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说说元帝国的汉化曲折过程

说说元帝国的汉化曲折过程

元帝国与四大汗国

说说元帝国的汉化曲折过程

汉化程度较深的元文宗

元帝国,1271年到1368年,传了六代。

第一代,元世祖忽必烈,生于1215年,去世于1294年,五十六岁即位为皇帝,在位二十四年,活了八十岁。

第二代,忽必烈十个儿子,分别是:都支金、太子真金、安西王忙哥喇、安北王那木罕、云南王忽哥赤、大王艾牙赤、西平王奥都赤、宁王阔阔出、镇南王拖浑、忽都鲁铁木尔。

第三代,太子真金三个儿子:晋王甘麻喇,答喇蛮八喇,元成宗铁木尔。

第四代,元武宗海山、元仁宗艾育黎拔力八达两兄弟,兄弟俩皆为答喇蛮八喇之子。

第五代,晋王甘麻喇之孙,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尔;元武宗之子元明宗和世喇、元文宗图铁木尔两兄弟;元仁宗之子元英宗硕德八喇。

第六代,和世喇之子元怀宗拖浑铁木尔、元定宗懿璘质班。

1271年,元帝国建立,忽必烈即位为皇帝,是为元世祖。

1279年,灭宋帝国。宋元最后一战,崖山之战,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张世杰溺亡,杨太妃投海,其他军民十余万也集体投海,宋亡。元帝国由此统治中国南北方,前后八十九年。

1283年,文天祥拒不投降,在大都被杀。

1294年,忽必烈去世,年八十岁。

1295年,其孙铁木尔继位,是为元成宗。元成宗生于1265年,去世于1307年,在位十二年,活了四十二岁,他为人精明强干,在武的方面,击败西北各汗国的反王海都、都瓦等,在文的方面,确立儒学治国,元帝国初步变为中国传统国家。

1307年,其侄海山继位,是为元武宗。海山生于1281年,早年在宫中受过一定的儒学教育。1299年,十八岁时,奉元成宗铁木尔之命,出镇漠北,平息西北反王海都之乱。1304年,以战功,封为怀宁王。1307年,元成宗铁木尔无嗣而终,海山之弟艾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今北京)发动政变,除掉了元成宗皇后卜鲁罕及她试图拥立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安西王阿难答,海山则自漠北率军南下,在上都(在今内蒙锡林郭勒)即位。作为酬谢,他册封其弟艾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阿难答是他们的堂叔,失败被杀。

元武宗海山在位期间,标榜“溥从宽大”,大范围封官赏赐;推行理财政策,发行“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强化海运;增课赋税;文化上,在崇信喇嘛教的同时,继续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1311年初,海山驾崩于大都,在位四年,年三十岁,按照约定,未传位给其子和世喇,而是传位于其弟、皇太子艾育黎拔力八达。

艾育黎拔力八达,继位为元仁宗。他生于1285年,继位时二十六岁,在位九年,1320年去世,年三十五岁。元仁宗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

1320年元仁宗去世时,并未按照与兄长元武宗的约定,传位与侄子和世喇,而是传位给了他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喇。硕德八喇继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生于生于1303年,继位时十八岁,年轻有为,他是元帝国汉化措施最为激进的皇帝,全力推行儒教措施。

但是,元英宗的激进儒教改革,却触犯了蒙古守旧贵族铁木迭尔、锁南父子及其党徒铁失、也先铁木尔等人的利益,1323年,元英宗与其得力大臣拜住,自上都返回大都,途中住宿南坡店,被铁失等人刺杀。

之后,一直镇守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尔,亦即晋王甘麻喇的孙子,被群臣奉立为皇帝,在漠北即位,是为泰定帝。他生于1293年,1323年即位时三十岁,活了三十五岁,在位五年。泰定帝一直在漠北,性情粗豪,不会说汉语,他是元帝国乃至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以白话文诏书即位登基的,按元帝国的规定,登基诏书先由文臣以汉语的文言文拟写,再翻译为蒙古文,颁行天下,但是也孙铁木儿的登基诏书却完全是白话文,大白话,而且是由蒙古文直接“硬译”的文体,可见他即位时,身边没有汉臣或精通汉文化的人士。

泰定帝即位后,大赦天下,其中,特别宣布赦免谋反、谋大逆、奴婢杀主等罪,然后,又对谋杀元英宗的铁失等一干逆党,加官进爵。 一个月后,泰定帝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铁失、也先铁木儿等逆党全部诛杀。十一月,泰定帝至大都,又处决和罢免了一批铁失同党,流放了涉嫌逆谋的五王。

泰定帝迅速清洗了铁失一党,但他本身就是蒙古守旧势力的代表性人物,与元英宗的政治倾向完全相反,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实际上,是泰定帝利用、甚至是授意铁失一党杀害了元英宗,然后自己即位,此后,元英宗旧臣买奴、以及汉人重臣张珪(张弘范之子),向泰定帝“密书,陈诛逆定乱之宜” ,泰定帝趁机杀人灭口。

泰定帝在位期间,灾害不断,但他因循守旧,不采取任何改革措施。

1328年,泰定帝去世,之后,大都发生政变,意图改革的权臣彦铁木尔,奉元武宗之子怀王图铁木尔即位,是为元文宗,泰定朝的权臣倒喇沙,则在上都拥立泰定帝的儿子、皇太子阿速极八即位为天顺帝。随后双方爆发了一场内战,称为两都之战,元文宗与彦铁木尔的改革派一方获得胜利,天顺帝与倒喇沙的守旧派一方,失败被杀。乱平之后,泰定帝的后妃八不罕等,通通被彦铁木尔霸占为妻妾。

元文宗之兄和世喇,流亡在察合台汗国,此时被贵族们迎回,他在和林即位,是为元明宗,然后,大摇大摆前往元中都(在今河北的张北县),却在中都被元文宗和彦铁木尔所毒杀,年三十岁。之后,元文宗在上都再次宣布即位。

元明宗和世喇,一心以为自己可以重演父亲元武宗在皇弟“肃清宫闱”之后,从漠北南返即位的历史故事,却忘记了武宗作为总兵北边的统帅,是以三万精兵的强大武力为后盾而取得帝位的。和世喇并没有直接控制强大的军队,只有贴身卫士一千八百多人。

彦铁木尔干掉泰定帝儿子,不是为了迎接同样保守的元明宗,那样是换汤不换药,彦铁木尔看好的是汉化程度很深的元文宗。元文宗图铁木尔,生于1304年,即位时二十五岁,在位三年。元文宗自幼成长于汉地,有较好的儒学文化修养,是元帝国各帝中颇有建树的一位。他在位期间,在大都创建奎章阁,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历代帝王之得失,仿唐、宋会要体例,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并依儒家礼仪新祀南郊。元帝国暂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传统儒教国家。

不过,权臣彦铁木尔虽然选对了元文宗,这一点做得不错,但是,元文宗在位期间,彦铁木尔、撒敦、答里、唐其势、塔喇海等兄弟父子,独专朝政,奢靡无度,吏治渐趋腐败。

1332年,元文宗去世,他于去世前,自悔谋害兄长之事,吐露真情,遗诏立元明宗之子以自赎,而不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彦铁古斯。

权臣彦铁木尔于是选了元明宗幼子、年仅七岁的懿瞵质班,在大都继位,是为元定宗,但在位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

之后,彦铁木尔不得不扶立元明宗长子拖浑铁木尔,是为元怀宗,他生于1320年,继位时十三岁,在位三十七年,活了五十岁。

元帝国八十九年,一头一尾的两位,在位时间占了一大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二十四年,活了八十岁。

拖浑铁木尔生于察合台汗国,后来随其父元明宗回到元帝国,其父被毒杀以后,其叔元文宗,将他先后流放到高丽、广西。

其弟元定宗去世后,拖浑铁木尔被迎回,但权臣彦铁木尔怕他追究其父元明宗被害之事,拖延着不让他继位,直到半年以后,彦铁木尔因荒淫过度而亡,拖浑铁木尔才得已在上都继位为皇帝,是为元怀宗。

拖浑铁木尔即位后,依靠新的权臣伯彦,杀权臣唐其势等彦铁木尔余党,改年号为“至元”。

伯彦私通前朝皇后卜答失里,将其控制在自己手里,他一度大权独揽,在清洗了彦铁木尔余党之后,随即采取了一系列倒行逆施,他实行排汉的民族压迫政策,在他的主导下,蒙古、色目殴打汉人、南人,汉人、南人不得还手;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色目文字;重申汉人、南人不得执兵器之戒;严格控制汉人做官的限界。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汉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与压迫,地方上甚至还没收汉人铁制农具及禁止汉人文化活动。1335年十一月,伯彦取消了科举考试,这无疑也是一大倒退。在面临汉人反抗时,伯彦甚至提出了杀绝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的主张,所幸拖浑铁木尔没有听从。

伯彦的倒行逆施,拖浑铁木尔都看在眼里。伯彦的侄子拖拖,颇有儒学修养,与伯彦政治倾向相反,于是,拖浑铁木尔联手拖拖,趁伯彦不备,忽然出手,扳倒了权臣伯彦。伯彦被流放,亡于流放途中。

拖浑铁木尔不仅清除了伯彦,并且对杀父仇人元文宗下了手,他毁了太庙中元文宗的室,杀其皇后、儿子,报了杀父之仇,然后,改元“至正”。

拖浑铁木尔在此后,励精图治了一段时间,在他的支持下,贤臣拖拖为了挽救元帝国统治危机,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拖拖更化”。拖拖恢复了科举制度,颁行《农桑辑要》,整饬吏治,征召隐逸,蠲免赋税,开放马禁,削减盐额,编修辽、宋、金三史,实行儒教治国,包括开经筵与太庙四时祭、亲郊祭天、行亲耕礼等活动。在拖浑铁木尔的励精图治与拖拖的勤勉能干之下,元帝国一度呈现回光返照的局面,在伯彦时代备受压抑的汉族儒生也纷纷为之振奋。

拖拖,即托克托,他文武双全,文的方面,他自幼师从于名儒吴直方,吴直方是拖拖的启蒙老师,后来成为拖拖的心腹幕僚,拖拖善书法,写字刚劲有力,颇似颜真卿;武的方面,拖拖勇力出众,善射硬弓,是当时的名将。

拖拖主政后,组织众多人员,主编写成了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宋史》,他出任此浩大工程的都总裁官。

但是,好景不长,只主政了四年,宰相拖拖就告病引退,之后,拖浑铁木尔又用了一连串的宰相,但多是泛泛之辈。

雪上加霜的是,此后,灾害不断,尤以腹里即中书省、以及河南行省最为严重。那时候,黄河决口、饥荒频仍、瘟疫爆发,人民流离失所,大量死亡,就连大都也受到影响,当时客居大都的高丽人李谷写道:“饥民云集京师,都城内外,呼号丐乞,僵仆不起者相枕藉”。

拖浑铁木尔命官府加以赈济,并颁诏罪己,1349年,又重新起用拖拖为中书省右丞相,即最高宰相,希冀挽回元帝国的颓势。在当时,由河患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漕运、盐税锐减,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下跌,国库渐虚;其次是河患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开始频繁发生,特别是1348年,方国珍兄弟啸聚海上,对元廷赖以生存的海道漕运构成威胁,元廷无法镇压,只得加以招抚。

还有,吏治腐败也在灾荒时期变本加厉,史载“及元之将乱,上下诸司,其滥愈甚”。

总之,元帝国百病丛生,摇摇欲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乱一触即发。拖拖第二次拜相后,试图力挽狂澜,但他采取变钞和起用贾鲁治河两大举措,却都是败笔,时人讥讽说:“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

终于,在民不聊生的情形下,官逼民反,1351年,由刘福通等红巾军,引爆了元末起义, 史载“至正十一年寇起淮南,凡浙西、江东南、湖南北,以及闽、蜀之地,凡城所不完者皆陷”,元帝国在许多地方的统治机关陷于瘫痪,土崩瓦解。

拖浑铁木尔也不再有至正之初的那种勤政朝气,开始宠信佞臣康里人哈麻,但仍然过问政事。

拖拖在1352年,南下督师,镇压起义军。时元廷开始商议立高丽贡女奇皇后所生的艾猷识理达腊为皇太子,拖拖对此有些微词,哈麻趁机挑拨离间,元廷开始内乱。

1354年,张士诚崛起,同年九月,拖浑铁木尔再命拖拖出师。此次出兵镇压,拖拖率领的元军,不仅包括蒙古、汉军,还囊括了西域、吐蕃、高丽等地的军队,号称百万之众。张士诚固守孤城高邮,眼看即将城破,此时,哈麻趁拖拖不在朝,进谗言诬陷拖拖及其弟也先铁木尔。

渐渐变为昏君的拖浑铁木尔听信了哈麻等人的话,下令削拖拖兵权,安置淮安路。拖拖深受忠君思想影响,接诏后便交出兵权,而他所统率的“元军百万,一时四散”,红巾军势力大振,元帝国官军再也无力组织起来去镇压起义了,元帝国只能依靠地主武装形成的地方军阀,苟延残喘。

拖拖全家被流放,他本人先后被安置于淮安路、亦集乃路、云南的镇西路,1356年初,在流放云南期间被哈麻矫诏,逼令服毒自尽。拖浑铁木尔后来虽然为拖拖平反昭雪,但对于元帝国的国事已经无济于事了。

自拖拖被逐杀以后,拖浑铁木尔彻底堕落,他受哈麻蛊惑,声色犬马,沉溺密宗,修炼所谓“男女双修之术”,朝政则交给皇太子艾猷识理达腊。此后又有朴不哈、搠思监等奸臣搅乱朝政。

此时奇皇后与皇太子渐萌异心,企图让拖浑铁木尔禅位。他们毒害了反对内禅阴谋的左丞相贺惟一,又以宦官朴不哈、丞相搠思监为倚靠,逐渐控制了朝廷。此时朝廷内乱,外部则是元廷倚赖镇压红巾军的察罕铁木尔(后由扩廓铁木尔亦即王保保继承)与孛罗铁木尔两支军阀相互争抢地盘,中原大地民不聊生。

1363年,宫廷内斗加剧,皇太子一党和拖浑铁木尔对抗,直到1365年,父子俩才讲和。

而后,拖浑铁木尔又封扩廓铁木尔为河南王,南下肃清江淮,不料却引发了扩廓铁木尔与李思齐、张良弼等诸多军阀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混战的局面。拖浑铁木尔怀疑扩廓铁木尔有异志,遂命皇太子艾猷识理达腊,总领天下兵马,讨伐扩廓铁木尔。 这场军阀混战一直持续到大都失守前夕,极大损耗了元帝国的有生力量。

拖浑铁木尔昏庸误国,自知大势已去,1367年,他秘密在高丽济州岛建造宫殿,以备将来逃难之用。

在元帝国内乱期间,朱元璋在南方坐大,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群雄次第削平,在统一了南方之后,遂于1367年十月,发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北伐战争,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三十万明军将士,向北进军。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建立明帝国。明军高歌猛进,精兵强将,一路向北杀去,势不可挡,连续击败各地元军,接连攻取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到1368年闰七月时,拖浑铁木尔才与扩廓铁木尔和解,但为时已晚。

明军势如破竹,1368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明军逼近大都,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二十七日,攻克通州。二十八日,拖浑铁木尔驾临清宁殿,召见众臣及三宫后妃与皇太子,正式宣布将逃往上都。知枢密院事哈喇章(拖拖之子)力谏不可, 宦官赵伯颜不哈跪地痛哭进谏说:“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拖浑铁木尔叹息说:“今日岂可复作徽、钦!”

深夜,大都北城墙的健德门大开,拖浑铁木尔与皇太子、后妃及一百多名臣下,以及一些护卫兵马,出奔上都。

八月二日,徐达率明军攻占大都,留守大都的监国淮王铁木尔不哈、中书省左丞相庆童等人被杀。元帝国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八月十五日,拖浑铁木尔抵达上都,开始了北元阶段。

一百多年后,北元最终结束,蒙古人曾经部分汉化的痕迹,最终彻底消失,完全变回草原特色。之后,就是草原牧马英雄达延汗、俺答汗等人的故事了。

总观元帝国八十九年,元世祖开始推行汉化,而汉化最给力的,具体说就是儒教化,最给力的则是元仁宗、元英宗父子,以及元文宗,而拖浑铁木尔也汉化较深。

元仁宗,由于自小受教于大儒李孟,而在他的身边又围绕首一大批儒臣王结、张养浩、尚野、姚燧人,自然而然地将他培养成了一个精通汉文及儒家典籍、并通书画、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与他的前辈们完全不同的元帝国君主,但他由于本身的性格特点和那些守旧的蒙古色目贵族势力强大,他的汉化倾向受到打击,到他三十六岁去世为止,他唯一对汉族文化的贡献就是开科举。

元英宗,在其父元仁宗的影响下,他同样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史书上说他精通唐诗,并善长书法。

而元文宗,则是元帝国诸皇帝中,汉化最深的一个,他能诗能文,善书法,精绘画,还爱书画的收藏,他是元帝国首位带头参加汉族的祭天活动的皇帝,并且还象汉族的皇帝一样表彰孝子节妇,他制止汉人学习蒙古色目人的落后习俗,鼓励蒙古色目人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他还把大量的蒙古书籍译成了汉语,并编写了很多文献资料,这些都成了后来明帝国修元史的珍贵资料。

元文宗的汉诗流传下来有四首,《登金山》、《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望九华》、《青梅诗》。

《登金山》,是元文宗即位以前在民间时,登临锺山吟赏之作,诗云:

巍然块石数枝松,尽日游观有客从。

自是擎天真柱石,不同平地小山峰。

东连舟楫西津渡,南望楼台北固锺。

我欲倚栏吹铁笛,恐惊潭底久潜龙。

此时的元文宗,正是一条蛰伏的潜龙。由于政治的险恶,使他不得不蛰伏不伸,以待惊蛰,透出一种不敢张扬的帝王之气。颔联较有气势,展示一种超逸不凡的气象。

三年后的1328年,文宗仍居建康,泰定帝崩于上都,留居大都的权臣彦铁木尔迎元文宗入大都即位。文宗急赴大都途中,写了《自建康之京都途中偶作》诗,又题《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诗云: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钩残月柳梢边。

两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写出了文宗闻讯星夜兼程赶赴大都的急切心理。尾联写得非常传神,有一种动态之美,一位将登大位,接受群臣山呼的帝王形象,呼之而出,传达出一种抑制不住的终于潜龙惊蛰九五龙飞的喜悦心情。

此诗学鲍照诗歌“十数体”及元人散曲“数目体”之艺术,以数字联句,属古代诗曲之巧体,略有瑕疵的是,写得太急,未及仔细推敲,数目排列不若历代十数诗严密。

元文宗的《望九华》,诗云:

昔年曾见《九华图》,

为问江南有也无。

今日五溪桥上望,

画师犹自欠功夫。

该诗平白如话,似乎无甚韵味,实际则是不著痕迹地赞颂了九华山之美。《望九华》这首诗现在已经成了九华山旅游的宣传诗,可见其影响之大。

元文宗的《青梅诗》,诗云:

自笑当年志气豪,手攀红杏寻金桃。

溟南地僻无佳果,问著青梅价亦高。

关于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据《琼州府志》载:“元文宗于至治年间徙居琼州,时琼帅陈廉亨有侍女青梅,色艺甚美,文宗屡思得之,而竟不就。因赋诗。”

这段文字所讲叙的背景是:1320年正月,由亲兄武宗皇帝授位的仁宗皇帝驾崩,其子英宗继位,其兄武宗的两个儿子则遭到排挤和迫害,次子图铁木尔被贬逐至海南岛。少年无助的图铁木尔来到海南后,忍辱负重地挨过苦不堪言的三个秋冬。当时的定安界域包括万泉河中游北部地区,定安的南雷峒的峒主姓王名官,对图铁木尔的遭遇深表同情,生活上给予他百般照料。这位王官经常陪同图铁木尔一起游玩散心,领略海南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千方百计地让皇子玩得开心,想尽办法为皇子消愁解闷,正是在这段期间里,发生了《琼州府志》所载的图铁木尔向青梅求爱的故事。

文宗皇帝“问著青梅价亦高”的这段故事,曾经被海南琼剧团搬上琼剧舞台,取名《青梅记》,于1989年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广州)汇演。琼海市万泉镇沿万泉河中游的东岸,现在还保存一座香火很旺的“中水侯王庙”,是很早以前人们为纪念王官和文宗皇帝的交好而募建的,庙的前面就是当年元文宗登船游览万泉河的“文宗渡口”。

至于拖浑铁木尔,他有三首诗和一首残诗传世。他的《御制诗》三首,其中二首表彰民间孝子,反映元帝国帝王对中原传统道德的推崇与弘扬;另一首《赠吴王》,是写给朱元璋的,颇具史料价值,诗云:

金陵使者过江来, 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 皇恩无处不周回。

莫言率土皆王化, 且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丁宁频属付, 春风先到凤皇台。

陈衍《元诗纪事》引《翦胜野闻》记:“元军既遁,留守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北),犹有觊觎之志。太祖遣使驰书,明示祸福,因答诗云云。”

拖浑铁木尔此时虽退出中原,但他留居上都开平,尚有雄兵十万,仍想重返中原。明太祖朱元璋本想绥靖已经退回草原的拖浑铁木尔,见其复诗,知其野心不灭,遂派明军继续北伐,元军从此无力南图。此诗可以视为国书,外交辞令,不卑不亢。表面上顺意明太祖,同时又嘱告明太祖:王气有盛有息,莫过早以为率滨王土,春风也会来到草原。全诗言婉意刚,绵里有针,透露出拖浑铁木尔等待时机卷土重来的企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