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前言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代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急速擴大,戰爭的激烈程度也急劇上升。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超過百萬

其中不乏經典戰役,比如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轉折戰役,參戰雙方是秦趙二國;此戰,趙國失利,四十萬投降的士兵被坑殺,從此中原諸國抵抗強秦的最後一道防線宣告坍塌,加快了強秦,統一天下的腳步,而秦國的統帥武安君由於勝利有功,指揮得當,看起來似乎達到了人生巔峰。

但是就在武安君計劃帶領秦軍直奔趙國國都邯鄲時,卻突然聽到了班師回朝的消息,不免令他錯愕,要知道,此時的趙地只有婦孺老幼殘餘,無力抵抗虎狼之秦,本是攻破趙國宗廟的好機會,卻被要求班師回朝,的確讓人不易理解。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驍勇善戰的秦軍

此事雖然導致殺神大發雷霆,卻不得不接受王命,最終和秦王意見不合,黯然自殺,一代名將落得悲慘結局。有人認為,導致他自殺的原因應該歸於范雎的身上,正是他在關鍵時刻叫停攻打邯鄲,才使得武安君憤懣,從而和秦王分崩離析。不過,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呢?接下來就讓筆者帶領大家走進歷史的記載,撥開迷霧,來探尋事情的真相。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長平之戰形勢圖



殺降不祥,冥冥中結局已定

中國人歷來講究"規矩"二字,比如尊重師長,靠右通行,保護弱者等等,不過筆者有個問題,這些規矩是誰制定的呢?是哪位先賢大儒,或是哪位帝王呢?其實,社會的進步,是在不斷地演化下,在大量的規律與事實約定俗成後才產生的,如果大多數人對一件事達成了共識並遵守,從而導致遵守規矩的人受益,那麼這就是規矩的形成。

比如古往今來,對待俘虜的態度就是投降不殺,優待俘虜。不必提遠古時代,就算是二戰時期,都有保護戰俘的條約。據《日內瓦公約》中記載:

"戰俘是處在敵國國家權力管轄之下,而不是處在俘獲他的個人或軍事單位的權力之下,因此拘留國應對戰俘負責;戰俘在任何時間均須受人道德待遇和保護,不得對戰俘加以肢體殘傷或供任何醫學或科學試驗,不得使其遭受暴行或恫嚇及侮辱和公眾好奇心的煩擾,禁止對戰俘施以報復措施"

所以,虐殺俘虜自古以來是兵家大忌,古代的中國人也簡練的概括了此事,那就是殺降不祥。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趙括在長平之戰的表現可圈可點,可惜為趙王背鍋了

回看長平之戰,在主將趙括突圍被殺時,由於無法和國內聯繫,四十萬趙軍不得不選擇投降。按理說武安君有幾種妥善的方式處置他們,或者將他們作為勞動力遷回秦地,或者將他們釋放或者囚禁。也許是武安君有自己的苦衷吧,畢竟四十萬士兵確實是不安定因素,也可能對糧食的供應造成巨大的壓力。但是最後,畢竟是由他下達了坑殺俘虜的決定。

於是,冥冥之中,似乎形成了定數,武安君無法得到善終。雖然他一生殺敵超過百萬,不過大部分是戰場廝殺所致,只有這次是冒天下之大不諱傷人性命。作為武將,攻城略地擊敗敵人是天生的宿命,不過也就是因為這個汙點,所以後世許多人談到武安君之死時反而覺得理所應當,是報應所致。

比起報應之說,其實范雎,有可能更應該為武安君之死負責,在長平之戰勝局已定的前提下,是他力勸秦王停止攻趙,繼而才引發蝴蝶效應導致君臣反目,最終名將自刎身死。那麼一個文臣一個武將是如何聯繫到一起的呢?這就要從范雎的出身說起。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提出遠交近攻的范雎

蘇代接棒,說范雎勸和秦王

范雎,字叔,魏國芮城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魏國似乎是秦國的天然人才儲備基地,范雎、魏冉、商鞅都是秦國統一六國最重要的奠基人,而且都來自魏國。不知道九泉之下的魏國國君們看到有沒有想抽自己的感覺,自己辛勞一生,卻為他人做了嫁衣。據《史記·範睢蔡澤列傳》中記載:

"當此時,秦昭王使謁者王稽於魏。鄭安平詐為卒,侍王稽。王稽問:"魏有賢人可與俱西遊者乎?"鄭安平曰:"臣裡中有張祿先生,欲見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不敢晝見。"王稽曰:"夜與俱來。"鄭安平夜與祿見王稽。語未究,王稽知範睢賢,謂曰:"先生待我於三亭之南。"與私約而去。王稽辭魏去,過載範睢入秦。"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範睢堪稱忍辱負重的典範

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被拜為客卿,之後又幫助昭王加強王權,因為功勞甚高被加封國相,昭王也十分信任他。

長平之戰後,趙國危急,於是趙王四處尋求賢士去說服秦王退兵,這個時候,蘇代登場了。蘇代是著名縱橫家蘇秦的弟弟,當初蘇秦聞達後,囑咐兩個弟弟努力學習,而兩個弟弟也十分聽話,終於也成了著名的說客,帶著趙王的希望,蘇代找到了范雎。他首先體現范雎,如果武安君太過於強勢,得罪了魏冉的他的處境將岌岌可危,因為魏冉挖掘了武安君,是他的貴人。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蘇家兄弟可以稱得上是縱橫家中的翹楚

除了在兩人關係上做了提醒,蘇代也義正言辭的分析了天下形勢,據《資治通鑑·周紀·周紀五》中記載:

"趙亡則秦王亡矣。武安君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無幾何人矣。"

雖然縱橫家善於雄辯,但是不得不說,蘇代這兩點說得確實非常有道理,深深打動了范雎。不同於武安君只鑽研帶兵,朝堂之上的范雎身處政治中心,顯然思考的角度要更深一些。他思前想後,認為蘇代言之有理,而且長平之戰秦軍雖勝,但是國力大大消耗,於是決定勸秦昭王停止攻秦。由於秦昭王之前十分信任他,所以下令要求武安君領軍回國受封領賞。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秦昭王

蝴蝶展翅,殺神犯將者大忌

武安君之所以被稱為戰神,是因為他首先提出戰爭的意義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並非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使敵人無法形成有效的反擊從而控制住勝利的局勢。眼看邯鄲一路暢通,無限可守,卻突然被王命召回,武安君出離的憤怒。

筆者認為,雖然秦昭王可能犯了戰略上的失誤(也可能是正確的,畢竟沒人能保證武安君一定可以攻佔超級城池邯鄲),但是他想封賞武安君和秦軍的心卻是真的,秦軍之所以戰無不勝的原因就是因為軍功制度極其嚴格,能達到讓高層將領和底層士兵都非常滿意的局面。武安君雖然因為秦國嚴苛的法律而不敢違背歸國之命,但是已經和秦昭王產生了間隙,為日後君臣關係的破碎埋下了伏筆。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一代殺神

接下來的事也正如事先所料,九個月後,秦昭王突然醒悟喪失了一次滅趙良機,心有不甘的他再度興兵攻趙,並拜武安君為將,不過武安君卻推辭是身體有病無法出征。秦昭王不是法西斯,聽說國之重器身體不適,於是另換王陵為將,他還親自關心武安君的身體,可見他還是很重視武安君。

武安君在國內得到秦王寵愛,那邊的王陵可是焦頭爛額,趙人長平之戰十有八九喪失親人,同仇敵愾,恨不能親自報仇,結果秦軍送上門來,於是上到踽踽老者,下到蹣跚孩兒,無不奮起作戰,大破秦軍,秦軍損失慘重。消息傳回秦國,昭王很是焦急,於是又去求武安君出征,可是沒想到的是,武安君居然在這個節骨眼上又病了。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秦王形象

武安君作為秦之名將,功勞甚高,倒是有任性的資本,可是他卻犯了將者大忌:功高震主。秦昭王就是在不靈光,也醒悟過來他是裝病避世了,於是下令強制他出徵,可是武安君又一次拒絕了。昭王怒火中燒,忍無可忍,於是決定賜死武安君,據《史記·七十列傳·武安君王翦列傳》中記載:

"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殺降不祥,古來殺神終於被他自己帶走了。

武安君自殺,是否應該由范雎來負責?

白起墓



結語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武安君死前的話反應了他真實的想法,那就是他雖然也對王命賜死有怨言,但是他也明白了自己長平之戰做的事情不為世所容忍,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悠悠天道不停循環。所以他最後可謂是慷慨赴死,不留遺憾。

按說無論怎樣,秦王一再下令,武安君都應該以國事為重了,畢竟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不過武安君卻忘了功高必震主的鐵律,沒有收斂自己的鋒芒,當然他也有他的理由,他畢竟太特殊了,他的軍功在那個時代屬於開天闢地第一人的存在。秦國因為有武安君,才能震懾三晉大地,取得出關的便利,為後來統一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至於范雎,則不應該為武安君之死負責任,從過程來看,正是他聽信蘇代的遊說,繼而讓昭王停止攻趙,才有了後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武安君死亡。不過,當時蘇代作為秦國重大事項的決策人,武安君領兵作戰在他眼裡不過也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已,不管武安君是否會威脅到他,避免朝堂動盪肯定是沒有錯誤的,而且蘇代的話並不是空穴來風,是有事實基礎做支持的,對於武將來說鋒芒外露自是沒錯,但是作為國相,穩定和發展肯定比激進和冒險更為妥當。這就是二者的本質區別。



參考文獻:

1《日內瓦公約》

2《史記》

3《資治通鑑》

文章內容來自明浩說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