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看好但不買單 無人超市陷入“不溫不火”怪圈

2017年7月,淘寶首家無人便利店開業,從此掀起了無人零售的狂潮。這個集合了人工智能技術,新零售概念,移動支付等多種主流科技概念的產物被各路資本看好,同樣也被消費者一致點贊。但兩年過去了,無人超市卻一直表現出“不溫不火”姿態,這是為何?

看好但不買單 無人超市陷入“不溫不火”怪圈

自淘寶無人超市之後,繽果盒子、F5未來店、Take GO等等138家無人零售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根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全國無人零售貨架累計落地2.5萬個,無人便利店累計落地200家,無人零售這個新風口全年共吸引總額超40億人民幣投資,風頭賽過共享單車。但是在2018年卻出現“關店潮”,2018年初,“GOGO小超”宣佈停止運營,猩便利裁去60%的BD人員…

直到2019年,無人便利店也沒有激起多少浪花。除了諸多大型超市引入人工智能櫃檯自助收銀之外,依然少不了員工的參與。實際上,無人超市之所以不火有幾個重要原因。其中,國內大眾消費習慣是其中之一。就像2003年淘寶網購剛剛興起之時,多數消費者對於整個新興事物持懷疑態度,導致前期網購拓展十分緩慢。經過物流,互聯網等迅速普及,網購才開始逐漸普及。

眼下,無人超市並沒有達到預設效果。無人超市推出的初衷是為了跳過排隊收銀的環節,改善購物體驗,提升效率,降低人工營運成本,並且取消現金交易可以降低消費者被搶劫或消費者逃稅的風險。但是,在實際過程中,除了減少收費時間之外,補貨,物流,清潔等依然無法避免。這意味著無人店節省的充其量也就是收銀員的成本,而這一塊成本恰恰是零售業中最低的部分。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無人超市一點市場都沒有。根據數據,2017年中國無人零售商店用戶規模僅有600萬,未來五年用戶規模將大幅增長。至2022年,用戶規模可達2.45億人;2017年無人零售商店交易額達約389.4億元,未來五年無人零售商店將會迎來發展紅利期,2020年預計增長率可達281.3%,至2022年市場交易額將超1.8萬億元。當然,這種變化也是基於年輕消費群體崛起,以及相關技術的成熟。

無人超市誕生思考的是雙贏,不僅節約運營商成本,而且降低消費者購買“時間”成本。但是,目前來看,這二者都不能達到極致。所以,無人超市項目還需要沉澱,而不能夠使得超市為了無人而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