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古典詩詞“詩眼”鑑賞六法

古典詩詞“詩眼”鑑賞六法

古典詩詞“詩眼”鑑賞六法

所謂詩眼,是指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或一首詩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種哲理的詩句。詩眼猶如人眼,最為生動傳情,如何鑑賞“詩眼”?筆者總結出以下六法。

一、從“詩題”上鑑賞“詩眼”

有的詩,詩題起到提示全詩中心的作用。通過“詩題”即可找到“詩眼”,並從這一“詩眼”中體會詩歌情感。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陸游的《書憤》:“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夜雪樓船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首詩分別不著一個“懷”、“憤”,卻字字含“懷”、“憤”,句句聯“懷”、“憤”,因此標題上的“懷”、“憤”即為詩眼。

二、從詞性角度鑑賞“詩眼”

1.實詞錘鍊之妙

古人寫詩講究“煉字”。動詞、形容詞是敘事、寫景、狀物、抒情的關鍵字,自然成為錘鍊字眼的重要對象。因而,動詞、形容詞做“詩眼”居多。著名的有“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宿”和“敲”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字。

有時,數量詞也可成為“詩眼”。如“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中的“一枝”。“一枝”為數量詞,修飾梅。用“一枝”而不用“數枝”或“幾枝”更能突出此梅先於百花而開,先於眾梅而放,“一枝”先開,生機乍瀉。“一枝”雖是數量詞,但在表現“早梅”二字的命意上,卻大有畫龍點睛之效,傳神點出了“早梅”的不凡神韻。

2.詞類活用使詞意豐富

有的詩因某些詞的活用而色彩大增,鑑賞時不可忽略。如劉長卿《新年作》:“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頸聯“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中的“同”、“共”二字,本為副詞“一同”、“共同”,在這裡都活用為動詞,有“同度”和“共受”之意。新年中獨在天涯且寄人籬下的作者只能朝夕與猿猴為伴,與楊柳同受風煙之苦,離愁別恨,孤境悲苦,躍然紙上。

3.虛詞的妙用

古詩中虛詞用得恰到好處時,可以使詩文氣通暢,情韻倍增。例如《闕題》:“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由”、“與”二字為首聯的詩眼。首聯寫詩人上山路上,一片白雲繚繞,山路似乎已到盡頭;路邊青青的溪流潺潺不絕,夾溪花木扶疏,彷彿春天就融化在這悠長的溪流之中。這樣,由雲遮路盡的畫面隔斷,在溪流的延伸中重新得到鋪展,入雲深處的山路隨之不斷伸展,詩人眼前呈現的美景也不斷出新。“由”、“與”二字,使詩句大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三、從修辭角度鑑賞“詩眼”

辭格本無高下之別,運用之妙全在於恰到好處地敘事狀物、傳情達意。就各種辭格相比較而言,出現頻率較高的是擬人。如秦觀的《春日》:“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後兩句中的“含”、“臥”為“詩眼”。寫帶雨芍藥著一“含”字,無力薔薇用一“臥”字,使“芍藥”、“薔薇”情態各異,姿態可掬:雨滴的芍藥花秋波盪漾、脈脈含情;而嬉戲力竭的薔薇,則沐浴著曉光,靜靜地安眠,大展“睡美人”之玉姿。這樣的詩句,真令人心旌搖盪、回味無窮。

此外,誇張、通感等手法,在錘鍊詩眼時也常為詩人所矚目,鑑賞時必須注意。

四、從傳情達意角度鑑賞“詩眼”

有的“詩眼”直抒情意,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有的“詩眼”傳情達意則委婉含蓄。

或借景。如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見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詩人用“滿川風雨看潮生”七個字傳神畫出了一幅雨水與潮水齊飛,春水共長天一色的喧騰動盪的“夜雨圖”。但關鍵的是,讀者從“滿川風雨看潮生”中感受到詩人雖歷經人生驚濤、宦海浮沉,即使憂憤深廣,感慨萬分,依然端坐岸邊,在“滿川風雨”中“看潮生”的那種從容大氣,那份胸襟氣魄。

或借意象。如文天祥《金陵驛》:“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結句“化作啼鵑帶血歸”被認為是“有宋一代最具血性的聲音”。它藉助“啼鵑帶血”這一意象,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誓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為後人譜寫了一曲永遠鼓舞人心的悲壯之歌、正氣之歌。

五、從意境上鑑賞“詩眼”

有的“詩眼”描繪出一幅美妙動人、啟人遐想的生活畫面。或情景交融,情韻深邃。例如徐俯《春遊湖》:“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第二句“夾岸桃花蘸水開”,意境優美:湖邊的桃花盛開,鮮紅似錦,它沾著水面,又是那麼清秀水靈;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盪漾,一派彩暈,岸上水中的花枝聯成一片,遠處望見,彷彿蘸水而開,美麗極了。詩人的驚訝和喜悅躍然紙上。

或虛實相生,相得益彰。如梅堯臣《魯山山行》:“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寫空曠寂靜的山林,熊在爬樹,鹿在飲水,構成了一幅鮮活動人的畫面。這畫面是動的,詩意卻是靜的。熊爬樹,鹿飲水是實的,意境卻是虛的:山林的人跡罕至、空曠幽靜,以及人的悠閒暇適、自在平和。

六、從哲理角度鑑賞“詩眼”

有的“詩眼”哲理顯然,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的則須仔細玩味,細心咀嚼方能領略,如曾幾《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末兩句看似平淡無奇,讀來卻耐人尋味。它告訴我們:只要保持良好心態,就能從單調乏味的日子裡找到許多新鮮的東西,享受到生活的快樂。

再如朱熹《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末兩句表面是描述客體景觀:昨夜,漆黑的江面飄搖著一葉孤舟,風狂,雨驟,浪急,危機四伏;今朝捲簾而看,兩岸依然是充滿生機的青山綠樹。實則寄寓著人生和事物的哲理:風浪有平息之時,黑夜盡頭就是黎明,而風光美好的大地永遠長存。

古典詩詞“詩眼”鑑賞六法

古典詩詞“詩眼”鑑賞六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