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中國製造迎來高光時刻

中国制造迎来高光时刻

河南許昌努力打造中部地區“智造之都”。牛書培攝/光明圖片

中国制造迎来高光时刻

重慶兩江新區深入推進智能化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圖為金康新能源兩江智能工廠總裝車間。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中国制造迎来高光时刻

【經濟界面】

10月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貴州詹陽重工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舉行交車儀式,由雙方共同研發的“南極2”號極地全地形車將奔赴南極,助力南極科考。

昔日,中國人去日本買電飯煲,去德國買菜刀,去美國買手機。悄然之間,國貨正崛起,華為手機力壓蘋果,海爾、美的全球佈局。不僅如此,中國與日俱增的科技實力,正在為中國製造注入不竭動力。“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C919大飛機、“復興號”標準動車組等大國重器不斷湧現。中國製造的體系逐漸完善,競爭力與日俱增。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此後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大國製造,從硝煙裡走出,歷經艱難困苦,終於繪就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製造又該如何“由大變強”,實現高質量發展?

1.70年跨越發展成就輝煌

【案例】

能根據語音指令進行沖洗、消毒等操作,還能唱歌、播報天氣的智能馬桶;為老年人量身打造,有“門”可進、無需抬腿跨入的智能浴缸……在位於福建省南安市的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多款智能廚衛產品讓人嘖嘖稱奇。

走進九牧智能製造車間,會看到大量工業機器人正有序運轉。現場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該車間使用自動化生產線後,生產效率提升80%,製造能耗下降40%,生產線人員節約600人,產品合格率大幅提升。九牧董事長林孝發說,多年來,九牧堅持自主創新,每年投入到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方面的費用不少於銷售總額的5%,逐步實現了從傳統制造業向智能製造的轉型。

一個工廠的轉型,折射出一國製造的變遷。縱觀我國製造業發展史,那些高光時刻振奮人心,那些輝煌成就令世人矚目。

1949年,鞍鋼第一爐鐵水奔騰而出,如今,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產鋼大國;1952年,第一臺蒸汽機車研製成功,如今,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在華夏大地上馳騁;1956年,我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駛下生產線,2018年,全國汽車產量超過2780萬輛,連續10年蟬聯全球首位……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製造業基礎薄弱、設備簡陋、技術落後,只能生產少量粗加工產品。經過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國製造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2018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份額達28%以上,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黨的十八大以後,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在主要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佔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我國自主研製的“復興號”高速列車、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等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湧現出一批以華為、中車等為代表的領軍制造企業。

如今,高鐵動車組已成中國靚麗名片,走出國門;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和通訊設備產業方面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多次蟬聯全球超算500強榜首;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導航進入組網新時代。2018年,我國手機、計算機和彩電等產品產量分別達18億部、3.1億臺、1.9億臺,佔全球總產量的比重在70%至90%之間。

70年來,從發揮成本優勢,承接全球製造業轉移到自主研發、創新突破,由主要依賴人工到逐步實現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中國製造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生產方式更加高效,產品質量加速提升。

“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只能批量生產他國創新產品的國家了,中國製造正在轉型為中國創造。”在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名為《中國創造》的紀錄片裡,來華採訪的外國記者發出這樣的感嘆。

2.處在爬坡過坎關鍵時期

【數據】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介紹,9月份,製造業PMI為49.8%,比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雖然仍處於榮枯線以下,但整體景氣較上月有所改善。隨著一系列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相繼落地,製造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環比上升1.1個百分點,達到54.4%,為第三季度高點。

當然,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製造業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認為,我國現在是製造大國,還不是製造強國。清醒看到差距和短板是信心和實力的表現。總的來說,我國工業製造業還處在世界價值鏈的中低端,表現在創新能力不夠強勁、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綠色低碳轉型還需加快、質量效益需要提高、數字化、智能化仍處於起步階段。

“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於人。”李毅中說,目前,我國關鍵零部件、關鍵元器件的自給率較低,高端專用芯片大量依賴進口。另外,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製造業面臨著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不足的問題。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也表示,我國製造業投資增速下滑,原因在於低端製造業產能過剩,高端製造業技術門檻較高。儘管近年來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增加,但從技術紅利期到真正的應用還需要一定時間。

從外部環境來看,越來越多的信號顯示,全球製造業出現疲軟跡象:美國製造業十年來首現萎縮,德國製造業正經歷金融危機以來最差表現,日本和英國等多國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連續數月位於榮枯線以下。專家分析,美方挑起經貿摩擦破壞全球供應鏈,是導致製造業疲軟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分析,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在放緩,地緣政治衝突、中美經貿摩擦等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必然會波及和影響我國工業生產。我國製造業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產業結構調整要犧牲一定的增長速度,產業治理和政策調整也會波及一些行業和企業的生產。

“國外製裁、斷供等手段的頻頻出現,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國製造業所存在的短板與不足。”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說,中美經貿摩擦再次提醒我們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挑戰往往與機遇並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認為,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中國在此輪變革中擁有一系列難以複製的獨特優勢,包括全球最大的人口體量、全球最大的國內消費需求、全球最大最全的現代製造業體系、全球領先且創新活躍的信息技術應用市場。

“如果我們把這些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就有可能率先形成全新的智能基礎設施、全新的智能生產範式、全新的智能經濟發展模式,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製造業創新升級的引領者。”王鵬說。

3.由大變強要靠自主創新

【觀點】

“隨著消費升級,人們在不同場景會使用不同的專業鞋,比如跑步時會穿專門的跑步鞋,這意味著製鞋企業在產品研發上要更加註重功能性。”三六一度(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侯朝暉說,只有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企業發展才會更有後勁,如果一味模仿他人,運用他人技術,則難以實現趕超跨越。

美國作家沃麥克在其暢銷書《改變世界的機器》中寫道,一個國家要生活得好,首先必須生產得好。這句話道出了製造業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深度融合,智能製造推動製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深刻變革,技術集成的廣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大型複雜產品設計與製造能力成為製造業競爭的制高點。

“中國製造業發展遇到新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說,以往,我國發展製造業有發達國家的現成路徑可以參考。歷經70年發展,我國製造業實現了從小到大的轉變,今後由大變強,必須要靠自主創新。

李毅中也認為,推進製造強國建設,要實行自主創新戰略。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並不矛盾,自主創新目標是實現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但並不排斥借鑑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交流合作。要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製造業深度跨界融合。另外,無論是優化存量,進行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技術改造,還是發展增量,建設高技術產業、新興產業,都需要投資支撐。要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

專家建議,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應對國際複雜形勢、解決國內實際問題的關鍵著力點,要從創新政策環境、研發機構建設、優秀人才培養多方面共同發力,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圍繞產業鏈,佈局創新鏈,建立健全共性技術研發機構,推動產業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未來5到10年是全球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格局的再塑將有助於中國製造突破瓶頸,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黃利斌說。

苗圩指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倍加珍惜取得的偉大成果,以更加奮進的姿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