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海錯圖筆記》:兩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對話

《海錯圖筆記》:兩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對話

《海錯圖筆記》。攝影/honyi

兩位“博物君”,聶璜 & 張辰亮 的跨時空對話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清宮裡最“奇葩”的圖譜

故宮裡珍藏著一套特別“奇葩“的圖譜。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海錯圖》和裡面畫的生物。圖/《博物》

畫工不算最精巧,畫風也不算最漂亮。然而,在好東西不計其數的故宮裡,它卻得到了歷代皇帝的喜愛,尤其是乾隆,對它愛不釋手,聲稱它“滿足了自己對大海的想象。”

這就是《海錯圖》,它成書於清康熙年間,是浙江人聶璜繪製的一部海洋生物圖譜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鰣魚。圖/聶璜《海錯圖》

海錯的“錯”,並不意味著錯誤,而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其實海錯在古人心中的含義,基本等同於我們眼裡的海鮮。現在我們說山珍海味,擱唐代的話就是山珍海錯,韋應物在《長安道詩》寫“山珍海錯棄藩籬,烹犢羊羔如折葵”。

聶璜是個對海洋和生物特別感興趣的人,恰逢康熙年間,海禁開放,他便從錢塘老家來到今天的台州、溫州一帶,後來乾脆雲遊四海,從河北、江浙一路到雲南、廣西,有河有海的地方都逛了個遍。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鱷魚。身上的火焰是畫上去的,推測可能為上貢所繪製的祥瑞。但聶璜以為是真的,畫了下來。圖/聶璜《海錯圖》

他把在中國沿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海洋生物都畫進了這部圖譜,共描繪了300多種生物,涵蓋了動物界的大部分主要類群,和不少海濱植物,甚至還有一些傳說中的異象。

畫風清奇,每幅圖都配有文字介紹與小贊一首,讀起來頗有趣味。

聶璜不但從翻閱了諸多古籍文獻,親自上陣去海鮮市場觀摩,還廣泛結交漁民,到處打聽。無論是看到的,還是聽說的生物,他都會把它畫下來,並翻閱群書進行考證。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鹿魚化鹿。聶璜認為海島上的鹿是一種叫鹿魚的魚化成的,然而我們知道,不可能的。圖/聶璜《海錯圖》

《海錯圖》裡,不但有生物具體的長相,還有習性、食物鏈、傳說方誌等。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一本“海鮮”圖譜,

還都推薦了烹飪方法。

《海錯圖》不是傳統的工筆畫風格,畫風非常獨特,甚至有些幽默感。動物們的“表情“看起來都非常一本正經,甚至有些目光呆滯,偶有幾幅做兇狠狀,也帶著點詼諧的感覺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人魚。簡直就是一個膚色深的禿頂中年男子嘛!圖/聶璜《海錯圖》

《海錯圖》中查不到進獻的字眼,聶璜在此書作成後,並沒有打算上貢給皇家。直到雍正年間,太監蘇培盛(對,就是《甄嬛傳》裡的蘇培盛)把它帶進宮中,後來才成為乾隆皇帝的枕邊書。

乾隆把它擺在最重要的居所重華宮內,方便隨時翻閱,還喜歡到下了好幾次聖旨,要求重新裝訂它。若干年後,他組織編纂清代皇室書畫珍品大全《石渠寶笈》及其《續編》,又把專門把《海錯圖》放了進去。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一本清代“海鮮”圖鑑的解密筆記

文 | 張辰亮

中學時,我有一次去故宮玩。身為生物愛好者的我,被書畫展區的一排動物畫譜吸引了。沿著展臺看過去,第一本是《鳥譜》,精美絕倫的花鳥畫。第二本是《鵓鴿譜》,各種古代觀賞鴿。第三本《獸譜》,各種走獸,裡面有一張是一頭黑豬。當時我覺得有點兒可笑,一頭豬也值得畫進皇家畫譜?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2017年,美國西海岸觀察側腕水母。供圖/張辰亮

但當我看到最後一本《海錯圖》時,那頭豬已經完全不算什麼了。這本畫譜裡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畫風也和前幾本截然不同。說它是工筆畫吧,動物的神態又十分卡通;說它是漫畫吧,可又一本正經的樣子。而且這些動物似乎在現實中都有原型。記得有一幅是“井魚”,畫的是一隻頭頂噴水的大海獸,一眼即知其原型是鯨魚。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鯨魚。除了會噴水,好像沒什麼相同點了。圖/聶璜《海錯圖》

看慣了花鳥畫的我,驚訝於中國竟然有如此有趣的海洋生物圖譜。同時,我感覺體內一個暗埋的興趣點發光了。

我從小就對動物感興趣,尤其喜歡昆蟲。然而每當家人帶我去海邊旅遊時,我都會第一時間跑到沙灘最邊緣的礁石區。那裡帶給我的興奮,比昆蟲要大得多:石頭上附著藤壺、海藻,石縫裡藏著小螃蟹,積滿海水的石窩裡滿是伸開觸手的海葵、傻頭傻腦的小魚、揹著螺殼的寄居蟹……方寸之地竟有如此密集、多樣的生物,這是生在城市的我無法想象的。

從那時起,我心裡就埋下了一顆海洋的種子。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在婆羅洲沙巴海鮮市場觀察箱魨。供圖/張辰亮

隨著長大,我對海洋生物的興趣越來越濃。閱讀相關書籍、去各地沿海探訪、在珊瑚礁海域浮潛、拍攝海生物的生態照、為雜誌撰寫和策劃海鮮類稿件、每到沿海城市必去海鮮市場遛彎兒,這些成了我最愛做的事。

2014年,一聽說《海錯圖》被故宮出版了,我立馬買了一本。但我發現,書中也有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別人描述繪製,外形有很大失真。關於生物習性的記載,也是真假混雜。也正因如此,

我得以從文字和畫中發現蛛絲馬跡,辨別真偽,並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從而鑑定出畫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案一樣,非常過癮。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2017,馬里亞納軍艦島,正在拍攝粒唇鯔的張辰亮。供圖/張辰亮

2015年,我開始正式考證書中的生物;2016年出版了《海錯圖筆記》;2017年出版了《海錯圖筆記·貳》。

現在,就是這本《海錯圖筆記·叄》了。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海錯圖筆記》系列。攝影/honyi

《海錯圖》這本書我為什麼喜歡寫,就是我得跟著聶璜的思路走,先看一遍原文,他到底寫了什麼?聶璜會給你很多有趣的提醒。

如果我們現代人要介紹一個生物,我們絕對不會按照他那種思路去寫,怎麼想都想不到那個點上。尤其我們幹科普的,有時候形成一個套路,但是他會給你提供新思路。比如說鰳魚,其實他就提了一句,“頭那有骨,雜湊拼之,儼然一鶴”。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海錯圖》中說,鰳魚頭骨拼起來,“儼然一鶴”。張辰亮聯繫到一位擅做魚骨標本的愛好者,對方用鰳魚頭骨拼成的鶴。圖/《海錯圖筆記·叄》

聶璜寫書行文,就是在看到一個物種以後,去找物種所有資料,然後去探訪漁民,去問他的朋友,自己觀察標本,最後把這些都記錄下來,再給出自己的分析。其實考證就是這麼個流程。我跟聶璜做的可以說是一樣的事情,只是建立在了更現代科學的基礎上

比如大閘蟹的“閘”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話題其實大家都在聊,但是每個人都只是在抄。一搜大閘蟹是怎麼來的,複製粘貼,一篇公眾號推文就這麼出來了,有時候複製的東西前後矛盾都不知道。我自己寫的時候,就會去分析不合理之處,還要找其他人是怎麼反駁這種觀點的,最後兩相對比,才做出一個判斷來。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溱湖漁民的傳統蟹籪示意圖。圖/《海錯圖筆記·叄》

我發現其中有一個學說,“閘”是一種抓蟹的工具,蟹籪。我以為這個東西已經非常常見了,但是考證的時候發現根本就不是,有些景區裡的竹籬笆就假裝是蟹籪。其實那玩意一看結構就不對,根本就逮不著大閘蟹。

現在一般沒有人用蟹籪來抓蟹了,它已經幾乎失傳了。我發現只有溱湖那個地方才管大閘蟹還叫籪蟹,我就找到當地一個賣大閘蟹的商人。他幫我去漁業社問,最後才找到了一段老視頻,是當時央視請一個老漁民讓他現場搭了一個籪,這才把結構拍清楚了。然後在這基礎上,我又跟畫師溝通,才把蟹籪的結構復原了出來。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海錯圖筆記》寫作中。供圖/張辰亮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供圖/張辰亮

在《海錯圖》裡你會發現,聶璜當時無法解釋一些現象,只能把這些現象記錄下來,等待後世有人能夠解釋

比如說《海錯圖》裡邊有一種魚叫麻魚,圖畫得很不清晰,幾乎沒有長成那樣的魚。但是按照文字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電鰩

,這種魚會放電,人一拿著就被電麻了,所以叫麻魚。麻魚是別人跟聶璜轉述的,畫出來就很失真。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麻魚。圖/聶璜《海錯圖》

聶璜說說魚身上長著虎紋,我去考證,發現中國長虎紋的電鰩其實只有一種,叫丁氏雙鰭電鰩;它的紋飾多變,有點狀的、豹紋的,也有虎紋。那最後就基本上可以確定,麻魚就是丁氏雙鰭電鰩。

看《海錯圖》時,當我發現今天的科學已經可以解決其中一些問題,而我是第一個(回答了這些問題並寫作下來的人)。這時候,我就好像真的有了一種

跟聶璜「跨時空對話」的感覺。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海錯圖筆記》。攝影/honyi

(部分內容來源於《海錯圖筆記》,有刪改)

作者:張辰亮,專注科學傳播的“博物達人”,《博物》雜誌策劃總監,@博物雜誌 運營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海錯圖筆記》系列。

- END -

內容來源丨《海錯圖筆記》、張辰亮專訪

封圖攝影 | honyi

打個硬廣:如果你驚歎於小亮嚴謹的邏輯和考證過程,如果你對海洋和古代博物學感興趣,歡迎購買這本輕鬆有趣的科普書籍《海錯圖筆記·叄》(沒看過前兩本也不用擔心,3也可以直接閱讀!)

一本有考證、有文化、有手作

更有深夜食堂的博物筆記!

“博物君”張辰亮,耗時兩年,

考證63幅故宮珍藏古圖

20篇長文筆記

又一場跨越時空的皇家圖譜“對談”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海錯圖筆記·叄》

₴ReNjYm3Sqcg₴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海错图笔记》:两位“博物君”跨越百年的对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