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九牧林是“兄弟九牧”還是“父子九牧”林家人你知道嗎?

九牧林是“兄弟九牧”還是“父子九牧”林家人你知道嗎?

莆田西天尾鎮烏石村有林氏祠,祠的門上嵌有一塊古石刻“九牧祖祠”四個字。一般認為:九牧林是唐代林披所生的九個兒子都是官州刺史故名。

有一種版本的《林氏族譜》裡,收有一篇林披第六子即邵州刺史林蘊為父親撰的《府君神道碑銘》其中記:“長子端州刺史葦、次子殿中侍御史藻、次子橫州刺史著、次子韶州司馬薦、次子通州刺史曄、次子邵州刺史蘊、季子金吾衛長史蒙、季子同州刺史邁、季子福唐刺史,……自端州至福唐皆有令子,世習文學。”

九牧林是“兄弟九牧”還是“父子九牧”林家人你知道嗎?

第九子“福唐(今福清市唐代設縣稱為福唐縣)刺史 ”,意即:林蔇的官職是福唐刺史。現在要討論的首要問題是,唐代年間福唐(福清)有沒有設州?無設州能否有刺史

九牧林是“兄弟九牧”還是“父子九牧”林家人你知道嗎?

福唐”行政區歷史沿革釋疑

查有關地名資料:《舊唐書 地理志》、《新唐書 地理志》、《三山志》、《辭源》、《辭海》、《辭海增補本》、《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國地名大辭典》、《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福州地方誌》、《福清縣誌》、新編《福清縣誌》、《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以及目前最大型的地名工具書,收歷史地名多達90000餘條的《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等,均查無唐代福唐(福清)設州的蛛絲馬跡。

那麼,福唐(福清)什麼朝代開始設州呢?據福建第一部省志,莆田人黃仲昭的《八間通志地理 福清縣》記載:“(福清縣)本長樂縣,嗣聖十六年(按:“嗣聖”年號僅存在一年既元年,十六年顯系錯誤,應是聖歷二年669年)析其南入鄉,置萬安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為福唐。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改為永昌。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為福唐。長興四年(933年)偽閩始改為福清,……元升為州。”

又據福建省志《閩書方域志 福清縣》記載:“(福清縣)本長樂地。唐聖歷二年(699年),析置萬安縣。天寶元年改為福唐,五代梁改永昌縣,後唐改福唐,……元以戶四萬升為州。”

又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福清縣”條記:“唐初為長樂縣地,尋析置萬安縣,改曰福唐,五代梁王氏改曰永昌,後唐復曰福唐,……元升為福清州。”再據《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福唐縣”條記:“唐天寶元年以萬安縣改名,治所即今福建福清市。五代梁開平二年改為永昌縣。後唐同光元年複名福唐縣,長興四年改為福清縣。”;“福清縣”條記:“五代唐長興四年以福唐縣改名,治所即今福建福清市。……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福清州。”;“福清州”條記:“元元貞元年升福清縣置,治所即今福建福清市。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福清縣。”林氏宗親點擊進入林氏總群

從以上眾多資料可以說,唐代的福唐(福清縣)並無設州,元代始設州名為福清州,這是福清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設州。為了證實唐代福唐(福清)只設縣無設州,引導有關資料如下:

(1)宋李俊甫《莆陽比事》“孝友之門”條記載:“林攢唐真(貞)元間為福唐尉……。”

(2)《八閩通志詞翰 興化府》的記載:“(唐)歐陽詹《甘露述》:述甘露,昭孝德也。貞元壬申歲(為貞元八年即792年),福州福唐縣尉清源莆邑人濟南林公攢太夫人終。公每一痛哭,至水漿不入口……。”

(3)《莆田縣誌 孝友傳》記載:“唐林攢,字會道,披從孫,舉進士不第,貞元初為福唐縣尉。……。”其中的“福唐縣尉”就是說唐代福唐(福清)是一個縣,不是一個州。

林氏文獻資料解讀

接下來探討什麼叫做“牧”?什麼叫做“刺史”?官職工具書《中國曆代官制詞典》“牧”條記:“州官為牧。”;“刺史”條記:“州長官。”由此可見牧、刺史都是州官。“唐福唐刺史林蔇”。唐代福唐(福清)無設州,林蔇是“州官”即“福唐刺史”之說就不能成立,那麼,唐代福唐無設州,林蔇怎麼會是“福唐刺史”(州官)呢?俗語說得好:“樹有根,水有源”。林蔇變成“福唐刺史”也有其根源。《林氏族譜》裡有一篇朱熹的《林氏世系總紀》其中記有:“(林)披生九子……兄弟九人俱拜官州牧,此九牧之所由名也。”

族(家)譜作假、假託歷史名人為該族(家)譜作序文等古已有之,如:明朝建文二年庚辰科狀元,永樂皇帝制文冊典多出其手的胡廣,他看了許多族(家)譜後,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家譜內容並不可信。”這是胡廣觀閱許多家譜後發出內心的實言。又福建史泰斗,活了一百歲的老專家,邑人朱維幹所著的《福建史稿》第五章第二節中指出:“《莆田九牧林氏譜》說,其入閩始祖祿,為永嘉時晉安太守。《文峰陳氏族譜》亦說,入閩始祖潤為永嘉時晉安太守。按路振《九國志》說,陳、林諸姓,均以永嘉二年避亂入閩。永嘉二年的晉安,怎麼會同時有兩個太守?……諸如此類,都是虛構事實。”

又2001年10月17日《中國文物報》標題為《族譜序也作偽》文中說:“……並不是所有族(家)譜都有幸能請到名人為他們作譜序,於是就假冒,朱熹就成了理想的偽造對象,他(朱熹)的《文集》中極少見到譜序,可是不少族譜中都能見到他(朱熹)的序。據統計,僅福建現存的族譜中,就有20多部有朱熹的序,而且文字極其相似,只有極少數應景字句略有不同而已,這本來就是很可笑的。”至此,可以說《林氏世系總紀》有假造偽託朱熹之序文之嫌了。朱熹是一位名聞天下的大學問家、大學者,他治學嚴謹,唐代福唐(福清)無設州,朱熹是宋代人,他不可能不知道,同時他也不可能寫出:“披生九子……兄弟九人俱拜官州牧,此九牧之所由名也”之序文。

九牧林是“兄弟九牧”還是“父子九牧”林家人你知道嗎?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林蘊為他父親林披所撰的《府君神道碑銘》的原文在另一版本(正版)的《林氏族譜》裡被發現,它為揭開九牧林是“父子九牧”還是“兄弟九牧”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林氏宗親點擊進入林氏總群

《府君神道碑銘》的原文其中記載:“長端州刺史葦、次殿中侍御史藻、次橫州刺史著、次韶州司馬薦、次通州刺史曄,先母鄭氏出也;次即不肖孤蘊,忝任邵州刺史、次金吾衛長史蒙、次同州刺史邁,皆母陳氏出也;次四明處士,庶母朱氏出也,……自端州至同州皆有令子,世習文學。”從中可知林蔇是“四明處士”。

空中俯瞰九兄弟墓

宋代著名地方史專家李俊甫《莆陽比事》之“林家九牧”條記載:“唐林披,……子九人曰葦、曰藻、曰著、曰薦、曰煜(曄)、曰蘊、曰蒙、曰邁、曰俱為刺史,號九牧林家,或雲: 為處士(沒有當過官的讀書人稱為“處士”),並其父號‘九牧’雲。”

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閩通志 唐 人物》記載:“林披,字茂則。莆田人……子(林)葦等八人又皆仕為刺史、司馬、長史,號‘九牧林氏’”。有人會說:黃仲昭《八閩通志》記載可能有誤。原因是前記“子葦等八人又皆仕為刺史”。後卻記“號‘九牧林氏’”。子頭八人都當州官應是八牧,何為九牧呢?父林披有沒有當州官呢?著名學者林偉功編著的《中華林氏》記:“林披,字茂則,福建莆田人,唐天寶十一年(752年)明經擢第,任將樂令,遷潭州(湖南長沙)刺史、灃州司馬、康州(廣東德慶)刺史……因此林披曾當過州刺史,林披是“一牧”加頭八個兒子均任刺史顯然是“八牧”。一牧加八牧就是九牧。假如第九子林是刺史的話,那就是“十牧林”不是九牧林。然而從來無人稱“林氏十牧”。

九牧林解密

為什麼會產生“兄弟九牧”的錯誤呢?《府君神道碑銘》其中是記:“……四明處士 。……自端州至同州皆有令子,世習文學。”被改後變成:“……福唐刺史。……自端州至福唐皆有令子,世習文學。”把原文“四明處士 ”改成:“福唐刺史 ”;把“自端州至同州”改成“自端州至福唐”。改者不是明、清人,而是宋代人,理由是宋代李俊甫《莆陽比事》之“林家九牧”條既記載:“……子九人……俱為刺史,號九牧林家。”又記載:“或雲:為處士並其父(林披)號九牧。”可見林蔇是“福唐刺史”還是“四明處士”李俊甫不去作考證,李氏只將二種不同意見都記入《莆陽比事》。據此改《府君神道碑銘》的是宋代人。迄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因而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