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探究:為何馮唐到暮年才被人記起,李廣徵戰一生都沒能封侯?

王勃在滕王閣中隨興發揮的文章中的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歷來被天下英才們用來抒發自己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心境。馮唐作為三朝元老,歷經漢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出身於官宦世家的馮唐,可以說是有才華、有能力、有想法,卻一直是個小郎官。武帝即位時,在外廣納賢士,自然有許多的人向他推薦馮唐,而馮唐當時已年過半百,到了白首遲暮的年紀,只好自行向武帝請辭。百步穿楊的飛將軍李廣,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將領,戎馬半生,打過七十多場戰爭,而偏偏武帝每回犒賞三軍,賜武將封官進爵之時,李廣卻都排不上號。武帝四年,發生漠北一役,李廣覺得此時是立功的好時機,便多次請求武帝讓起帶兵出戰,卻沒想到在追擊匈奴過程中所帶大軍迷失了方向,李廣害怕皇帝怪罪,又想老自己年事已高,不願再受文臣的口誅筆伐,於是拔劍自刎。

嗟呼!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都具備相應的才華和能力,卻不得重用,原因何在?有人說是時運不濟,有人說是人物性格,箇中的緣由我們娓娓道來。

一、 家世背景優越,才華橫溢的馮唐,並不是一生都不得志。早年文帝看上他的才華後曾予以提拔,直到景帝時期馮唐已經是官拜宰相。但最終還是被景帝罷免,一生的起起落落。

說到馮唐,他的家族顯赫,祖先原是趙王重要的將軍,父親又是文帝當代王時的相臣。他的一生也不是完全都低就,也曾高起過。文帝有回去馮唐所再的地區巡視時,有心想提攜他,試探馮唐為何如今還在做小郎中,並感嘆自己一直沒能有想廉頗、李牧這樣有才幹的人輔助。馮唐因其祖父識得李牧、廉頗,不小心便直白的說出就算文帝身邊有這樣的仁人志士,文帝也不會任用。此言,無論是客觀評價還是主觀的判斷都讓文帝生氣。文帝掉頭便走了,過了些許日子,文帝命馮唐說明緣由,為何如此判斷。馮唐是個直性子,直白的說自己粗鄙,不懂得阿諛奉承。彼時,正趕上匈奴大舉進兵侵擾,文帝頭痛之際,便問馮唐自己為何得不到賢將幫助,馮唐把文帝對將軍的管制有度,允許將軍為了戰事必要時不受君命,更對文帝因魏尚增報殺敵僅僅六人就削爵的行徑表示反對。最後文帝採納的進言,赦免魏尚,並加了馮唐的官位,任車騎都尉。並且,在這之後馮唐在朝野中的地位也是越來越穩當,等到景帝繼位時,他已經貴為楚相了。好景不長,沒多久馮唐卻徹底的失寵,被除掉了相國之位。

探究:為何馮唐到暮年才被人記起,李廣徵戰一生都沒能封侯?

馮唐

二、馮唐的個人性格比較偏執,這是導致他前半生鬱郁不得志的很大原因。馮唐有個致命的缺點,行事過於一板一眼,曾經讓文帝當面下不來臺。加上生不逢時,受七國之戰的牽連,仕途開創較晚。

(一)不會使用語言技巧,處事不圓滑

自古皇帝都喜歡聽好話,馮唐不說好話便算了,直接給文帝當頭一棒讓文帝在眾人面前下不來臺,又不解釋清楚。等到文帝親自質問他才說出緣由,假設要是文帝沒有耐心,那又可能是另外一種結果了。

(二)生不逢時,官拜宰相卻遭遇戰亂

文帝年間,除了匈奴進犯以和親平之,百姓安居樂業,馮唐沒有施展才能的平臺。景帝繼位,七國之戰楚國領地被除,受七國之戰的牽連,他這個相國也自然做不下去。馮唐確實是有真憑實學,在文帝提拔之後,又在楚國擔任了相國,但卻沒做出什麼為國有功的大事,這和他自己的不作為是有很大原因的。等到武帝廣招賢士之機,馮唐已經是九十多歲的高齡,有心而力不足,只得請辭。

探究:為何馮唐到暮年才被人記起,李廣徵戰一生都沒能封侯?

馮唐易老

三、李廣年少參軍,精忠報國南征北戰一生,匈奴人畏懼他的英勇稱他為“飛將軍”,但卻一生不得封侯。晚年的李廣曾表達非常後悔殺降的羌人。

李廣祖父乃是秦代名將,祖上世代都擅射騎,身上有著將軍血液的李廣年少時便參軍。文帝時曾與野獸搏擊,一戰成名得到文帝稱讚。景帝時,被任命為騎郎將,七國之戰時平定叛亂有功,卻因當時梁王賞識他,私底下給了他將軍的印章,但梁王是竇太后寵愛的小兒子,景帝一直對梁王多有防範,也因此生氣沒有對李廣封賞,後來李廣也再沒受到景帝的重用。等到武帝即位,朝臣向武帝推薦李廣,眾人皆知武帝好戰,對連年侵擾的匈奴忍無可忍,武帝時期也常出名將,可每回論功行賞時李廣都因自身的小錯誤功過相抵或者戰功不顯而失去封侯的機會,他自己也時常哀嘆命不好。他曾向王塑訴苦,難道自己的骨相不配封侯,王塑問他可曾悔恨過何事,他回想自己曾殺已經投降的八百餘羌人,覺得自己事因此才不得順遂。

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十艮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四、李廣未能封侯主要是自身的原因,未能把握機遇,時運不足。自身的性格太過急躁,有勇無謀。

(一)正值壯年,統治者重文輕武,強調無為而治

李廣青年時為文帝景帝時期,當時較為主張無為而治,對軍事武將並不重用,李廣可以說是生不逢時。後武帝時期,李廣幾次戰功得以封侯都因自身的過錯而失去,七國之亂時,私下接受梁王的印章,導致給景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自己在景帝的心裡也徹底被出局。

探究:為何馮唐到暮年才被人記起,李廣徵戰一生都沒能封侯?

飛將軍李廣

(二)征戰匈奴,途中陰差陽錯,功過相抵

跟著衛青出征,別的將領因殺敵數量多、俘虜士兵人數多而封侯,偏李廣軍功不顯沒得封侯。與張騫一起出徵匈奴時,張騫帶領的軍隊在半路時迷路,沒得應援李廣。李廣帶著大軍一路廝殺匈奴,最終慘敗,卻也重創了匈奴,論功時只混了個功過相抵。與張騫一同出征,雖然沒獲得勝利,但他以自身的軍隊與匈奴抗擊了數日,此戰是被張騫拖了後腿,但奈何武帝只看最終的結果,敗北自然無功。

探究:為何馮唐到暮年才被人記起,李廣徵戰一生都沒能封侯?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李廣雖然英勇無雙,作戰時以騎射之技為匈奴懼怕,但真正清點殺敵的數量時卻比不過其他的將士。這也跟當時武帝的獎罰制度有一定的關係,武帝不看戰爭贏得多漂亮、作戰多英勇,只看最後的戰績。

據《史記》、《漢書》,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1.捕折敵軍王、相、將軍等;2.斬敵千級以上;3.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4.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獲封侯;

(三)嚴於律己卻對待下屬管教無妨

李廣是出了名的愛兵,自己很是廉潔無私,對待士兵多以寬厚待之不夠嚴苛,他在軍中十分的受士兵愛戴。治兵應鬆弛有度,太過寬宥,導致他的軍隊常年敗北,而衛、霍兩人卻像升起的新星一般,立下無數戰功。李廣射箭技術高超,擅守禦和正面迎擊,卻對追擊敵兵和轉換戰場缺少一定的戰略眼光,他名聲雖大噪,卻實際上敗多勝少。在漠北一戰,因帶領軍隊卻迷失了方向,導致錯失戰機。這也說明了李廣作戰方式老化,缺少一定的領軍才能。

(四)過於狂妄自大,性格急躁

李廣性格急躁,不夠穩重。殺害已經投降的八百餘名羌人,在漠北一戰,李廣當時已經年邁,他一心想借此機得以封侯,跪求武帝讓其隨軍,後來又不聽衛青的軍令繞路,在風沙中迷了路,使得他的軍隊居於衛青部隊之後。衛青派部下去了解情況,到了幕府之後,李廣感嘆自己一生戎馬半生,六十多歲卻還犯此下錯,話畢,拔劍自刎。若是聽命於衛將軍繞路,說不定李廣便不會遇到風沙迷道,若是他認錯受罰,當時武帝為了打戰國庫空虛,死罪多能以錢財贖之,他日捲土重來也未可知,但急躁的李廣偏偏選擇了一條絕路,斷送自己是性命。

探究:為何馮唐到暮年才被人記起,李廣徵戰一生都沒能封侯?

這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不善言辭直腸子,都有一定的才幹。馮唐早期不受重視確有時運不濟的原因,但也有其自身不夠適應官場,不夠圓滑難以為帝王所寵愛。飛將軍雖終其一身沒得位居侯位,晚年下場淒涼,可他的名氣卻絲毫不輸同期的衛、霍兩人,民間得知他的亡故均為其落淚,文人對其的評價也很高。

參考文獻:

《滕王閣序》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史記·李將軍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