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湛江少為人知的文物遺址:雷州陸公泉

湛江少為人知的文物遺址:雷州陸公泉

陸公泉遺址

第一次知道“陸公泉”是在一本關於雷州的書籍看到,上面只提到它位置在雷州附城鎮的徐馬村附近(徐馬由“驅馬”音訛化而來,明代官路在此處曾立有“驅馬”碑,此碑的作用是警示官員、驛使經此碑至雷城“朝天門”時須勒馬慢行,過該碑往北始可以驅馬快跑。徐馬村因近該驛站而得名),至於具體在哪裡不得而知。

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和幾個朋友要在雷州城尋找拍攝素材,於是決定去徐馬村探尋書中所說到的“陸公泉”。古《海康縣誌》記載:“陸公泉,在郡北十五里大路上”。我們從茂德公在出發,沿著“G207國道—S373工業大道”的路線開車,在財政局的轉盤處看到“陸公泉”的指示牌,並按著指引方向穿過成片的桉樹林,便找到了“陸公泉”遺址。

湛江少為人知的文物遺址:雷州陸公泉

陸公泉

“陸公泉”是一口古井泉,是為了紀念明嘉靖年間的雷州知府陸瓚而命名。陸瓚是浙江龍游人,進士出身。《廣東通志》、《雷州府志》記載,陸瓚在雷州為官三載,不攜家眷,“寬簡臨民,尤勵苦節”,“持已添謹,御民平恕,守極冰潔”。“時當入覲故,事分派夫馬,瓚一切罷去,間擬贖鍰,臨行悉取其卷焚之”,歸日“囊篋蕭然”。

通過史籍,我們可窺見陸瓚為政清廉,查民間之疾苦,為人至情至性。故當他離任之時,雷州官民一路向北相送,直到徐馬村郊外。在臨告別之際,人們看到地面湧出股清泉,水質清冽透明,眾人稱泉水清與陸公同。後來便在此建一座亭臺,名為“陸公亭”,該泉也被稱為“陸公泉”。

歷史的車輪從未停止轉動,有文字記載陸公泉的歷史距今已有400多年。現在我站在古泉井旁,曾經的亭臺早已不見蹤影,野生藤蔓也把驛道變成廢墟,只有湧流不息的泉水還在流淌,彷彿默默訴說著世事的滄桑和歲月的無情。在我晃盪的這段時間裡,從各地趕來汲水的人從未間斷,這些稀有的優質天然礦泉水總是讓人樂此不疲。可惜今人為了衛生安全,便用水泥土把井泉圍成一間低矮的方形小屋,從而破壞了古泉井原本的模樣。

明清時期,陸公泉曾是雷州府雷陽驛通往城月驛的必經之地。據載,古時陸公泉一帶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有旗風招展下的酒肆,有供路人歇息的亭臺樓榭,稱得上是古雷州城外一處遊覽勝地。這裡還曾是顯官名人餞別、宦遊的理想場所,許多官宦文人以《陸泉冰心》、《陸公泉》、《雷州陸公泉》為題,賦詩吟唱,以寄託對陸公的敬佩之情。

可惜今日的陸公泉已沒有歷史上的喧鬧與繁忙,這一勝景也隨之變成衰草枯楊,從而湮沒於塵埃落定的史籍深處。徜徉在古驛橋上,我彷彿與走在橋上的古人撞了個趔趄。千百年來,有多少北上趕考的學子揹著行囊意氣風發從此橋走過,又有多少赴雷上任的官宦衣袂飄飄經此而踏入“蠻煙瘴雨”之地。

湛江少為人知的文物遺址:雷州陸公泉

陸公泉寺

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中央王朝在雷城置郡治以來,在雷州就任過主官的官員不到上千,也有好幾百,但能留名於雷州史冊的只是很少部分,而在民眾之間被代代相頌的更是鳳毛麟角了。還有歷史上被朝廷貶謫至雷州的官吏之中,有正有邪,有忠有奸,魚龍混雜。不過,孰奸孰賢,雷州人自有分數,涇渭分明給予不同的待遇和評價,於是便有了文天祥對雷州人“敬賢如師,嫉惡如仇”的讚譽。

天南重地,薈萃人文,顯宦高官,恰似過眼雲煙,大多數都被人淡忘。但是在雷州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功於雷州的好官,雷州沒齒難忘,不吝筆墨,大力頌揚,甚至敬若神仙,建造生祠,如南宋時的雷州知州何庾、戴之邵等。

我們回望歷史,是為了看清所處的當下和期盼的未來。作為主政一方的官員,應該懷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使命,為任一方不是為了混得一紙簡歷而無所作為,甚至胡亂作為。至於某些愚腐不堪、為非作歹的官員,他們不僅會受到民眾的唾棄,還會被歷史所拋棄。

人壽百年,紙壽千年,人命比紙薄,沒有人能活過一張紙,再牛逼的人,都要知道,你活不過一張紙,況且紙上還有字。所以對人民,對歷史要有敬畏之心,因為,以後是要上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