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谁说公文写作没有“捷径”,看我如何高端高效又高尚玩转写作的!

我是下面专栏作者【第一任职】

,该专栏专注于介绍公文写作套路与技巧,始终坚持化繁为简,不写枯燥理论,只推实用干货,确保一看就能懂、提笔就能写。自专栏开设以来,受到2000余名老师的认可与购买, 如果您正为“害怕写、不会写、写不好”而发愁,欢迎点击下面卡片购买!另,文未有购买专栏福利!

都说文字工作艰辛,确实艰辛;都说文字工作熬人,也确实熬人。但如果你说干文字工作就得像苦行僧一样苦累修行,那倒不必,通往文字高手的路也许陡峭而坎坷,但确有通达的捷径。正如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多都是那些想走“捷径”的人的创造创新助推向前的那样,在文字之旅中只要你找到那些“捷径”,也会带你轻松启程、从容上路。

我们讲的“捷径”,是讲求效率、讲求规律、讲求方法的观念态度,而不是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维惰性。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些视笔如命的骨灰级笔友,总结他们在文字领域摸爬滚打尤其是走过的那些“弯路”“山路”甚至“错路”,其实就是一条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和坦途。我梳理了一下,大概有这么五个方面:

文之意——“思想”从哪来?我们以前讲过,思想性从高度中出、从深度中出、从辩证中出。今天的“捷径”肯定不说这些。其实,这里面有两层境界。第一个,只要把***经典论述分门别类记下来用在文中,就立竿见影彰显思想性,百试不爽。当然,这不是贴标签,而是要建立在学懂弄通基础上,放在合适的地方。***讲话是我们*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其思想深度不用多言。第二个,就是在吃透****讲话前提下,对一些经典论述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说白了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讲理想信念是***员精神上的“钙”。我们在领导讲话里就可以写“各级干部要补足精神之‘钙’、深扎信仰之‘根’”,这样既贯彻了***的讲话精神,又避免了照抄照搬之嫌。

谁说公文写作没有“捷径”,看我如何高端高效又高尚玩转写作的!


文之骨——“结构”从哪来?学习和借鉴文章的结构,最应该看的不是本单位以往的各类材料,也不是网上充斥的各种所谓范文,而是上级下发的红头文件,而且越高层的越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结构的生命在于逻辑,而逻辑最强的莫过于文件。无论是综合性文件还是单项文件,都是对该领域工作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阐释。所以学习文件的时候,一方面要领会工作部署要求,一方面要学习谋篇布局结构。比如,看加强国企*的建设的意见,就要了解掌握*的建设分哪几方面?落实主体责任从哪几个方面去展开?等等。再如,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其实就是了解掌握所有同类*内教育是怎么搞的,一般分哪几部分?每部分怎么去分层、每层怎么去行文,等等。把这些规范的结构理解了、固化了,以后进行结构创新的时候才可能不脱纲离谱。

文之貌——“神句”从哪来?一篇文章如果有那么几句经典语句,很容易就能提升整个文章的层次,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烙印深刻。那么这些金句良言从哪儿来?网上确实也有不少经典的文字,但要真正做到文海撷英,而且保证既有出处又很靠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报标题。我们随手找一份昨天的《人民日报》以及人民网刊载的时评。除了正在备考公务员的笔友需要好好研读下*报评论的好文章外,其他朋友如果时间有限,只需看记标题。这些标题都是编辑们精雕细琢而成的,用在我们的文章里既可以作为小标题,也可以用作起始句,何乐而不为?

文之基——“实情”从哪来?我们写工作汇报、经验总结、领导讲话等材料,都不可避免要引用实际情况,或者要对着实际情况来写。这些“原材料”从哪里来?我平时主要留存两种材料,一个是年度总结报告,*政机关是*委工作报告或政府工作报告,企业是年报,这里面的数据都是经审定比较靠谱的。第二个是专项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对原材料的“再加工”,手边留存几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非常重要。尤其是对调研报告中梳理提炼出的单位特点、规律、问题等内容,要重点关注、仔细体会,这样写出来的材料才会让人感到有虚有实、有血有肉。

文之味——“感觉”从哪来?有的笔友在后台问,每次写散文或者随笔都是思如泉涌,但一写公文尤其是领导讲话就感觉全无。WHY?以前咱们也讲过,关键还是没有用领导的思维和视角去审视这个材料。那找感觉的捷径在哪?其实就是两个字,一是“跟”,这个咱们专门讲过,可以看“四字”道破核心竞争力,助你跻身强手之列。如果能跟领导接触最好,如果不常接触,那就用第二个字“读”。对那些经典材料,还是要不厌其烦、持之以恒地去读,这方面不能偷懒,肯下功夫去读材料才是走“捷径”的正道,因为它省掉了你遇到同类材料时因为找不到思路、找不到感觉而到处抱佛脚的时间和精力。

在文字战线摸爬滚打的人,人人都有难忘的艰辛经历,包括我自己也是在“弯路”中才趟出了自己的路。我们希望用这些心得体会,给刚入行的新手们一点借鉴,给正在战斗的同仁们一丝欣慰,也给真正的老笔杆们一份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