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道德經》被有些人誤讀了,在當今該如何去讀懂老子?

葉丶唸


其實,《道德經》不是被“有些人”誤讀了,而是一直以來,都在被“絕大多數人”誤讀著,從古到今,一直如此。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就在《道德經》裡。老子早已對它的未來命運,有過相當準確的預判。現在我們就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01.

下士聞道,大笑之

《道德經》第41章這樣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聞道。這其中的上士中士下士,並不是軍銜,指的是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的人。上等根器的人如莊子和列子,聞道之後,立即勤而行之。而對於下等根器的人,他們對於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永遠抱持懷疑,也永遠止於懷疑。他們從來不會主動去求證和親自去求解,因為在他們眼裡,柴米油鹽就是一切,生老病死才是焦點。



02.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道德經》第47章這樣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句話其實已經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如何去讀性老子,如何去理解《道德經》,那就是:老子講的,首先是一種心法,需要先從內證悟,然後才可以應用於世,出入無礙。可是我們卻一上來,就把它當成了謀略術,作為自己出人頭地,攻城掠地的理論基礎,完全違背了“不行”“不見”和“不為”的前提,自然離聖人之道越來越遠。



03.

易知易行,莫知莫行

《道德經》第70章這樣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這是老子對《道德經》被誤讀最準確的預判,也是對《道德經》為何被誤讀最明白的解釋:我們都是在用自己以有的知識體系,去理解它。很不幸的是,《道德經》闡述的道理,實在過於宏大,宏大到我們必須先放下我們所知的一切現有知識,才可以入門。而我們最難做到的,不就是放下嗎?

這也正是《道德經》中的“致虛極,守靜篤”,每個人都可以把它寫成橫幅,掛在書房,但卻沒有人能真正懂它的原因,我們手裡攥太多東西,就是一粒沙,也已拿不起。


我是悅哥,我的夢想是“3+1”:讀懂《論語》+《金剛經》+《道德經》這3本書,成為1個像張慶祥講師那樣的開悟者和傳統文化傳播者。歡迎【關注】,一起成長。



被催更的牧羊悅


我讀老子《道德經》81章,前前後後總共讀過不下100遍,但不是每一次讀都有新鮮的感受,也不是讀了那麼多遍,就對老子的思想洞悉於心了,相反,老子精深精妙的思想,讓我們讀再多遍也無法徹底通透,這是一個讓人沮喪的結果,但這恰恰又是老子的魅力所在。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文章不長,字數不多,如今一篇散文就可遠超它的字數,但歷代以來,沒有哪個散文的思想有老子這麼博大精深。簡而言之,老子在這短短的五千字裡,詳細論述了老子的道和天道,天道即宇宙本體、萬物本源以及運動規律。

而同時,老子又用這種天道來指引人道,指引人道中,又包括指導治國、理政、修身,既直面社會,敬畏自然,又上達宇宙,下體人心,涉及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博大而精深,是老子思想最顯著的特點。

然而,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人人眼裡也有一千個老子。老子的思想,在每一個人的頭腦中反映出來的不一定相同,理解到的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有了許多誤讀。

比如,有人讀了老子以後,認為老子是出世哲學,而非入世的。這是極大的誤解。比如,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這是因為人們被私慾折騰得焦頭爛額,老子因此奉勸人們不過分爭功名,不過於求私慾,要順應天道,順從自然,自然而然,但並不是要人告別俗世,脫離世俗。

又比如,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說的是上善之人的人格如水一樣,利於萬物而不爭,但老子並沒有說不要名,不要利,只是不去爭名,不去爭利。

又比如,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認為老子主張做隱士。其實,老子並不是主張人成功後,全身而退,必須脫離紅塵,遁於世外,歸隱於山林,做一個化外隱士,並非如此。老子的主張是,功成之後,劍收鋒芒,不要專橫跋扈。

又比如,有人以為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主張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以為老子反對國家治理,國不管民,民不管國,消極出世。事實也非如此,相反,老子非常熱衷於教育君主如何治國,如何練兵。老子雖然也反對以兵強國,視 “兵”為“不祥之器”,討厭“樂殺人”者,基本立場來說是反戰的,但是如若非使用武力不可,老子還是主張堅決地使用武力,並主張以退為進,以柔克剛,這當然是積極的入世態度。

而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也並非人們真的從生到死,各不往來,老子主張的是,人與人的交往順其自然。同時,“小國寡民”也是老子在對戰爭連年、生靈塗炭的現實背景下,幻想出來的世外桃園美景,這與其說是主張,毋寧說是對現實不滿的憤懣。而這,自然也是入世的。

可以說,老子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所以,老子看似是出世的,實際是入世的。


帝國的臉譜


不要拿這種大話題忽悠民眾,千古以來無數人讀過道德經,難道都誤讀了嗎?

不要以為道德經裡邊有什麼玄奧莫測的天機,其實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在某種程度上它比儒學還要陳腐。因為它鼓吹無為,這就是教人不爭不鬥,不要有進取心。

其實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奮鬥史,毛主席說"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道德經對社會最大的教益,就是讓人們做事不可任性胡為,尊從自然規律,打造一個和諧社會。





泰山9981258


能夠全部讀懂老子《道德經》的人已經不能算是普通意義上的"人"了,稱的上是"真人"了,所以基本上沒有人可以真正全部讀懂道德經。在沒有老子本人正宗註解基礎上來參照,嚴格來講也就談不上所謂的誤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道德經》包羅萬象,涵蓋整個宇宙的自然法則,其智慧太深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同道讀下來覺得老子的道家思想,相比儒家等學派來說相對比較包容,就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恰恰相反,道家一點都不包容,反而比儒家更冷更傷人,比如道家直接把人以天倫為善惡判準,分成了真人和偽人,儒家看待不仁不義的人,只會說他禽獸不如,是個小人,雖然是小人,但好歹承認是個人,只是質量差了點而已,但是道家則直接宣佈悖逆天倫者根本就不是人。所以說理解的角度不同,考慮的問題也不一樣,總的來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些都是比較具體的原則。當然,每個人讀道德經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收益,能掌握一些心德,關鍵看自己怎樣去理解了。在此總結聲明:每個人讀《道德經》掌握的結論只能僅限代表個人觀點,代表不了全部。一句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九九歸真999999999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圍繞這一概念,老子提出了對立統一、自然無為、居柔處卑等重要觀點,包含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01 對立統一、物極必反的規律

《道德經》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發展到極點,這些性質一定會向它們的反面轉化。比如,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再比如,《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下,福能變成禍,禍能變成福。“塞翁失馬”的故事,我們都非常熟悉,這正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典型例證。

02 順乎自然、清靜無為的規律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麼是“自然”呢?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輪迴,週而復始,循環往復,這就是自然,這一自然規律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

天道自然,絲毫不摻雜任何的人為因素,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水到渠成,這也就是“無為”。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說:“無為而無不為”。拔苗助長的故事我們都熟悉,故事中那位“宋人”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是違背了大自然“無為”的規律,最終一事無成。

03 致虛守靜、居柔處卑的規律

《道德經》第九章指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現實生活中,大功告成之後,就要學會致虛守靜,謙卑低調,急流勇退,否則的話,就會招致無妄之災。因為大道如水,滋潤萬物,但卻趨下處卑、毫不張揚,更不會居功自傲。

所以說,真正智慧高明的人,都是居柔處卑、知進知退的。


紫天雲


看了這些大神的回答我也來湊個趣

照例審題

《道德經》被有些人誤讀了,在當今該如何去讀懂老子?

《道德經》的版本眾多,每人對於這部著作的理解和表達方式都有所不同,以崑崙仙版和現行版來舉例

總 章
昆倉仙本:
道可恆道,非常恆道;
名可恆名,非常恆名。
德可恆德,非常恆德;
衡可恆衡,非常恆衡。
無名而名,天地之始;

有名而名,萬物之母。
無衡而衡,尊德之初
有衡而衡,萬道之父。

在《道德經》崑崙仙本里,是有總章的,而當今現行版沒有總章。先看仙版總章,六十四個字暗合先天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個字裡包含了整個《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平衡

仙本第一章:

無慾觀妙,有欲觀微;

微妙同出,異名同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衡之又衡,萬靈之緣。

奧奧為玄,玄玄為道;

道道為德,德德為衡。

精精為徼,徼徼為微,

微微為妙,妙妙為靈。

原本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仙本簡化了原本的一些內容,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人和壞人是相對的,壞的不純粹,好的不完整,不好不壞,但是,對於至善的聖人,要求就必須是好,去醜留美,發揮偉光正,弘揚真善美。

整部經書都在辯證,天地之道是利民卻不善民,聖人之道是做事卻不爭論。怎麼平衡道德之間的關係,是整部經書的核心思想。用例子去證明平衡就是道的本源。

至於怎麼理解,端看你用什麼角度看它,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就能收穫什麼樣的反饋。愉悅的心情,收穫快樂,苦悶的心情,收穫悲傷,實話實說,窮其一生,我都未必真的能讀懂《道德經》但是,讀完之後能從中悟到一些哲理,這就是書帶給人的最大收穫,你覺得呢?


道門守衛者


老子是道家鼻祖,道家祖述黃老。凡講道者無出於老子之外,老子五千言道德經,所講都是大道之本體,道創生了宇宙天地,道給萬物以生機,這個生機就存在虛空中,是道化生的一,一也就是先天一氣,也就是德。史記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矣!見周之衰,乃遂去,至函谷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關令尹喜少時好修道,修養深厚,一晚登樓觀臺,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至,心想莫非老子將至,於是打掃道路,焚香迎老子,執第子之禮,請老子寫道德經五千言。

可知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弟子修道之用。偏離了修道,偏離了養生,就是偏離了老子道德經本意。

老子認為治國與治身同理,講治國隱含治身之訣,講治身隱含治國之策。

當今世面上解道德經的不計其數,魚目混雜,把道德經註釋的五花八門。叫懂道德修煉的人看了,真是心灰意冷。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就說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大道奧妙的人,很少公開說道,不懂得大道奧妙的人,對道一無所知的人,而大談其道,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經第七十一章,講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這裡是老子講的話,對現代人是多麼重要。這段話是說:真正知道大道奧妙的人,卻言不知,乃上德之人,不懂大道奧妙的人,總覺得自己很懂,不懂裝懂,這是一種病態。聖人正因為厭惡這種不懂裝懂的毛病,所以他就不會犯這種毛病,因為聖人厭惡不懂裝懂,所以聖人沒有這種毛病。

能夠病病者為聖人,不能病病者是俗人。現代人不懂道德經的大量註釋道德經,在公開課上大講道德經,大部分人背離了老子的本意。不以悲哉!


逍遙谷逍遙


道德經是兩千多年前的著作,由於原版早已遺失,現在讀的版本不知道是從何而來。有人說是從尹喜的弟子,但沒有考證,很難確定其出處。即使是漢墓中發掘出來的版本,仍不知是否完全正確。同時,以現在的思維去理解古文,也會造成許多偏差,所以,極容易誤讀。

另外,道德經這本著作,字數精煉,但包含萬物。從文字和內容上來推測,並不是給常人或者說一般人去讀的,而且給當時的聖人,君王,君子去讀的。這裡不是要講階級鬥爭,而是說讀這本書需要很好的基礎。而當時平常百姓沒有這樣的基礎。一方面是識字及文化素養,一方面是道德品格要求,還有百姓需要終日勞作求得溫飽,缺乏時間,精力和安靜的心,另外,有一些治國之策,也不是平民百姓需要去理解的。

雖然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掃除了文盲。如果有時間,感興趣,可以一讀。根據許多人的描述,往往先聽聞道德經奇妙,如仙書神卷,但拿到手了,因不知所云,讀之無味,就束之高閣。有的人有一顆堅持的心,想要完全理解,到處蒐集資料,翻譯,尋求專家提問。但發現,每個專家都有不同的解釋,並且,他們的解釋似乎都正確,也不正確。所以,悵然若失,迷茫得不以復加。

我建議,也不要灰心,先提高個人相應的素養,先成君子,達到孔子說的知天命的狀態,再去讀,定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離火天臨


讀《道德經》的確比較難讀懂,難懂的原因,一、在於我們用功利主義心態在讀,總想著學以致用。二、解釋《道德經》的著作太多,而且解釋的都不同,這樣搞亂了我們的思維。三、對古漢語文字研究不深,領會不夠,古漢語是一字一意,我們總拿現代詞彙在套用古語。



要想真正讀懂《道德經》,必須放空心態,把自身處於一個幽靜、空靈的環境中不可,如果你一邊讀《道德經》,一邊有人找你談生意、談升職、去旅遊,甚至打麻將,你再怎麼讀也理解不了,因為這裡面有許多內容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而往往與現實的態度是背道而馳的。

在這我也給予不了過多的解釋,因為我也不太懂,但我只想說,假如你真的調整好心態,準備好好讀懂《道德經》,那麼道德經三個字不要讀的太溜,因為這個道德和現在的道德意思是不一樣的,《道德經》的道德是由兩部分組成的,所謂道,即是自然,包括宇宙的運行規律和自然的運行法則,所謂德,是人在社會中應遵循的處事原則。

讀懂《道德經》,掌據好整體框架非常重要,全篇81章,37章是說明自然的,44章是說人在社會上的處事原則,它與《論語》以及後事所有書籍的不同點是,其它書籍只告訴你在社會上的生存法則,而《道德經》還告訴你原因,並用自然界的規律為你解釋。

如果你還年輕,那我勸你還是不要讀,儘管老子說的非常之正確,但與現今主流觀念是相背的,我們在社會上是要不斷奮進,而它讓你選擇無為,我們需要的是得,而它認為失更好,我們需要的是強,而它認為弱能勝強。如果你已步入老年,讀懂《道德經》對身心是有益處的,良田百頃也只吃一碗飯,房屋千間也只睡一張床,退休工資多一點少一點真的無所謂,反正也用不完,大家說是不是?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是的,以往的確把《道德經》誤讀了。

讀懂《道德經》,必須要弄清本書各章的標題密碼:應用數學乘法口訣及其代表的意思,不是人常說的那種破解《道德經》的意思的所謂的"密碼",而是標準答案的代數密碼:應用數學九九八十一乘法口訣。

目前徹底解密《道德經》密碼的標準答案版本就是劉樹成著,金城出版社出版的《解密紅樓夢真味道》,本書中有《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全新準確的直譯譯文,與《紅樓夢》九九八十一回一一對應的解釋,證明了《紅樓夢》是《道德經》的文學版。

例如:

《道德經》一章的標題密碼是:“一一得一。”“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數學、龍中代表意識、頭腦領導等。“一一得一"的意思是,意識決定意識,頭腦領導決定頭腦領導(一乘一)叫玄,靠不住;物質決定意識、“一”,身體決定頭腦,人民票決領導、歷史,這是一真理之門。《道德經》就是說這一真理之道的書。

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