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感覺現在NBA低位背打越來越少,難道投三分才是王道嗎?你怎麼看?

BigXu高爾夫


跟大家分析一下,很多人覺得現在低位進攻已經無所謂不重要了,但當你打到季後賽的關鍵時刻,就知道低位背身單打的重要性,偽球迷可以散了,後面太專業看不懂的。歷史上沒有低位進攻拿到冠軍的只有15年的金州勇士,那隻勇士奪冠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而且樣本很小,在我個人的籃球理念中,要想奪冠必須有低位進攻,因為高位進攻是破不了包夾的,縱觀歷史上最強的外線進攻殺器,喬丹科比杜蘭特,他們在高位也是破不了包夾的,必須走到腰位去接球,陣地戰的時候從低位發起進攻,低位是可以破包夾的,因為傳球路線是最多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球員一到關鍵比賽容易被防死,即便是庫裡這樣的大能高位也破不了包夾,更不要說利拉德哈登為什麼一到季後賽就不行,這就是根本原因,而倫納德杜蘭特無疑是低位的大殺器,因此在刺刀見紅的季後賽才能走得更遠,詹姆斯11年輸給小牛,就是因為他低位進攻差,那年夏天他跟隨奧拉朱旺學了一夏天,總算彌補了自己低位的不足,但他的腳步從進聯盟開始就一直不好,低位能力不及杜蘭特和倫納德,而我一直都在說的雄鹿拿不到冠軍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字母沒有低位能力,他缺的不是射程,而是背框進攻的手段,一到季後賽防守端針對一下,效率立馬就下降,濃眉也是一樣的道理,因此低位仍然非常非常重要,只是被很多人甚至專業的人忽視了。



牛屎人生


作為一個數據分析初學者,在上一門科的最後展示時試著用數據分析了一下這個現象,做的很毛躁,將就看看,也歡迎大家多多指教~

首先定義上的話,小球時代是更加依賴外線得分這一點應該是普遍認同的,相應的來說球員的身高應該也是比歷史同期要矮小一些。那我們就可以從小球時代的特點出發,對數據進行一下分析,看看數據顯示是否符合我們所期待的特徵。

首先,確定分析思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球員身體狀況,球員薪資水平和球員數據情況

1,球員身體狀況

1)身高檢驗

非常粗暴的分析,將1998年以前出生的NBA球員的身高數據進行彙總,繪製身高與出生年份的散點圖,添加趨勢線。

數據表示球員身高分佈隨時間分佈呈上升狀態(左圖),但是考慮到早期人類身體差距因素和籃球未成熟等因素干擾,進一步截取1970年以後出生的球員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現在NBA球員身高分佈並未降低。

2)BMI檢驗

用BMI指數近似表徵靈活性,進行檢驗

同樣,截取近期球員BMI數據進行分析

(這裡有一個BUG,就是我再上圖右邊添加的趨勢線是表示的最大BMI的變化趨勢,而不是平均BMI,所以代表性有一定的削弱......初學者的誤區~)

值得一提的是,BMI趨勢從1988年出生的球員處發生明顯轉變,那1988年出生的球員都有哪些呢?

1988年出生球員:庫裡,杜蘭特,維斯布魯克,羅斯,德安德魯·喬丹,埃裡克·戈登,巴圖姆,林書豪,帕森斯,麥基......好像有點什麼東西~~~~~~~~~~~


籃球磚家8


不是感覺,的確NBA地位背打越來越少,現在NBA已經進入小球時代,三分球在NBA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三分球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NBA成立在1946年,起因是冰球和體育館的老闆們不願意在休賽期空置自己的球館,所以美國籃球聯盟應運而生。在職業籃球開啟的初期階段,大家普遍的認識都是籃球是小個子的天下,直到NBA的第一個超級中鋒喬治-麥肯的橫空出世,才徹底的改變了人們的觀念,此後籃球正式進入大個子統治時代,相繼誕生了拉塞爾、張伯倫等出色的內線球員,拉塞爾更是在凱爾特人開啟過八連冠的王朝,這個時期的NBA是沒有三分球的存在。

時間來到1967年,喬治-麥肯擔任了NBA死對頭ABA聯盟的總裁,冒天下之大不韙從籃球小聯盟ABL借鑑引入三分球,從此ABA依靠J博士的扣籃、花球以及三分和NBA分庭抗禮。

NBA一開始的態度並不接受三分,哪怕在1976年和ABA合併之後依舊保持高姿態,不過三年之後,在79-80賽季還是設定了三分線。當時三分線的距離23英尺9英寸(底角則為22英尺),約為7.24米,當然這只是當時NBA的常規賽‘試驗品’而已,幾乎所有的球隊都不太接受,每支球隊場均投中的三分次數甚至不到1個,這一數據在此後的5年甚至還在下滑。

最先反應過來的是凱爾特人隊,83-84賽季的某一天,球隊的ML-卡爾和隊友說道:

“三分線被畫在場上不是為了好看,它的存在就為了讓人去投三分球。”

這句話讓周圍的人都陷入了思考,球員出身的KC-瓊斯教練在三分球上做了一些妥協,允許球員適當的投射更多的三分,結果凱爾特人的三分能力從中游水平一躍成為聯盟第二,並連續4年殺進總決賽拿到2次總冠軍!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拉里伯德,從1979年進入NBA之後,只有新秀賽季投中58個三分,此後連續4個賽季的三分命中數最多隻有22個,命中率更是不到30%,但是從84-85賽季開始,伯德的三分命中數都超過50個(有一個賽季受傷除外),命中率從未低於40%。

凱爾特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三分的發展,但是三分球依舊不被NBA的球隊直接重視,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三分投射也在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多,在比賽中扮演的作用也越來越大。NBA在93-94賽季更改規則,將三分線的距離縮短為6.7米,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NBA掀起了三分狂潮。然而NBA很快意識到,這樣對於比賽水平的提高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NBA球員有這樣的能力,那就要給他們設立更高的上限。於是在97-98賽季,NBA又將三分線的位置挪回到了7.24米,此後一直延續至今。當然國際比賽中三分球的距離為6.75米,和NBA還是有點差別。


時間再來到12-13賽季,這是庫裡進入NBA的第四年,出戰了78場常規賽,單賽季投射600個三分,命中272個,命中率高達45.3%,創造了當時NBA單賽季命中3分最多的歷史紀錄,同年的總決賽第六場,雷阿倫用三分幫助熱火把比賽帶入加時,最後熱火順利的拿到該年的總冠軍,至此三分在聯盟的受重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特別是14-15賽季,庫裡用三分拿到常規賽MVP以及帶領勇士拿到總冠軍之後,NBA正式進入小球時代,三分正式成為NBA球員最重要的進攻武器之一,隨後的15-16賽季,庫裡單賽季命中402個三分帶領勇士拿到73勝的歷史最佳戰績,將三分時代帶入巔峰!

現在的NBA已經是三分時代,18-19賽季公牛隊投中了最少的723個三分,火箭則投中了最多的1323個三分再次刷新歷史,全聯盟有多達8支球隊單賽季投中超過1000記三分,連一向憎惡三分的波波維奇也逃脫不了三分的‘真香定律’。

三分球已經越來越重要

前面說到三分球在NBA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下面一張圖則很好的反應了這一趨勢,從NBA引進三分開始,三分球只佔到所有投籃總數的3%左右,隨後一直穩步增加,在1993-1996年,三分投籃次數相比於之前有顯著的增加,那是因為三分線改短的原因,前面也有提到。到最近幾個賽季,三分出手數已經佔到35%以上的比例,比如本賽季NBA30支球隊平均出手三分次數為2625次,佔到投籃總次數(7315)的35.8%。

NBA的著名數據分析師Goldsberry認為,這一變革還會繼續,到2030年三分球的比重甚至會上升到50%!

下面兩幅投籃分佈圖則很好的作了數據支撐,圖中多邊形的面積越大,代表投籃的次數越多,顏色從藍到紅,則代表命中率從低到高。

圖1表示NBA00-01賽季的投籃分佈圖,明顯的可以看到三分線外的投籃次數相對較少,而籃下和中距離的投籃特別多,到了18-19賽季之後,圖2投籃主要集中在三分線外和籃下了,中距離區域的出手明顯減少,特別是三分線以裡到油漆區之間的出手,已經出現大面積的空白。

種種數據可以說明的是,三分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Goldsberry的預測也大概率會成為現實。

同時,三分的變革也對球員的打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前的NBA基本都是靠近籃下的打法,所以身材高大的球員自然佔有優勢,也更受球隊的喜歡,但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對內線球員的要求已經越來越多,擁有會投3分的大個子幾乎成為每支球隊的標配,甚至一箇中鋒單賽季的三分命中數就已經超過80年代初的頂級三分手。比如約基奇、恩比德等新興中鋒已經把三分加入了自己的常規武器彈藥庫,18-19賽季約基奇三分270投83中,命中率為30.7%,恩比賽三分263投79中,命中率為30.0%。

同時如果外線球員的遠投不佳則直接會限制該球員的發展,西蒙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賽季西蒙斯常規賽3分只有6次出手,沒能命中哪怕一球,作為一個後衛,這顯然就是他最大的短板。

可以預測到的是,未來幾乎所有的NBA球員都要擁有三分的投射能力,這也是趨勢所在,所以三分投射增加了那麼自然而然的其他進攻技巧會減少!


Dee體壇世界


隨著時代的變化,得分效率成為了主題

三分比二分跟好得跟快也成為這個時代的最普遍的進攻武器沒有三分就準備被聯盟淘汰

西蒙斯(沒有三分)上限有限

字母歌(投射能力差)一到季後賽身體對抗強了,字母歌就解決不了問題了

庫裡(三分之王)到了大舞臺一場比賽對面都要幾個人一起防

庫裡開起了三分時代








無敵的小張同學


關注NBA的球迷現在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再就是低位進攻和背身單打已經少之又少,甚至都淘汰了,反而流行起來了三分球,這是為什麼呢?我也經常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我想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吧!

在勇士流行小球打法之前,其實聯盟早已有過這種打法,近的就是想當年號稱八秒或更少的太陽隊了,當時的太陽真的是聯盟裡獨樹一幟的球隊,他們推崇過半場就進攻,不打陣地戰,讓當時聯盟其它球隊根本就跟不上他們的節湊,再加上納什的組織,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空間來投籃,因為當時的中鋒和現在的不一樣,當時中鋒都在三秒區待著呢!所以人員分的很開,就有很多空間來選擇進攻,所以當時的太陽一點都不比現在的勇士差。納什帶領當年的太陽更是常年排在聯盟前列。唯一和現在勇士的區別在於當初的太陽不太注重防守,在德安東尼看來打對攻沒有球隊是太陽的對手,所以當初在防守上沒有下功夫,如果太陽當初肯在防守上下功夫,估計至少也能拿到一次冠軍吧。

再往前一點類似現在聯盟打法的也是勇士隊,那是號稱瘋狂科學家老尼爾森帶領的那支勇士,當年的跑轟打法真的很吸引球迷的眼球,球迷很愛看勇士眼花繚亂的進攻,尼爾森讓勇士的球員只要一上場就努力的提速,找到合適的機會就出手,投不進甚至連籃板都不搶快速的回防,主打銜接斷,趁對方立足未穩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進攻,這一點在當年勇士黑八的時候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老尼爾森和德安東尼都沒把防守當做一回事,球員眼裡只有進攻沒有防守了,導致這一戰術後來在聯盟夭折了。

那為什麼現在聯盟又興起了這種打法呢?那是因為現在聯盟裡有的教練認為這種打發法是可行的,當年的勇士和太陽唯一輸的就輸在了防守上,如果在這種戰術上在增加防守輪轉的話,這種打法還是可行的,所以現在的勇士聘請科爾當主教練的時候他就把防守加在了這個戰術之上,把這個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為什麼是科爾呢?因為當年太陽風靡全聯盟的時候科爾正式那支太陽隊的總經理,他認為當年的太陽是可以成功的,唯一欠缺的就是防守,所以他一上任勇士就給勇士建立了一套防守體系,讓在場的五名球員無線換防,不給對方輕鬆的出手機會,搶到籃板球後就迅速下快攻,在對方還沒落陣地時就結束進攻。這一點就要感謝科爾遇到了庫裡和湯普森(三分球)。這兩人把他的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這兩人可以說是聯盟歷史上的頂級射手。而且湯普森的防守又特別出色,這樣他就能彌補庫裡上的防守不足,當對方針對庫裡時他就可以替庫裡換防。這樣又有三分而且防守又好的球員,在現在的聯盟甚至都有了專屬名詞3D球員。

懂籃球的球迷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防守是進攻的根本所在,防守有了進攻自然就打開了。在加上聯盟為了提高觀賞性,修改了一些比賽規則,把二次進攻縮短,在加上很多球隊效仿勇士的打法,所以更注重三分球了!

在這一點上你完全可以去參考一下安東尼和德拉蒙德,這兩人一個是傳統的中鋒,一個是號稱聯盟歷史上背身單打最厲害的小前鋒,都在被這個聯盟所遺棄,安東尼甚至差一點無球可打了,這要是在以前人們都不敢相信的,德拉蒙德更是沒有自主進攻能力,離開籃下一點作用都沒有,防守還跟不上,經常被對方針對,這就是為什麼活塞會把他賤賣給騎士的原因。

所以在快節湊的籃球體系裡,像以前的低位進攻和背身單打的效率都太低了,雖然成功率高,但是消耗時間,你配合完成一次低位或背身戰術有可能要二十幾秒,但是人家過半場就扔有可能五秒都不要,這樣人家就比你進攻用時少,而且得分還高,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要說對這種依靠三分是王道的現在打法,我想說,任何事任何物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都會走下坡路,就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樣!有可能哪一天聯盟又流行起來了低位和背身打法了呢。畢竟成功率更高一些不是嗎?


允倫and允諾


並不是這樣

1.季前賽和常規賽中投三分可能有效,但是到了季後賽就不太容易頭三分了,因為季後賽對抗、防守強度大,會耗費許多體力,導致投三分命中率不是很高,不穩定。

2.季後賽要組織許多戰術才有機會投三分,相比背身單打之後挑投,穩定性差。

3.季後賽心裡壓力更大,有一手穩定的背身挑投關鍵時刻更具有殺傷力。

4.投三分不進,如果沒有籃板很容易給對手機會。




倔強的Kshen


1、當今聯盟放眼望去球員身體天賦要比越來越好,不過球員相對90年代球員更加現實,為了保護好身體、延長運動年限,逐漸減少身體強對抗,三分出手增多。

2、勇士隊雪花兄弟的三分影響力給當代籃球注入了新的籃球理念,即三分投射準導致追分就快,同時加上球員間的默契及助攻次數的增多,團結了球隊,提升球隊士氣。

3、三分命中率固然重要,但到了季後賽,隨著防守強度加大,三分投射就沒那麼輕鬆,這時低位單打,背身技術就尤為重要了,畢竟離籃筐近,投進球的概率更大些。相信鵜鶘隊胖虎zion能改變聯盟低位單打格局。[加油]



互聯網體育技術


現在nba主流打法是小快靈,而不是落陣地,而是搶發球,搶回合數,搶分的趨勢,而大中鋒確實不適合當下主流打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打法,歸根結底是聯盟缺少了像姚明,奧尼爾,奧拉朱旺等,這樣的統治級別的中鋒,假設奧尼爾,姚明現在能打,哪支球隊還敢在場上不放中鋒,馬賽克敢用塔克去單防,不把他打爆算我沒說,所以我認為聯盟缺少優質內線是這個問題的根本所在!


張宗凱123


以前的理念是離籃筐越近,命中率越高,因此儘量離籃筐近投籃,以提高命中率。為了離籃筐近,就要內線持球攻,或者突破上籃或扣籃。但這個計算有點問題,就是雖然命中率高,但效率低。比如五成的命中率,投十個籃可以得到十分。四成的三分命中率投十個籃可以得到十二分!

此外,內線進攻容易協防,這在美職籃允許協防後,導致內線得分難度劇增。由於投三分的威脅,必然導致防守外擴,內線的機會也更多。

還有一點,現在不是隻投三分,而是儘量打籃下和三分。三分拉開空間,給內線提供支持。內線吸引防守給外線三分機會,這是相輔相成的。

今天猛龍絕殺活塞的球,就是德羅贊突破吸引防守,再給外線三分絕殺(踩線了)。

火箭是利用三分的極致。三分射手一溜拉開,利用單打能手持球攻。不包夾,單打得分。包夾,分給空出來的隊友,或者吃餅,或者三分。





烽火體育


任何時代都會有當時代的產物,審時度勢,順應潮流,就像籃球服一樣,自主設計才是大勢所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