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袁崇焕到底有没有勾结满人,袁崇焕真是被错杀的吗?

艾華戀萌


袁崇焕和清兵打仗从来没有败过,常胜将军投降手下败将,情感上过得去吗?

袁崇焕蓟辽督师,封疆大吏,投降大清,也就能当个封疆大吏,当时大明形势虽然不好,也没有马上倒下的迹象,他投降清朝,勾结满人,能有什么好处?

袁崇焕进士出身,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忠君思想很重,他深知勾结满人,投降清朝,为世人所不齿,是会留下骂名的。不到万不得已,他能去当汉奸?



袁崇焕平辽方略说得很清楚,“守为正招,战为奇招,和为旁招”,袁崇焕和清军议和实际是缓兵之计,他要争取时间打造坚固的关宁锦防线。议和确有其事,崇祯也是知道的。

袁崇焕把粮食卖给一个蒙古部落,他认为,如果不把粮食卖给他们,这个蒙古部落就会马上倒向满清。结果这个蒙古部落得到了粮食,几个月后还是投靠了满清。这可能是袁崇焕判断失误。据此就说袁崇焕勾结满人,条件并不充分。



清兵从喜峰口入关,袁崇焕和皇太极脚前脚后到达北京,这本身就让人怀疑,两个人是不是有勾结,再加上皇太极巧使反间计,京城百姓都认为是袁崇焕引清兵入关。崇祯智商并没有那么低,所谓的反间计只是满清褒皇太极贬崇祯的附会之作,也许有反间计存在,但崇祯绝没有中计,因为袁崇焕被捕九个月才被杀,九个月时间,即使当时中计,也回过味了。

崇祯并不怀疑袁崇焕的忠诚,他给袁崇焕定的九条罪没有通敌这一条。那崇祯是为什么逮捕袁崇焕的?



勤王部队打退了清兵,北京的危险暂时解除。但是清兵并没有撤回老家。崇祯皇帝就急不可耐召见袁崇焕,平台之上,崇祯脸色难看,见到袁崇焕劈头盖脸一顿斥责,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为什擅杀毛文龙?”这句话透漏了崇祯的心思,袁崇焕当然清楚崇祯的意思,他没有辩解。



袁崇焕先斩后奏杀毛文龙,置崇祯皇帝于何处,这是蔑视皇帝的权威,崇祯当时就憋一肚子气,但是他要用袁崇焕,没有发作,唯心地说,袁崇焕杀得对。

清兵从喜峰口入关,直逼北京,崇祯得到消息,更是气的要死。毛文龙在,有他牵制着,皇太极没有入过关,毛文龙没了,皇太极敢长驱直入直捣北京城。我崇祯倾尽全力支持你袁崇焕平辽,把自己的小金库都给你用了,你杀掉毛文龙我也没追究,你可好,让清兵打到北京,打到我鼻子底下来了,你就这样回报我对你的信任?

崇祯肺都要气炸了,这时,他恨透了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他是强忍怒火下令袁崇焕勤王的。



北京局势一缓和,崇祯彻底憋不住了,急不可耐平台召对,亲自下令拿下了袁崇焕。

如果说崇祯拿下袁崇焕是一时之气,九个月之后他的气也该消了,所以他杀袁崇焕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袁崇焕能打仗,国家危难之时,急需这样的人才,而且对自己也很忠诚,崇祯不清楚吗?清楚。袁崇焕卖给蒙古部落粮食、擅杀毛文龙,有罪,但没有杀头之罪。可以让他戴罪立功,为什么非要杀掉他呢?



崇祯亲自把袁崇焕逮捕入狱,现在又放了他,证明袁崇焕没错,是崇祯错了。一般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有错,更何况皇帝,皇帝贵为一国之君,承认自己错了,那多没面子。有几个皇帝能像汉武帝那样发布轮台罪己诏,真心承认自己的错误?崇祯是发布罪己诏最多的皇帝,但他的罪己诏都是假的,国家亡了,自己要殉国,还说自己没错,都是大臣误了他。

袁崇焕被错杀,带来的后果就是,敢于担当的忠臣良将不愿意再替崇祯担当,以至于最后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发出求救信号,没人愿意去救!悲哉崇祯!悲哉袁崇焕!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可以肯定的说,袁崇焕没有没有勾结满清,没有投敌叛国。但是袁崇焕的死是必须的。而且也不是说是朱由检要杀袁崇焕,当时大明内部要杀袁崇焕的人比比皆是。


大明王朝给袁崇焕定的罪有十一大罪状: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按大明律“罪当剐,亲族十六岁以上斩首,十六岁以下为功臣奴,女眷入教坊司。但是朱由检其实这个时候还是想放了袁崇焕继续让他镇守辽东的,但是袁崇焕的能力还是让朱由检失去了耐心,也才下令抓捕袁崇焕,虽然朱由检最后有意放袁崇焕但是刑部还有内阁不同意,朱由检只能杀了袁崇焕,但是放了其家人。亲族皆不问,兄弟妻子也只是流放。而且这十一大罪状可以说都能找到罪证,所以说袁崇焕死也是必然的。


崇祯元年,袁崇焕给朱由检的军令状是五年平辽,后来大明王朝的国库很大一部分都是给了辽东平叛,但是袁崇焕的所作所为确实让崇祯失去了耐心,不仅五年没有平定辽东,还让满人直接入关,到达北京城下。

袁崇焕官止蓟辽督师,掌管辽东一切军政大权,可以说是崇祯的国防部长,一个国防部长亲自镇守辽东,非但没有平定满人,还让他们越过了自己的防线,到达帝国都城脚下。无论是谁都会无法接受的。虽然满清不是从袁崇焕的主力骑兵关宁铁骑入关的,但是前面说了崇祯排的是一个国防部长亲自坐镇的,如果你只能守一城防一军,那要你一个国防部长有何用,随便派一个将军上也能守城了。


加上前面说的十一大罪状,不能说袁崇焕都有罪,但是只要其中一条,袁崇焕也是必死的。

说袁崇焕投降满清也是不足信的,袁崇焕当时已经是位极人臣了,掌管整个辽东,满清当时也只是一个地方武装能给他什么,没有足够的筹码让他投降。

很多人把袁崇焕的能力过分高估了,也是受了金庸老爷爷的误导。但是袁崇焕的能力确实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等,都是可以看出袁崇焕的能力是不错,但是远没有到定国安邦的能力。


中国历史研究所


有一句俗话,叫做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是批判,因为且不说政治、经济的需要,任何真理、史实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认知的改变,受众心理的需要,在流传的过程中,都会与时俱进。针对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一个时代,一个说法。

更何况,明史被带着私心的清朝人改得差不多了,后来又经过了民国、抗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个时代都要树立典型,需要极端的英雄和汉奸。我们一味较真,亦不能窥得全貌。

根据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其实可以通过分析一些事件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自己来判断一些事情,推出结论。

史料可以作假,可以被篡改,而大家都承认的史实足以暴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够了,在这里,我只根据史实,提供一种思路。英雄也好,汉奸也好,如果我们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看,就能发现一些符合逻辑的行为决策。

  1. 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升辽东巡抚,开始经营关宁锦防线。
  2. 天启六年八月,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病逝,袁崇焕派使者悼念。皇太极表示愿意议和,但是没事偷袭偷袭袁崇焕,偷袭朝鲜。
  3. 天启七年一月,皇太极渡过鸭绿江,袁崇焕被王之臣弹劾。然而王之臣被召回,袁崇焕继续修防线,袁崇焕表示接受议和,但是没事就拼命修工事。
  4. 天启七年四月,防线建筑完成,袁崇焕上奏拍马屁,要求在宁远、前屯为魏大太监修建生祠。
  5.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进攻锦州,久攻不下。
  6. 天启七年六月,皇太极撤退,宁锦之战以明朝大胜结束。魏忠贤义子封侯,袁崇焕只升一级,还被魏忠贤弹劾了。
  7. 崇祯元年,魏忠贤被除掉,袁崇焕复出,平台对策,慷慨不已,夸下海口五年平辽,获得尚方宝剑。
  8. 崇祯元年,宁远兵变,需要整顿。
  9. 崇祯二年一月,袁崇焕提出了杀毛文龙的想法。
  10. 崇祯二年六月,(1629年),袁崇焕杀毛文龙。(从想法到实施起码有半年)
  11.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联合喀喇沁,绕境蒙古朵颜部地盘破长城喜峰口进入关内。
  12. 崇祯二年十一月十六夜,袁崇焕赶在后金部队前到达北京左安门,要求入城修正整,被拒。
  13. 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决战广渠门,双方不相上下,各自退兵。
  14. 崇祯二年十二月,崇焕下狱,清军得到消息再次组织进攻
  15. 崇祯三年(1630年),经过半年多的仔细审判,袁崇焕仍被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被凌迟处死。
  16. 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为袁崇焕平反。

通过1-6,我们可以看出来,袁崇焕和魏忠贤有矛盾,袁崇焕怕魏忠贤,确实魏忠贤也让袁崇焕下课回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袁崇焕根据其师傅,修塔大师孙承宗的战略,完成了关锦宁防线。至于这中间和皇太极眉来眼去,其实两方都没有诚心,都是在拖延时间。

通过7-8.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被魏忠贤搞下去的这一段时间,自己在辽东建立的威信没有了,前线乱了。虽然新皇帝崇祯很支持袁崇焕,他不再被魏忠贤掣肘,然而于战事而言,皇帝的信任并没有卵用。

通过9-10,我们可以知道,袁崇焕杀毛文龙,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精心策划。

通过11-13,我们可以知道,后金发动的是突袭,袁崇焕得到消息的时候清军已经入关,袁崇焕不知道该顾哪一头,疲于奔命,最后没有选择听孙承宗的,而是选择了保卫京城,带着疲惫的军队赶回北京,以为可以得到补给。然而,历来外军不得入京畿,崇祯同学不信任他。

通过14-15,我们可以知道,崇祯杀袁崇焕,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仔细审理和严格审判的,袁崇焕也是认罪的。

通过16,我们可以推断,乾隆可能是得了便宜在卖萌。

综合以上所有的情节,我们可以有以下推论——

1. 崇祯是个好大喜功的急性子,心机深,性子急,敏感,没有耐心,喜欢杀人,杀了又后悔。然而袁崇焕是个比较固执跋扈的英雄,常常干出格的事。比如说听不进建议,擅作主张。

2. 大家都知道袁崇焕和清军眉来眼去的,但是最开始是没有当真的。可是皇帝省吃俭用供你在前线打仗,你却和敌人做生意,崇祯是不临其境不能理解的。

3. 袁崇焕复职后,需要立威和整顿。

4. 袁崇焕策划半年,专门跑去杀毛文龙一定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5. 袁崇焕没有用工事把清军堵在关外,在崇祯二年年底的防御战中决策失误,让清军兵临城下。

6. 袁崇焕的三条罪名是“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第一条可能言重,可能是崇祯老板觉得,我这么信任你,结果你居然把敌人引到家门口了,所以要泄愤,但是“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是一点都不假,完全做实的罪状,一点也不冤枉。“擅主和议”在早期很好理解,可能是为了拖延时间,而在后期,很可能是经济上耗不起了,无法实现自己吹牛说五年平辽的计划,只能另想这个解决手段。而争议最大的还是“专戮大帅”。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复盘——

第一种可能性——

袁崇焕最开始就是按照师傅孙承宗的意思,修建工事,要塞,把清军挡在关外,这样做很有效。

结果袁崇焕被魏忠贤搞掉了。虽然只歇菜了2年,但是这两年,前线松弛,当他需要返回前线的时候,发现自己需要立威,整顿,于是杀毛文龙,但是杀完以后,被清军偷袭了。最后打阻击战判断失误,没有死在前线,而是想回北京城,崇祯不敢信任他。再加上以前自己的种种行为,最后被定罪。

第二种可能性——

袁崇焕返回前线的时候,发现漏洞很多,重修工事耗不起了,但是又夸下了海口,于是杀毛文龙,想表态议和讨好清军,然而清军没有鸟他。然后自己又是逐步得到全部指挥权,当清军突袭成功,快速入关以后,自己疲于奔命,有苦难言。

实际上清军即便是给了袁崇焕只要杀毛文龙,就议和的许诺,然后再反悔不执行,欺骗袁崇焕,那么入关建国也一定要把所有相关罪证都销毁。否则一个王朝在这些下三滥的手段面前面子过不去。所以我们是无法从史料上考证了。但是后来清人使劲抬高袁,必然是此处无银三百两的做法——等于是昭告天下,袁崇焕是大大的正人君子,是不会和我们私下媾和的,那么也就不存在我们骗他这种说法了。

其实,讨论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叛徒意义不大。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即将破产,管理有问题,老板有神经病的公司的消防队员,打工仔,因为运气不好给了对手机会,然后因为老板泄愤而成了替罪羊。

杀袁崇焕,杀得并不冤,他能力有限,却给老板许了愿,只不过他并不知道自己效力的是奇葩公司,面对的是经融危机。

一个时代的悲剧,让一个人去扛,魏忠贤,孙承宗这样的政治老油条都扛不了,袁崇焕哪里又扛得了呢?但是之所以今天有那么多人歌颂他,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勇敢,理想的人,明知道扛不了,却偏偏愿意向死而生,这种气节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该丢掉的。


HannibalLecter


肯定错杀。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皇太极绕开袁崇焕杀到北京城下,崇祯帝多次逼他出战野战,他多次推迟,说时机不成熟,等等。老袁与崇祯帝产生了许多误会,这些误会又没有人帮助向崇祯帝解释说明。如果片面按照大明法律,处死袁崇焕一点都没有问题。 但是崇祯帝刚愎自用,在明末攘外安内的大乱世背景下,崇祯帝片面执行祖宗家法《皇明祖训》和《大明律》,崇祯帝不懂得变通,结果经常干自毁长城的事,老袁是一员悍将,应该好好保护,但是崇祯帝在文官对老袁的口水中,没能坚持对老袁以往的好感,结果将老袁凌迟处死。



老袁有胆有识,是明末少有的干才,加上此时明朝还处于崇祯初年,辽事还没有败坏到不可救药,老袁这种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会通敌叛变,崇祯皇帝连这个认识都没有,实在昏聩。

又比如大明律关于“陷藩”的罪名,督抚没能守好城池,导致亲王封地被占领,就是“陷藩”,杨嗣昌就是因为张献忠攻占了襄阳,杀了襄王朱翊铭,才惊惧而死的,因为不自杀也得死于《大明律》。 17年的皇帝生涯,崇祯帝共杀死两个内阁首辅,杀死或者被逼的自杀的督师或总督11人、巡抚11人,被他抓进监狱关押的三品以上大员更多,连俘虏过高迎祥的孙传庭也被他抓进去坐过牢。

总之,祖上留下的本来就不多的人才,一步一步又被崇祯帝自己消灭。 本来,在国家遭遇严重困难的时候,理想的状态是君臣一心,减少猜疑,特别是皇帝要学会保护会干事的手下,尽量避免能干事的手下白白死于党争或是清议。但崇祯帝坐井观天,自视甚高,死要面子,盲目套用成法,结果人才消耗殆尽,最后无人可用,只好自尽身亡。 要是有祖上朱棣,朱祐樘,隆庆等人的识人之明,大明不会这么快灭亡。

打个比方,法律(现成的法律)就像是路上的坑,平时没什么事的时候,大家小心走路,一般不会轻易掉到坑里,但是一旦有事,大家慌慌张张,慌不择路,那就很容易掉到坑里,如果这样就把掉到坑里的人处死,你说应该不应该?


坐看东南了


袁崇焕应该是私下与满清进行过议和的。单论袁崇焕夸口“五年平辽”的欺君之罪,以及擅杀毛文龙、供给蒙古粮食、清兵寇犯京师等大罪,袁崇焕确实是按律当斩的。


袁崇焕一介文臣,在宁远一战成名,从而开始了叱咤辽东的风云生涯。

崇祯皇帝上台以后,为了解决辽东战事,重新起用了被罢职多年的袁崇焕,希望袁崇焕能够发挥作用,改变辽东战局。

袁崇焕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在没有对此时辽东具体状况作深入调研的情况下,面对崇祯皇帝的殷殷期盼,脱口而出,许下了“五年平辽”的诺言。

这个诺言使崇祯心花怒放。从此,对袁崇焕有求必应,满足袁崇焕的一切要求,只为实现“五年平辽”的目的。

君前无戏言。这个诺言,为袁崇焕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走马上任后,袁崇焕才发现情况与以前大为不同了。明朝在辽东已经不再拥有优势,满清业已发展壮大,五年平辽,绝无实现的可能了。

在此情况下,袁崇焕改弦更张,私下派人联络清方,准备与满清议和;以此来实现辽东的和平,解决边患。

同时,为了牵制满清,袁崇焕着力笼络蒙古,供给蒙古粮食物资。殊不知,此时已经是满蒙一家了,明朝方面供应蒙古的物资,大多都辗转运往清方,为满清解决了物资匮乏的头疼问题。对于袁崇焕来说,这确实是非常失策的。

袁崇焕不满皮岛总兵毛文龙的跋扈自雄,设计斩杀了毛文龙,事后才上报朝廷。这必然会引发朝廷大臣们的非议。

边关将领大多都横暴不法,就是辽东诸将也是如此。为何袁崇焕不一一公正处理,个个严明军纪呢?说到底还是因为毛文龙不能完全听命于他。

在多次私下议和不成之后,皇太极终于不耐烦了。清军自长城而入,进犯北京。此时,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局面:清兵在前,袁崇焕率辽东铁骑随后,一路直奔北京而来。



无论袁崇焕如何作军事计划,作为大臣,绝不能不考虑敌虏寇犯京师的严重性。这简直就是袁崇焕自己在授人以柄啊!以明朝言官之吹毛求疵,岂能放过弹劾袁崇焕的机会。

至于后来袁崇焕在北京城下与清军激战之后,竟然又要求率军进入京城休整,这简直就是直接作死的节奏呀!

总之,袁崇焕是被朝廷按律论罪,处以凌迟极刑的。只是袁崇焕一死,辽东局势更加不可收拾了。


惰性人儿


袁崇焕是个奸贼,没有被错杀,死有余辜。第一,他频频与努尔哈赤有书信往来,宁远之战后也与皇太极通信使,名义上是要媾和停战,实际上是想自立山头、割据一方,甚至有更大些的野心,在乱世中图谋不轨。这点,在杀毛文龙中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他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第二,清兵攻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袁崇焕并没有认真抵抗,装装样子就放弃了崇文门。

当时就有人说他是内奸向导、带路人,他想借助东北少数民族女真的力量,推倒明朝另立炉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崇祯不杀他才是养虎为患。第三,早年袁崇焕就有不臣之心,矫诏嬗杀毛文龙,一手遮天。驻守皮岛(丹东鸭绿江口黄海大鹿岛)的毛文龙,是辽东总兵,沈阳军区司令员,且不说毛抗倭援朝有功,就是有错误缺点,自有朝廷公论,轮不到他袁崇焕处理,他这是嬗杀大臣,自毁长城,挖大明江山崇祯的墙角。难怪崇祯接报,大吃一惊!毛文龙军队在,一对满清关外力量是最大牵制,二对军阀袁崇焕可能的叛国投敌也是一种掣肘。

难怪袁崇焕把毛文龙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袁崇焕公报私仇,因毛文龙多有顶撞就怀恨在心,宣布所谓的毛罪证十二条“可杀“,多数是不存在的,其中最主要的毛罪证通敌信,恰恰是他袁崇焕自己,和另外一个驻守山海关的将领。袁贼是贼喊捉贼,特别表演。袁崇焕为了排除异己,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篡位目的,不惜栽赃陷害,嬗杀大将,何其毒也!毛文龙被冤杀后,军队很快瓦解,满洲兵很快从喜峰口十万大军打到北京。此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了毛文龙被错杀冤杀的严重后果。

袁崇焕后来恶有恶报被杀,是罪有应得。为他叫屈的人,其实是满人清朝(同盟者)。北京人当时恨不得生吃他肉!袁崇焕后来是谁为他“平反昭雪“的?是后来的清朝朝廷!(不是我国人民群众)民!他是谁的“民族英雄“?是满清人的!不是汉人的民族英雄!是汉人的叛徒和异类,本质上,和范文程、洪承畴之类汉奸是一样的。


汉家二郎


袁崇焕的两条罪名是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最后被凌迟处死。

那么袁崇焕有没有勾结满人了?且不说宁远大捷与宁锦大捷两次战役中袁崇焕的表现,我们来看看皇太极绕过辽东打到京城那一役,史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听闻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就赶忙率军前来护卫京师,昼夜急驰长途奔波的袁崇焕与将士们赶到京城时疲惫不堪,袁崇焕请求入城休整被崇祯拒绝后,驻军城外,与后金军鏖战,袁崇焕令众将排兵布阵,与清兵展开激战,清兵力战不下,只好后撤,明军乘势追击,杀伤清军千余人,袁崇焕又派人用火炮攻打金营,清军撤退,京师之围遂解!可以看出这一战袁崇焕还是尽忠尽职,在第一时间就赴京勤王,拼死护城!

说袁崇焕与满人勾结,是皇太极的一出反间计,故意让两个被后金军抓获的太监偷听到看押他们的守卫对话,话中意思袁崇焕与后金有不可告人的交易,然后故意放走了他们,这两太监回去后自然会将这惊天秘密告诉主子!

不过这出反间计从策划到实施,颇有《三国演义》里反间计的味道,崇祯杀袁崇焕,也没有通敌的罪名,可见崇祯对此是心知肚明。



那么崇祯为何不替袁崇焕澄清了?反而必须要他死了?很多人都认为,是党争与舆论影响了崇祯。不过,崇祯执政以来滥杀大臣,可见一斑,有一件事也说明了袁崇焕不是因通敌而是因为己巳之变担责而死。兵部尚书梁廷栋在处理袁案时本想将袁崇焕满门抄斩,余大成问他:袁罪何来?岂非敌袭围京?吾视尚书反复六任也,坐兵部者全身而退者未有一!今袁无能,令处夷刑,后敌又围京,先顾公之三族!梁廷栋听了背脊发凉,最后没有让袁案祸及三族!

那么擅自与后金议和算是勾结满人吗?我觉得不是,袁崇焕在上疏“五年复辽”的计划中,就有提到“和为旁着”,目的是实施缓兵之计,争取时间巩固边防,崇祯也同意这个计划,但是袁崇焕还是因议和被定了罪,因为议和从来是做得说不得,事情泄露出去,让皇帝很没面子,在袁崇焕死后12年,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秉承上意与后金议和,不料消息走漏,崇祯恼羞成怒,最后以“私款辱国”罪名杀了陈新甲!



其实袁崇焕最后被崇祯所杀,是不是错杀,这才是后人真正争议的问题。袁崇焕有功于大明,而且颇有英雄气概,只是他的性格缺陷,做事任性独断,擅自杀了总兵毛文龙,都成为让人诟病的地方,也是让他致命的地方。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喜欢的朋友可以随手点个关注,谢谢!


草堂有春色


有时候我在想凭崇祯那么聪明的人会中满清人那么拙劣的反间计?这个计策也许普通人会上当,但是崇祯情商智商都这么高的人,而且崇祯读了不少书,他杀袁崇焕绝对不是因为满清的反间计。如果只是因为反间计,那我们也就太小看崇祯了,你看他一上任就扳倒魏忠贤,而且在任期间管理国家得心应手,这是智商低的人做的到的吗?

所以崇祯杀袁崇焕是另有原因,我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袁崇焕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说五年平定辽东。当领导没有人喜欢不切实际的人,事实上袁崇焕是说了大话,他没做到,而且满清在他任上还日渐做大。

第二袁崇焕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毛文龙在当时明清交战是起到很大作用的。由于皮岛孤悬海外,在满清后方,所以始终是满清的一大心病。因为这块心病,满清不敢放开手脚南下。而这块心病袁崇焕替他们除掉了,真是亲者痛仇者快。毛文龙一死,袁崇焕委任的将领肯定是无法统领这支部队,结果最后这支部队很多人都投降了满清,充当满清消灭本族的马前卒。所以袁崇焕当时是自毁长城,而且毛文龙是一二品的大官,袁崇焕根本没有权利杀,即使要杀他也应该先请示崇祯,袁崇焕这样做还有没有朝廷?还有没有皇上?是个领导都不会忍受这样的人吧,但是崇祯在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并没有责怪袁崇焕,反而说杀的好。

第三在袁崇焕主政辽东时,竟坐视后金征服朝鲜而无动于衷。后金为什么在灭亡明朝前要先打服朝鲜?因为朝鲜和明朝关系太亲密,假如后金不先政府朝鲜,朝鲜在后金的后方始终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后金的战略就是在灭亡明朝前先要征服朝鲜解决后顾之忧,还有可以从朝鲜得到补给。

第四当年蒙古和后金灾荒,朝廷三令五申不能卖粮食出去,结果袁崇焕开了口子,把粮食卖了出去,卖给蒙古人,可是最后也有一部分粮食到了后金,解决了后金的生存危机。

第五后金当年借道蒙古奔袭北京,袁崇焕领兵随后追赶而来,可是袁崇焕到了北京附近就遣散其他勤王军队,保留自己一支军队,可是自己一支军队又不主动出击,而是跟着后金军队,并不做出战略部署。这可是当着崇祯的面,崇祯是什么样的人袁崇焕不知道?你按兵不动和后金保持距离意欲何为?

第六袁崇焕被崇祯平台召见时竟然提议让自己的军队进城来歇息。明朝有祖制,就是外地军队不能进京,所以崇祯没答应,当然不会答应,这毕竟存在一定风险。

第七满清南下都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作为守卫边关的要员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玩忽职守,好在袁崇焕立马带兵来勤王,但是功不抵过。而且袁崇焕来到北京城下,并不与满清交战,而是只是尾随八旗军队在北京城下转圈。

如果袁崇焕想将功补过的话,此时不管胜算多大,至少你要何满清一战啊,你要让皇帝看到你的忠心啊。当时明军并不是不能战斗,崇祯换了满桂指挥作战后,满桂领导军队做出反击,虽然自己阵亡,明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最后经过这一次恶战,后金才撤围而走,这就证明明军不是没有实力来战斗。可是袁崇焕在北京城外得不作为我们要怎么理解?本来你就一错再错,此时还无所作为,崇祯是不是对你更心灰意冷?所以我觉得袁崇焕被杀,也许是自己刚愎自用不会揣摩领导心思,也是他自己某些因素造成的


高宗1986


袁崇焕到底该不该杀,袁崇焕是否叛明降清,毛人龙该不该死,争已经争论了三百多年,至今依然争论不休,本人根据手里的资料,浅析袁崇焕到底该不该杀,毛人龙该不该死,两人是否叛明降清历史疑案。先从袁崇焕与皇太极的交往说起:努尓哈率建州兵攻宁远时被袁崇焕手下炮兵击伤,几个后死亡。时任宁远巡撫的袁崇焕派傳有爵和镏南木坐喇嘛(李嗽嘛)前去吊唁,观其虚实。皇太极以礼相待,并带回给袁崇焕的亲笔信,要求双方和好。《满洲秘档:太宗与袁崇焕书》一六二九年(明崇祯二年,天聪三年)二月皇太极给袁崇焕的书信中不书天聪年号,只写已已年,遵奉明朝正朔,以示求和诚意。《己已年正月金国汗致袁崇焕书稿》此时袁崇焕已任兵部尚书督师辽东,随后七次致书求和。此时袁崇焕已深信不疑,也正中他的下怀。崇焕复出,深得崇祯帝信任,平台召对时他夸下海口:“五年复辽”崇祯大喜过望。事后有人提醒崇焕:“君前无戏言”。面对皇太极这个强大的对手,五年武力复辽很难实现,但是皇太极求和是历史性的,一惯的,不像是权宜之策。因为在袁崇焕宁远任巡撫的时候,皇太极求和的亲笔依然历历在目。袁崇焕希望通过和谈,皇太极退出部分占领明朝的地盘,即使不能全部收回失去的明朝土地,他对皇帝也是个交待,说明他五年复辽的承诺不是狂言妄语,不会有欺君之罪,袁崇焕就在通往和谈收复失地的道路上走了下去。

谋杀毛人龙!毛人龙以战功由游击升任总兵,收复由建州兵占据皮岛,双岛,金州等地,收拢被打散到各地辽民种地经商,选青壮扩大军队,不断袭击建州后方,成为后金的心腹大患,使后金始终不敢深入明朝腹地抢掠。但毛人龙与魏忠贤交往过密,其实明末,外臣那个敢得罪大权在握魏忠贤?但是崇祯登基,诛杀魏忠贤和客氏(天启皇帝的乳母)东林党人乘机改讦毛人龙是魏忠贤党羽,那时连总督胡宗宪都受诛连。大学士钱龙锡主张除掉毛人龙。(明史记事本末补遗,卷四毛帅东江)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年)七月,袁崇焕应召赴京,钱龙锡赴崇焕寓所,定计除文龙。袁崇焕表示:文龙可用,用之,不可用杀之。”《袁督师遍稿遗事汇辑卷1》其实袁对毛早就动了杀机,在他巡撫任上时,就与文龙不合,他这次上任,与后金搞和谈,“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明崇祯实录卷2》袁崇焕在给兵部尚书王洽的信中说:“建州屡欲求款,庙堂之上,主张已有其人,文龙能协心一致,自当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愿效提刀之力”。《国榷卷9O》袁崇焕复出后出,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四1641页,“无以塞五年复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計,建州曰:果尔以其文龙头来,崇焕信之”,…。杀毛人龙是三股势力的合谋,朝廷以大学士钱龙锡为首的东林党人,后金皇太极和袁崇焕,站在各自利益上合谋杀人毛人龙。(清)计六奇著《明季北略》第五回111标题就是:袁崇焕谋杀毛人龙。此文有详细表述谋杀毛人龙整个过程,袁崇焕罗织毛文龙十二条罪状,无一条能致毛人死罪。他被皇太极玩于股掌之中,替东林党人泄了私愤,为自已套上死亡的绞索。说毛人龙降清是为袁崇焕擅杀毛人龙开脱罪责,人龙率部在金后方攻城略地,不断袭扰,成为心腹大患,后金派明降将李永芳劝降毛人龙,许以富贵,被坚决拒绝。毛人龙若降清,其地位要高于降清的任何明朝官吏,文龙被杀后其部将,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降清,皆封王。袁崇焕擅杀毛人龙,为皇太极消灭了一个强敌,使多年抗金的根据地不复存在。使毛人龙多年苦心经营,训练有素的抗金军队大部分投靠后金,使后金的势力迅速壮大,增加两旗汉兵,成立火炮部队。大明王朝的败势就是从袁崇焕擅杀毛人龙开始的,仅此一条,崇祯杀袁崇焕就没有寃杀。公平而言,历史证明:大明王朝可以没有袁崇焕,但是不能没有毛人龙,吴三桂等将领守宁远,锦洲一线照样阻止清入关。而毛人龙的价值与贡献无人能取代,这是大明王朝的悲剧,也是大汉民族的悲剧。

袁崇焕替皇太极杀了毛人龙,皇太极就要借崇祯的手来要袁崇焕的人头。人龙被杀三个月后,没有后顾之忧的皇太极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绕过宁远,山海关一线,从喜峰口直奔北京而来。袁崇焕率部千里驰援,但是他早于皇太极两天到蓟州,以逸待劳却不击远道而来皇太极军队,变成尾随跟进。到通州一带时副将建议:背靠京城与后金开战,袁崇焕仍然不战,直到北京城下,城内蜚言四起。又有太监告密,袁崇焕通敌,这当然是皇太极使的诡计。袁崇焕在城外虽然力战后金兵,但崇祯已经忍无可忍,认定袁崇焕杀毛人龙,放后金袭京师是逼朝廷定城下之盟。平台再次召对时,崇祯责问袁崇焕擅杀毛人龙,尾随不战,射伤滿桂三事。满桂在蓟州过袁营时被射伤,崇焕竞无言以对。崇祯怒逮袁崇焕下狱,几个月后以通敌罪凌迟处死。历史上没有留下袁崇焕为自已辩解的资料,明律允许下狱官员为自已辨解,如果此时崇焕把大学士钱龙锡,兵部尚书王洽交待出来谋杀文龙始末,自已未必能幸免,多了两个陪绑的于心不忍,这是崇焕仁义之处。说袁崇焕叛明降清是寃忹崇焕,崇焕已经是位极人臣,手握重兵与皇太极又有杀父之仇,岂能降清!降清很容易,何必千里驰援?崇焕掉进“五年复辽”的魔咒中不能自拔,为此他相信皇太极的承诺,杀了与他有隙的毛人龙,为扫清和谈障碍,筑成大错。虽然千里驰援,却尾随不击,错上加错,做实他串通后金,逼朝廷订城下之盟罪名,死罪难逃。崇焕议和为朝廷,目标是用议和方式复辽,却是背着崇祯干的,这是越权妄为,此时谁敢为他辩解?伴君如伴虎,翻脸就是通敌罪。崇焕虽然久经沙埸,但书生气不减,被皇太极骗的晕头转向,不知兵不厌诈乎?袁崇焕死的不冤,冤死的是毛人龙。最大的胜利者是皇太极,在重大历史关头,展现了他的大智大勇。借袁崇焕的手除掉心腹大患毛人龙,又借崇祯之手杀了劲敌袁崇焕,一箭双雕,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基础。


东方钺


袁崇焕是民族英雄还是叛国奸贼一直被人们所热议,就是直至今天都没有定论,而且对于袁崇焕的评论是比较两极分化的,不过从总体来看,貌似是民族英雄的认可比较多点,毕竟官方史料中给他的定性还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我们还得回归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解析。他有一些做法的确是值得商榷的,就连当年明月也表示,袁崇焕只不过是一个被高估了的明末将领罢了,当然,明月的评价并不能就一锤定音,但是却也有着那么一些道理。

首先,袁崇焕夸口“五年平辽”,崇祯皇帝全力支持,无论是钱粮还是装备都优先分发,可是袁崇焕却自打嘴巴,看不到建树,这根本就是不可能之事情,袁崇焕非常明白。

第二,在后金进攻毛文龙东江镇以及朝鲜之时,袁崇焕并没有出兵干涉,进行后方牵制,由此毛文龙损失惨重,而朝鲜亦被后金征服,成为其坚定的盟友。

第三,袁崇焕上任之后,最主要的是巩固防线,阻挡后金来犯,可是他擅杀了毛文龙,毛文龙就是一颗钉在后金身后的钉子,能够时刻让后金有所顾忌,不敢用尽全力,本来明朝仅仅在辽西布防,辽东可谓是全部落在了后金之手,而毛文龙的存在,令得辽东不少地区重新恢复到明廷的掌控之中,是极为灵活多变的一股牵制势力,可是袁却生生的自己将其拔除了,后来满清入主中原的三个大汉奸,尚可喜、耿仲明、孔友德就是毛文龙的手下,因为袁崇焕将其杀害,而令得他们转而投降了后金,袁的做法当真是自掘坟墓。

第四,袁崇焕将国内百姓勒紧裤腰带而筹措的粮食,竟然转手卖给了蒙古,而蒙古又与后金频频秋波,暧昧非常,最终一转手,粮食到了后金之手,这不是资敌吗?当然这可能是袁崇焕为了拉拢蒙古又或者想要缓解和后金的紧张关系而做出的选择。

第五,后金皇太极攻破喜峰口之后,又接连伏击了赵率教4000兵马,三屯营和遵化也接连被攻克,崇祯勤王号令发出,天下响应,在蓟州关隘下,后金大军被早到的保定总督刘策率5000人阻挡,而不能前进,后来援军汇聚,可是令人不能理解的是袁崇焕令勤王各路军马全部返回驻地,这遣散的做法当真是诡异。

第六,袁崇焕率关宁铁骑驻守蓟州,可是后金大军却在一公里宽的通道不翼而飞了,后金数万大军要神不知鬼不觉从眼皮子底下穿越而过,这当真令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第七,袁崇焕与后金几乎同步到达北京城下,可是袁崇焕却多次要求率兵进入北京城,外地大军是不能进城的,这是皇帝的大忌,可是袁崇焕却再而三的要求,被崇祯所拒绝,这显现出袁崇焕政治上的不足,令崇祯记恨不已。

综合上述,袁崇焕的不少作为放在历朝历代相信那都是死罪,所以笔者认为崇祯杀他并不冤枉,而至于袁崇焕有没有通敌叛国,笔者认为没有这个可能性,因为袁已经是位极人臣了,投奔后金得不到比明朝更好的待遇和重用了;再说,袁崇焕还疑似炮轰死了努尔哈赤,这可是大仇;虽然并没有通敌勾结的可能,可是袁却有和后金议和的打算,他做的不少事情,很有可能是在缓和与后金的紧张关系,而最终凭借着坚城的固守希望能与后金媾和,所以笔者赞同当年明月的看法,袁崇焕是一个被时代高估了的将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