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孝庄太后究竟下没下嫁给多尔衮?

木雨青风


孝庄文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帝的祖母,一生经历数朝,竭力辅佐儿孙两代幼主,定鼎天下,死后累加谥号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受尽清室顶礼尊崇。

享受如此尊崇地位,很难想像孝庄生前会有再次下嫁的污点。

从皇太极死后,那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来看,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更像是政治交易。

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随即展开。当时有实力的竞争者有三位: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第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第九子福临。

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实力亲王,在八旗中都有半数的支持率,可谓是势均力敌。但整体而言,子承父业比兄终弟及应该更得人心,这让福临的最终胜出就具备了有利的可能。

孝庄抓住三方博弈的微妙,主动拉拢两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利用其威望以及左右大局的实力,打破了博弈平衡。

平衡被打破后,孝庄又将镶蓝旗拉至麾下。如此拥有和多尔衮做政治交易的本钱后,两方很快握手言和,多尔衮支持福临继位,孝庄支持多尔衮摄政。

从政治交易的角度讲,孝庄下嫁对双方究竟能有什么好处呢?孝庄被搞污了不说,多尔衮也不得人心,因此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必要。

但因为一方是孤家寡母,一方是壮年亲王,这中间让人遐想的空间太足了,于是《清朝野史大观》中便有了这样的记载:多尔衮以顺治的名义向天下颁布诏书——皇叔摄政王现在是单身,他的身份、地位和相貌,皆为国中第一人,太后非常愿意放弃自己的地位嫁给他。

这说法搞得孝庄跟思春的寡妇是的。

有人可能会说,孝庄此举不是思春,而是为了进一步牵制多尔衮,嫁给他之后,多尔衮日后就难吃后悔药了。可从另一个角度讲,下嫁也是示弱,孝庄就不怕彻底激发出了多尔衮的野心?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宣扬太后下嫁绯闻的是明朝遗民张煌言,顺治七年,该遗民写过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具体描绘了这事。

“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迎太后婚。”

慈宁宫是孝庄的寝宫,词中说慈宁宫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举办了婚礼,孝庄大张旗鼓地嫁给了多尔衮。

有专家认为这是重要的证据,可这证据怎么看怎么像明朝遗民不怀好意地编排和戏谑。若真有此事,各种史书不可能不记下一笔,各种私人笔记更不可能放过。

所以说,不管是当时,还是后世,太后下嫁都像是话题炒作,恶心对方,自己取利罢了。

有人会说,除了张煌言诗,孝庄下嫁的其他证据又如何解释呢?

支持孝庄下嫁的还有哪些证据呢?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孝庄没下嫁,怎好称皇父;二、多尔衮后来有一条罪状,“又亲到皇宫内院”,意思说多尔衮又来内院和孝庄过二人世界了;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为何要如此呢?孝庄已成了多尔衮的女人,不忍死后还捎顶绿帽子到皇太极的陵寝中去。

20世纪30年代,明清史大师孟森在其著作《太后下嫁考实》中力辩说,“皇父”是清君主对某个臣下的尊称,或是清世祖封多尔衮为“皇叔父”后以其定鼎功勋显著,无可晋爵,乃以“皇父”为封,既然是封,那“皇父”之于皇帝仍为臣下。

更重要的是,满族旧俗有直呼尊者为父的先例。

至于多尔衮“又亲到皇宫内院”的罪状,分明就是秋后算账下的“找茬”,多尔衮充其量就是平常嚣张了点,可哪朝那代的权臣不是这样。

至于孝庄不愿合葬一说,核心理由孝庄其实是说了的,"太宗文皇帝梓宫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

除了显德之外,不跟皇太极合葬,似乎更能显示出孝庄的庙堂地位,她不仅仅是皇太极女人,更是这个王朝的守护人。

孝庄下嫁说之所以流传很广,跟另一个谣传、多尔衮的另一桩风流韵事有关。

在民间野史和电视剧中,多尔衮和孝庄从小青梅竹马,两人在同一府邸长大,因为曾经海誓山盟过,所以最终”苟合“在了一起。

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据正史记载,孝庄乃蒙古族,在草原上长大,12岁时由兄长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而多尔衮约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开始为清朝四处征战。一个是深宫后妃,一个是阵前骁将,两人哪有青梅竹马的条件。

说上几句话,可能都算难得。

此外,根据《清宫档案揭秘》,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害死肃亲王豪格后,霸娶了豪格之妻。此女也姓博尔济吉特氏,她是孝端文皇后妹妹,孝庄姑姑。

孝端和孝庄只一字之差,何况又都属于她们”一门四皇后“的家族,”错把鸭头当丫头,头上没有桂花油“,这种可能性很大。


黑句本


孝庄太后名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13岁时便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侧福晋。

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八年,皇太极驾崩,儿福临继位为顺治帝尊为太后。顺治十八年其孙继位为康熙帝,尊其为太皇太后。

孝庄太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她极力辅佐朝迋,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朝国母”。

多尔衮也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宗的弟弟。在皇太极时期,他以出众的才干和对皇太极的忠诚,被封为睿亲王,参决国家大事。

皇太极死后,手握重兵的多尔衮审时度势,与皇太极长子言和,推举年幼的福临继位,他总揽朝纲权势滔天,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称号也由“叔父摄政王”进为“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相当于太上皇了。

至于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虽然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以下分析和推理中,应该是真的!

首先,游牧民族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加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一旦丈夫死去,孤儿寡母将无法生存,所以都有兄终弟继的婚姻习俗。

其二,福临年幼继位,孝庄太后何等聪明,她深知要想儿子坐稳皇帝宝座,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后盾,这后盾非权势滔天的多尔衮莫属,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成为夫妻关系。

其三,多尔衮前后封号的变化,前两个摄政王的封号还好理解,一看就知是叔侄关系,但最后一个皇父摄政王的封号,若没成为皇帝的父亲,实在是让人费解。

其四,真正让人起疑的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对他的清算,其中有一条罪状是:亲到皇宫内院。让人不禁浮想联篇,是否当时孝庄的慈宁宫成了她和多尔衮的洞房?

此外,孝庄去世后,极其孝顺的康熙帝没有将她与皇太极合葬,而是将其棺材停放在清东陵之外。唯一能解释通的理由,就是康熙知道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不知道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综上所述,孝庄为了能笼络牢多尔衮,除了加官进爵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她自己的身体了。

你说,她孤儿寡母一介女流,还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吗?





大拇指聊历史


孝庄基本可以确定嫁给了多尔衮。

关于孝庄下嫁多尔衮是有一些证据可寻的。

第一个证据就是皇太极死的时候孝庄太后三十岁,多尔衮当时三十一岁,两个人年龄正合适,一个正当壮年,一个年轻守寡。并且当时少数民族对于弟娶兄嫂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两个人结合不存在什么障碍。另外顺治称帝时还是个四岁小孩,根本不能处理国家大事,而孝庄是深宫女子,女子也不便干预朝政。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孤儿寡母只能依靠一个势力强大的男人。无疑,多尔衮是当时权力最大的那个男人。


第二个证据就是顺治帝对多尔衮的称呼“皇父摄政王”。顺治能做上皇帝的宝座,多尔衮功不可没。不管多尔衮退步是为了大清前途着想还是当时的形式所逼。

总之,多尔衮能在皇太极众多儿子当中投向顺治这一方,孝庄一定下了不少功夫。顺治初期基本就是个傀儡皇帝,大权都在多尔衮手里,为了保住自己和顺治,孝庄母子俩只有千方百计的笼络多尔衮,他们实行的办法就是不断的为多尔衮加封,从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再到后来的皇叔父摄政王。这些称呼都好理解,就是在巴结多尔衮。但最后多尔衮的称呼变成皇父摄政王,这就让人浮想联翩了。皇叔父已经是亲的不能再亲了,如果孝庄没有嫁给多尔衮,顺治怎么会称多尔衮为父亲。

顺治管多尔衮叫皇父,有人说这只是尊称,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历史上,刘禅叫诸葛亮相父,项羽叫范增亚父,武王叫姜子牙尚父,这是尊称,父字前面的定语很重要,顺治叫多尔衮皇父,就是皇帝的父亲,意思非常明确,因为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公开嫁给多尔衮以后,多尔衮当然就变成了皇帝的父亲。


厚德载物49847


明末清初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不仅英雄辈出,伴随英雄的红颜也层出不穷,各种风流佳话同样数不胜数。“孝庄下嫁多尔衮”就是当时的传说佳话,至今议论纷纷却尚无定论。

“太后下嫁”的传说

版本一

话说,松锦大战时,多尔衮身负重伤,当时的庄妃去照顾,两人因此产生不解之缘。等皇太极去世,孝庄为了让顺治登上皇位,叔嫂便再续前缘。

据野史记载,自顺治继位后,多尔衮“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孝庄太后正值青春鼎盛:

“独居寡欢,以彼功多,且让帝位而不居,非以身报之,曷足以报其功,以是遂通焉。”

版本二

多尔衮位高权重,时刻威胁着顺治的皇位。孝庄太后与顺治孤儿寡母,她认识到,只有对多尔衮“羁縻之”,才能保母子平安。另一方面,多尔衮本人也好声色犬马,早就打起孝庄的主意,因而经常以商议朝政为名出入宫廷。每当看见孝庄的倩影,多尔衮便忍不住对其语言挑逗。

有一天,孝庄正在沉睡,一副睡美人的姿态让人想入非非。多尔衮入宫正好看见,准备上前拥抱。孝庄一时惊醒,骂多尔衮行为不端。而多尔衮竟顺势拜倒石榴裙下,吐露心底的爱慕之情。

孝庄颇为感动,但提出一个条件:如果多尔衮真心相爱,就必须忠君报国,保护孝庄母子的安全,等到天下一统,两人再喜结连理。说完,两人便对天发誓,并互换血书以为凭证。

随着大清定鼎中原、统一天下,多尔衮提出要兑现承诺,孝庄又觉得有碍封建礼数,不愿遵守誓言。于是,孝庄便想出一个计策,自己假装去世,换一个人嫁给多尔衮。

不久,宫中就传出太后去世,顺治将其奶娘嫁给多尔衮,但礼仪、排场空前隆重。

宫廷的神秘感,只会增加人的好奇心。古人对宫廷秘闻的喜好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人对明星绯闻的探索。在古代,通讯技术不发达,语言在转述的过程中往往会脱离事情本来的面貌,再加上文人的春秋笔法,说书人的添油加醋,“太后下嫁”的故事也越来越逼真,越来越流行。

“太后下嫁”的可能性

以当时满清的习俗以及权力斗争的需要来看,孝庄下嫁多尔衮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一、满清虽成立以来就加速封建化,但依旧保留许多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在婚姻习俗方面尤其突出。皇太极的后宫,就有典型的草原特色,不仅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极,后来他又将女儿嫁给大舅哥吴克善之子,然后又将另一女儿嫁给老丈人的兄弟。即便是后来的孝惠章皇后,她嫁的顺治,其实是其堂姑父。

兄弟去世,弟弟娶嫂子的情况在满蒙皇室更加司空见惯。皇室中的这种草原特色的婚姻习俗,可以为孝庄下嫁多尔衮提供范例。况且两人年龄相仿,一个有才干,一个有美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风花雪月也就成了情理之中。

二、皇太极去世后,孝庄孤儿寡母,她想让福临坐上皇位并且坐稳江山,就离不开多尔衮的支持。当她实力不足时,对多尔衮以身相许,以换取其支持也是有可能的事。

“太后下嫁”的疑点

孝庄是大清皇太后,多尔衮是摄政王,这两人即使官宣结婚,也将惊天动地,迅速占据当年的最热新闻榜。如果真的办了婚礼,那一定是人尽皆知。可不管是正史,还是当时读书人的笔记,完全没有相关记载,就连一向不避讳的《李朝实录》也未见具体记载。只有后世文人作品——《清宫遗闻》,记载只言片语,但不足成为铁证。

对于“太后下嫁”一案,清史学者孟森持否定态度。在《太后下嫁考实》中,孟森先生认为:“太后下嫁”的主要依据来自明朝遗臣张煌言的诗,“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楹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但张煌言以遗民自居,十分仇视满清,且“诗之为物,尤可以兴到挥洒,不负传信之责”,不能以此孤证为定论。

同时,孟森先生还认为,多尔衮被顺治尊为“皇父”,是古代君王尊臣子为尚父的意思,与周武王尊姜子牙为“尚父”一样,并不牵涉姻亲关系。

秋媚说:“太后下嫁”经数百年的传播,早已迷雾重重,是否真实发生过,都只是猜测、推理,辩论的正反双方都拿不出铁证,也不能说服彼此。唯一可以断定的是,孝庄与多尔衮在政治上有过深入合作。


秋媚读史


正史上当然不可能会有“太后下嫁”一说,但从诸多野史记载来看,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极有可能是真的,咱们抛开正史,从野史的角度来聊聊“太后下嫁”一事。

清太宗皇太极有后妃15人,其中以姑侄3人最为著名。姑姑哲哲位居中宫皇后,侄女海兰珠位居其次,却宠冠后宫,封为关雎宫宸妃。

另一侄女布木布泰位居四妃之末,封为永福宫庄妃,她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庄妃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得花容月貌,肤白如玉,被称为大玉儿,她有一位妹妹称为小玉儿。

庄妃13岁时嫁给时年34岁的四贝勒皇太极,起初备受宠爱,可惜肚子不太争气,连生三胎均是格格。

1634年,宸妃海兰珠入宫之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庄妃因此大受冷落。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只比庄妃大一岁,长得玉树临风,相貌堂堂。自幼生母殉葬而亡,皇太极对多尔衮兄弟格外照顾,可以随意出入宫禁。

因彼此年龄相仿,故而与庄妃姐妹相处融洽,皇太极便作主将小玉儿许配给多尔衮做福晋。1643年,皇太极暴毙于盛京后宫,因事发仓促,临终前未立储君。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选很多,最热门的人选是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

双方势均力敌,争持不下。于是多尔衮趁机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即由皇九子福临继承帝位,自己和支持豪格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六岁的福临由此继位,改元顺治,尊生母为圣母皇太后,称孝庄太后。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灭亡明朝,多尔衮当即统军入关,定鼎燕京,奉迎两宫入京,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因顺治帝年幼,朝中大事由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商议定夺,时常往来于后宫。孝庄太后31岁居孀,未免春心萌动。摄政王多尔衮正当盛年,雄才大略,与年轻的太后日久生情,时常在后宫流连,连续几天都不出宫。

这使得福晋小玉儿大为不满,驱车入宫,四下寻找多尔衮。当晚脸色阴沉的多尔衮回到摄政王府,第二天便传出福晋突患急病薨逝的消息,显然是遭了多尔衮下的毒手。

此时的多尔衮权势熏天,军政大权皆在掌握,与大学士范文程商议,鼓动群臣向顺治帝上奏“摄政王福晋悼亡,皇太后又独居寡偶,秋宫寂寂,宜请合宫同居,以尽皇上孝思云云”。顺治帝当时只有十一岁,一应事宜都由多尔衮做主,随即颁发了一道上谕:

朕以冲龄践祚,抚有华夷,内赖皇母皇太后之抚育,外赖皇父摄政王之扶持,仰承大统,幸免失坠。今皇太后独居无偶,摄政王又赋悼亡,朕躬实深叹疚。诸王大臣合词吁请,谓父母不宜异居,宜同宫以便定省,斟情酌理,具合朕心。着择吉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礼,礼部恪恭其事,毋负朕以孝治天下之意。钦此。

不久之后,礼部议定太后下嫁的礼节,派主婚正副使陪同多尔衮到午门行纳彩礼,择吉日在太后居住的寿宁宫举行婚礼。自此,顺治帝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每日早朝,顺治坐在中间御座之上,摄政王坐在御座左面,同受百官跪拜。

这道上谕一直被收录在册,直到乾隆时期,大学士纪晓岚无意中看到,认为“太后下嫁”并不光彩,录于史籍当中会彰显皇家丑闻。当时满清入关已久,广受儒家文化熏陶,乾隆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删除所有文献中关于此事的记录。因此,“太后下嫁”便成为清史中的一大悬疑留存至今。


历史茶坊


孝庄太后,一位伟大的女人,从皇太极到康熙,她走过了大清王朝最艰难的一段岁月,见证了一个新帝国的崛起。



在皇太极死后,她用自己的方式一手撑起了皇太极这一脉,带着儿子顺治皇帝,孙子康熙,一手打造出了清朝的辉煌!康熙晚年还在不断怀念自己的祖母孝庄太后,并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清朝在入关之后,正是在这个女强人多重手腕的操控下,清朝才能平稳过渡到汉族政权中来,其历史地位和意义相当深远。



所以,孝庄太后可以说是清朝最伟大的女人!

不过,孝庄并不完美,她在皇太极死后,与多尔衮之间的暧昧,一直为人所诟病!

清朝初年有三大疑案,其中之一便是“太后下嫁”,即孝庄下嫁给多尔衮。之所以叫疑案,是因为其真假难论。



明朝遗臣张煌言在他的著作《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明确指出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不过,考虑到张煌言是明朝人,有故意抹黑清朝皇室的嫌疑,可信程度不大!

但是,多尔衮在死后被清算,有一条罪状是“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皂宫内院”。



这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了。而且皇太极死时没有立储,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但最后皇位落在了孝庄只有六岁的儿子福临身上,这其中,多尔衮功不可没。



多尔衮为何放弃取而代之的机会,去帮孝庄母子呢?

虽然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但是确实很值得怀疑。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下嫁”一事并不存在,最多是有实无名。

而如果孝庄果有此事,正好说明她能随机应变,更加显示了政治手腕之高明。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白话历史君


从历史的记录来看。多尔衮肯定是娶了孝庄的。

首先娶孝庄太后是他独断朝纲的需要。因为顺治初年有两位摄政王,就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多尔衮要想在同济尔哈朗的竞争中胜出,必然和孝庄太后结成联盟,青春鼎盛的两人频繁的互动中产生情愫太正常了!为了防止政敌拿这事做文章,二人干脆就依照游牧民族的习惯,干脆结婚了事!

其次多尔衮的封号由皇叔父摄政王进为皇父摄政王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些人说这封号是尊称,不能说明多尔衮娶了孝庄,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多尔衮和孝庄没有结婚,作为皇帝的顺治是不会改口的,皇父摄政王的尊号一出,就表明皇帝改口叫爹。

第三孝庄太后死后遗嘱坚决不去同皇太极合葬也是很好的证明。清史上为啥没有作为重大事件记录太后下嫁,我认为与顺治为掌控朝政把多尔衮定为谋反,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的把原先追随多尔衮的那帮人干掉,但是为了不担上不孝的罪名,顺治绝不能承认孝庄太后下嫁,只有把史书中有关的记载彻底销毁!

多尔衮迎娶孝庄太后绝对是一步好棋,但是讨封皇父摄政王却是一步大臭棋,封号再好也是臣子,随着小皇帝年龄增长,必然被反对势力利用。如果多尔衮借迎娶太后之际,直接登基太上皇帝,既能达到当皇帝的目的,又能不用担负篡位的恶名,以太上皇执掌朝政大清的历史恐怕就改写了!



为健康护航12532



孝庄太后

  1. 孝庄太后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仅13岁的她,随同姑母一起嫁给了后金贝勒皇太极

  2. 顺治帝是她的儿子,所以她也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3. 孝庄太后天生丽质,临事处置沉静果断。皇太极还在世时,她就是以为襄内政的好帮手


多尔衮

  1. 全名:爱新觉罗·多尔衮,由于电视剧的原因,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他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 多尔衮年轻时就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后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正白旗旗主。这里顺便说一下,多尔衮率大军曾深入朝鲜半岛,打到朝鲜王室四处窜逃。

  3. 他曾指挥清军与1644年入关,开启了清朝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后被封为摄政王。

  4. 另外,多尔衮也是皇太极的亲兄弟,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


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传说,首先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该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闻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 顺治帝时,多尔衮被封为“父皇摄政王”,这个名称就可以令人瞎想了,毕竟父皇着两字在古代可不是随便可以乱叫的。所以好多野史里面也因此把孝庄太厚下架多尔衮之事说的那么真了。


  2. 皇太极去世时,顺治尚年幼,孝庄太后失去了依靠害怕自己的儿子皇位不保,所以当时朝野地位极高以及军事上拥有极大权力的多尔衮就成了孝庄母子的依靠

  3. 满清的有个规矩“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包括娶继母。兄长死了,弟弟要娶嫂子。因为多尔衮与皇太极是兄弟关系,所以多尔衮娶孝庄也符合满清的规矩

  4. 基于以上推测,所以后来世人都推测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衮


战史回忆录


没有,两人有情可能是真的。

虽然草原民族有弟娶兄嫂的习俗,但到了皇太极去世,顺治继位时,大清入关已有时日,此种风俗已淡化,且,鉴于孝庄当时的地位和顺治的颜面,孝庄不可能下嫁。况且,太后下嫁何等大事,正史却寻不到只字片语的记载也可以说明孝庄应该是没有下嫁的。

另外,虽然孝庄没有真的嫁给多尔衮,但是两人有私情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这从多尔滚死后被顺治掘坟鞭尸上也可证实,顺治如此恨他不可能仅仅因为矫位篡权,更因为他与太后的私情带给顺治帝的屈辱。

至于孝庄对多尔滚有没有真情,或仅仅是利用不得而知,但是多尔滚肯定是对孝庄有真爱的,不然不会甘心被她利用,扶顺治上位,处处保护她。





蒹霞苍苍3070


孝庄皇太后是一个比较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对清朝的早期延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孝庄皇太后下嫁,这也一直是清朝的疑案之一。之所以有这种说法,目前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证据。

1.保全儿子的皇位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她才32岁,6岁的福临继承了皇位。但是,多尔衮手握重兵,是朝中最有权势的人,甚至连当时的玉玺也是掌握在他手中。多尔衮本身也是皇室宗亲,可以说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加上据说多尔衮及其迷恋孝庄,孝庄为了自己儿子的皇位,完全有可能下嫁个多尔衮。

2.多尔衮“皇父”称谓

据说当时多尔衮是公开以皇父自居,称号就是“皇父摄政王”。另外,多尔衮的称号在历史上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因此,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多尔衮才有可能被称为“皇父”。不过也有学者根据满汉文的不同来推断,可能是由于文字导致的歧义,皇父摄政王其实就是指的叔父。

3.皇帝谕旨以及太后下嫁诏

据记载顺治曾经说过幼年的时候和皇太后分居,母子之间一个月才能见一面。当时皇宫权力最大的按照道理来说不是孝庄就是顺治,不大可能母子二人无法见面。因此,可以推断当时他们母子是受到外来压力的,极有可能就是孝庄皇太后并不住在皇宫之中。近代学者也曾记载其父亲在内阁中收拾档案的时候,曾看到过下嫁的诏书。不过现在还未找到,如果真的存在,必定是最为权威的证据。

4.孝庄死后葬在东陵

按照清朝早期的丧葬制度,皇后是需要和皇帝合葬的。清太宗皇太极是葬在沈阳的昭陵,而孝庄皇后却是在东陵。有人推测,这是因为孝庄因为改嫁而无颜面去见皇太极。不过这本是就是历史难题,康熙无法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单独将祖母安葬在东陵的先例。所以直到雍正朝,孝庄才葬在了东陵,也就是说孝庄停放在东陵地面前后时间达到了38年。

5.固有习俗

据说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一种习俗: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庶母;兄长死了,弟弟可以娶其嫂子。最有名的就是王昭君出塞,她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后,呼韩邪去世,于是王昭君按照匈奴婚俗嫁给他的儿子为妻。中国早期也有类似的习俗,比如唐朝便是这样,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杨玉环本是唐玄宗的儿媳。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多尔衮是有可能和孝庄结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