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安史之亂的背景和影響有哪些?

用戶8541088972234


安史之亂,乃是因叛亂以安祿山、史思明兩人為主而得名,又因發生於唐玄宗天寶年間,因此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持續時間長達七年多,造成了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乃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麼,安史之亂的背景和影響都有哪些呢?

背景:唐玄宗後期朝政混亂,邊鎮節度使不斷做大

唐玄宗時期,唐朝歷經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貞觀遺風”和唐玄宗初期的“開元盛世”之後,國力正處於蒸蒸日上時期。然而,由於唐玄宗的施政錯誤,巨大的隱患卻已經就此埋下。

1、唐玄宗後期怠政嚴重。隨著開元盛世後唐朝步入巔峰,由於天下承平日久,唐玄宗李隆基就此逐漸喪失了勵精圖治之心,也沒有了曾經的節儉之風,此後唐玄宗獨寵楊貴妃,就此耽於享樂。而隨著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入主中樞,唐玄宗又無心政事,任由李林甫大權獨握,閉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朝綱混亂,各級官員貪腐嚴重。而安祿山除了憑藉演技獲得唐玄宗和楊貴妃信任之外,又通過賄賂各級官員而矇蔽中央朝廷,使得安祿山的反跡始終未能引起朝廷上下的重視。

2、邊鎮節度使不斷做大。自唐太宗以後,唐朝對外變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因而從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開始在容易遭受攻擊的北方和西北邊境構築防禦工事、駐紮軍隊,並使得節度使開始常職,而從開元五年(717年)開始,唐玄宗為了更好的應對遊牧民族的進攻,開始恢復都督府,在邊境設置大集團軍隊,到開元十年(722年)邊疆軍隊便已經高達四十餘萬。而隨著府兵制的崩潰,各鎮節度使開始逐步推行募兵制,由此開始逐步掌握兵權。之後,為了解決邊鎮龐大的財政支出,朝廷又實行財政改革,將邊鎮防區財務開始移交到節度使手中。而為了防止各級官員對軍事掣肘,唐玄宗又任由節度使兼領採訪史,而掌握了官員檢察權的節度使,由此又掌握了行政權。到天寶年間時,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在手的節度使,實際上已經從單純的軍事官職,成為了獨掌一方的軍閥,而他們負責的防區則已經是“國中之國”。

3、內部政爭導致胡將崛起。俗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唐初雖然也任用胡將,但卻堅持“其四夷之將,雖才略如阿史那杜爾、契苾何力,猶不專大將之任,皆以大臣為使以制之”的原則,即嚴厲杜絕胡人將領獨掌兵權,而必須以漢族大臣予以牽制,這使得安祿山等胡人出身的將領,根本不可能獨掌大權。然而,由於唐玄宗志在削平四夷,邊鎮將領權力日益膨脹,且“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郭元振、張嘉貞、張說、蕭嵩、李適之等人都是以邊將身份直接躋身宰相之列,而李林甫與李適之之間政爭激烈,為了防止杜絕邊將對自己產生威脅,於是上書建議玄宗用胡人為鎮守邊界的節度使,且不再以漢臣予以牽制,從而使得胡人將領得以獨掌大權。

皇帝耽於享樂,朝政混亂不堪,使得中央朝廷對於不斷壯大的邊鎮將領根本沒有防範,唐朝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內輕外重的不利局面,而權力不斷壯大的邊鎮將領,尤其是獨掌三大軍鎮的安祿山已經開始滋生出野心,這就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巨大隱患。

影響:唐朝就此由盛轉衰,內憂外患持續加劇

“安史之亂”歷經三朝,持續時間長達七年兩個月,直到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才徹底平定,而這場規模巨大的叛亂,無疑對唐王朝的社會、經濟、軍事和統治等各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

△安史之亂人口南遷示意圖

1、社會層面:社會急劇動盪,經濟重心南移。長期的戰亂無疑使得社會遭遇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有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百姓飽經戰亂、流離失所,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而正是由於北方遭遇嚴重戰亂,使得繼永嘉南渡之後又掀起了一股南遷熱潮,大量北方各階層人士開始紛紛遷往較為穩定的南方,使得自三國以來的南方經濟得到持續迅速發展,為此後南方經濟逐漸趕超北方打下了基礎。

2、統治層面:河北三鎮設立,藩鎮割據出現。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但安史舊部卻並未被全部消滅。當時,負責追擊史朝義的僕固懷恩因與唐王朝的矛盾,為了私結黨羽而有意將安史舊部保存了下來,並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而唐王朝為了籠絡這些河北降將,則先後任命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不久升節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這便是河北三鎮(又稱河朔三鎮)。而這些叛將雖然名義上歸順朝廷,實際上卻並不服從中央,反而各握強兵數萬,租賦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據勢力,這正式拉開了藩鎮割據的大幕(當時大部分藩鎮並不割據,主要從河朔三鎮開始)。

3、經濟層面:剝削日益嚴重,農民起義不斷。由於安史之亂對唐王朝的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再加上勞動力的嚴重不足,統治階級於是開始不斷增加稅負,這導致統治階級對普通百姓的壓榨變得日益嚴重,例如由於國家掌握的戶口因戰亂而急速減少,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年間的萬餘戶驟降至兩百戶以下,但朝廷卻將負擔強加在了這些仍被朝廷掌握的戶民身上。此外,藩鎮統治下的百姓也極為悽慘,例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朝廷和藩鎮的持續壓榨,最終激發了統治階級與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從唐代宗時期開始,唐朝中期的起義可以說是此起彼伏,僅代宗一朝爆發的大規模叛亂就有浙東袁晁之亂、浙西方清之亂、蘇常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邠州之亂等等。

4、軍事層面:邊患日益嚴重,大唐丟失西域。由於安史之亂,唐王朝隴右、河西、朔方一帶的重兵全部被調往內部,直接造成了邊防空虛,而吐蕃則趁此機會,數年之間連續侵佔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蘭州、廓州、河州、鄯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十餘州,盡佔河西、隴右之地,更是於廣德元年(763年)一度攻陷長安。此後,西域地區雖然仍奉唐朝為正朔,堅守西域,但卻就此與內地聯繫斷絕,西域的存亡對於整個唐朝邊防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 不得不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並最終於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後徹底喪失西域安西北庭。

如上所述,安史之亂的爆發,可以說對唐朝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為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戰之後的唐王朝就此在衰敗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香茗史館


背景(戲說):

李隆基是這麼想的:不容易啊!大唐王朝在俺老李的治理下,不是吹,你看:我大唐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大幅度增長,現在我的臣民達到8000萬。8000萬,我太爺爺李世民時,也沒這麼多人呀。你在看:在俺老李統治的地區,商業十分發達,交通四通八達,城市繁華,對外貿易又十分活躍,什麼波斯、大食等國,他們的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賈雲集。真是“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呀。哈哈!可以說是大功告成,前無古人啊!老李該享受享受一下了。還辛苦個啥?批閱公文這苦差事就交給大舅哥楊國忠去幹吧,邊境的軍事就交胡兒安祿山折騰去吧。人生苦短,快樂是真。走!明天帶著玉環去華清池泡個澡去!對了!後天,我的舞蹈“霓裳羽衣曲”也要抓緊排練……

安祿山是那麼想的:不容易啊!想當初,老子命真苦,爹死娘嫁人,俺不得不改姓安,長大成人後,俺因通曉六國語言,當了個為買賣人協議物價的中介(那時叫牙郎,多難聽的詞,和牛郎只差一個字,羞死人了)。有一天,俺偷羊被右羽林大將軍、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抓住,準備亂棍將俺打死,俺情急之下,高聲喊叫說:“大人難道不想消滅兩個蕃族啊?為什麼要打死我!”張大人於是讓俺和老鄉史思明一起給他抓活俘虜,每天一出去,俺一抓一個準。就這樣,張大人把俺提拔為偏將。可張大人老是嫌俺又肥又胖,俺很害怕他,就不敢多吃食物,減了不少肥。俺出生入死幫張守珪打了不少硬仗。終於當了張守珪的乾兒子。後來乾爹向朝延推薦俺,俺從此平步青雲,官越當越大。後來,俺又認皇上的小老婆楊玉環為乾孃,可認的這個娘比俺都小,你別笑!韓信都能鑽褲襠,俺不過叫聲娘,沒辦法。為了當大官,俺先忍了。哈哈!你們別問過程,只看結果。俺終於當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還被封為東平郡王。呵呵!當今皇太子的女兒都成為俺的大兒媳。可是,羨慕嫉妒恨的太多了,特別是俺乾孃楊貴妃那堂哥楊國忠,作為右相,一個勁欺負俺,還多此在皇上那兒給我上眼藥水。說俺遲早要造反。說心裡話,俺不是不反,時候沒到!時候一到,俺就是要反。現在,皇上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俺乾孃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乾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乾孃兄弟姐妹五家,聲色犬馬,權慾薰心,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 。說句負責任的話,楊國忠太貪了,老百姓負擔太重了,活不下去了。造反的時候到了,皇上!不!李隆基!就叫你李隆基。咋啦?是你給俺創造的好機會呀!謝謝啦!

過程(正史):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一年後,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八年後,2月17日,叛亂終被唐軍平定。

慘像(史與詩):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

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影響(正史):

社會動亂,藩鎮割據,賦稅劇增,內憂外患,西域失控,大唐王朝夕陽西下,由盛轉衰,一蹶不振。

但是,從此,信奉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了,佛教復興。


吳建彬626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唐朝中期由安祿山和史思明所發動的軍事叛亂。由公元755到763年持續了八年之久,在叛亂髮生前唐朝正處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時期。

開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唐玄宗繼位之初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姚崇、宋暻兩位歷史上有名的賢相即出現在這一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日漸繁榮,唐玄宗卻慢慢開始怠惰朝政,迷戀詩歌,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侫,使得國家在一派繁榮之下危機日深,這就是安史之亂的背景。

安史亂的主要影響如下:

1. 由於安史之亂波及面廣,破壞為強,使得當時的人民生活水平一跌萬丈,人口銳減,北方數省十室九空。

2. 導致唐朝由極盛迅速轉入衰落。

3. 使得皇權衰落,在安史之亂後藩鎮軍事大增,皇帝往住力不從心,此情形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

4. 為了平滅安史之亂唐朝抽調了中亞西域一帶的兵力,造成西域從此脫離控制,帝國疆域大幅縮小。

5.造成經濟重心南移,這主要是因為戰亂沒有波及到長江以南地區,有很多士族、富商南遷。

6. 為了儘快治癒禍亂,恢復秩序,安史之亂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大負稅,這個進一步加劇了人民負擔。

安史之亂是唐朝重要的分水嶺,大家所熟知所推崇的是安史之亂之前的盛唐,可能是前期太盛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在人們的心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字匠甲


安史之亂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持續了八年的一場叛亂,這場叛亂使唐明皇李隆基被迫出逃,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隕落馬嵬坡,使得唐朝由盛轉衰,從此唐朝藩鎮割據,社會動盪不安,可以說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

唐玄宗時期為了統一少數民族,鞏固國防,設立了許多地方節度使,節度使兼有行政和軍事的職務,權利十分大,各節度使雄踞一方,而唐玄宗李隆基沉迷於聲色,消極怠政,再加上當時的宰相楊國忠和安祿山不和,將相不和,必將引發大亂,安祿山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反唐。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日趨衰落。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為節度使、觀察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於是藩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而安史叛將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因此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最終使得唐朝逐漸走向滅亡。






小凱侃歷史


安史之亂,也稱安祿山叛亂,在唐朝當時那個政治背景下,如果不是安祿山叛亂,也有可能出現王史叛亂,李史叛亂等,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我們就分析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唐朝自唐中宗年間起,朝廷開始在邊鎮設置節度使,作為長設的軍事長官。開元年間,節度使的設置越來越多,等到天寶元年的時候,全國共設置了九道節度使,領兵達40萬之多,節度使逐漸成為集行政、財政、軍事大權一一身的地方最高長官,正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對準朝廷的槍在外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至此就已經埋下了蕃鎮坐大的禍根。

唐玄宗即位後,為了加強邊境的防禦,在重要的邊境地區又設立了10個蕃鎮,這些蕃鎮的長官就叫節度使。

按照當時的慣例,節度使如果立了大的軍功,就有可能被調入朝廷當宰相。

說到這裡,一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他也是促成安史之亂的一個推手,他就是李林甫,當他掌握朝政大全後,打擊文官,猜忌邊境的節度使,他為了能獨攬朝廷大全,不願意讓有功在外的節度使回京當宰相,就是就向唐玄宗力推重用胡人,他覺得胡人文化低,沒什麼勢力,不會威脅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這其中有一位胡人就被李林甫特別看好,此人就是安祿山,他當時已經是平盧節度使。

安祿山為營州人(今遼寧朝陽)。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由於父親死的早,他一直隨母親在突厥族裡生活,他的母親後來嫁給了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祿山也就跟姓安,名祿山。

安祿山這個人很是精明,野心也很大,他也知道唐玄宗喜歡有戰功的節度使,所以經常蒐羅奇珍異獸,珍珠寶貝,送進宮裡討好唐玄宗,他還是用俾劣手段,誘騙平盧附近的少數民族首領或將士到軍營赴宴,在酒席上用藥酒灌醉他們,殺了他們獻給朝廷報功。

唐玄宗也因安祿山有戰功常常召見他到長安覲見。安祿山也當然不會放棄每一次機會,使出手段來盡力討好唐玄宗。

安祿山長的很胖,他就裝出一副傻乎乎的樣子,唐玄宗見到他後就十分高興。

就這樣,安祿山得到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做到了范陽、平盧、河東(今山西太原)三個蕃鎮的節度使,直接控制了北方邊境的大部分地區。

再來說說唐玄宗,他執政後期,見天下太平,便漸漸地滋長了驕傲怠慢的情緒,他認為,天才太平無事,沒有宰相管理政事,外有節度使守邊防,自己何必為國事操那麼多心呢,於是就追求起享樂來了。

他逐漸變得昏庸,棄用張九齡等忠臣,重用入李林甫這般的奸詐小人。最後就連是流氓出身的楊國忠也靠著楊貴妃當上了宰相,由此可想而知當時的朝中氛圍。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當上宰相,原本安祿山就看不上楊國忠,楊國忠大權在握自然也瞧不起安祿山,兩個人是互看不順眼,楊國忠幾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要謀反,但唐玄宗此時正被安祿山迷惑住了,自然不相信他的話。

公元775年,安祿山逮到一個機會,有位官員從長安到范陽,安祿山便假造了一份詔書,說是唐玄宗從長安發出來的,是討伐楊國忠的詔書,將士們雖有懷疑,但是看到詔書後又不得不信,於是安祿山帶著叛軍一路南下造反了。

應該說,當時的情況是別的節度使也有機會叛亂,只不過安祿山說幹就幹了。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

1.安史之亂後,地方節度使的勢力進一步膨脹了,各節度使所轄的蕃鎮儼然成了獨立王國,而朝廷卻又無力控制,形成了弱幹強枝的局面,這種局面使得朝廷政局動盪不安,使得朝廷不得不長期與蕃整鬥爭,大大消耗了國力,一直到唐朝滅亡,也沒有解決蕃鎮割據的局面。

2.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出現了財政紊亂的狀況,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

3.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亂雖然沒有使唐朝滅亡,但是,從此唐朝開始走下坡路,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個方面都遭受了重要的打擊。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否則,唐朝還不知道要強盛到什麼時候呢!

『END』


品讀歷史者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一場8年內戰。

一.安史之亂的背景

唐玄宗執政後期,為了便於控制和防禦周邊的少數民族,將節度使增為10個,他們除管軍政外,還兼管本道民政及財政,權勢日益積重。

李林甫掌權以後,不但排擠朝廷的文官,還猜忌邊境的節度使。當時,邊境將領中有些胡人。李林甫認為胡人文化低,不會被調到朝廷當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張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戰,而且跟朝官沒聯繫,靠得住。唐玄宗本來最怕邊境的將領謀反,就聽李林甫的話,提拔了一些胡人當節度使。

二.胡人安祿山

有個胡人將領叫安祿山,性情驍勇,通解六蕃語言,曾在平盧軍裡當過將官,因為不遵守軍令,打了敗仗,被送往京師受審。宰相張九齡主張殺了安祿山,唐玄宗卻覺得安祿山是個人才,殺掉未免可惜,於是放免了他。安祿山靠他奉承拍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當上了平盧節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陽(治所在今北京市)節度使。

安祿山貌似忠誠,但生性狡詐,常獻珍禽異獸給玄宗討其歡心。安祿山還對唐玄宗身邊的人討好獻媚,讓這些人經常在皇帝面前稱讚他。他還派人留駐京師探聽朝廷動靜,因此唐玄宗每次與他問話,他的回答都頗對皇帝的心意。

有一次,唐玄宗指著他的肚子開玩笑說:"這麼大的肚子,裡面裝的什麼東西?”安祿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沒有別的,只有一顆赤膽忠心。”唐玄宗聽了很高興,後來又封安祿山為郡王,還替他在長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貴族住所一樣華麗的府第。安祿山搬進王府後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樂;還讓楊貴妃把安祿山收作乾兒子,允許他在內宮隨便進出,親熱得像一家人一樣。

三.安史之亂的發生

玄宗統治後期,朝政腐敗,禁軍虛弱。任用奸相李林甫,並因對楊玉環的寵愛而大封楊氏家族成員。楊氏宗親權大勢重,欺壓百姓,奢華之極。他們敗壞朝綱,眾大臣敢怒而不敢言。這一切使中央軍備空虛。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兵力有57萬餘,其中邊兵竟佔49萬。李林甫病死,楊貴妃的同族哥哥楊國忠憑著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

安祿山與楊國忠不和,遂於天寶十四年(755年)十ー月,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從范陽起兵。河北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摘殺。叛軍來勢兇猛,直逼洛陽(今河南洛陽東)。15萬步兵、騎兵在河北平原上進發,路上煙塵滾滾,鼓聲震地。中原一帶已經有100年左右沒有發生戰爭,老百姓好幾代沒有看到過打仗。沿路的官員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范陽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開始認為是有人造謠,還不相信,到後來警報一個個傳來,他也慌了起來,立刻召集大臣商議。滿朝官員沒有經過這樣的大變亂,個個嚇得目瞪口呆,唐玄宗忙派遺大將封常清到洛陽募兵6萬抵抗。這些兵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很快被叛軍擊敗,洛陽失陷。

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六月在潼關擊潰唐軍,直搗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乗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死。

這場持續了8年的叛變史稱安史之亂!

四.安史之亂的影響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社會混亂,藩鎮割據,對人民的剝削加重,邊疆不穩,經濟中心南移,朝廷在西域的勢力大大減弱,是大唐帝國由盛轉敗的歷史轉折點!


東秋妮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動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

一、安史之亂的背景

1、藩鎮的設立與勢力坐大

。中央朝廷為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便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節度使等職而兼管豁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令原為地方長官之州刺史變為其部屬。

軍事與行政的統合使得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成為唐室隱憂。

2、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

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設之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726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中期,邊鎮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

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光是賬面上的兵力即達18.39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13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3、玄宗怠政

開元末年,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越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成就楊貴妃的禍水之名,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

4、將相不和

安祿山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反唐。

二、影響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後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1、導致藩鎮數量激增

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為節度使、觀察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於是藩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而安史叛將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因此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

2、促使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

自秦漢以來,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一帶均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亂後,因戰亂持續而殘破不堪。故五代之中只有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後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於長安或者洛陽。

3、唐朝聲威至此淪落

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大食借兵,回紇自恃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朝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於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結果導致陸上絲路逐漸斷絕,而南方的海上絲路則逐漸取代。



闡史論津


從三個熟悉的歷史人物:唐玄宗李隆基、貴妃楊玉環、詩仙李白三人我們來了解一下安史之亂的背景和影響

唐玄宗開元時期,唐朝達到了鼎盛。但也忽視了上層階級因土地兼併而導致農民流離失所造成的尖銳社會矛盾。

加之開元末年,李隆基縱情聲色,寵愛楊玉環導致外戚專權,國庫空虛。李白也是因為李隆基要哄楊玉環開心,而特意喊到長安來為貴妃做詩填詞的。懷著一腔熱血的李白最後氣的甩手離開了長安。

中央權利衰敗,權利失控,導致地方節度使的權利空前壯大,地方軍的力量大大強於中央軍。

在中央和地方利益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的反叛正式拉開帷幕,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從小的講改變了上面所說三人的命運:

楊玉環被李隆基的部下逼死,李隆基自己也無心做皇帝,傳給了兒子李亨。

安史之亂中,李白一心報國,棄筆從戎,卻不小心加入了一支叛軍,鎮壓後被判了流放夜郎之罪,後來大赦後回到家鄉在鬱鬱寡歡中死去。

從大的講,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揭開了外強中乾的大唐真實情況的遮羞布,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大張趣說名人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唐玄宗至唐代宗初年(775-763)歷時八年之久的內部叛亂。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因唐玄宗年號天寶,故也叫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的背景在這裡簡單的介紹一下,說的不好望各位大師多多指教。第一,唐朝在經過幾代盛世,到了唐玄宗時達到了鼎盛。這就應了物極必反的規律。玄宗末年,因太平日久,玄宗皇帝以不求進取,專於享樂。由其寵幸楊貴妃。楊氏弟兄個個都過著聲色犬馬,荒淫迷亂的生活。重用了李林甫那個奸相。使得貪官汙吏橫行,讓人民處在了水深火熱之中。這樣就加劇了社會的矛盾。

再者,玄宗皇帝讓一個看著老實,其實是一個狼子野心的安祿山擔任了三個重鎮節度使,軍權大握。使得朝廷沒辦法約束他。再就是當時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他專恨獨斷,排除異己。這樣就逼迫的安祿山決心反叛。

安史之亂給鼎盛的唐朝致命的打擊,使得經濟一蹶不振 ,人民生活困苦。唐朝由盛走向了衰敗。




水70928


看歷史,最重要的是看清力量所在,這樣就能對歷史的變化有清晰的認知。

以安史之亂為例,分析一下支持唐朝的力量的變化,就清楚為什麼會產生安史之亂了。

起家靠府兵

李唐起家靠的是府兵,府兵是一種軍事貴族制度,能打的人從皇帝那邊獲得土地,形成武士世家,這些世家的子弟自小習武,戰時追隨主人。靠著能戰耐勞的府兵,李家消滅了關東諸侯,並且遠入草原和遼東,擊敗了強悍善戰的突厥人和高句麗人,樹立了“天可汗”的威名。

府兵的消亡

然而,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爭的地點越來越遠,府兵不堪重負。出去打一次仗,可能要兩三年,戰利品卻寥寥無幾,蠻族善戰又窮。一次仗下來,好不容易打贏了,回到家裡卻帶不回來多少財產,原先的土地沒有家主打理收入也降低了,武士世家成了笑話。

李世民知道府兵制度的重要性,知道李家的根基在於這些府兵,就好像康熙乾隆知道滿清的根基在於能征善戰的滿洲人。但後面的皇帝一方面對此認識不足,更主要是有意的,在利益分配方面忽視府兵。原因在於府兵如果強大,府兵的代言人也就是那些軍將就強大,皇帝可不喜歡強大的武將,李世民喜歡他們,那是因為他自己就是最頂尖的武士,他在這些人中間有極高的威望,其他皇帝可沒有。於是開始打擊武將重用文人。

募兵的興盛

後來的宋明開國後也有重文抑武的過程,之後一直持續下去。唐朝和他們不一樣,唐朝始終在和周邊的蠻族戰爭,經常是規模極大反覆拉鋸的慘烈戰爭。現實逼得李唐不可能真正重文抑武,那樣他們早被滅了。為了應付戰爭,李唐王室利用自己握有的巨大財富,招募士兵。蠻族天生就是軍事貴族制度,所有健全的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同一部族又極其團結,所以是非常好的招募對象,大量的蠻族整個部族都為李唐效力,李唐為他們分配利益,在他們遇到災難和敵人時候幫助他們。

蠻族的反叛

然而,任何時候中國的皇帝都面對一個無解的難題,軍隊有戰鬥力則無法“定於一尊”,武士是自由的最大保障,有武力的群體不可能你皇帝頒佈一道聖旨就乖乖服從。武士只服在他們中間有威望的人,如李世民。軍隊沒有戰鬥力則無法面對外敵,如宋明。皇帝最好自身就是優秀的武人,然而中國的宮廷政治很難做到這點,接班人離開宮廷就很難不被陰謀詭計擊倒。

所以中國的皇帝要小心的維繫平衡,一方面不能讓軍隊太強以至於威脅自己,另一方面又不能讓軍隊太弱對抗不了敵人。

李隆基是平衡高手,各路節度使被他玩的死去活來,誰威望高了他就對誰動手。然而他本人不是李世民那樣的武人,這是他的最大弱點。當他想動安祿山時候,安祿山不幹了,直接帶著自己的蠻族軍隊殺奔長安。

安史之亂的影響

安史之亂最後以李唐和叛軍妥協而結束,也終結了李唐王室“定於一尊”的慾念。之後的唐國很大程度上是封建制度,很多藩鎮只能分封藩鎮自己確定的繼承人,而不能指派,反正的財務和人事也基本獨立。

李唐皇帝試圖再次集權,多次打擊藩鎮。然而打擊的結果是出現了力量真空,於是來自底層的反賊四起,藩鎮力量衰落了李唐也就無力鎮壓黃巢之輩,直接導致了李唐的徹底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