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他们都不追风口,那如何在早期投资就识别出下一个“独角兽”?

当国内风险投资行业越来越蓬勃发展的时候,带来了不同的投资风气,比如投资独角兽。独角兽是真的独角兽还是“毒”角兽?如何在独角兽还在初期成长就一眼相中它?

技术、人才、团队、模式等,哪一个才是早期投资中最看重的?投资机构如何具备“火眼金睛”在早期投资中把优质初创企业培育成具备强竞争力的企业?投后上又如何助力企业成长?

他们都不追风口,那如何在早期投资就识别出下一个“独角兽”?

圆桌论坛

在“2018第二十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的趋势与策略分场上,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守仁、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百奥财富董事长&创始合伙人杨志、深圳市高新投人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丽丽、基石资本合伙人李小红围绕“初心之选 风口之上的价值投资”的主题展开讨论,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担任专场主席。(点击进入创客猫直播现场)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他们都不追风口,那如何在早期投资就识别出下一个“独角兽”?

王守仁

如何看待投资独角兽?

王守仁:

我想讲的就这几句话:不要跟风,有的是歪风、妖风、邪风,你以为风都是好风。我们这个创业投资行业就是从小去投资那些有可能将来成为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里面领投。

第二点,我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我们现在中国和美国差距很大的。这一次中兴通讯很清楚,所以我们要奋起直追,不要去吹牛皮。

管清友:

我现在也是一个创业者,做了一个知识付费平台,今年上半年我们写了一些东西《莫让独角兽成为毒角兽》。我们现在从官方到投资机构都在讲独角兽,都在讲风口,也讲独角兽基金和独角兽小镇。但独角兽小的时候谁发现它了?当我们都投独角兽的时候,且不说这种价值观如何,它的估值已经非常高了,这时候我们发CDR,发独角兽基金,这不是典型的高位接盘吗?所以我说不要让独角兽成为毒角兽,中国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都喜欢跟风,不但是扎堆跟风,而且我们干什么都能干成菜市场。所以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投资圈,到最后干的是菜市场的事,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甘剑平:

菜市场也是市场,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不管是菜市场还是资本市场,最终的就是市场。市场在于每一个人对价值对产品对技术对创业者的独立判断,所以菜市场就是看菜好不好,我们投资人也是寻找价廉物美的投资机构。

管清友:

为什么这么多投资机构扎堆投很多热门的项目?过去十年里头,很重要的变化是资本和项目之间出现了倒挂。2008年以前不是量化宽松的时代,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了量化宽松的时代,非常重要的结果就是资本过剩。这表现在创投圈里头,我们发现创投机构钱特别多,原来专业的人还在干创投,非专业的人转向干创投,大街小巷充斥着创投机构。但是创投机构是需要时间和专业磨炼的。但我们看到雨后春笋般这些年有很多创投机构出现,造成了一个具体的独角兽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它是独角兽的时候,投资机构扎堆去,就出现了资方和项目方不对等。现在是资方很难找项目,缺少了一种冷静的价值投资的基本状态。原来项目去找投资方,项目怎么样,我怎么和资方结合起来。现在的情况是,独角兽被切割成不同的分割,在微信圈里甩卖,很多机构不得不通过各种办法,只要能拿到份额,不去看项目的技术怎么样,团队怎么样等等,所以我觉得这确实是不正常的。

杨志:

因为我是科学家,大家都谈独角兽,我就从生物学角度谈谈。

独角兽在生物中是个弱势群体,已经不存在了。其实举个简单例子,柯达也是独角兽,它也不存在了,所以独角兽是个什么东西,大家见过犀牛吗?犀牛就是河马和牛的混合体,它又像河马,头上有个独角,犀牛也是快要灭绝的动物,独角兽比它死得还早,因为它又不像马,又不像牛,所以进化上它是个弱势群体。

刘丽丽:

我们早期做投资的时候,投下去的企业过两三年才会有其它机构进来,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一个非常微妙的局面。可能我们刚刚投,马上就有一些头部机构进来,其实在我们看来,估值明显偏离正常价值的。

第二点,发现我们还没打算下手的项目,已经被其它机构下手了,感觉整个VC赛道已经变得非常拥挤。

李小红:

今天主题是讲独角兽,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这次要回归的这些独角兽,为什么要回归?所以我也一直在想这个事,所以我就翻了一些公司的股东名册,其实大家可能很多人也知道,这些公司的大股东都是在海外,腾讯就不说了,一直在南非,阿里巴巴要么是日本,要么是美国,百度还好。这几个企业又是特别赚钱的,我那天就想,在我们中国人每一个人身上赚的钱,大头都被别人拿走了,我觉得这是有它历史的原因,但是感觉还是挺不舒服的。我们这么多人背着这么高的房价,为阿里巴巴、为腾讯、为百度贡献了那么多的收入和利润,因为他们的利润率都非常之高,远远比华为这些利润率要高很多很多,但是都给外国人赚去了,当然有它的历史原因。

他们都不追风口,那如何在早期投资就识别出下一个“独角兽”?

甘剑平

甘剑平:

我因为参与创业投资比较早,大家都知道,创业投资VC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是通过改革开放从海外引进来的。大家都知道,VC里面大家赚的钱叫做carry,carry从哪来?它要回到哥伦比亚年代,他们去找新大陆,要造船,船是很贵的,大家就把钱交给船员,去找丝绸和黄金,当船回来的时候,载满了货物的时候,有钱的人分钱,但是船员就把他可以得到的东西,carry拿走了,这就是VC的carry。这是舶来品,是我们向海外学习的先进的组织方法和分配机制。

李小红:

没错,所以我说历史成因导致的,但现在这个成因有根本性的改变。以前我们缺钱,也缺外汇;第二我们缺风险承担的能力和意识。我们很多钱,当时也不一定说投不起,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但是我们风险承受能力和意识不存在;第三,我们还要借助国外的投资机构给我们带来理念、意识、技术、管理,所以造成了我们很大一批很有名的企业在海外,这是历史成因。

但今天这几个因素,人才、资金、意识、风险,包括资本市场都已经搭建了这样一个可能本土成长的机会和土壤。所以这个事我们把独角兽抽象出来,但实际是会形成一个示范效应的。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关心独角兽,我们所有创投圈、资本圈和创业机构、创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就形成一股潮流,当然这个潮流可能会偏贵,代价偏高,但我们也有这样的土壤往这个方向培育。到底是拔苗助长还是高位接盘,还是从体制机制做起,这是要探讨的。

王守仁:

独角兽的同志对创业投资来说,就是投资的本质,叫价值投资。现在这份风,就是所谓独角兽的基金也好,实际上就在吹,我认为这个风气是很坏的。我们今天论坛的核心问题是创业投资的本质,价值投资。怎么样好好地投一些中小微企业,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怎么样去投,怎么样去发现他们的价值,怎么样去培育他们的价值。未来十年,在投资的当中,很可能投资一百个,有这么一两个、两三个,将来成为10亿、20亿美金,这是我们的使命。不是现在等着说大话,什么什么独角兽上市了,然后去套股票,股票市场去套。

另外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我们投资的价值怎么去发现,怎么实现,没法实现。我建议,证监会提要加快创业板的改革,就像纳斯达克。

如何选择优秀的早期企业,并把它培育成强竞争力的企业?

王守仁:

第一个,你要考察技术,技术源自创新。

第二个,这种技术的创新点在哪里。就像大家说柔宇,柔宇是柔性的材料,它没有用途就没有投资价值,它的投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产业链,这个非常重要。

还有就是商业价值,商业价值就看在中国有没有需求,需求大不大。

还有要看创始人。所以我同意他是技术专家,同时又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家,现在不是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家精神。

我觉得最佩服的就是当时日本的投资者软银投资马云,软银投了若干个这种互联网企业,电商他也非常清楚,他有长足的视野,原来3000万、4000万,后来马云要了2500万,所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投资人有很高的素质,第一,产业素质,第二丰富的经验,第三有深厚的情感去培育它。

他们都不追风口,那如何在早期投资就识别出下一个“独角兽”?

杨志

杨志:

其实这个事也没那么复杂,我在做投资决定的时候,比如早期项目,资料很少,你怎么判断它的价值。

我经常讲一个事,就是我们投资就像我们到北京古玩市场买古董,这里面有很多假的,但是也有真的。你能买到真的,说明你是专家。如果完全是随机的,我们投资者中有这样的,他完全不懂。但真正能够做价值投资的,是懂得这个领域的专家。还有在你找到价值以后,下面一步就是你还要有经验让这个企业长大,一个企业从小长到大,就跟一个小苗长起来一样,风吹雨打各种机会都有,真正的长到最后的参天大树不多。

咱们讲创业机会就是一百人当中一个成功,要上市的话,可能是万分之一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实际上作为投资人,我们能够在投资以后帮它怎么长大,不光光是给他钱。

回到生物医药投资价值上来讲,我们不太喜欢投资风口,因为我们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风起来的时候,就是风准备停下来的时候,你最好等风停了,猪都从天上掉下来了你再投比较合适。

刘丽丽:

我个人感觉,早期投资从以前到现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前做早期投资的时候,也是非常看重技术,对技术这一块我们看得非常重。但是我发现这几年之后,技术变化非常快,我们现在在做早期投资的时候,反而看重创业团队,对人这一点我们看得更多,比如我们会看一下它的创业初衷,这个团队出来做这个事情的初衷是什么;第二个我们也看一下团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他的能力圈在哪里;第三我们看重团队的学习能力,因为现在的市场变化非常快,对创业者来说,对整体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同时我自己也感觉到,我们做早期投资的话,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我们自己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我觉得这个对现在做早期投资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他们都不追风口,那如何在早期投资就识别出下一个“独角兽”?

李小红

李小红:

我们公司本身是一家主要以PE和并购为主的企业,但是我们也在前期投了一些企业,总结起来我觉得三个体会:

第一个,还是运气太好,运气好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就是刚好市面上这么多的商业计划书,你有幸拿到了这份计划书,你大概能了解这个行业,所以你就投了它,投了它,它就很顺利地发展起来,有些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第二个,我本人是做技术出身的,做过很久的通讯。我觉得在判断早期项目的时候,特别看重它背后的底层技术。意思就是它做了一个方案或者产品,中间没有黑盒子,所有的都是能打开的。这样的好处就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掌握在你们手上,一方面你能够在未来快速地迭代。如果一个流程上总要有一个黑盒子,永远打不开,这样的话,一方面是没有掌握,更主要的是在后面的演进过程中没有能力去快速跟别人产生竞争。所以我们非常看重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一定要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上。

第三个,我觉得创始人一定不要有太多钱,创始人最好以前没怎么挣过钱的人,他一定要保持一种对成功和金钱或者事业的饥渴。

甘剑平:

所以你不会投二次创业或三次创业的人?

李小红:

比较少,我们希望这些人胸怀大志,一贫如洗,这是我们最喜欢的。

王守仁:

投早期项目还有一块,我经过考察和自己投资,我深深感到有一点,实际上是投资者和创业家一个情感的融合过程。

首先第一个,你有什么眼光能看到它有企业家,为什么别人看不到?你没有这个体量,没有这样的阅历,就产生不了这个火花。就跟找对象一样,什么一见钟情,说不清道不明,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个,还有你的资源和它的成长要素能够融合结合在一起,你能把企业技术慢慢完善,你找资源。

第三,帮它做商业模式。

另外,能帮他们寻找团队。我们现在创投能做到这一点吗?不仅要投资,还要培育,我们和创业家是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价值,它主内,我主外。而且A轮B轮把它送上来,最后送到了资本市场,是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培养孩子一样。

甘剑平:

我稍微总结一下,从早期投资来讲,我觉得主要是几个方面:首先是市场规模。通常来讲,一个早期的公司必须能够为这个消费者也好或者企业也好,提供一个非常需要的有价值的服务,然后这个市场需求应该是非常大的。

我们中国这几年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这么快的蓬勃发展,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肯定是我们有13亿人口,而且我们的GDP在过去30年中以非常快的速度,10%也好,6%也好,这都是世界上最快增速的一个经济体,在飞速的增长。我们的企业老百姓越来越有钱了,我想这是我们这个风险投资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在中国拥有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

第二个,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七八年中,另外一个原因风险投资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有很多新的技术出来。比如说在座的所有人都用的智能手机,苹果在2008年推出第一款手机,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围绕着智能手机,有越来越多的应用,然后智能手机也同时需要很多新的技术,不管是芯片也好,LED、OLED的屏幕也好,这些都是从产品和技术都非常创新的。

第三是需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我刚刚不太赞同李总说的,当然好的团队通常都会把一个企业做得非常好,有的可能是没有经验的,或者是非常饥饿的。但是同时也有很多,比如说像雷军,像周鸿祎等等,这些多次创业、二次创业、三次创业,这些企业家首先他们做企业创业不为了钱,是为了一个梦想,或者说是为了一个还没有完成的梦想,他们具备非常强的企业家精神。同时又有好的管理能力,又在行业里具备非常多的人脉关系。所以这些二次、三次创业的企业家通常在早期投资成功的概率会比一个大学没有毕业或者刚刚毕业的小朋友概率要高得多得多。

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大学生创业其实不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中国的竞争环境实在是非常非常恶劣。刚刚也说到,只要有一个新的风口,大家一拥而上,都会去做类似的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政府非常强的干预。所以我建议大学生应该还是先去找一个好的企业,不管是创业企业还是世界五百强,还是中国的阿里腾讯这样的领军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学习一下积累一些经验和人脉,然后再去创业。而且创业是需要有一个梦想的,需要有一个非常坚强的心。

怎么样去为被投资企业提供这些增值服务?

他们都不追风口,那如何在早期投资就识别出下一个“独角兽”?

管清友

管清友:

刚才甘总提到的几个问题,其实大家都有共识的:赛道、团队、潜力、气场、运气,涉及到很多要素。

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深入了,就是创投机构如何和我们投资的项目共同成长。这个我觉得也是特别重要的,就像刚才王老师说的,创投企业跟被投资企业有气场,就像谈恋爱一样,说不清楚。第二个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它到了天使阶段要扩大规模,是扩大团队还是扩大销售网络,这是非常现实的。技术驱动的公司要大量投入到研发领域,团队非常贵,可能前两三年是净投入的,这也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

生物医药技术,包括一些新的科技企业,它前期的投入非常高,而且不确定性非常高,相互的互信非常重要。到BC轮的时候,架构和商业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了,那时候和创投机构的关系就非常清楚了,无非涉及到下一步扩大规模也好,增加投入也好。

所以我们自己也做一些投资,投资方和被投方我觉得是相互生长,相互成就的过程。我们看到,其实比较成功的最后跑出来的企业,无论在境外上市还是A股上市,都是和投资方的关系比较融洽,相互扶持,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过程。

王守仁:

给大家念个东西,外国人讲区块链在哪里,在外国科技人的头脑里,在中国人的微信里。

高成长的新经济公司有几条:第一,公司成功孕育了核心业务、新的技术、创新理念;第二,研发为公司贡献的;第三公司成功应用有了一些专业的特点、知识产权;最后形成有形资产。

这是香港的,我们证监会如果按照这个来搞,大量投资的小微企业都可以通过A轮B轮C轮,就可以到资本市场了,这一点很重要。

管清友:

我们的创业板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现在应该加快速度,我们太迟缓了,以至于影响了新经济整个群体的发展。现在香港联交所在交易制度改革非常迅速,而我们行动非常迟缓。这个迟缓就导致现在香港的投行活多得接不过来,内地的投行没事可干。再加上IPO政策忽然紧忽然松,所以整个资本市场改革,包括退市制度,包括交易制度,发行制度,需要加快,这还不是一句空话。

杨志:

生物医药是最近这些年来一枝独秀的奇葩。目前为止,大家看到,将来会是一个经济支柱。所以为什么投资生物医药,其实很简单,你看看我们隔壁的小邻居日本,它是世界上现在目前为止第三大市场,比欧洲还多一点,就那么一个小国,花这么多的钱在医药里,为什么?有一个说法,因为它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需要关注健康,在上面花的钱就多,你看美国日本在这方面花的钱多,中国肯定也走这条路。

我们投资以后如何帮助这些小公司的成长,我觉得这个挺重要。作为投资来讲,甘总讲的是我们一个基本的准则之一,就是投后以后要帮助这个公司,这是区别于一个主动投资人和被动投资人的试金石。

被动投资人把钱给了你以后就不管了,我们把钱投出去就行了,看运气。但很多是主动投资人,主动投资人就要帮助这个企业,甚至可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为什么?刚才有人在讲,投资当中哪个重要?说钱重要,技术重要,人也重要,很多人都认为人重要,因为人很重要。中国就有一个问题,在人才上有问题。因为我们国家过去不是一个创新型国家,创业不是我们的本质,过去做创业比较多的在国外,因为很多人都做过,它不是第一次,它做过很多次。

咱们国内的大部分投资机构是第一次,从来没干过,所以容易犯错误。人无完人,你看他这方面好,他可能有一个东西特别不好,就会阻碍公司发展。所以我看公司,我看金融界,虽然我是科学家,在金融圈里混了20多年,我就觉得VC、PE界太缺少创新了,没创新。

所以最近这些年,美国有创新,有公司叫“第三块岩石”,他们自己成立公司,原因是什么?因为总找不到理想的人,虽然这个人有很好的技术,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所以有的时候你就要去赌这个人,你觉得他好,但实际有些东西你看不到。成功率只有10%,你相信这个机率,再有能力看人的人,它的成功率也是10%,这是投资的成功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就创新了,我找到最好的团队,我找到最好的技术放在一起,我自己来成立公司,这样的公司让它少走弯路,就能够成功,这种做法是核心。

我们这个行业现在还是做得比较老套的,真正能够帮助公司的话,要从很多方面去考虑。

他们都不追风口,那如何在早期投资就识别出下一个“独角兽”?

刘丽丽

刘丽丽:

因为杨总是投资界的科学家,我们现在投一个项目,有时候企业需要支持非常多,肯定不仅仅是钱,我第一个层面,比如杨总这个身份,可以利用在行业上的影响力,带来产业上的资源,这是企业非常需要的。

第二个,我觉得结合我们这边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比较多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帮企业引导它做下一轮的融资。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在做融资的时候,不知道怎么选择,第二个受的诱惑也非常多,这样的话会调动比较多的精力,企业还是要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业务上。这一块我们花了比较多的精力。

另外在企业管理上面,因为我们投的很多企业是早期,在管理方面欠缺比较多,我们也在帮它做短板。第三方面,帮企业找到合适的人,这是我们现在做投后管理做得比较多的三方面。

李小红:

我们觉得投资跟企业就是结婚,巴菲特也说过,你娶了二三十房太太,你可能对任何一个都不太熟悉,作为我们来说我们非常慎重,我们公司现在120人,我们管了将近500亿规模,我们就投的120个项目,大概是一夫一妻制,做得还不错。

我们大概是一个人盯一个项目,这样的话,我们也不希望去改造别人。大家如果是结过婚的人都知道,你想去改变另一半,付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结果一般都不会太好。所以我们在选的时候就非常慎重,我们注重投顾,我们现在一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都超过一个亿,我们投完以后,因为投资它的时候很慎重,我们希望把未来的很多事情交给他们,很多事情我们做不赖,所以我们希望交给他们,但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跟他交朋友。


我们交朋友也有两招,第一个就是借书,我们公司每个季度会为每一位被投企业的高管和招来的投资人借书,写一个书目的推荐,这样做了知识的分享。因为我们有120个人,我们会看很多人,我们会把觉得好的寄给投资人,把我们的知识跟他们分享起来。

第二个事情就是请他们吃饭,我们会每个季度组织基石大讲堂,把所有企业家找一个好玩的地方,找一个国内或者是国际上比较有名的知名人士分享不同的思想。

(以上为创客猫现场报道,转转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