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蘭州市優秀科技工作者風采錄

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發出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召。“科技三會”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樹立了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根據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強烈要求,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批准將每年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今年5月30日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後,新時代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在全市科研機構、企業、學校、醫院等積極推薦的基礎上,經研究決定對22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先進事蹟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報道(排名不分先後),激勵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的堅定政治信仰,學習他們許黨許國、引領發展的強烈責任擔當,學習他們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熾熱事業情懷,學習他們創新爭先、勇攀高峰的拼搏進取風貌,學習他們紮根基層,艱苦創業的無私奉獻精神,積極投身到我市經濟建設發展的主戰場,為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馬義成

男,1960年出生,甘肅榆中人,榆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自1983年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35年,在工作中嚴以律己,工作積極,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感,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紮實的工作作風,在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深受農業戰線廣大職工和農民群眾的好評。2009年獲高級農藝師任職資格。2007年入選蘭州市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榆中縣領軍人才。2015年被省農牧廳授予“全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先進個人”稱號,2013年被市農委授予“蘭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監管先進個人”,2005年和2012年被省農牧廳授予“全省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年被縣農牧局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被省植保植檢站授予“全省植保植檢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2008年榮獲蘭州市科協“蘭州市農村科普工作先進個人”。多年來獲得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項;甘肅省農牧漁業豐收獎6項;獲得蘭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

為了讓農戶們增收,從土地中獲得更多的回報,馬義成帶領團隊經過多年努力完成的《榆中縣高寒冷涼地區優質蔬菜生產技術試驗示範項目》2008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從根本上解決了半乾旱區在無水灌溉條件下而不能種植經濟作物的問題,為我縣南部高寒冷涼地區農民增收、加快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通過項目的實施,榆中縣南部高寒冷涼地區自然環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改變了南山二陰地區不能種植蔬菜的歷史,調整了農業種植結構,畝收入由種植糧食作物200元左右提高到現在的5000至8000元,大幅度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是榆中縣南部高寒二陰地區貧困面貌得到了徹底改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馬義成針對榆中縣南山二陰地區梯條田、緩坡地面積大,大面積發展蔬菜生產無水源問題,主持完成了《冷涼旱作區蔬菜全膜雙壟三溝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經多年的努力試驗研究成功了適宜在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半乾旱地區推廣的旱作蔬菜全膜雙壟三溝栽培技術。該項技術為缺少灌水條件的高寒冷涼地區發展優質蔬菜提供了依據,蔬菜種植面積在該區域進一步擴大,具有技術上的創新和突破。2017年在榆中縣南山二陰地區推廣種植面積達5.6萬畝,平均畝產3500至4000千克,畝收入5000至8000元,經濟效益顯著。

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俞樹國

男,1973年出生,皋蘭縣人民醫院副院長。1999年俞樹國從甘肅中醫學院畢業起就一直在皋蘭縣人民醫院骨科工作,多次被皋蘭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衛生工作者”稱號,2015年獲“全省醫德醫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他研讀歷代名家論著,勤奮刻苦,博採眾長,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尤其在四肢骨折、脊柱骨折、肋骨骨折、急性軟組織損傷、慢性腰腿痛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救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2014年俞樹國主持蘭州市科技局科研項目“兒童肱骨髁上Ⅲ型骨折的臨床療效研究”。據介紹,在臨床工作中,他尤其重視“筋骨並重”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在手術治療四肢骨折時,採用小切口、少剝離的手術理念,堅持“動靜結合”原則,指導患者術後早期進行功能鍛鍊,提出快速康復的理念。2015年度俞樹國被評為全省醫德醫風先進個人稱號,多次被評為皋蘭縣衛生工作先進個人,共青團蘭州市委評為青年崗位能手。2016年赴臺灣彰化基督教醫學中心研習,為期一月。多次組織或主持院內中西醫講座,在科室內帶教兩名住院醫師韓弟龍、鄒玉鑫,研讀歷代名家論著,勤奮刻苦,博採眾長,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他在四肢骨折、脊柱骨折、肋骨骨折、急性軟組織損傷、慢性腰腿痛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救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率先開展手外傷骨外露缺損的皮瓣治療手術;開展高齡股骨頸骨折人工關節置換術;四肢骨折閉合復位微創治療手術;注射療法治療骨關節疼痛等新技術新業務,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周峰

1976年出生,山東菏澤人,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副所長、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化學會會員、理事,甘肅省化學會秘書長,中國化學會青年工作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副理事長、潤滑材料與摩擦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軟物質界面與材料、海洋防汙、減阻降噪、生物潤滑、邊界潤滑的研究。2014年獲得甘肅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2016年,第十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6年,首屆“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2016年,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訪問學者;2017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7年,中科院第十二屆傑出青年。

周峰致力於利用化學知識解決表界面科學以及摩擦學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發展適合工程應用的化學材料。研究工作以仿生為設計理念,以實際應用需求為嚮導,從自然界特殊功能表界面尋找靈感,從材料表面界面化學組分和微觀結構兩方面進行材料設計、構築,研究表界面行為規律,在認識自然和材料表面仿生製備過程中凝練基本科學問題,由此發展滿足工程需求的材料與技術。在材料的表界面、潤溼與潤滑、減阻降噪、海洋防汙等方面做出了有國際影響的創新工作。

他在工程材料表面結構和化學改性方面做出了系統創新性的研究,發展了多種表面化學結構改性和表面接枝聚合物刷化學改性方法,解決了表面引發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需要惰性氣氛保護、可控性差、單體難於回收利用的難題,產生了較大的國際影響。在工程材料的表面潤溼及其調控方面做出國際引領性工作,提出工程材料表面構築特殊潤溼性的概念,建立了系列工程表面特殊微納米結構和表面修飾的方法,提出特殊潤溼性塗層構築的原理,發展了系列特殊潤溼性材料。

同時,他首次提出“潤”與“滑”的關係研究,豐富了潤滑材料學科的內涵。流體潤滑區域不“潤”更“滑”:邊界潤滑區域“潤”不一定“滑”,但“滑”需要“潤”。進而在界面摩擦調控方面做出了國際創新性的研究,提出了利用酸鹼度、電解質、溫度、光、熱等多種因素實現界面摩擦調控的原理方法,多次受邀做大會主旨報告。

周峰利用表面化學結構和組分協同作用,發展了仿生海洋防汙塗料、減阻防腐防汙塗料、疏水疏油功能塗料,與中國中車、華為、中廣核、山東蔚陽集團等十餘家企業建立合作關係,進行減阻、海洋防汙、防腐、防結冰等材料推廣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通過這些成果周峰在各類國際級專業期刊和讀物發表論文300多篇,共被引用10000多次,多次被髮表期刊選為熱點文章。受邀國際國內主題報告30多次。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或國防專利16件,部分專利成功實施轉化和推廣應用。

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左小安

男,1978年出生,甘肅張掖人,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沙漠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中科院青年聯合委員會委員,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站長。

2008年獲得生態學博士學位後,左小安扎根西部長期致力於我國北方風沙區的恢復生態學研究工作,是中科院的優秀青年骨幹人才。先後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重要方向性“青年人才類”和“青年創新促進會”等多個人才計劃項目的資助,在荒漠-草地的植被結構和功能與環境關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2013年,在美國從事了3年草地生態系統碳氮循環對全球變化響應研究後,學成歸國,在中科院“百人計劃”的支持下,開展了有關風沙區荒漠-草地植被和土壤生態過程及其對區域環境變化響應方面的研究,在乾旱、半乾旱風沙區荒漠-草地退化植被恢復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2016年,有關“半乾旱沙地植被與土壤關係”的研究獲得了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7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終期評估獲得了優秀。先後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等10項,發表了學術論文97篇,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收錄44篇,合作出版了3部專著,獲得了國家專利6項,登記軟件著作權1項,獲得了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榮獲“甘肅青年五四獎章”,培養了碩士、博士研究生10餘人。

面對我國乾旱區荒漠草原退化、保護和持續利用等的主要問題,在我國北方典型的乾旱荒漠草原區,先後建立了不同強度放牧、增減雨、極端乾旱、氮沉降和模擬全球變化對荒漠草原生態系統影響的多個長期觀測實驗場,搭建起了乾旱荒漠草原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響應的研究平臺,開展了乾旱區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對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響應及適應機制研究,並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和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進行了“中美草原生態系統對極端氣候事件響應”的聯網觀測。同時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支持下,進行了乾旱荒漠區退化草地修復及生態畜牧業技術研發與示範研究,為我國乾旱荒漠草原區荒漠化防治、退化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和持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持。

在中科院“百人計劃”項目和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組建了一支精幹、年輕有為、在國內學術界具有一定地位的荒漠-草地生態學研究隊伍。近年來,通過科研團隊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的北方荒漠、草地和沙地等典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變化的長期定位觀測和模擬控制實驗研究,已在乾旱與半乾旱風沙區生態恢復的生態學基礎理論、原理、方法和修復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中國北方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甘肅與內蒙地區的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管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團隊所開展的有關風沙區生態系統恢復的機理及其關鍵技術等研究,也先後獲得了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拯救乾旱區土地成功業績獎。

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張小奇

男,1964年出生,陝西西安人,中科院近物所研究員、蘭州科近泰基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2012年5月14日獲得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現有關鍵技術人才”獎項,2013年1月“大型勻場超導二極磁鐵”獲得2012年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1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8年1月“電磁鐵線圈的製造工藝”獲得甘肅省專利三等獎。

張小奇自1985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新產品研製工作,1996年1月開始,主要從事與加速器裝置相關的機械設計與研發製造工作。張小奇曾負責或參與國家大科學工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存儲環各種高精度電磁鐵、上海光源大科學裝置相關設備、德國重離子研究所國際反質子與離子研究裝置加速器項目中冷卻環超導磁鐵、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用質子加速器和直線加速器的相關設計與研製工作。此外,還負責了近物所多項重要科研設備的製造。10年前,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自主研發的蘭州重離子醫用裝置正在設計建造中,已有12年加速器相關機械設計與研製經驗的張小奇,承擔起了醫用裝置機械總體及配套設施任務。

近年來,承擔了武威和蘭州兩套重離子治療腫瘤專用裝置(簡稱“HIMM項目”)機械總體及配套設施系統工作。在項目研發階段,負責機械總體設計及配套設施系統匹配設計工作,與建築設計院進行總體佈局、工藝、冷卻水、通風、配電和空調等溝通規劃。在項目建設階段,負責土建施工實時核查,負責機械設備總體生產工藝制定和總體制造任務;作為機械設計製造第一負責人,完成了重離子治療腫瘤專用裝置項目迴旋加速器的研製。在項目安裝調試階段,負責總體安裝工藝制定、及現場安裝調試的組織實施等,目前武威醫用重離子治療腫瘤專用裝置(HIMMWW)已成功出束,完成檢測,達到設計指標;蘭州醫用重離子治療專用裝置(HIM-MLZ)現場安裝工作基本結束。作為蘭州科近泰基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法人,承擔著臨床試驗、註冊及上市後的主體責任,全面負責後續工作。

目前,武威重離子醫用裝置已成功出束,完成檢測,達到設計指標;蘭州醫用裝置現場安裝工作基本結束,同時蘭州新區300畝重離子製造基地將於年內開工。今後重離子治療腫瘤專用裝置大部分關鍵部件在蘭州市及周邊地區加工製造,該裝置的研發製造帶動一大批裝備製造企業同步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帶動了當地裝備製造業發展,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該裝置的產業化,為治療癌症提供了新方法、新技術,同時具有副作用小、治癒率高的特性,為患者帶來了福音,將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

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錢續

男,1963年出生,甘肅榆中人,榆中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書記、正高級工程師,參加工作30餘年來,他一直在基層從事畜牧水產技術研究推廣工作。

錢續自從1985年參加工作至今,30多年如一日,獲科研成果獎24個,獲表彰獎勵24次,發表研究論文93篇,主編出版專業書籍3本,兩次入選蘭州市拔尖人才,兩次入選蘭州市領軍人才。他領導的單位連續9年被縣農業局綜合目標考核評為一等獎,並先後榮獲全省畜牧科技推廣工作先進集體、全省漁業漁政工作先進單位、榆中縣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他是第一批全國水產學科科學傳播專家,甘肅省科技廳專家庫專家,甘肅省第一屆草業技術推廣系統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省水產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蘭州市農業系統中級職稱資格評審委員會專家。

近5年來,錢續完成了6項科研項目(其中4項是他主持的),其中:《生態養雞模式研究與示範推廣》解決了榆中縣發展生態散養雞過程中在品種選擇、育雛方式、疾病防控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還大大地提高了雞肉品質和產品價格,使生態養雞的優勢所在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體現;《蛋雞標準化養殖模式研究與示範》解決了傳統養雞生產中產蛋量低、飼料浪費大的問題,並提出了高產高效養殖的標準化模式,對推動蛋雞標準化養殖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飼用高粱引種試驗及示範推廣》將日本飼用高粱成功引進榆中縣並在我省部分地區進行了推廣種植,累計推廣面積接近8萬畝,鮮草川區畝產超過12噸,乾旱山區畝產4.38至6.84噸,不僅豐富了我省飼草的種植資源,而且對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節良性草食畜飼養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蔬菜產區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及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篩選出了尾菜葉與玉米芯混合的最佳比例及其青貯製作工藝,生產出了營養上可以和全株玉米青貯飼料相媲美的優質飼料,實現了蔬菜尾菜資源飼料化高效利用的新突破,為解決等草食畜養殖中飼草短缺的問題找到新途徑,也為解決高原夏菜尾菜的源頭汙染問題,實現農民增收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優質牧草新品種引進與推廣試驗》首次在榆中縣引進8個美國“WL”系列紫花苜蓿和3個禾本科牧草品種開展適應性試驗研究,通過產草量、越冬率及牧草營養成分測定分析,確定了最適宜於蘭州榆中種植的品種為WL363HQ和奧玉-5102,在山區旱地宜採用全覆膜種植,其鮮草產量可增加14.59%,乾草產量增加14.61%;組織完成了榆中縣第二次草原資源調查工作,查清了榆中縣的草原類型、面積、分佈、草原植物種類,在此基礎上主編出版了《榆中縣草原常見植物》一書,為榆中縣草原生態建設、保護、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撰寫講義、製作教學幻燈片、編印科技培訓明白紙60餘種20萬餘份,每年組織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養殖農戶1萬人次以上。

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王忠福

男,1969年出生,甘肅武威人,蘭州六十一中科技教師,從事研究性學習課程十餘年,輔導的學生數次獲得省市、國家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2012年曾獲“甘肅省優秀創新教育先進個人”、“省級優秀輔導教師”。2013年獲“第八屆全國宋慶齡基金會少年兒童發明獎優秀園丁”等榮譽;2017年5月,組織開展了“科技點燃夢想,創新助力創文”——西固區2017年科技活動周、西固區首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學試真”特色科普巡展活動啟幕活動。2017年10月,組織承辦了首屆西固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填補了西固區科協在這一工作領域的空白。

2002年,新課改開始,要求各個高中開設一門新課程可以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蘭州六十一中在第一時間響應了號召,成為全市最早一批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中學。但是由於首次開設課程,師資力量成了大問題,不少老師也是邊上課邊自己學習,於是,歷史專業畢業、已經當了10年曆史教師的王忠福“試水”教起了這門課。在邊學習邊教學生的過程中,王忠福對這門課的興趣越來越濃,也深深地感受到這門課給學生帶來的益處,於是他也越教越起勁。轉眼從他接受的第一天算起已經過了16年的時間,王忠福把這門課程變成了精品課程,還在整個西固區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中起到了帶動輻射作用。

“高中許多科目唯一的目標就是高考,這門課不同,它教會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評判的標準就是你的社會調查結論、論文或者破解問題的發明等,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考量和評價。”王忠福說,“如果學生能從我的課上感知快樂,得到發展,創造性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和展現,那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蘭州六十一中的科技創新教育在16年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這門課程已經在學校和王忠福的共同努力下,成果卓著。蘭化一中已蟬聯10屆蘭州市科技創新先進學校。校內46門校本課程均由王忠福“挑頭”開設,學生的興趣被最大化的激發出來。王忠福輔導的學生數次在國家和省創新賽上獲獎,而他本人也榮膺“全國宋慶齡基金會少年兒童發明獎優秀園丁”等榮譽。

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宋慶偉

男,1970年出生,江蘇徐州人,蘭州市畜牧獸醫研究所高級畜牧師。2006年度蘭州市優秀科技特派員,2008至2009年度全省畜牧科技推廣工作先進個人,2010年度蘭州市畜牧獸醫研究所先進工作者,2011年蘭州市優秀共產黨員。

宋慶偉自參加工作就承擔多項研究開發任務,取得多項研究成果和良好經濟、社會效益,1997年至2004年參加《肉羊生產綜合配套技術示範推廣》課題的研究、推廣和生產的各項技術工作,在此期間先後建立三個肉羊生產示範點,在各縣區對試驗成果進行了推廣,先後在永登縣、榆中縣、皋蘭縣、七里河區等地推廣凍精1000多粒,綿羊人工受精1250只。擔負主要的技術負責和具體實施了各項技術工作。課題取得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鑑定達到省內同類先進水平。

2004年至2005年宋慶偉帶隊與內蒙古家畜改良站技術人員合作於甘肅信和種羊場進行800例胚胎的規模化移植工作,取得國內領先受胎率水平。胚胎移植產業化生產開發走在省內前列。同時,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完成《澳洲優質肉羊胚胎移植及改良地方品種技術研究》研究工作。經省科技廳成果鑑定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05年3月至2007年5月參加甘肅省畜牧總站組織實施《蘭州地區優質獺兔引進、示範及高效生產技術研究》項目工作,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完成《蘭州地區獺兔養殖技術規程》制定,為蘭州地區養殖業又增添一項新的產業亮點。為農民增收探索出一條新的至富之路。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主持蘭州市科技局項目《優質土雞高效養殖配套技術研究推廣》,項目完成後,在蘭州地區首次進行土雞養殖相關技術研究,取得土雞規模養殖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土雞規模養殖標準化操作規程,產業化開發應用技術等一批配套應用技術研究成果。他主張走公司+科研機構+基地+農戶的土雞產業發展道路,項目推廣2.5萬隻優質土雞苗,最終帶動周邊農戶飼養規模達10萬隻以上。

2016年至今主持甘肅省農牧廳新品種引進項目《“精準扶貧”散養雞產業試點培育》,引進推廣大蘆花、美國鷓鴣、孔雀藍山雞等特色養殖品種3萬餘隻,為農村新型特色養殖產業培育和貧困戶“精準脫貧”做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