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三十二載,初心不改的村書記範振喜

風采 | 三十二載,初心不改的村書記範振喜

導 讀

平坦寬闊的柏油路,秀麗雅緻的廣場,如詩如畫的公園,古香古色的長廊,整齊劃一的樓房,人來人往的商業街……走進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周臺子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勾勒出這個幸福新村美麗動人的畫卷。

“日子越過越紅火,範書記帶領大家一起幹!”問起周臺子村的幸福生活從何而來,村民常這麼說。

範書記是誰?範振喜!32年來,他作為周臺子村黨委書記,帶領黨員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將一個“兩山夾一溝”的特困村,建成了家家勤勞致富、人人安居樂業的新農村。

风采 | 三十二载,初心不改的村书记范振喜

範振喜在蔬菜大棚

寧願“小家”虧,也要“大家”富

1987年,剛接手周臺子村時,從部隊回村、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的範振喜還是一個25歲的小夥子。當時的周臺子村是一個“窮亂散”特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村部僅有5間舊房子,其中3間租給原國營鐵礦的家屬,餘下的兩間房裡僅有一張三條腿的桌子、一把散了架的凳子、一個電話沒有搖把子,這就是周臺子村村部的全部家當。不僅如此,村集體還欠了外債8萬元。

村裡老人薛東林回憶:“外村的姑娘都不願意嫁給周臺子的小夥,連討飯的都繞著周臺子村走。”

“不幹則已,幹就要幹出個樣子來!”範振喜撂下了狠話。上任後,他組建了新的“兩委”班子,確立了“固農、強工、興三產、促文明”的發展思路。

收礦點,這是周臺子村富起來的第一桶金。

當時,周臺子村域內有一些零散的礦點,但大都誰佔誰開採,集體一分錢也得不著。其中,最大的一個礦點由範振喜的二哥範振禮開採。

要想把礦點都收歸集體,只能犧牲自家利益。範振喜一次又一次找二哥做工作,二哥卻無法理解親兄弟的舉動,不解地說:“做夢都沒想到你當了個村支書,竟然算計到自家人頭上!”

範振喜說:“二哥啊,我心裡明白,你開著這個礦是咱們全家人的福氣,可是為了村這個‘大家’,只有咱‘小家’吃虧。二哥,大夥選我當書記,我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啊!”一時間,兄弟倆撕破臉、斷了情。

最終,範振喜“逼著”二哥交出了礦點,使得村集體一下子多了七八萬元的收入。隨後,範振喜帶著幹部理順了其他幾個礦點,重新簽訂了管理合同,村集體當年收入達到10萬元。

局面打開了,人心收攏了。鄉親們都對範振喜豎起了大拇指:“這個年輕支書滿身都是正氣。”

一鼓作氣,範振喜帶領村幹部走家串戶清理陳欠、治理亂砍濫伐。他專碰“釘子戶”,任憑糾纏,就認一個理:欠集體的錢不還,沒門兒!最終,周臺子村收回了多年欠集體的債務。

為了制止亂砍濫伐,範振喜召開村民代表會,重新修訂村規民約;為了改變農業生態環境,範振喜發動群眾把水土流失嚴重的陡坡地退耕,封山育林,帶領群眾平整稻田、治理荒山、栽植樹木,逐步改變了農業生態環境;為了提高生產生活條件,範振喜籌集資金,改善村裡的基礎條件和道路狀況,帶動了運輸、礦產開發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了改造小學危房,建設黨員之家,範振喜籌資翻蓋了標準化教室,購置了教學設備,解決了小學危房的後顧之憂,翻修10間村部,使幹部有了辦公地點,黨員有了活動陣地……

為啥這麼拼命?在日記中,範振喜用工整有力的楷書回答:

  • “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以儘快的時間、最短的年限讓周臺子村率先富裕起來。

风采 | 三十二载,初心不改的村书记范振喜

範振喜(右一)在一家企業瞭解新設備的運行情況(2012年9月26日攝)資料圖 新華社發

只要活一天,就要富鄉親

1992年,迎著改革開放的潮流,周臺子村的“火”越燒越旺,先後興建了燒結廠、草墊廠、養豬場等集體企業。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範振喜擼起袖子描繪富民強村藍圖時,卻被查出患了血癌。

醫生對範振喜說必須做骨髓移植手術,否則死路一條。可骨髓移植,光押金就得10萬元。1992年,連“萬元戶”都少,10萬元更是天文數字。

範振喜幾乎要放棄了,可村民並沒有放棄他。鄉親們自發地東家一百、西家五十,愣是給範振喜湊齊了10萬元救命錢。鄒鳳霞大娘顫巍巍地抖摟開手絹,把一沓子零錢遞給範振喜說:“這是我賣雞蛋攢下的50多塊錢,你拿去治病吧,你是個好當家人,咱們村離不開你!”捧著鄉親們湊的10萬元救命錢,範振喜眼淚止不住地流。

手術雖然成功了,但是範振喜的身體仍然免疫力低,容易感染病毒,併發症多發。出院時,醫生囑咐他:靜養三年,喝無菌水,吃無菌飯。

可他心裡放不下鄉親們,不到三個月就回到了村子,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頂著嚴寒酷暑沒日沒夜地抓發展、上項目。他先後籌資兩億多元,創辦了七八家村辦企業,村集體經濟實力日益增強。

但是,人的身體終究不是鐵打的。骨髓移植手術後,由於身體虛弱,加之勞累過度,範振喜先後患上了心梗、腦梗、乾眼症等多種疾病,曾四次接到病危通知、經歷了三次大手術,時至今日每天服用10多種藥物……

2002年,周臺子村正在搞“小康新居”的第一批工程,規劃施工都正處於緊張階段。在這個節骨眼上,範振喜得了乾眼症,分泌不出淚液,乾澀疼痛。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他每天要補充淚液,直到規劃全部搞完,他才趕到天津做手術。

支撐範振喜活下來、幹下去的,是鄉親們不離不棄的真心與牽掛、親情與大愛,是一名共產黨員深植於骨子裡的責任和擔當。

  • 他說:“我曾立下過誓言,這條命是全村父老鄉親給的,只要我活一天,就一定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风采 | 三十二载,初心不改的村书记范振喜

範振喜與村民在一起

“有這樣的村書記,比養兒子都強”

32年來,範振喜經歷了村裡11次換屆選舉,每一次都是全票當選,背後的奧秘是全體鄉親們的信任。

2006年,周臺子村換屆選舉的前一天,範振喜突發心梗,被緊急送進了醫院。當時,鎮黨委書記打電話給他說:“老範,要不等你病好了、人到場,再換屆吧,鄉親們也都是這個意思。”範振喜聲音虛弱地說:“絕對不行,不能因為我生病了就搞特例,該什麼時候選就什麼時候選。”

他人未在場,全村黨員依然把票投給了他,老範再次全票當選了周臺子村的黨委書記。

每每談起這段往事,範振喜的眼中都噙著淚花:“鄉親們這是多麼信任我啊,我老範怎麼敢辜負這份信任呢?”

1995年初,範振喜提出建一個鐵選廠,有70萬元資金缺口。怎麼辦?範振喜向村班子提議,向村民們借!

這是一種罕見的借據。借據上由村班子成員共同簽字畫押。範振喜承諾:“這個廠掙了錢是村集體的,一旦賠了由我和村幹部承擔,就是砸鍋賣鐵也不讓大夥受損失!”就這樣,白紙黑字的借據上留下了230個鮮紅的手印。

這一個個鮮紅的手印,凝結著全村鄉親們對範振喜的信任。

從2002年起,周臺子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邊掙錢、邊改造、邊建設,投入近5個億,用了10年時間,愣是把七溝八岔分散在7個自然村的680多戶居民,全部集中到了中心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漂亮的新民居沒有一根菸囪,全部採用低碳環保的水源熱泵供熱,開北方農村之先例。清潔的煤氣代替了煙熏火燎的爐灶,鄉親們冬天可以在暖意融融的房間裡看著大電視,別提多開心。

今天的周臺子,滿眼是一幢幢整齊劃一的新民居,描繪出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彩畫卷,訴說著周臺子村的幸福生活。村民魏長江高興地說:“以前我們特別羨慕城市生活,現在讓我去也不去了,在我們這裡住樓房,山清水秀,環境還好。”

周臺子村老年公寓是老年人的樂園,全村7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將在這裡安度幸福晚年。老年公寓各種配套設施齊全,傢俱、電器、生活用品村統一配備,還有專人照顧起居,統一提供服務。老人們打趣地說:“有這樣的村書記,比養兒子都強!”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艾青的詩,範振喜常常背誦。

风采 | 三十二载,初心不改的村书记范振喜

來 源 | 人民日報

圖 片 | 新華社 長城網

聲 明 |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領取稿酬、或者刪除,謝謝

編 輯 | 劉 瓊

聚焦三農工作隊伍

聚力鄉村振興戰略

风采 | 三十二载,初心不改的村书记范振喜

網站投稿:[email protected]

報紙投稿:[email protected]

報紙投圖:[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