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同為三晉之國,為什麼是趙國最能打?是因為趙武靈王的改革嗎?

騎蝸牛走高速


同為三晉之國,其實魏國是第一個強國,魏國當時重用李悝變法,軍事上吳起建立了魏武卒,大敗秦國,奪取河西之地。趙國是在趙武靈王時的軍事改革才強大起來的,當時的趙國北方有樓煩林胡等遊牧民族,趙武靈王發現趙國的軍隊都以步兵和車兵為主,而且服裝比較寬大,作戰明顯沒有遊牧民族的騎兵靈活機動,所以改穿胡人的服裝和學習騎馬射箭,建立一隻騎兵隊伍,所以趙國的戰鬥力一下子提高了許多,領土擴大了三倍




以古喻今


三晉之中,最先崛起的是魏國。魏國重用李悝、吳起,對政治和軍事進行改革,當時的背嵬軍,不僅僅連勝秦國,贏了好幾十座城池,讓魏國打得趙國找不著北。甚至後來在吳起走後,龐涓都還能把趙國都城圍了,要不是孫臏圍魏救趙,估計後來戰國七雄也沒趙國什麼事。後來魏國的沒落,也是因為龐涓,在馬陵讓孫臏滅了幾十萬人,從此魏國一蹶不振,能安分守土已經不錯了。

至於趙國,我們最熟悉的便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了,畢竟趙國靠近匈奴,要跟匈奴作戰,沒有騎兵可不行。這跟魏國的背嵬軍是步軍可不一樣,騎兵作戰,讓戰車開始退出戰爭舞臺。同時趙國處於六國抗秦一線,常年作戰令到戰爭經驗豐富,使得趙國在戰國後期成為六國中戰鬥力最強的,當然也是最悲催的。長平被坑殺四十萬兵,邯鄲城的青壯年犧牲殆盡,最後還要魏國信陵君發兵相救。

趙國和魏國,都各引領了六國改革發展,兩國之間也有摩擦爭鬥,但是在後來對抗秦國時候起碼都做到了相互照應。比三晉中拖後腿的韓國要好得多了。至於誰強誰弱,倒不是那麼容易分清的了。


鐵烏龍


以我之見,原因有其三,一是受其地理位置影響,靠邊邊疆遊牧民族,因而人民尚武,二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滅中山,收林胡婁煩,拖地千里,三是輔立公子稷為秦王、公子職為燕王,為自己贏得了良好的周邊形勢

從地理位置進行分析

趙國佔據河北南部,山西中部,陝西北部,西與彪悍秦國接壤,東北與燕國接壤,東有齊國,北有林胡,婁煩等遊牧民族,因為趙國人養成了人人尚武之風氣,依次保家衛國

從胡服騎射改革進行分析

趙武靈王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與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同時放棄中原人的寬衣解帶和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和單人騎兵戰術,因為國力,軍力加強

從輔立公子稷為秦王,公子職為燕王進行分析

與趙國同宗的秦國地處西北,因實行商鞅變法,國力十分強盛,其國人脾性與趙國想投,因為需要與其搞好關係,地處東北的燕國亦然





景粼玖序


不能這樣說,是戰國後期的趙國能打,前期魏國是三晉之國的老大,並且確實是因為趙武靈王的改革才使趙國強大。

雖然我們對於趙國最大的印象是長平之戰被白起坑殺四十萬降軍從此趙國走向衰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趙國在當初是真的強大,從三家分晉說起,趙國跟魏國和韓國共同瓜分了曾經的中原霸主晉國開始自立門戶,此時的趙國還是非常弱小的。

三家分晉,趙國勢弱

三家分晉表示著春秋時代的結束,開始戰國時代,這三家中的魏國和韓國分到了中原,在當時中原可是發達的象徵,而趙國則是分到了中原的北方,中原有多重要呢?就是因為魏國處於中原所以戰國前期一直稱霸,而韓國則是兵器製造大國,有天下神兵皆出於韓的說法。

而趙國為了可以瓜分一點中原的土地不惜將首都定於接近中原的中牟,但是因為魏國的強大導致戰國不得不將首都重新定於邯鄲,由此可見此時的趙國實力是非常弱小的。

那麼為何到了戰國後期,反而三國中的趙國最能打,甚至還能抗衡秦國呢?這其實主要得益於趙武靈王,又或者說是得益於他的“胡服騎射”,這是這項改革讓趙國徹底翻身成為超級強國。

胡服騎射的改革

不得不說胡服騎射相當於趙國的一劑良藥,讓弱小的趙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可以做到抗衡秦國這種地步,那麼胡服騎射到底對趙國軍事上有哪些改革呢?

  1. 兵種上:趙國早期的兵種以步兵為多,在當時的戰場上騎兵是非常吃香的,因為有強大的衝擊能力和破陣能力,為了可以讓趙國強大趙武靈王就開始大力發展騎兵,甚至抓取一些遊牧民族來當教官,於是趙國的士兵戰鬥力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2. 服飾上:既然是胡服騎射自然是跟衣服有關的,早期的趙國國民和士兵都穿著長袖的衣服,在作戰起來非常的不方便,於是趙武靈王就讓國民穿胡人的衣服,並且願意以身作則,胡人需要經常騎馬打獵所以衣服都是比較簡短的,雖然是簡單的一個改變,但是國家都願意從事這項改革,也可以看出是國民都希望國家強大。

胡服騎射之後的蝴蝶效應

為什麼說是胡服騎射之後的蝴蝶效應呢?因為正是胡服騎射的出現讓趙國變得強大起來,這才有了和其他國家較量的資本,如果沒有胡服騎射,趙國依舊勢弱依舊處於一個被動挨打的狀態,所以說是胡服騎射之後的蝴蝶效應。

征服中山國

中山國在第二次建國選擇的是趙國中間的地方,這就讓趙國處於一個南北分裂的狀態非常的不方便,並且因為當初的趙國不夠強大所以中山國時常攻打趙國,趙武靈王正是因為忍受不了這樣的屈辱從而開始胡服騎射。

在經過胡服騎射的一些列改變之後趙國的國力猛漲,中山國開始漸漸力不從心最終被趙國吞併,在吞併了中山國之後趙國的領地達到了統一,再也沒有南北分裂的情況,這樣就可以進可攻退可守,助趙國成就霸業。

修長城,擋外敵

在戰國中除了位於中原的幾個國家之外,其他位於邊境的國家都會受到胡人的侵略,雖然胡人的出現對各國進行了打擊但是無異於提高了國家的士兵作戰能力,但是如果要進行遠征的話,後方的胡人依舊是個威脅。

秦始皇就為了擋住匈奴不讓他們來犯從而建造萬里長城,萬里長城的出現確實有效的擋住了匈奴的進攻,而其實早期秦始皇之前就有人想到了修建長城來抵禦匈奴,沒錯,還是趙武靈王。

胡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散居不定,所以根本不可能實現一網打盡的情況,所以說如果要想遠征那麼就必須要留下部分軍事力量用來防禦胡人,趙武靈王為了杜絕這樣的現象開始建造長城,將胡人徹底擋在長城外,讓趙國遠征可以高枕無憂。

收編胡人,騎兵強盛

因為胡服騎射讓趙國強大,並且再加上修建長城讓趙國後方的胡人徹底沒有辦法了,趙武靈王就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收編,因為胡人此時已經得不到大量的資源,所以趙武靈王給胡人提供資源但是需要跟隨趙國,並且在趙國中可以得到良好的待遇。

看起來是不是不像收編更像是賠償?事實並非如此,胡人雖然戰鬥力強悍但是人口稀少,並且胡人都是騎兵且戰鬥力強悍,他們的作用就是到趙國之後對趙國本國的士兵進行教導,這樣趙國的騎兵在一時間論數量和戰鬥力皆超過當時的秦國。

趙國稱霸

此時已經位於戰國後期了,魏國和韓國雖然早期強盛,但是地處中原常年遭受戰亂所以國力持續衰弱,趙國因為位置的原因得以順利發展,並且因為胡服騎射的改革讓趙國徹底強大,最終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結語

由此可見明君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如果當初繼位的不是趙武靈王,或者趙武靈王上位之後依舊毫無作為,那麼趙國依舊跟當初沒有太大的區別,一邊被小國欺負一邊被胡人欺負,由此可見梁啟超評價趙武靈王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實至名歸!


文青聊史


首先:在三晉中,趙國並非最能打的,至少前期的魏國遠比趙國強;

其次:趙國的崛起正是趙武靈王軍事改革的成果。

前453年,晉國朝政由韓、趙、魏三家瓜分,晉朝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韓、趙、魏正式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此後魏國、趙國先後強大起來。

魏國 戰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等人進行改革,改革範圍比較廣泛,包括政治、軍事、民生、經濟等。最終魏國北滅中山、抑趙國,南敗楚國,西弱秦國,東伐齊國,一度成為中原霸主。然而一心稱霸的魏惠王卻沒有統一中原,桂陵、馬陵之戰之後,魏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再次崛起。

全盛時的魏國

趙國 趙武靈王在位時期,想要滅掉中山國,但在兩國戰爭中,趙國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中山國是遊牧民族,騎射本領和機動性遠比趙國騎兵強。於是,趙武靈王力排眾議,在趙國實行胡服騎射。趙國的騎兵本就紀律嚴明,經胡服騎射後,騎兵綜合能力就超過了胡人。此後,趙國先後打敗周邊的林胡、婁煩、中山國,經過數次蠶食後,中山國最終被趙國吞滅。趙國通過胡服騎射不僅開拓疆土,還大大提升了趙國的軍事實力。正因如此,趙國才有資本與秦國對戰長平。

胡服騎射

因此,戰國中期的趙國之所以十分能打,正是因為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

趙滅中山國後


古代人物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清楚三晉的前身。為什麼趙國最能打,趙國的血統應該是三晉中最高大上的。祖先是輔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本來是接大禹之位成為“三王五帝”中的一帝。

到了商紂王時,作為趙國和秦國的共同祖先的蜚廉那是一個非常善於奔跑的人。也許是站在商紂王這一邊而歷史評價不好,但是能成為商紂王這樣(司馬遷語:帝辛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的貼身侍衛,也是有些本事之人。

到了晉文公之時,作為趙國的主人的趙衰跟著晉文公逃亡十九年,到晉文公即位趙衰就成為主要的卿族了,而魏國的先人也有跟晉文公逃亡,但是在一次攻伐中犯了罪,不是有人給予求情,魏國的先祖也許被處死了。

而韓國的先祖本來是趙衰的兒子趙盾的一個家臣。趙衰是一代忠臣,而他的兒子卻是一代權臣,在位二十多年,權勢非常之大,六卿第一次免立就是他主導的,而韓國先祖就是得到趙盾的扶植才成為卿族。也正是趙盾的這個扶植的韓國先祖,讓趙國的“趙氏孤兒”的趙武能死裡逃生,再次壯大趙國先祖。

所以說趙國的血液裡一直流著危機的基因,到了趙鞅,趙無恤都是要滅亡了的時候,又是危機基因發揮了作用,讓他們再次死裡逃生。這些趙國先祖那個不是當時的人傑?哪個不是最能打的?趙無恤之時更是以智慧奪取了盛產良馬的代地,這在當時,能擁有良馬就是像第一次大戰中擁有了坦克一般。

雖然魏國在魏文侯時是最強大的,但是魏惠王自己作死沒把握住。

所以說趙氏在趙武靈王前就是晉國的主導,到了戰國那也是三晉中最強的。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讓趙國成為了擁有最強大的騎兵。三晉各有所長,趙國騎兵;魏國是魏武卒;韓國是床弩。所以說三晉合則能打勝仗,分則打敗仗。

但是這些最後都被秦國所用了,就這樣成就了秦的一家獨大。




百粵天話史


戰國時趙國國君趙武靈王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

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是騎射。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主要介紹了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強大,進行胡服騎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圍繞趙武靈王與重臣公子成之間的爭論展開,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言論表現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勇於改革的形象。





詩雨花魂


趙國能打始於趙武靈王改革,後來趙國人才濟濟,戰國四大名將佔三個:廉頗,李牧,龐媛!


狐羊樹


趙武靈王學習草原民族的服飾,中原人的服飾是長袍,騎馬不方便,改成古人的衣服,跟現代的褲子差不多,這樣能騎馬,行動方便。騎馬射箭大大提高戰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