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瀋陽GDP為什麼在東北城市排第四位?

星期八那天



瀋陽GDP為什麼在東北城市排第四位?

類似的問題回答多次,2018年2月,2017年全國城市GDP排名新鮮出爐,瀋陽在東北城市排第四位,也就是說在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裡排名末尾。

為什麼?原因表述過多次,已經幾近老調重彈。無外乎就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資源枯竭造成的併發症;經濟下滑造成的人才外流嚴重;民營企業後勁不足欠發達;市場經濟整合的不盡完美;政府對企業約束太多以及國有企業比重過高等等。

瀋陽是東北地區所有城市中工業企業比重及密度最大的城市。截至到2000年時的瀋陽工業統計數據,全市有工業企業6萬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00餘家,固定資產原值近千億元,資產總額近2000億元。如此巨大的企業數量,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瀋陽經濟形勢的嚴峻局面,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政策層面。當南方經濟特區的民營企業蓬勃發展的時候,瀋陽還揹負著沉重的國企包袱蹣跚前行。如果能享受到應有的政策紅利,瀋陽絕不會是現在的瀋陽,國家給予沿海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應該面向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類似瀋陽這樣的重工業城市傾斜了。


有些時候,數據是一方面,實際的經濟運行狀況又是一方面。譬如瀋陽雖說在東北副省級城市中數據墊底,但實際運行中的經濟狀況瀋陽百姓心中還是有數的。譬如瀋陽地鐵及快速路的里程數是高於其他三個城市的;瀋陽的大學及三甲醫院數量是高於其他三個城市的;瀋陽的人均居住面積、人均壽命的數據孰是孰非都是可以查到的;其他的諸如企業密度、汽車保有量等也都很方便搜索;瀋陽房地產市場的租售比基本合理,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在全國特大城市中也在合理範疇。

數據排在後面,問題肯定是嚴重地存在著,作為瀋陽人還是真心期盼自己所在的城市越來越好,努力前行。


靜靜的雲裳


2018年,瀋陽GDP6000億元左右,在東北三省所有城市中排名第四,次於大連、哈爾濱、長春三個城市,在全國排名大約第34位。

遼寧是東北地區經濟規模最大的省份,按理說省會瀋陽在東北的排名應該有所提升,不說超過大連吧,至少超過哈爾濱和長春那是必須的。

一直以來瀋陽是我國的重要工業城市,那你不覺得大量的國家重點項目,有飛機、汽車、化工、電氣、製藥等眾多行業。

在計劃經濟時代,瀋陽在全國可是響噹噹的城市。1978年瀋陽市GDP43.6億元,排名東北第1,全國第5位,高於廣州、武漢、成都、蘇州等城市。
(飛機制造是瀋陽的一張響亮名片)

改革開放後整個東北板塊出現了明顯的衰落,其中遼寧省是衰落最快的一個地區。1978年遼寧省GDP排名全國第三,到2017年下滑到全國第十四。作為省會城市,瀋陽當然也面臨實力下滑的問題。

東北地區城市中第一個超過瀋陽的就是大連。大連被劃為全國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賦予了大量的優惠政策,而瀋陽雖然是副省級城市,卻享受不了這樣的優惠政策。同時,大連是個沿海城市,是東北亞地區的重要海運樞紐,而瀋陽只是一個內陸城市,地理優勢不如大連。2017年,大連GDP達到7363億元,是瀋陽的1.26倍。

東北另外一個省會城市長春,也是這個地區的重要工業基地,被譽為汽車城。由於有第一汽車集團這個龐大的企業,GDP一直落後於瀋陽的長春,最近幾年反超了什麼排名東北第三。
(華晨汽車是瀋陽當地的一家小企業,與寶馬合資成立了華晨寶馬)

瀋陽手上有很多好牌,但卻沒有打好。其中有一點,個人認為是導致瀋陽地位下降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固守國有企業,民營經濟沒有發展起來,一直一條腿走路。改革開放以來那些快速崛起的沿海城市,以及向武漢、鄭州、成都這些內陸省會城市,崛起的重要原因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這些地方民營經濟產出佔了當地的70%左右甚至更高,瀋陽只有50%。


財經知識局


誰說瀋陽排第四?事先說明我不是瓦房店人不是新民人,我只看市內區,因為瓦房店的GDP跟大連中山區沒關係,同理新民市的GDP跟瀋陽和平區也沒關係,另外外地人到大連瀋陽哈爾濱也只看市內,所以只看只比事內區是最科學的。東北四市的GDP排名對比:只對比市內區,郊縣區我們也看不到所以不在此列。瀋陽:和平區,瀋河區,鐵西區,大東區,皇姑區,渾南新區人口430萬GDP4600億(人均10.7)。大連:中山區,西崗區,沙河口區,甘井子區人口265萬GDP2700億(人均10.2)。哈爾濱市:南崗區,道里區,香坊區,道外區,松北區等,GDP3100億人口340萬(人均9.1)長春:南關區,寬城區,朝陽區,二道區,綠園區,新區,汽開區,經開區GDP3600億人口440萬(人均8.2)。這個數據直接反饋的就是幾個市的經濟狀況,跟傳統排名不一樣,另外如再加上物價因素看就更明顯了。


2557168756


瀋陽匯聚資金1.85萬億,顯著超過大連的1.46萬億,和長春、哈爾濱的1.16萬億。如果看GDP,瀋陽是四個城市裡最少的,可見GDP水分之大。在東北三省投資,首選瀋陽,其次大連,其次長春,哈爾濱第四。


用戶7078377875286


瀋陽確實是排名靠後了,為什麼瀋陽排名不好呢,瀋陽很多地方不如其他三個城市嗎?並不是這樣的,瀋陽很多地方還做的不錯,只是沒有均衡發展。



瀋陽201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6292.4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7.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8.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75766元,比上年增長5.3%。


長春201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7175.7 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 4.2% ∶第二產業 增加值比重48.9 %∶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46.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 95663 元 ,比上年增長 7.4% 。


大連201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7668.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9644元,比上年增長6.4%。


哈爾濱也比瀋陽多,沒搜到具體數字,找到1個表格,工業不行,旅遊也不想,瀋陽不少大型製造業沒有達成預計目標,還有很多軍企還沒有計算進來。據悉瀋陽旅遊行業一直沒有做出來什麼,按理說一宮兩陵比長春哈爾濱好太多了,今年要建設皇城5A景區,不知道效果如何。


以前瀋陽GDP難看得不想看,很多人都說不買房子了,但房子依然在刷刷的賣,現在房價已經突破2萬大關了,所以瀋陽還是非常有發展的城市。將來指不定快速能超過他們呢。


遼瀋美食


根據已披露的數據,這一排名在2018年度過後,並沒有發生改變。當然,這也許並不重要。

從國家對東北的政策層面上看,東北又一次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像題中所述的東北重要城市中,遼寧的大連、瀋陽,吉林長春,黑龍江哈爾濱,在發展經濟上都會面臨破局。

東北的這些城市都是原來的老工業基地,重工業、國有企業是其重要特色。除此之外,東北還是中國的重要糧倉。2018年31個省市的GDP業已基本披露,東北遼寧、黑龍江、吉林三省中,遼寧排在第14位,黑龍江與吉林都排在20名之後。從整體實力來講,東北的競爭力確實不夠強。

瀋陽與大連同為遼寧省的重要城市,大連近年一直走在瀋陽前頭,沿海港口與旅遊發展功不可沒,況且大連原本重工業氛圍就偏淡。無論從擴大內需、增加出口及引進外資上,沿海城市都有優勢,這一點應當沒什麼爭議。正因為此,大連的發展領先於瀋陽也是有先決優勢的。瀋陽是內陸城市,這一點跟大連有很大的不同。

必然明瞭的是,瀋陽在建國之後曾經一直是國內的第四大城市,地大人多是其特點。雖然重工業基礎雄厚,但是重工業產能過剩在其後顯現出來。重工業產能過剩,且產業轉型升級會難於輕工業,這是基本現實,也是東北各省共同面對的難題。

現在東北各主要城市都提出改善營商環境,首先體現出對資本與資金的渴求,也就是對發展民營經濟及引進外資上構築軟環境優勢,加速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東北的經濟才會抑制衰退、加速復甦;其次,也是對人才形成吸力,人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東北經濟遇到發展之坎,一是高新產業起步的較晚,二是人才不是流進而是外流嚴重。而現在,以瀋陽為例,不僅是機制上在創新,而是工業園區的建設也是形成規模,與此同時,營口港的逐漸成熟也使得瀋陽工業有了向海的物流依託。

簡而言之,資本與人才不外流,而且會流入,那麼東北主要城市的發展還會有更多的加速。

瀋陽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歷史之城,1.2萬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積,約830萬的常住人口,而且城鎮化率高達80.55%,所以它仍然是最有希望發展起來的中國特大城市。


波士財經


瀋陽排位第四 主要是黑吉兩省 省會獨大 而遼寧是雙核定位


手機用戶55538132504


我為什麼對GTP有點煩!或者說是排斥!有時候它反應的不是一個城市的的真實情況!


瀋陽大帥府


應為地理位置優越,國家一定會扶植瀋陽,指望著瀋陽帶動東北呢!但是東北經濟很大一部分都是農業與軍產重工,軍產都不會算在明面上,所以也就那麼樣了!


西餐劉顯琨


東北四市到底誰是老大,看看數據,有的城市作假明顯,瀋陽還是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