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說到快哉亭公園,徐州人都知道那是徐州最早的公園。提起公園巷,或許有人會說,那就極其普通了,不過是公園北門入口的一條小巷子。

其實不然。

公園巷,是一條踏滿諸多革命先驅者足跡、踏滿最早遊覽徐州的一批文人騷客的足跡,踏滿徐州最早一批工人足跡的巷子,這條小巷曾經激盪著歷史的風雲。


01

徐州東南隅與快哉亭


徐州城牆在的時候,民間流傳徐州城方位的習俗,有東南隅、東北隅、西南隅、西北隅的說法。1923年《徐州遊覽指南》中說:“燕子樓今在城西南隅。”“黃樓在州城西北隅。”“奎樓在東南隅。”“張勳祠在東北隅。” 同治版《徐州府志》裡快哉亭公園水域位置就註明:“東南隅”。

隅,即拐彎的角落,“俟我於城隅”(《詩經》),“日出東南隅”(《樂府》)。快哉亭公園就在徐州東南隅,公園巷自然也在東南隅。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快哉亭一帶曾是徐州地勢比較低窪的地方。同治《徐州府志》裡標明,這裡有一條“文曲溝”,自文廟東南池塘迤邐而來,經過東門一直流到東南隅,說明東南隅確實是徐州城低窪處,是城中積水傾洩城外的流經地。城牆下積水成湖,形成水面。唐代知州薛能在此巧用水域,興建陽春亭。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薛能有詩《漢廟祈雨回陽春亭有懷》:

南榮軒檻接城闉,適罷祈農此訪春。九九已從南至盡,芊芊初傍北籬新。池中水是前秋雨,陌上風驚自古塵。欲召羅敷傾一盞,乘閒言語不容人。


宋代京東提刑使持節李邦直在此重建新亭,蘇軾來此納涼,被請為此亭命名。蘇軾欣然名之為快哉亭,取“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之意。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同時代,北宋詩人陳師道《登快哉亭》詩中寫道: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夕陽初隱地,暮靄已依山。度鳥欲何向,奔雲亦自閒。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

明代,快哉亭處改設“小教場”。從明嘉靖版《徐州志·州境之圖》東南隅標註“小教場”;直至清康熙61年《徐州志》仍然標註為“小教場”。可知明代中期至清初約200年間,此處快哉亭已經不復存在。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徐海道吳世熊重建快哉亭。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

太守桂履真再次重修擴建,樓閣參差,芙蕖映水,成為遊宴之所,清末尚列入徐州小八景之一“陽春觀荷”。

1920年

李可染先生少年時,家住城牆外,近在咫尺,常常來此遊玩,正適逢畫家錢食芝等人在此雅集,得識後拜師習藝,後終成大家。

1928年

這裡闢為中山公園,銅山縣長劉炳晨題寫“乘風趁月”“曲水荷香”石碑,現在仍鐫刻在橋欄上。建國後初為人民公園,建有金城電影院。

1984年6月

改名為快哉亭公園。快哉亭後屢次改建,至今仍為徐州名勝。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02

公園巷地名可能出現在1928年後


公園迤東是一溜城牆,公園形成後必然就有巷陌,巷子就在城牆下,俗呼“城牆根”。這條城牆根在清代同治年間尚沒有名稱,同治《徐州府志》圖錄中註明的“文曲溝”,或許是當時的名稱。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1934年《徐州遊覽指南》中介紹:“公園,在城內東南隅。民國十七年,由城市行政局開闢成。內有快哉亭、陽春亭、薛堂等古蹟,縣立公共圖書館及振徐電影院均設於此。”

同年《銅山縣城市圖》中“公園”水域附近該路旁標有三字,當為“公園巷”三字。這是目前查閱到比較早的“公園巷”地名記錄。

在1941年1月的一張日偽時期徐州地圖上,亦標明“公園巷”的地名。公園巷的命名,可能是在1928年後,與徐州四城門大街命名同時。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現在的青年路,過去是城隍廟街,直抵城牆為止,往東道路沒有開通。

公園巷路西是民房,多是院落整齊的人家,路口的呂家,中間的金家、趙家等等。還有條小巷,可以通往西邊的饒家巷,饒家巷後也改為公園巷。公園巷曾經有公園一、二、三巷。

03

公園巷見證革命先驅的步伐


清末,科舉制度被廢除之後,光緒30年(1904年),縣令陶在銘創建徐州學堂,校址就在徐州衛署即今公園巷小學。光緒32年(1906年),徐州道臺袁大化、徐州知府桂中行在此新辦徐州師範學堂,宣統2年(1910年),天主教會在這裡又創辦類思學堂。辛亥革命後第2年,1913年,徐州師範學堂改為省立第七師範。

省立七師本是一所尋常的學校,可它卻遭遇了不尋常的歲月,發生了不尋常的事件,成為革命的搖籃。1918年,省立七師又招收了一屆學生,這屆學生裡有郭子化等一批愛國進步學生,他們思想活躍,傾向革命。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愛國運動,消息傳來,省立七師等徐州愛國青年學生,非常振奮,舉著寫有“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打倒賣國賊,不做亡國奴”等口號,排著隊伍走上街頭,遊行演講,宣傳進步思想。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到了1920年下半年,全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共產主義小組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這對省立七師的同學們鼓舞很大。這年底,他們的馬克思學說研究小組也就是“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了,這是徐州地區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初,他們成立赤潮社,創辦《赤潮》旬刊,在文亭街坤元齋用紅墨印刷。許多年後,他們還記得《赤潮》創刊上的詩句:“赤潮赤潮,這就是你誕生的日子了,怪不得紅光滿天,浪比天高……”《赤潮》出版後很快產生極大影響,引起徐州軍閥恐慌,只出版四期,就被查封了。

那些年的晨霞夕暮,這些“恰同學少年”的學子或緊張、或喜悅、或意氣風發地漫步在公園巷這條短短的小路上,指點江山,歌聲激揚,使得這條古老的小巷煥發了青春。多年後,從這裡走出的這一代人,陸續成為徐州地區共產黨組織的最早創立者,成為徐州革命歷史的先驅。

04

毛澤東主席曾遊覽徐州城牆


清末民初,津浦隴海鐵路通車後,徐州迅速成為一個旅遊城市。那時徐州的古城牆依然保存完好,聳立在黃河之濱、雲龍山下,連接燕子樓、黃樓、彭祖樓諸多古蹟。所以,沿城牆遊覽,當時是徐州遊覽的第一大亮點,是遊覽路線的首選。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如今的公園巷綠樹成蔭


1923年出版的《徐州遊覽指南》這樣介紹:“從省立七師學校南行,抵快哉亭,登城頭西行,逾南城樓,西抵燕子樓。”這是第一路線。這句話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從“省立七師學校”(公園巷小學),出校門南行就到達快哉亭,這條路即現在的公園巷;其二,從快哉亭可以登上城牆,快哉亭下是登上城牆的啟點;由此到南城門、西行遊覽燕子樓。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快哉亭既是一大景點,又是唯一的登城點,這令我們遐想:1920年4月,毛澤東主席乘火車北上途中在徐州特意下車,徒步登臨徐州城牆環繞一週。

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裡回憶毛澤東主席曾對他說:“記得我第一次到北方去的途中,遊歷過這些地方。《三國》上有名的徐州城牆,歷史上有盛名的南京古城牆,我都遊歷過一次。”毛澤東北行中特地在徐州下車,特地古城牆上繞行一週,印象深刻,故在十幾年後還津津樂道。”徐州城牆留下了偉人的足跡。

【徐州記憶 】公園巷,見證徐州歷史變遷


登城點為何不設在城門處,而在快哉亭?此處是否特地修築登城階梯?

查閱資料,有個解釋追溯到徐州南門歷史。明天啟四年(1624年)徐州城大水淤廢后,崇禎元年(1628年)兵備唐煥重建徐州城,由於南門遙對奎山塔,為倡舉文風,名為奎光門。清康熙年間特地在城牆東南隅興建奎樓,作為學子登樓祭祀文魁星的處所。所以,為了方便學子登臨,在快哉亭下很可能修砌臺階,久而久之,快哉亭下遂成為後人登臨城牆的端點。

05

公園巷曾是工人聚集地


現在的徐州新華印刷廠門牌是公園巷2號,它依靠城牆而建,佔據了公園巷路東幾乎一大半的面積。它的前身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道袁大化設立的習藝所。1913年,江蘇省實業廳在此創辦江蘇省第七工廠,這個廠招收的多是窮苦人的子女,他們使用機器生產毛巾、坯布,這是徐州紡織機織布的始端。1929年,第七工廠的部分廠房,被改造創辦成徐州印刷廠,這是徐州動力機械印刷的開始。公園巷這條小路,成為了徐州早期產業工人聚集的地方。建國後這裡改為新華印刷廠,工廠門口石座上標著:“江蘇徐州新華印刷廠,1929年”。

短短百餘米公園巷,經歷數百年風雲,現在路面整潔,綠樹成蔭,一所幼兒園時時傳來孩子的歡聲笑語,遊園者絡繹不絕。筆者有感於一些冊子往往忽略了這條不應忽略的小巷,故撰此文。

本文參考書目:

《徐州府志》趙明奇編,新千年版

《西行漫記》

《銅山縣誌》1926年版

《徐州遊覽指南》1934年版

《彭城史錄》 董治祥編,2016年版

《回憶郭子化》戚惠民、董助才編,1991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