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古代人也有学历情结,清代科举题你能答多少?

唐代宰相的学历情结

中国人重文凭,重学历,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其实早已有之,至少隋唐时期就有例子。

有个叫薛元超的,唐高宗时期的中书令,也就是宰相。他颇具才干和才华。有一回唐高宗说:有了薛元超在中书机构,其他人也就多余了。唐高宗离开长安去洛阳,还特意留薛元超在长安辅佐太子。

古代人也有学历情结,清代科举题你能答多少?

这么一个位极人臣的事业成功者,却常常心怀不足,有一回对左右说:“哎,虽说我荣华富贵,却有三桩遗憾。第一,虽然做宰相,却不是进士出身;第二,老婆不是贵族出身;第三,不能参与编写国史。”

三大遗憾中,把不是由进士出身摆在第一位。因为薛元超在朝当官是承袭父亲勋位而来的,也就是说,薛丞相是顶职上来的,不是考上来的。所以薛元超对自己不能由科举出身而耿耿于怀。学历的位置,在当时天下人的心目中可谓重矣。

古代人也有学历情结,清代科举题你能答多少?

做大臣的如此,甚至连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有这种心理。隋朝开创了中国科举取士的局面,将其摆到了很高的位置。隋炀帝有一次对大臣们说:“我的学识才华,不比你们差,哪怕参加科举考试,也能夺第一名,也是应该做天子的。”瞧瞧这语气,似乎不拿到进士这张文凭,连做皇帝都名不正言不顺。

 孟子为什么生气?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由“士”来管理社会。“士”并非贵族,不管他们出身如何,但只要能通过公平选拔考试,就能进入国家的管理层。通过严格考试挣出来的学历,当然是值得信服的,这当中,蕴含着中国人对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期望心理。只是后来这种心理渐渐走火入魔。

古代人也有学历情结,清代科举题你能答多少?

例如有人问孟子,百里奚是通过养牛做奴仆的手段认识秦穆公的吗?孟子很生气,说:百里奚靠的是真知灼见打动秦穆公,他那样的人怎么会通过那样的手段去结识秦穆公呢?这看来似乎是孟夫子的迂腐,其实是他对英雄来路清白的执著。

附:《国学档案》中的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部分试题,看看你们能答多少!

第一场,史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看了这些题,你们能榜上提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