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華僑城“大手筆”投入鄉村旅遊,城市下沉意指戰略重心轉移?

華僑城“大手筆”投入鄉村旅遊,城市下沉意指戰略重心轉移?

華僑城旅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 巔峰怡廣產業基金總經理 吳彤

作為國內大型旅遊集團之一,專注於城市旅遊、以主題公園起家的華僑城集團,近年來提出“鄉村旅遊”新戰略——將圍繞自然文化類景區進行投資運營,計劃在國內打造100個5A景區。

這是否意味著主題公園的發展速度已趨於放緩,而主題公園+地產的商業模式也必將面臨轉型升級?對於鄉村旅遊,華僑城集團在投資和運營方面有怎樣的邏輯與思路?在將城市旅遊的運營模式向鄉村滲透的過程中,是否也遇有難度?

這是《TBO大咖說》第33期,主要回答以上問題。

本期講述者:吳彤

職位:華僑城旅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巔峰怡廣產業基金總經理

華僑城“大手筆”投入鄉村旅遊,城市下沉意指戰略重心轉移?

近些年,華僑城集團開始聚焦於自然山水、歷史人文類的景區資源,但這並非意味著重心的轉移——通過對相關景區的運營投資、整體打造與升級,最終形成一個旅遊網絡,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重點戰略方向,但主體定位依然是城市旅遊,這是華僑城最有優勢的部分。

聚焦鄉村旅遊:不是調頭,而是延伸

至於對鄉村旅遊的關注,我們認為作為央企,有社會責任和政治任務來做這個事情,當然集團企業自身也有做大的想法——相關景區的拓展,將對集團原有產業規模和產業鏈條進行延伸,形成新增與補充。

Q

TBO:華僑城以主題公園起家,多元化的佈局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題公園的發展已趨於飽和,且主題公園+地產的模式存在一定問題?

吳彤:整體來看,中國主題公園實現盈利的不超過10%,20%基本持平,70%處於虧損,很多是運營和投資產生脫節造成的。而華僑城的歡樂谷,儘管盈利性相對較強,但也不完全是盈利的狀態。

從歷史邏輯看,華僑城在一個區域內有一個歡樂谷,但其實後面有很多房地產。其產生的利潤會沉澱在主題公園上。而主題公園通過運營產生的現金流,可以滿足集團後期的盈利性和相關發展。

不過,未來房地產可能不會有強勁的增長,因此如何增加主題公園項目和產品運營的盈利性,可能是將重資產和旅遊相結合的企業,眼下所共同面臨的課題。

華僑城“大手筆”投入鄉村旅遊,城市下沉意指戰略重心轉移?

大家可以注意到,近些年,華僑城有比較大的舉措。比如我們在西安投了2380億,併購了西安的幾家公司(平臺公司、上市公司等)。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偏重城市概念,而且以文化類景區為主,跟華僑城原來的方向比較類似。

但云南有所不同。我們此前投了1500億,合併了幾個雲南省的平臺公司,並控股上市公司雲南旅遊,更多偏向自然型景區。儘管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將原有的、較高水平的城市運營模式向下滲透,依然存在一定難度。

如何下沉佈局?

華僑城目前關注鄉村旅遊,但坦率來講,鄉村旅遊還未成為華僑城現階段真正實操的主題,因為鄉村旅遊不是一個點,而我們希望通過某種方式,先布點,然後佈線,最後才是布面。

具體而言,我們希望將原有經驗和資源,向自然型景區滲透,因此會更多聚焦於有一定基礎的景區。從另一方面來看,集團投入比較偏向市場化,盈利與經營情況等等,也會是主要考慮的因素。

因此,對於山水資源豐富、有一定資產投入,以及資本回報的景區,華僑城是不惜重金投資、打造的。我們希望幾年內,通過併購或者合作運營、運營提升的形式(比如將4A景區提升到5A景區,或者有些景區本身就是5A景區),在國內打造100個5A景區,並形成華僑城自身的自然型景區節點。

Q

TBO:如何為景區運營?是否具備相應人才?

吳彤:模式上有輕有重,現階段會以輕資產模式為主。實際上,這取決於多方面因素,比如合作條件、景區本身的產品需求、景區是否有在空間上擴大、在時間上延長的訴求,如果有,投資量就會比較大。而投資回報,還是靠輕資產運營的模式。

我們可能會進行一些收併購,也有可能就是運營合作的方式,但比託管運營更為深入。其實,我們並沒有特別統一的標準,而是會根據不同資源屬性,提供相應的解決辦法。

華僑城的資源比較富集。華僑城在以往的旅遊產業運營中,積累了運營資源、人才資源,目前大概3萬多名從事旅遊運營的員工。

華僑城“大手筆”投入鄉村旅遊,城市下沉意指戰略重心轉移?

那麼,華僑城要如何藉助原有城市旅遊的經驗?我們認為,鄉村旅遊是一種城市生活邊地的概念,鄉村需要承載城市便捷和城市舒適生活的元素。為什麼這樣說?城市人到鄉村,他們的訴求是有轉移的——希望住在舒適的地方、享受便捷服務,但這並非是傳統鄉村本身的要素能夠匹配的。

比方說,當地人自發做民宿,可能並不清楚遊客想要什麼,最後就有可能被城市人做的民宿取代掉。而華僑城對於城市旅遊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整合能力,可以滲透、拓展到鄉村旅遊中。

鄉村旅遊要有核心引擎:人流+吸引物

華僑城會更多關注亟待提高的景區。在我們看來,鄉村旅遊需要引擎。當目的地有核心的旅遊吸引物,在人流方面具備一定基礎,發展鄉村旅遊就會有基礎。如果沒有這些,鄉村旅遊的發展靠高舉高打很難實現。它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核心企業,以及周邊企業共同打造。

無論是依靠重資產還是核心標的,首先要解決的是為目的地引流的問題。這是區域旅遊運營的前提。但現狀是,一個地方遊客量本身有限,無法調動更多產業跟整體旅遊進行有限的合作,即旅遊相關的產業在本區域內不容易形成有效的合力。

在人流問題解決後,接下來則是要帶動產品供給,形成與核心產品能夠配套的、同標準的產品供給體系。當遊客被吸引過來,發現目的地有很多產品,形成綜合性的感受和文化認知的時候,地方的旅遊發展才能在市場的橫向競爭中保持優勢。

但鄉村旅遊存在比較大的問題是,由於資源本體相差不多,很容易被其他鄉村取代。但如果遊客感知到的整體氛圍不同,它可能就不會過時。參看國外案例,比如北海道,其整體體系的形成並不是依賴於單一產品,而是雪、稻田等等諸多元素的集合,給遊客帶來的整體觀感。

所以,並不是說鄉村有了油菜花海,就變成了鄉村旅遊,因為它只是單一產品。國內的鄉村眾多,本身也不是稀缺資產。此外,不同民族、不同風情,為鄉村賦予了不同的特色,這意味著彼此處於橫向競爭的狀態。如果能形成綜合性的文化體系,傳遞有差異性的觀感體驗,或許不容易被超越。

華僑城“大手筆”投入鄉村旅遊,城市下沉意指戰略重心轉移?

我們認為,通過領導性的投資,讓社會性資本、小型資本,甚至在地資本全面加入到投資過程中,即通過核心資源帶動,形成全社會自發的,發展鄉村旅遊的氛圍,這種氛圍是相當重要的。

比方說大理,特別是洱海、雙廊一帶,原來就是鄉村。儘管此前沒有大企業或者核心景區突然出現,有的只是民宿、社會資源等等,但這種發展是不可阻擋的。在這種背景下,整個大理的旅遊氛圍得以形成。而現在,提起民宿度假,遊客可能還是會首先想到大理、麗江。這其中的核心,更多是原來那些小型企業、個體的自發行為,所導致的遊客印象的改變,以及對文化的感知。

該內容整理自3月21日-22日在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舉辦的2018全域旅遊年鄉村振興發展高峰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