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袁崇煥到底有沒有勾結滿人,袁崇煥真是被錯殺的嗎?

艾華戀萌


袁崇煥和清兵打仗從來沒有敗過,常勝將軍投降手下敗將,情感上過得去嗎?

袁崇煥薊遼督師,封疆大吏,投降大清,也就能當個封疆大吏,當時大明形勢雖然不好,也沒有馬上倒下的跡象,他投降清朝,勾結滿人,能有什麼好處?

袁崇煥進士出身,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忠君思想很重,他深知勾結滿人,投降清朝,為世人所不齒,是會留下罵名的。不到萬不得已,他能去當漢奸?



袁崇煥平遼方略說得很清楚,“守為正招,戰為奇招,和為旁招”,袁崇煥和清軍議和實際是緩兵之計,他要爭取時間打造堅固的關寧錦防線。議和確有其事,崇禎也是知道的。

袁崇煥把糧食賣給一個蒙古部落,他認為,如果不把糧食賣給他們,這個蒙古部落就會馬上倒向滿清。結果這個蒙古部落得到了糧食,幾個月後還是投靠了滿清。這可能是袁崇煥判斷失誤。據此就說袁崇煥勾結滿人,條件並不充分。



清兵從喜峰口入關,袁崇煥和皇太極腳前腳後到達北京,這本身就讓人懷疑,兩個人是不是有勾結,再加上皇太極巧使反間計,京城百姓都認為是袁崇煥引清兵入關。崇禎智商並沒有那麼低,所謂的反間計只是滿清褒皇太極貶崇禎的附會之作,也許有反間計存在,但崇禎絕沒有中計,因為袁崇煥被捕九個月才被殺,九個月時間,即使當時中計,也回過味了。

崇禎並不懷疑袁崇煥的忠誠,他給袁崇煥定的九條罪沒有通敵這一條。那崇禎是為什麼逮捕袁崇煥的?



勤王部隊打退了清兵,北京的危險暫時解除。但是清兵並沒有撤回老家。崇禎皇帝就急不可耐召見袁崇煥,平臺之上,崇禎臉色難看,見到袁崇煥劈頭蓋臉一頓斥責,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為什擅殺毛文龍?”這句話透漏了崇禎的心思,袁崇煥當然清楚崇禎的意思,他沒有辯解。



袁崇煥先斬後奏殺毛文龍,置崇禎皇帝於何處,這是蔑視皇帝的權威,崇禎當時就憋一肚子氣,但是他要用袁崇煥,沒有發作,唯心地說,袁崇煥殺得對。

清兵從喜峰口入關,直逼北京,崇禎得到消息,更是氣的要死。毛文龍在,有他牽制著,皇太極沒有入過關,毛文龍沒了,皇太極敢長驅直入直搗北京城。我崇禎傾盡全力支持你袁崇煥平遼,把自己的小金庫都給你用了,你殺掉毛文龍我也沒追究,你可好,讓清兵打到北京,打到我鼻子底下來了,你就這樣回報我對你的信任?

崇禎肺都要氣炸了,這時,他恨透了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他是強忍怒火下令袁崇煥勤王的。



北京局勢一緩和,崇禎徹底憋不住了,急不可耐平臺召對,親自下令拿下了袁崇煥。

如果說崇禎拿下袁崇煥是一時之氣,九個月之後他的氣也該消了,所以他殺袁崇煥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袁崇煥能打仗,國家危難之時,急需這樣的人才,而且對自己也很忠誠,崇禎不清楚嗎?清楚。袁崇煥賣給蒙古部落糧食、擅殺毛文龍,有罪,但沒有殺頭之罪。可以讓他戴罪立功,為什麼非要殺掉他呢?



崇禎親自把袁崇煥逮捕入獄,現在又放了他,證明袁崇煥沒錯,是崇禎錯了。一般人都不願承認自己有錯,更何況皇帝,皇帝貴為一國之君,承認自己錯了,那多沒面子。有幾個皇帝能像漢武帝那樣發佈輪臺罪己詔,真心承認自己的錯誤?崇禎是發佈罪己詔最多的皇帝,但他的罪己詔都是假的,國家亡了,自己要殉國,還說自己沒錯,都是大臣誤了他。

袁崇煥被錯殺,帶來的後果就是,敢於擔當的忠臣良將不願意再替崇禎擔當,以至於最後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發出求救信號,沒人願意去救!悲哉崇禎!悲哉袁崇煥!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可以肯定的說,袁崇煥沒有沒有勾結滿清,沒有投敵叛國。但是袁崇煥的死是必須的。而且也不是說是朱由檢要殺袁崇煥,當時大明內部要殺袁崇煥的人比比皆是。


大明王朝給袁崇煥定的罪有十一大罪狀: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按大明律“罪當剮,親族十六歲以上斬首,十六歲以下為功臣奴,女眷入教坊司。但是朱由檢其實這個時候還是想放了袁崇煥繼續讓他鎮守遼東的,但是袁崇煥的能力還是讓朱由檢失去了耐心,也才下令抓捕袁崇煥,雖然朱由檢最後有意放袁崇煥但是刑部還有內閣不同意,朱由檢只能殺了袁崇煥,但是放了其家人。親族皆不問,兄弟妻子也只是流放。而且這十一大罪狀可以說都能找到罪證,所以說袁崇煥死也是必然的。


崇禎元年,袁崇煥給朱由檢的軍令狀是五年平遼,後來大明王朝的國庫很大一部分都是給了遼東平叛,但是袁崇煥的所作所為確實讓崇禎失去了耐心,不僅五年沒有平定遼東,還讓滿人直接入關,到達北京城下。

袁崇煥官止薊遼督師,掌管遼東一切軍政大權,可以說是崇禎的國防部長,一個國防部長親自鎮守遼東,非但沒有平定滿人,還讓他們越過了自己的防線,到達帝國都城腳下。無論是誰都會無法接受的。雖然滿清不是從袁崇煥的主力騎兵關寧鐵騎入關的,但是前面說了崇禎排的是一個國防部長親自坐鎮的,如果你只能守一城防一軍,那要你一個國防部長有何用,隨便派一個將軍上也能守城了。


加上前面說的十一大罪狀,不能說袁崇煥都有罪,但是隻要其中一條,袁崇煥也是必死的。

說袁崇煥投降滿清也是不足信的,袁崇煥當時已經是位極人臣了,掌管整個遼東,滿清當時也只是一個地方武裝能給他什麼,沒有足夠的籌碼讓他投降。

很多人把袁崇煥的能力過分高估了,也是受了金庸老爺爺的誤導。但是袁崇煥的能力確實有,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等,都是可以看出袁崇煥的能力是不錯,但是遠沒有到定國安邦的能力。


中國歷史研究所


有一句俗話,叫做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其實這句話並不完全是批判,因為且不說政治、經濟的需要,任何真理、史實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認知的改變,受眾心理的需要,在流傳的過程中,都會與時俱進。針對同樣的人,同樣的事,一個時代,一個說法。

更何況,明史被帶著私心的清朝人改得差不多了,後來又經過了民國、抗戰、文革、改革開放……每個時代都要樹立典型,需要極端的英雄和漢奸。我們一味較真,亦不能窺得全貌。

根據西方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提出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其實可以通過分析一些事件的相互關係,尤其是因果關係,自己來判斷一些事情,推出結論。

史料可以作假,可以被篡改,而大家都承認的史實足以暴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這就夠了,在這裡,我只根據史實,提供一種思路。英雄也好,漢奸也好,如果我們把這幾件事聯繫起來看,就能發現一些符合邏輯的行為決策。

  1. 天啟六年,(1626年)袁崇煥升遼東巡撫,開始經營關寧錦防線。
  2. 天啟六年八月,後金首領努爾哈赤病逝,袁崇煥派使者悼念。皇太極表示願意議和,但是沒事偷襲偷襲袁崇煥,偷襲朝鮮。
  3. 天啟七年一月,皇太極渡過鴨綠江,袁崇煥被王之臣彈劾。然而王之臣被召回,袁崇煥繼續修防線,袁崇煥表示接受議和,但是沒事就拼命修工事。
  4. 天啟七年四月,防線建築完成,袁崇煥上奏拍馬屁,要求在寧遠、前屯為魏大太監修建生祠。
  5. 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進攻錦州,久攻不下。
  6. 天啟七年六月,皇太極撤退,寧錦之戰以明朝大勝結束。魏忠賢義子封侯,袁崇煥只升一級,還被魏忠賢彈劾了。
  7. 崇禎元年,魏忠賢被除掉,袁崇煥復出,平臺對策,慷慨不已,誇下海口五年平遼,獲得尚方寶劍。
  8. 崇禎元年,寧遠兵變,需要整頓。
  9. 崇禎二年一月,袁崇煥提出了殺毛文龍的想法。
  10. 崇禎二年六月,(1629年),袁崇煥殺毛文龍。(從想法到實施起碼有半年)
  11. 崇禎二年十月,皇太極聯合喀喇沁,繞境蒙古朵顏部地盤破長城喜峰口進入關內。
  12. 崇禎二年十一月十六夜,袁崇煥趕在後金部隊前到達北京左安門,要求入城修正整,被拒。
  13. 崇禎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決戰廣渠門,雙方不相上下,各自退兵。
  14. 崇禎二年十二月,崇煥下獄,清軍得到消息再次組織進攻
  15. 崇禎三年(1630年),經過半年多的仔細審判,袁崇煥仍被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被凌遲處死。
  16. 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為袁崇煥平反。

通過1-6,我們可以看出來,袁崇煥和魏忠賢有矛盾,袁崇煥怕魏忠賢,確實魏忠賢也讓袁崇煥下課回家。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袁崇煥根據其師傅,修塔大師孫承宗的戰略,完成了關錦寧防線。至於這中間和皇太極眉來眼去,其實兩方都沒有誠心,都是在拖延時間。

通過7-8.我們可以看到,袁崇煥被魏忠賢搞下去的這一段時間,自己在遼東建立的威信沒有了,前線亂了。雖然新皇帝崇禎很支持袁崇煥,他不再被魏忠賢掣肘,然而於戰事而言,皇帝的信任並沒有卵用。

通過9-10,我們可以知道,袁崇煥殺毛文龍,絕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精心策劃。

通過11-13,我們可以知道,後金發動的是突襲,袁崇煥得到消息的時候清軍已經入關,袁崇煥不知道該顧哪一頭,疲於奔命,最後沒有選擇聽孫承宗的,而是選擇了保衛京城,帶著疲憊的軍隊趕回北京,以為可以得到補給。然而,歷來外軍不得入京畿,崇禎同學不信任他。

通過14-15,我們可以知道,崇禎殺袁崇煥,也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了仔細審理和嚴格審判的,袁崇煥也是認罪的。

通過16,我們可以推斷,乾隆可能是得了便宜在賣萌。

綜合以上所有的情節,我們可以有以下推論——

1. 崇禎是個好大喜功的急性子,心機深,性子急,敏感,沒有耐心,喜歡殺人,殺了又後悔。然而袁崇煥是個比較固執跋扈的英雄,常常幹出格的事。比如說聽不進建議,擅作主張。

2. 大家都知道袁崇煥和清軍眉來眼去的,但是最開始是沒有當真的。可是皇帝省吃儉用供你在前線打仗,你卻和敵人做生意,崇禎是不臨其境不能理解的。

3. 袁崇煥復職後,需要立威和整頓。

4. 袁崇煥策劃半年,專門跑去殺毛文龍一定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5. 袁崇煥沒有用工事把清軍堵在關外,在崇禎二年年底的防禦戰中決策失誤,讓清軍兵臨城下。

6. 袁崇煥的三條罪名是“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第一條可能言重,可能是崇禎老闆覺得,我這麼信任你,結果你居然把敵人引到家門口了,所以要洩憤,但是“擅主和議”、“專戮大帥”是一點都不假,完全做實的罪狀,一點也不冤枉。“擅主和議”在早期很好理解,可能是為了拖延時間,而在後期,很可能是經濟上耗不起了,無法實現自己吹牛說五年平遼的計劃,只能另想這個解決手段。而爭議最大的還是“專戮大帥”。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覆盤——

第一種可能性——

袁崇煥最開始就是按照師傅孫承宗的意思,修建工事,要塞,把清軍擋在關外,這樣做很有效。

結果袁崇煥被魏忠賢搞掉了。雖然只歇菜了2年,但是這兩年,前線鬆弛,當他需要返回前線的時候,發現自己需要立威,整頓,於是殺毛文龍,但是殺完以後,被清軍偷襲了。最後打阻擊戰判斷失誤,沒有死在前線,而是想回北京城,崇禎不敢信任他。再加上以前自己的種種行為,最後被定罪。

第二種可能性——

袁崇煥返回前線的時候,發現漏洞很多,重修工事耗不起了,但是又誇下了海口,於是殺毛文龍,想表態議和討好清軍,然而清軍沒有鳥他。然後自己又是逐步得到全部指揮權,當清軍突襲成功,快速入關以後,自己疲於奔命,有苦難言。

實際上清軍即便是給了袁崇煥只要殺毛文龍,就議和的許諾,然後再反悔不執行,欺騙袁崇煥,那麼入關建國也一定要把所有相關罪證都銷燬。否則一個王朝在這些下三濫的手段面前面子過不去。所以我們是無法從史料上考證了。但是後來清人使勁抬高袁,必然是此處無銀三百兩的做法——等於是昭告天下,袁崇煥是大大的正人君子,是不會和我們私下媾和的,那麼也就不存在我們騙他這種說法了。

其實,討論袁崇煥是忠臣還是叛徒意義不大。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即將破產,管理有問題,老闆有神經病的公司的消防隊員,打工仔,因為運氣不好給了對手機會,然後因為老闆洩憤而成了替罪羊。

殺袁崇煥,殺得並不冤,他能力有限,卻給老闆許了願,只不過他並不知道自己效力的是奇葩公司,面對的是經融危機。

一個時代的悲劇,讓一個人去扛,魏忠賢,孫承宗這樣的政治老油條都扛不了,袁崇煥哪裡又扛得了呢?但是之所以今天有那麼多人歌頌他,可能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幾個勇敢,理想的人,明知道扛不了,卻偏偏願意向死而生,這種氣節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該丟掉的。


HannibalLecter


肯定錯殺。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皇太極繞開袁崇煥殺到北京城下,崇禎帝多次逼他出戰野戰,他多次推遲,說時機不成熟,等等。老袁與崇禎帝產生了許多誤會,這些誤會又沒有人幫助向崇禎帝解釋說明。如果片面按照大明法律,處死袁崇煥一點都沒有問題。 但是崇禎帝剛愎自用,在明末攘外安內的大亂世背景下,崇禎帝片面執行祖宗家法《皇明祖訓》和《大明律》,崇禎帝不懂得變通,結果經常幹自毀長城的事,老袁是一員悍將,應該好好保護,但是崇禎帝在文官對老袁的口水中,沒能堅持對老袁以往的好感,結果將老袁凌遲處死。



老袁有膽有識,是明末少有的幹才,加上此時明朝還處於崇禎初年,遼事還沒有敗壞到不可救藥,老袁這種人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會通敵叛變,崇禎皇帝連這個認識都沒有,實在昏聵。

又比如大明律關於“陷藩”的罪名,督撫沒能守好城池,導致親王封地被佔領,就是“陷藩”,楊嗣昌就是因為張獻忠攻佔了襄陽,殺了襄王朱翊銘,才驚懼而死的,因為不自殺也得死於《大明律》。 17年的皇帝生涯,崇禎帝共殺死兩個內閣首輔,殺死或者被逼的自殺的督師或總督11人、巡撫11人,被他抓進監獄關押的三品以上大員更多,連俘虜過高迎祥的孫傳庭也被他抓進去坐過牢。

總之,祖上留下的本來就不多的人才,一步一步又被崇禎帝自己消滅。 本來,在國家遭遇嚴重困難的時候,理想的狀態是君臣一心,減少猜疑,特別是皇帝要學會保護會幹事的手下,儘量避免能幹事的手下白白死於黨爭或是清議。但崇禎帝坐井觀天,自視甚高,死要面子,盲目套用成法,結果人才消耗殆盡,最後無人可用,只好自盡身亡。 要是有祖上朱棣,朱祐樘,隆慶等人的識人之明,大明不會這麼快滅亡。

打個比方,法律(現成的法律)就像是路上的坑,平時沒什麼事的時候,大家小心走路,一般不會輕易掉到坑裡,但是一旦有事,大家慌慌張張,慌不擇路,那就很容易掉到坑裡,如果這樣就把掉到坑裡的人處死,你說應該不應該?


坐看東南了


袁崇煥應該是私下與滿清進行過議和的。單論袁崇煥誇口“五年平遼”的欺君之罪,以及擅殺毛文龍、供給蒙古糧食、清兵寇犯京師等大罪,袁崇煥確實是按律當斬的。


袁崇煥一介文臣,在寧遠一戰成名,從而開始了叱吒遼東的風雲生涯。

崇禎皇帝上臺以後,為了解決遼東戰事,重新起用了被罷職多年的袁崇煥,希望袁崇煥能夠發揮作用,改變遼東戰局。

袁崇煥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在沒有對此時遼東具體狀況作深入調研的情況下,面對崇禎皇帝的殷殷期盼,脫口而出,許下了“五年平遼”的諾言。

這個諾言使崇禎心花怒放。從此,對袁崇煥有求必應,滿足袁崇煥的一切要求,只為實現“五年平遼”的目的。

君前無戲言。這個諾言,為袁崇煥日後被殺埋下了伏筆。

走馬上任後,袁崇煥才發現情況與以前大為不同了。明朝在遼東已經不再擁有優勢,滿清業已發展壯大,五年平遼,絕無實現的可能了。

在此情況下,袁崇煥改弦更張,私下派人聯絡清方,準備與滿清議和;以此來實現遼東的和平,解決邊患。

同時,為了牽制滿清,袁崇煥著力籠絡蒙古,供給蒙古糧食物資。殊不知,此時已經是滿蒙一家了,明朝方面供應蒙古的物資,大多都輾轉運往清方,為滿清解決了物資匱乏的頭疼問題。對於袁崇煥來說,這確實是非常失策的。

袁崇煥不滿皮島總兵毛文龍的跋扈自雄,設計斬殺了毛文龍,事後才上報朝廷。這必然會引發朝廷大臣們的非議。

邊關將領大多都橫暴不法,就是遼東諸將也是如此。為何袁崇煥不一一公正處理,個個嚴明軍紀呢?說到底還是因為毛文龍不能完全聽命於他。

在多次私下議和不成之後,皇太極終於不耐煩了。清軍自長城而入,進犯北京。此時,出現了耐人尋味的局面:清兵在前,袁崇煥率遼東鐵騎隨後,一路直奔北京而來。



無論袁崇煥如何作軍事計劃,作為大臣,絕不能不考慮敵虜寇犯京師的嚴重性。這簡直就是袁崇煥自己在授人以柄啊!以明朝言官之吹毛求疵,豈能放過彈劾袁崇煥的機會。

至於後來袁崇煥在北京城下與清軍激戰之後,竟然又要求率軍進入京城休整,這簡直就是直接作死的節奏呀!

總之,袁崇煥是被朝廷按律論罪,處以凌遲極刑的。只是袁崇煥一死,遼東局勢更加不可收拾了。


惰性人兒


袁崇煥是個奸賊,沒有被錯殺,死有餘辜。第一,他頻頻與努爾哈赤有書信往來,寧遠之戰後也與皇太極通信使,名義上是要媾和停戰,實際上是想自立山頭、割據一方,甚至有更大些的野心,在亂世中圖謀不軌。這點,在殺毛文龍中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他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第二,清兵攻打到北京城下的時候,袁崇煥並沒有認真抵抗,裝裝樣子就放棄了崇文門。

當時就有人說他是內奸嚮導、帶路人,他想借助東北少數民族女真的力量,推倒明朝另立爐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崇禎不殺他才是養虎為患。第三,早年袁崇煥就有不臣之心,矯詔嬗殺毛文龍,一手遮天。駐守皮島(丹東鴨綠江口黃海大鹿島)的毛文龍,是遼東總兵,瀋陽軍區司令員,且不說毛抗倭援朝有功,就是有錯誤缺點,自有朝廷公論,輪不到他袁崇煥處理,他這是嬗殺大臣,自毀長城,挖大明江山崇禎的牆角。難怪崇禎接報,大吃一驚!毛文龍軍隊在,一對滿清關外力量是最大牽制,二對軍閥袁崇煥可能的叛國投敵也是一種掣肘。

難怪袁崇煥把毛文龍視作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袁崇煥公報私仇,因毛文龍多有頂撞就懷恨在心,宣佈所謂的毛罪證十二條“可殺“,多數是不存在的,其中最主要的毛罪證通敵信,恰恰是他袁崇煥自己,和另外一個駐守山海關的將領。袁賊是賊喊捉賊,特別表演。袁崇煥為了排除異己,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篡位目的,不惜栽贓陷害,嬗殺大將,何其毒也!毛文龍被冤殺後,軍隊很快瓦解,滿洲兵很快從喜峰口十萬大軍打到北京。此事件的發生,充分說明了毛文龍被錯殺冤殺的嚴重後果。

袁崇煥後來惡有惡報被殺,是罪有應得。為他叫屈的人,其實是滿人清朝(同盟者)。北京人當時恨不得生吃他肉!袁崇煥後來是誰為他“平反昭雪“的?是後來的清朝朝廷!(不是我國人民群眾)民!他是誰的“民族英雄“?是滿清人的!不是漢人的民族英雄!是漢人的叛徒和異類,本質上,和范文程、洪承疇之類漢奸是一樣的。


漢家二郎


袁崇煥的兩條罪名是擅自與後金議和、擅殺毛文龍,最後被凌遲處死。

那麼袁崇煥有沒有勾結滿人了?且不說寧遠大捷與寧錦大捷兩次戰役中袁崇煥的表現,我們來看看皇太極繞過遼東打到京城那一役,史稱己巳之變!



袁崇煥聽聞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就趕忙率軍前來護衛京師,晝夜急馳長途奔波的袁崇煥與將士們趕到京城時疲憊不堪,袁崇煥請求入城休整被崇禎拒絕後,駐軍城外,與後金軍鏖戰,袁崇煥令眾將排兵佈陣,與清兵展開激戰,清兵力戰不下,只好後撤,明軍乘勢追擊,殺傷清軍千餘人,袁崇煥又派人用火炮攻打金營,清軍撤退,京師之圍遂解!可以看出這一戰袁崇煥還是盡忠盡職,在第一時間就赴京勤王,拼死護城!

說袁崇煥與滿人勾結,是皇太極的一出反間計,故意讓兩個被後金軍抓獲的太監偷聽到看押他們的守衛對話,話中意思袁崇煥與後金有不可告人的交易,然後故意放走了他們,這兩太監回去後自然會將這驚天秘密告訴主子!

不過這出反間計從策劃到實施,頗有《三國演義》裡反間計的味道,崇禎殺袁崇煥,也沒有通敵的罪名,可見崇禎對此是心知肚明。



那麼崇禎為何不替袁崇煥澄清了?反而必須要他死了?很多人都認為,是黨爭與輿論影響了崇禎。不過,崇禎執政以來濫殺大臣,可見一斑,有一件事也說明了袁崇煥不是因通敵而是因為己巳之變擔責而死。兵部尚書梁廷棟在處理袁案時本想將袁崇煥滿門抄斬,餘大成問他:袁罪何來?豈非敵襲圍京?吾視尚書反覆六任也,坐兵部者全身而退者未有一!今袁無能,令處夷刑,後敵又圍京,先顧公之三族!梁廷棟聽了背脊發涼,最後沒有讓袁案禍及三族!

那麼擅自與後金議和算是勾結滿人嗎?我覺得不是,袁崇煥在上疏“五年復遼”的計劃中,就有提到“和為旁著”,目的是實施緩兵之計,爭取時間鞏固邊防,崇禎也同意這個計劃,但是袁崇煥還是因議和被定了罪,因為議和從來是做得說不得,事情洩露出去,讓皇帝很沒面子,在袁崇煥死後12年,時任兵部尚書的陳新甲秉承上意與後金議和,不料消息走漏,崇禎惱羞成怒,最後以“私款辱國”罪名殺了陳新甲!



其實袁崇煥最後被崇禎所殺,是不是錯殺,這才是後人真正爭議的問題。袁崇煥有功於大明,而且頗有英雄氣概,只是他的性格缺陷,做事任性獨斷,擅自殺了總兵毛文龍,都成為讓人詬病的地方,也是讓他致命的地方。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喜歡的朋友可以隨手點個關注,謝謝!


草堂有春色


有時候我在想憑崇禎那麼聰明的人會中滿清人那麼拙劣的反間計?這個計策也許普通人會上當,但是崇禎情商智商都這麼高的人,而且崇禎讀了不少書,他殺袁崇煥絕對不是因為滿清的反間計。如果只是因為反間計,那我們也就太小看崇禎了,你看他一上任就扳倒魏忠賢,而且在任期間管理國家得心應手,這是智商低的人做的到的嗎?

所以崇禎殺袁崇煥是另有原因,我覺得原因有這麼幾點,第一袁崇煥在崇禎面前誇下海口,說五年平定遼東。當領導沒有人喜歡不切實際的人,事實上袁崇煥是說了大話,他沒做到,而且滿清在他任上還日漸做大。

第二袁崇煥擅殺皮島總兵毛文龍,毛文龍在當時明清交戰是起到很大作用的。由於皮島孤懸海外,在滿清後方,所以始終是滿清的一大心病。因為這塊心病,滿清不敢放開手腳南下。而這塊心病袁崇煥替他們除掉了,真是親者痛仇者快。毛文龍一死,袁崇煥委任的將領肯定是無法統領這支部隊,結果最後這支部隊很多人都投降了滿清,充當滿清消滅本族的馬前卒。所以袁崇煥當時是自毀長城,而且毛文龍是一二品的大官,袁崇煥根本沒有權利殺,即使要殺他也應該先請示崇禎,袁崇煥這樣做還有沒有朝廷?還有沒有皇上?是個領導都不會忍受這樣的人吧,但是崇禎在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並沒有責怪袁崇煥,反而說殺的好。

第三在袁崇煥主政遼東時,竟坐視後金征服朝鮮而無動於衷。後金為什麼在滅亡明朝前要先打服朝鮮?因為朝鮮和明朝關係太親密,假如後金不先政府朝鮮,朝鮮在後金的後方始終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所以後金的戰略就是在滅亡明朝前先要征服朝鮮解決後顧之憂,還有可以從朝鮮得到補給。

第四當年蒙古和後金災荒,朝廷三令五申不能賣糧食出去,結果袁崇煥開了口子,把糧食賣了出去,賣給蒙古人,可是最後也有一部分糧食到了後金,解決了後金的生存危機。

第五後金當年借道蒙古奔襲北京,袁崇煥領兵隨後追趕而來,可是袁崇煥到了北京附近就遣散其他勤王軍隊,保留自己一支軍隊,可是自己一支軍隊又不主動出擊,而是跟著後金軍隊,並不做出戰略部署。這可是當著崇禎的面,崇禎是什麼樣的人袁崇煥不知道?你按兵不動和後金保持距離意欲何為?

第六袁崇煥被崇禎平臺召見時竟然提議讓自己的軍隊進城來歇息。明朝有祖制,就是外地軍隊不能進京,所以崇禎沒答應,當然不會答應,這畢竟存在一定風險。

第七滿清南下都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煥作為守衛邊關的要員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是翫忽職守,好在袁崇煥立馬帶兵來勤王,但是功不抵過。而且袁崇煥來到北京城下,並不與滿清交戰,而是隻是尾隨八旗軍隊在北京城下轉圈。

如果袁崇煥想將功補過的話,此時不管勝算多大,至少你要何滿清一戰啊,你要讓皇帝看到你的忠心啊。當時明軍並不是不能戰鬥,崇禎換了滿桂指揮作戰後,滿桂領導軍隊做出反擊,雖然自己陣亡,明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最後經過這一次惡戰,後金才撤圍而走,這就證明明軍不是沒有實力來戰鬥。可是袁崇煥在北京城外得不作為我們要怎麼理解?本來你就一錯再錯,此時還無所作為,崇禎是不是對你更心灰意冷?所以我覺得袁崇煥被殺,也許是自己剛愎自用不會揣摩領導心思,也是他自己某些因素造成的


高宗1986


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殺,袁崇煥是否叛明降清,毛人龍該不該死,爭已經爭論了三百多年,至今依然爭論不休,本人根據手裡的資料,淺析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殺,毛人龍該不該死,兩人是否叛明降清歷史疑案。先從袁崇煥與皇太極的交往說起:努尓哈率建州兵攻寧遠時被袁崇煥手下炮兵擊傷,幾個後死亡。時任寧遠巡撫的袁崇煥派傳有爵和鎦南木坐喇嘛(李嗽嘛)前去弔唁,觀其虛實。皇太極以禮相待,並帶回給袁崇煥的親筆信,要求雙方和好。《滿洲秘檔:太宗與袁崇煥書》一六二九年(明崇禎二年,天聰三年)二月皇太極給袁崇煥的書信中不書天聰年號,只寫已已年,遵奉明朝正朔,以示求和誠意。《己已年正月金國汗致袁崇煥書稿》此時袁崇煥已任兵部尚書督師遼東,隨後七次致書求和。此時袁崇煥已深信不疑,也正中他的下懷。崇煥復出,深得崇禎帝信任,平臺召對時他誇下海口:“五年復遼”崇禎大喜過望。事後有人提醒崇煥:“君前無戲言”。面對皇太極這個強大的對手,五年武力復遼很難實現,但是皇太極求和是歷史性的,一慣的,不像是權宜之策。因為在袁崇煥寧遠任巡撫的時候,皇太極求和的親筆依然歷歷在目。袁崇煥希望通過和談,皇太極退出部分佔領明朝的地盤,即使不能全部收回失去的明朝土地,他對皇帝也是個交待,說明他五年復遼的承諾不是狂言妄語,不會有欺君之罪,袁崇煥就在通往和談收復失地的道路上走了下去。

謀殺毛人龍!毛人龍以戰功由遊擊升任總兵,收復由建州兵佔據皮島,雙島,金州等地,收攏被打散到各地遼民種地經商,選青壯擴大軍隊,不斷襲擊建州後方,成為後金的心腹大患,使後金始終不敢深入明朝腹地搶掠。但毛人龍與魏忠賢交往過密,其實明末,外臣那個敢得罪大權在握魏忠賢?但是崇禎登基,誅殺魏忠賢和客氏(天啟皇帝的乳母)東林黨人乘機改訐毛人龍是魏忠賢黨羽,那時連總督胡宗憲都受誅連。大學士錢龍錫主張除掉毛人龍。(明史記事本末補遺,卷四毛帥東江)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七月,袁崇煥應召赴京,錢龍錫赴崇煥寓所,定計除文龍。袁崇煥表示:文龍可用,用之,不可用殺之。”《袁督師遍稿遺事彙輯卷1》其實袁對毛早就動了殺機,在他巡撫任上時,就與文龍不合,他這次上任,與後金搞和談,“惡文龍擾之,乃決計斬文龍”。《明崇禎實錄卷2》袁崇煥在給兵部尚書王洽的信中說:“建州屢欲求款,廟堂之上,主張已有其人,文龍能協心一致,自當無嫌無猜,否則斬其首,崇煥願效提刀之力”。《國榷卷9O》袁崇煥復出後出,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四1641頁,“無以塞五年復遼之命,乃復為講款計,建州曰:果爾以其文龍頭來,崇煥信之”,…。殺毛人龍是三股勢力的合謀,朝廷以大學士錢龍錫為首的東林黨人,後金皇太極和袁崇煥,站在各自利益上合謀殺人毛人龍。(清)計六奇著《明季北略》第五回111標題就是:袁崇煥謀殺毛人龍。此文有詳細表述謀殺毛人龍整個過程,袁崇煥羅織毛文龍十二條罪狀,無一條能致毛人死罪。他被皇太極玩於股掌之中,替東林黨人洩了私憤,為自已套上死亡的絞索。說毛人龍降清是為袁崇煥擅殺毛人龍開脫罪責,人龍率部在金後方攻城略地,不斷襲擾,成為心腹大患,後金派明降將李永芳勸降毛人龍,許以富貴,被堅決拒絕。毛人龍若降清,其地位要高於降清的任何明朝官吏,文龍被殺後其部將,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降清,皆封王。袁崇煥擅殺毛人龍,為皇太極消滅了一個強敵,使多年抗金的根據地不復存在。使毛人龍多年苦心經營,訓練有素的抗金軍隊大部分投靠後金,使後金的勢力迅速壯大,增加兩旗漢兵,成立火炮部隊。大明王朝的敗勢就是從袁崇煥擅殺毛人龍開始的,僅此一條,崇禎殺袁崇煥就沒有寃殺。公平而言,歷史證明:大明王朝可以沒有袁崇煥,但是不能沒有毛人龍,吳三桂等將領守寧遠,錦洲一線照樣阻止清入關。而毛人龍的價值與貢獻無人能取代,這是大明王朝的悲劇,也是大漢民族的悲劇。

袁崇煥替皇太極殺了毛人龍,皇太極就要借崇禎的手來要袁崇煥的人頭。人龍被殺三個月後,沒有後顧之憂的皇太極率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繞過寧遠,山海關一線,從喜峰口直奔北京而來。袁崇煥率部千里馳援,但是他早於皇太極兩天到薊州,以逸待勞卻不擊遠道而來皇太極軍隊,變成尾隨跟進。到通州一帶時副將建議:背靠京城與後金開戰,袁崇煥仍然不戰,直到北京城下,城內蜚言四起。又有太監告密,袁崇煥通敵,這當然是皇太極使的詭計。袁崇煥在城外雖然力戰後金兵,但崇禎已經忍無可忍,認定袁崇煥殺毛人龍,放後金襲京師是逼朝廷定城下之盟。平臺再次召對時,崇禎責問袁崇煥擅殺毛人龍,尾隨不戰,射傷滿桂三事。滿桂在薊州過袁營時被射傷,崇煥競無言以對。崇禎怒逮袁崇煥下獄,幾個月後以通敵罪凌遲處死。歷史上沒有留下袁崇煥為自已辯解的資料,明律允許下獄官員為自已辨解,如果此時崇煥把大學士錢龍錫,兵部尚書王洽交待出來謀殺文龍始末,自已未必能倖免,多了兩個陪綁的於心不忍,這是崇煥仁義之處。說袁崇煥叛明降清是寃忹崇煥,崇煥已經是位極人臣,手握重兵與皇太極又有殺父之仇,豈能降清!降清很容易,何必千里馳援?崇煥掉進“五年復遼”的魔咒中不能自拔,為此他相信皇太極的承諾,殺了與他有隙的毛人龍,為掃清和談障礙,築成大錯。雖然千里馳援,卻尾隨不擊,錯上加錯,做實他串通後金,逼朝廷訂城下之盟罪名,死罪難逃。崇煥議和為朝廷,目標是用議和方式復遼,卻是揹著崇禎乾的,這是越權妄為,此時誰敢為他辯解?伴君如伴虎,翻臉就是通敵罪。崇煥雖然久經沙埸,但書生氣不減,被皇太極騙的暈頭轉向,不知兵不厭詐乎?袁崇煥死的不冤,冤死的是毛人龍。最大的勝利者是皇太極,在重大歷史關頭,展現了他的大智大勇。借袁崇煥的手除掉心腹大患毛人龍,又借崇禎之手殺了勁敵袁崇煥,一箭雙鵰,為滿清入主中原奠定基礎。


東方鉞


袁崇煥是民族英雄還是叛國奸賊一直被人們所熱議,就是直至今天都沒有定論,而且對於袁崇煥的評論是比較兩極分化的,不過從總體來看,貌似是民族英雄的認可比較多點,畢竟官方史料中給他的定性還是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

袁崇煥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我們還得迴歸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去解析。他有一些做法的確是值得商榷的,就連當年明月也表示,袁崇煥只不過是一個被高估了的明末將領罷了,當然,明月的評價並不能就一錘定音,但是卻也有著那麼一些道理。

首先,袁崇煥誇口“五年平遼”,崇禎皇帝全力支持,無論是錢糧還是裝備都優先分發,可是袁崇煥卻自打嘴巴,看不到建樹,這根本就是不可能之事情,袁崇煥非常明白。

第二,在後金進攻毛文龍東江鎮以及朝鮮之時,袁崇煥並沒有出兵干涉,進行後方牽制,由此毛文龍損失慘重,而朝鮮亦被後金征服,成為其堅定的盟友。

第三,袁崇煥上任之後,最主要的是鞏固防線,阻擋後金來犯,可是他擅殺了毛文龍,毛文龍就是一顆釘在後金身後的釘子,能夠時刻讓後金有所顧忌,不敢用盡全力,本來明朝僅僅在遼西佈防,遼東可謂是全部落在了後金之手,而毛文龍的存在,令得遼東不少地區重新恢復到明廷的掌控之中,是極為靈活多變的一股牽制勢力,可是袁卻生生的自己將其拔除了,後來滿清入主中原的三個大漢奸,尚可喜、耿仲明、孔友德就是毛文龍的手下,因為袁崇煥將其殺害,而令得他們轉而投降了後金,袁的做法當真是自掘墳墓。

第四,袁崇煥將國內百姓勒緊褲腰帶而籌措的糧食,竟然轉手賣給了蒙古,而蒙古又與後金頻頻秋波,曖昧非常,最終一轉手,糧食到了後金之手,這不是資敵嗎?當然這可能是袁崇煥為了拉攏蒙古又或者想要緩解和後金的緊張關係而做出的選擇。

第五,後金皇太極攻破喜峰口之後,又接連伏擊了趙率教4000兵馬,三屯營和遵化也接連被攻克,崇禎勤王號令發出,天下響應,在薊州關隘下,後金大軍被早到的保定總督劉策率5000人阻擋,而不能前進,後來援軍匯聚,可是令人不能理解的是袁崇煥令勤王各路軍馬全部返回駐地,這遣散的做法當真是詭異。

第六,袁崇煥率關寧鐵騎駐守薊州,可是後金大軍卻在一公里寬的通道不翼而飛了,後金數萬大軍要神不知鬼不覺從眼皮子底下穿越而過,這當真令人覺得匪夷所思了。

第七,袁崇煥與後金幾乎同步到達北京城下,可是袁崇煥卻多次要求率兵進入北京城,外地大軍是不能進城的,這是皇帝的大忌,可是袁崇煥卻再而三的要求,被崇禎所拒絕,這顯現出袁崇煥政治上的不足,令崇禎記恨不已。

綜合上述,袁崇煥的不少作為放在歷朝歷代相信那都是死罪,所以筆者認為崇禎殺他並不冤枉,而至於袁崇煥有沒有通敵叛國,筆者認為沒有這個可能性,因為袁已經是位極人臣了,投奔後金得不到比明朝更好的待遇和重用了;再說,袁崇煥還疑似炮轟死了努爾哈赤,這可是大仇;雖然並沒有通敵勾結的可能,可是袁卻有和後金議和的打算,他做的不少事情,很有可能是在緩和與後金的緊張關係,而最終憑藉著堅城的固守希望能與後金媾和,所以筆者贊同當年明月的看法,袁崇煥是一個被時代高估了的將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