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滾蛋吧,“996”式加班!

被眾人羨慕的高薪IT行業,在幾番大浪淘沙之後,如今因為“996”的工作制,被業內人士詬病,那麼拿著所謂高薪的“996”工作制,為什麼不被大眾所接受呢?

滾蛋吧,“996”式加班!

評論員楊濤

首先,在法律意義上,企業方強制性的“996”工作制顯然是違反勞動法規的。它直接把加班轉換為對員工的正常工作時間要求,甚至對這種機制進行話術包裝,賦予其某些文化、道德色彩。比如,願意接受的被視為工作積極,有闖勁,有夢想,而配合不積極的則可能被斥責為貪圖安逸、得過且過。在此背景下,個體要對這種機制說“不”,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說法稱,不接受“996”工作制可以跳槽到其他行業。且不說這種說法迴避了員工維權的正當性,也忽視了今天的“996”工作制已不只是互聯網創業公司的獨有現象,而在向更多行業蔓延。這一現象應該啟示勞動監察部門更積極的關注和介入。然後我們看它背後的一些因素。

從企業角度,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很多市場化企業的確有加班文化,一些成功企業的加班文化,被很多企業家看作是企業成功的必備要素。

很多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和創業企業,企業文化和管理機制還不健全,乾脆直接照搬成功企業的套路,強制搞“996”工作制。

從市場角度,這是市場壓力在個人、企業、資本之間不斷轉換的過程。資本的投資為了有回報,企業管理層為了給資本交代,個人在市場裡相對被動。

現在企業的壓力,更大一些。怎麼能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往前走不被淘汰,就只能想著從人身上榨出剩餘價值了。

另一方面,它之所以敢這麼做,也是一個市場議價權的問題。中國現在每年有800萬大學生畢業,相對來說,辦公樓的白領比建築工地的藍領還要過剩。大學生和白領的市場議價權減弱了。所以企業有底氣叫板:不想“996”你就辭職。

任由市場自由博弈,沒有政府監管的介入,市場肯定會偏向有議價權的一方,形成畸形的企業治理生態。所以現在需要勞動監管部門從頂層發出更有力的聲音和出臺舉措,針對明顯非法的行為,進行制止和調查。避免勞資雙方的矛盾擴大。

另一方面,儘管大學生和白領從供需角度看,市場議價權減弱,但這也是一種集體文化和個人文化之間的碰撞。對95後來說,他們真的能接受強制性的“996”嗎? 這是一道企業成本題,監管能力題,也是個人選擇題,和對未來的判斷題。

什麼是“996”工作制?

“996”工作制指的是每天從上午9點工作到晚上9點,每週上6天班,每週工作時間最低為60小時。而這個引發熱議的996.icu項目,則是一個程序員製作的網頁,項目名稱意思是“工作996,生病ICU”,目的正是吐槽IT界的“996”工作制度。

在這個網頁中,作者還普及了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並曝光部分實施“996”工作制的大公司。作者還算了一筆經濟賬,按照勞動法規定,996工作制下只有拿到當前工資的2.275倍,才在經濟賬上不吃虧。截至目前,項目標星數量已超過16.7萬,並且還在持續增長。不過,有用戶反饋,從4月3日起,國內幾大IT廠商在其發佈的瀏覽器或者安全衛士中,屏蔽或者標記996.ICU的github項目頁為違法內容。

在互聯網公司,“996”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最近裁員風聲此起彼伏的背景下,“996”工作制成為一些企業逼退員工或是變相增加KPI的手段,再次引發大眾關注。有媒體採訪了9位經歷過996的員工,“進公司的時候太陽還沒升起來,走的時候太陽已經落下”,是他們生活中的常態。

不僅程序員群體關注,“996”話題也引發了網友熱議。多數網友對“996”這種工作制度表示反對,有觀點表示,現在有哪個行業容易呢?很多公司沒有充分利用時間,也未提供加班費,員工牴觸情緒上升,工作效率反而低下。但也有部分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對此表示支持,有人說:“可能是因為窮的原因,我個人一點都不反對996。如果公司放假,意味著我要考慮自己的三餐解決問題。不上班那天,在家待著一天需要支出200元,包括房租+三餐。”

分析認為,公眾對“996”工作制的關注,可以進一步拓展至當下中國年輕人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就在最近,一則普通新聞在社交平臺上被廣泛轉發:一位小夥騎車逆行被攔後突然“崩潰”,怒摔手機後嚎啕大哭,稱自己“壓力好大,每天加班到十一二點……”儘管這只是一個極端個案,但是,大量個案彙集成現象,再加上一些大數據統計結果,應該讓社會對年輕人的壓力有更多審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