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當生活遭遇癌症,摸清底細再行動!

我曾在一本癌症書的前言中感慨回憶說:有一次,到某機關辦事,知道我是治腫瘤的,結果沒走出機關,就被一個又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圍住,諮詢的都是家裡七大姑八大姨這個癌那個瘤的,可見,今天的癌症幾乎就像感冒那般常見!

這就面對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遭遇癌症,第一步,該怎麼辦?之前有提到:從目的上說,幫助他先活下去最重要!但這畢竟只是長期目的,現實一點,眼下一步具體該怎麼走?

當生活遭遇癌症,摸清底細再行動!

絕大多數人一定是這樣模式:儘快住醫院,找最好醫師,上午能進去的,千萬別下午;一旦懷疑被再次肯定,能馬上做手術最好,哪怕提前幾小時都好;能今天做的,絕不明天。與此同時,全家及親戚朋友總動員:這個找藥,那個打聽秘方,大姑託人打招呼,二姨趕緊聯繫新療法……活脫脫的戰爭總動員。

一如全球頂級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評價中國治慢性病的社論裡說的,中國人面對癌症,還陷在“急性病搶救”的老套模式中!但是,癌症是慢性病,套用急性病搶救模式會壞事,所以,全球第一大報《紐約時報》會告誡癌症患者,遭遇癌症之後,“別急著衝進手術室”。不妨先靜下心來想想,與癌“對對話”,先摸摸底再說!

當生活遭遇癌症,摸清底細再行動!

先明白:癌症有三大類型,你可能是哪一種?

作為著名的病理學家,韓啟德院士曾分析認為:癌症依據其進展程度可分為三種類型,它們的結局截然不同,因此,對策也迥然相異!

他提出的三種類型如下:

(1)發展極快的進展型:一旦發現,即使立刻治療往往也難以逆轉。

(2)緩慢發展型:症狀出現以前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窗口可以被檢出,而且病理上還屬於早期,通過治療可以減緩或者中斷其病理進程。

(3)停滯型:惰性很大,發展往往非常緩慢,病人的生命終結時還不會出現症狀或引起死亡,有些甚至自動消失,就像有些人曾得過腎炎或肝炎,自己從得到痊癒都可以沒有發現。

當生活遭遇癌症,摸清底細再行動!

韓啟德院士進一步指出:“每種惡性腫瘤都包含這三種類型,只是不同腫瘤包含某一種類型的概率不同,如食管癌、胰腺癌中多數為第一種類型;結腸癌、子宮頸癌中含第二種類型較多;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中多數為第三種類型。近些年在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瘤中也發現越來越多的第三種類型患者。”

這才是關於癌症的真知灼見和真實面貌!瞭解這些後,相信大多數人可大大舒緩了一口氣:原來,癌症並不是那麼可怕的!完全可以摸清底細後再說!

當生活遭遇癌症,摸清底細再行動!

針對韓啟德院士的分類,我們對自己臨床數據庫中2萬多例癌症患者做了個粗篩,結果發現:臨床上呈快速進展類型約佔總數的5~15%左右。在胰腺癌等較為兇險類型的癌中約佔20~35%,一般常見癌症(如乳腺癌、肺癌、食道癌等)約15%,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等中只佔2~3%。

緩慢發展型的癌症則是主體,約佔40~50%;像腸癌、胃癌等,都在40~50%上下。停滯型的則佔35~45%,它更多地見於老年人及情緒良好者。甲狀腺癌、前列腺癌屬於第三類型的最多,至少佔了60~80%。腸癌、宮頸癌、陰道癌、子宮內膜癌、部分肺癌(如肺泡癌)中此類型也不低,約佔30~70%。

當生活遭遇癌症,摸清底細再行動!

很顯然,對第一類型,即便是立馬處理,也很難即我刻逆轉。而要真正逆轉其發展態勢,更需要冷靜地針對性應對,一步步穩中求準地博弈,而不是程咬金式的“三斧頭”!我對於胰腺癌、(晚期)肝癌的處理,就恪守這類原則。

對於臨床常見的第二類,不急,完全有時間從容應對,以提高應對的有效性。這時,如果急於手術,非常可能因匆忙而失誤。國際抗癌聯盟,在世紀之交時,曾經有過一個全球性總結:肺癌術後重新認真評估,60%的手術是不必要或者錯誤的,比如不必要開的,像肺泡癌;不應該開的,如肺小細胞癌;開不了的,如已有胸膜轉移的;還有身體不行的……,這些錯誤地採取了手術病人結果都不會太好,這就像是趕牛車上高速,想加快點!但這樣不出車禍才怪!

停滯型的則不用說了——癌症是壞孩子,壞孩子中有好吃懶做的,偷雞摸狗的,但原本並沒有反社會傾向。但你去逼他,體罰他,歧視他,甚至勞教,送進監獄,結果會怎麼樣?出來很可能反社會,成了殺人越貨的兇犯!

當生活遭遇癌症,摸清底細再行動!

其實,不管哪一類型,別匆忙亂來一氣,先從增強自身“抗癌力”做起,就已經啟動自我的抗癌過程了。

關注何裕民(heyuminTCM)微信公眾號,即可在線交流問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