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天华谷尖茶产于安徽省太湖县黄镇区的天华尖以及牛镇区的南阳河流域。天华尖位于大别山南坡,海拔800多米,气候温凉,多雨多雾,年平均气温低于15°C,≥10°C积温在4500°C以下,年降水量大于1400毫米,

土壤为乌砂土,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茶树长势旺盛;天华尖周围的南阳河流域四周高山,日照短,由于接近大型水体花凉亭水库,水气交融,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增加,沿河冲积土土层深厚肥沃,质地沙壤,腐殖质非常丰富。这里山峰叠翠,茂林修竹,山高水长,景色十分宜人。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太湖县早在唐朝就盛产茶叶,明、清年间所产芽茶列入贡品,县志《食货类》记载:“茶,饭茶多出上乡。”上乡者,长河之上游也,即现在花凉亭水库上游的山五区。据传历史上曾生产名茶“南阳谷尖”,后因战乱,民不聊生,以致失传。

1986年4月中旬,在全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亲临指导下,太湖县农业局组织全县茶叶技术干部经过反复试制、审评,终于恢复定型了传统名茶“南阳谷尖”,根据陈椽教授建议,更名为“天华谷尖”

天华谷尖茶形似稻谷,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汤色碧绿,滋味鲜爽,叶底匀整,嫩绿明亮,堪称茶中佳品。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采摘:采摘期为“清明”至“谷雨”期间。选采心芽披叶似半边莲子状的芽头,芽叶采下后经过拣剔,剔去夹杂物及不合标准芽叶。

制作:天华谷尖茶经杀青、做形、摊凉、烘干四道工序制成。

1、杀青

:锅温150°C,投叶量0.3斤左右,历时3-5分钟。捞叶手指伸直,方向一致,抖叶手掌放平,掌上叶子全部由指间抖落,以保持芽叶原来形状,切忌炒乱。捞叶先慢后快,抖叶先高后低,捞净抖开,至叶子不再有水汽蒸发。抖炒后再同一方向闷炒至茶香发出。

2、做形:锅温60-70°C,叶量为一锅杀青叶,历时30-35分钟。做形手法分“搭炒”和“整形”两种,“搭炒”、“整形”都是由抓条和甩条所组成的手法,区别在于抓条。先“搭炒”,即抓条时,掌心向下,四指并拢伸直,拇指稍张开,与之成“八”字形,抓起叶条用力搭,使芽叶靠拢搭紧;芽叶搭拢后开始“整形”,即抓条时,四指并拢关节微弯,轻轻抓起叶条。“搭炒”、“整形”甩条要求向同一方向摊平、摊薄,轻轻摊,不要丢。炒至叶条滑手即可起锅摊凉。

3、摊凉:薄摊20分钟,中间翻一次。

4、烘干

初烘:每四锅杀青叶并一笼,温度80-90°C,隔5分钟翻叶一次,历时40分钟。然后起叶摊凉10分钟。

复烘:叶量一笼初烘叶,温度60°C烘至足干,摊凉后装箱贮存。

(载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1986年第三期《安徽茶叶科技》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唐时兴盛,明清贡品,33年前恢复定型,名茶天华谷尖之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