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蔚縣:老“派飯”吃出了新“味道”

來自一線的奮鬥故事

老“派飯” 吃出了新“味道”

——在蔚縣

10月9日,蔚縣南留莊鎮孟家堡村的磨坊里人來人往,村民們一邊磨米磨面,一邊說笑著。70歲的梁德明扛起一袋剛磨好的黃米麵,笑得滿臉是褶兒,“今年新打的黍子新磨的面,中午就嚐嚐筋道不。”

讓老梁高興的不光是他的好收成,還有村裡已經建好的新磨坊,“以後再也不用大老遠跑到外村去磨面了,這可真得感謝駐村的幹部們!”

事情要從去年5月蔚縣推行駐村幹部到村民家“吃派飯”說起,孟家堡駐村工作隊第一頓“派飯”就安排在老梁家。

“幹部們要來家裡吃飯?”起初,老梁有點兒不信,“該不是走個過場吧!”

當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任燕鵬和兩名隊員坐到老梁家的土炕上,把仨人共30元錢的飯費塞給他時,老梁心裡的疑慮消除了。

“老梁,你說說,大夥兒現在有啥緊著需要解決的困難?”吃著老梁親手做的黃糕熬菜,任燕鵬起了話頭兒。

“要是有個磨坊就好了,現在大夥兒都是到外村去磨面。村裡六七十歲的老人多,腿腳不利索,又沒啥交通工具,實在是不方便。”老梁尋思了一會兒,說出困擾他們多年的難事兒。

“以前咱村裡有磨坊嗎?”“有是有,那機器都快20年不用了。”聽了老梁的話,任燕鵬若有所思。

在老梁家吃過飯,任燕鵬和隊員們在走訪村裡多家農戶後得知,建磨坊確實是全村百姓的共同願望。於是,駐村幹部們把這事兒提上了日程。

今年6月,經過工作隊的多方努力,孟家堡村的新磨坊終於建成了。

“飯桌上聊天說的一件事,沒想到人家還真給辦成了。”老梁既意外又感慨。

“駐村扶貧,就得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些事情。”任燕鵬說,找問題、摸民情,“吃派飯”是個好機會。

“平時跟大家夥兒聊個啥,他們一般都放不開。可是,你到他家炕頭坐坐、吃個飯、聊會兒天,他心裡想啥就跟你說啥。”

幾乎沒有過基層工作經歷和農村生活經驗的任燕鵬,在孟家堡村的老鄉家挨門逐戶吃了一年的“派飯”,不僅僅“吃”出了和老百姓的真感情,還將全村情況摸了個透,為鄉親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

“我們給村裡安裝了20組戶外椅子,還建設了紅白理事的專門場所,開辦了學生假期輔導班……這些都是根據‘吃派飯’時大夥兒提出來的意見經過調研後辦的。”任燕鵬說。

“只有真正走近群眾,才能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並解決問題。”蔚縣縣委書記梁昆告訴記者,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縣裡把“吃派飯”這個革命老傳統用到了新時期的扶貧工作中。

“派飯”怎麼吃?蔚縣有詳細的規定。

“我們有‘三定四到五不準’。”蔚縣縣委組織部部長付中權介紹,“三定”,即定飯費標準、定派飯範圍、定付費程序;“四到”,即家庭情況問到、全年收入算到、脫貧措施議到、突出困難找到;“五不準”,即不準指定專戶、不準提過分要求、不准他人陪同、不準分桌吃飯、不準弄虛作假。“派飯”吃了多少次,“吃”出了多少問題,又解決了多少問題,組織部門還建有專門臺賬。

除駐村幹部外,蔚縣還提倡下鄉調研的各級各部門幹部到老鄉家去吃飯。

“縣委書記下鄉也經常‘吃派飯’,縣人社局局長在老鄉家還親自下廚。”付中權說,“吃派飯”已經成為蔚縣各級幹部開展基層工作的一個好辦法。

孟家堡村曾是遠近聞名的問題村。但近兩年來,駐村幹部幫村裡建起了民風街、村史館,街道全部實現了硬化,自來水也入了戶,還建成一個10兆瓦商業光伏電站和一個300千瓦村級扶貧光伏電站,兩項每年為村裡增加將近80萬元的收入。2018年底孟家堡整村脫了貧摘了帽,今年還獲評“張家口市文明村鎮”。

去年5月以來,蔚縣全縣幹部累計“吃派飯”約1.8萬次,收集各類建議問題1萬餘條,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5000多件。

老“派飯”吃出了新“味道”。最初“吃派飯”是村幹部領著駐村幹部到村民家吃,後來是工作隊員自己去吃,現在是老百姓主動招呼:“走,到我家吃飯去!”(記者李豔紅、高振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