击强,对自身的损耗就特别大,要打就得打闪击战,绝对不能打持久战。一战置敌于死地,这才是弱者要做的。

关中与陇西合称关陇,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看,关陇的重心在关中,而不是陇西。为什么呢?因为打掉关中,陇西就成孤立之地,与魏中央失去联系,不战而自溃矣。关中是战国时代秦国的老巢,有崤山、函谷关为屏障,只要夺取关中,诸葛亮就有雄厚的资本与曹魏帝国叫板了。而诸葛亮的战略重心却是先攻陇西,然后徐徐而进,图谋关中。

问题是,弱者不用奇兵,正儿八经来打正面战,比拼的就是国力、民力、财力、兵力,这几点,蜀国哪点能胜过魏国呢?因此蜀国北伐的失败,实际上已是在注定之中。因此,出祁山不是好的战略,祁山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军事意义。



君山话史


“六出祁山”其实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说法,正史《三国志》只提到了诸葛亮五次讨伐曹魏、两次出兵祁山的事迹。不过,历史上的祁山确实是魏蜀两国争夺的重点。


史书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是在蜀汉建兴6年。诸葛亮以赵云、邓芝阻挡曹真,自己则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一开始连夺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不过后来由于马谡失街亭导致蜀军前进无路、腹背受敌,所以诸葛亮这一次北伐功败垂成了。

第二次出祁山已经是建兴9年的事了,诸葛亮再率大军攻祁山,魏国方面则派出司马懿迎击。诸葛亮方面小有斩获,但因李严父子运粮不济且谎报军情而退兵。此后直到诸葛亮去世,他再也没有亲临祁山出兵了。因此,诸葛亮真正出祁山的次数只有两次。


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省的礼县东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地方。三国时期的古人在祁山中部峰顶修筑了城池,作为防御工事。当地距离甘肃礼县县城有23公里远,距离天水市区有70多公里远。即便在今天看来,这里也是处在崇山峻岭中的险要地段。

1700多年前,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师三军北上进攻曹魏时,曾经将这里其作为前进的桥头堡。这是因为祁山地势险要,有着“蜀陇咽喉”的称号,可以作为蜀国攻击魏国的前沿要塞,也可以作为防御的堡垒,战略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一代名相诸葛亮最终还是病倒在了北伐的途中,而祁山的险要地形也没有保住蜀国的国运。


世界人文通史


祁山,你可以理解为一条山间小路,一条从陕西省汉中市经陕西勉县、陕西略阳县、略阳县白水江镇、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成县纸坊镇、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祁山(今甘肃省礼县北部)、甘肃省天水市上邽县(今天水市清水县)、街亭(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到达甘肃天水市的一条路。

祁山也叫祁山道,位于陇右五郡(天水郡、南安郡、陇西郡、安定郡、广魏郡)和长安之间,是长安通往陇右五郡的必经之路和交通要道。



从关中及长安通往陇右五郡只有两条道可走,一条是大道,叫陇山道,直通祁山道的街亭,也就是马谡镇守的街亭;另一道是小道,叫渭水道,直通祁山道的上邽,换句话说,只要守住祁山道的街亭和上邽,那么从关中及长安通往陇右五郡的道路就会被隔绝。

那么祁山道有什么意义呢?

祁山道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只要占领并守信祁山道,那么魏国的关中地区和陇右地区就被分隔开来,同时从关中通往凉州及西域的道路也被切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只有二出祁山,无论是六出祁山还是二出祁山,祁山对于是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来说,是重中之重。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就是:先占据陇右,切断曹魏关中与陇右及凉州的联系,然后再经宫陇右与凉州,接下来从西边和南边两个方向反攻长安,夺取长安,最后再进一步夺取天下的战略。



对于诸葛亮来说,要想拿下长安,必先取陇右,要先取陇右,必先拿下祁山,这就是祁山对诸葛亮的军事和战略意义。

为什么诸葛亮不能直取长安,或者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偷袭长安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魏强蜀弱,就算拿下长安也是一座孤城守不住,魏军可以从凉州和陇右调集军队从西边经陇山道直扑长安,可以从洛阳调集军队从东边经函谷关直扑长安,还可以从北边的浦坂津渡口渡过黄河攻打长安,同时可以从南阳调集军队从南边经武关直扑长安。



换句话说,就算诸葛亮取了长安,曹魏可以从西、东、南、北四个方向进攻长安,到时候诸葛亮也守不住,与其守不住长安,还不如先取陇右,稳打稳扎,从 战略上来讲,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没有错,不愧为一位出色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因此,诸葛亮将战略重心放在了祁山道,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对陇右五郡势在必得,前提是马谡守住街亭,同时蜀军守住上邽。



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北率大军攻打陇右五郡,五郡有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三个郡已经投降了诸葛亮,只要马谡守住街亭,蜀军守住上邽,那么诸葛亮完全有能力拿下陇右五郡,然后同化五郡,将五郡变成蜀汉的地盘。

可惜马谡没有守住街亭,张郃的大军已经冲过街亭,一部分进入陇右围攻诸葛亮,另一部分南下攻打下邽,如果让张郃拿下了祁山道上的街亭和上邽,那么诸葛亮回汉中的道路就会被张郃切断,到时候诸葛亮率领的全部蜀军就会被魏军切断后路,进入包围圈。



一旦张郃占据了祁山道,诸葛亮就成了瓮中之鳖,所以在张郃完全占据祁山道之前,诸葛亮必须撤退,而祁山道就成为北伐的重中之重,这就是祁山道的重要性。

而其它四条由汉中越过茫茫秦岭到达关中的道路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



分别到达关中的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市眉县、西安市周至县和长安(陕西省西安市)。这四条均通往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区,是曹魏防守的重点,况且也和诸葛亮的战略不一致,均不如祁山道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