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第一個漢奸是誰?“漢奸”又是什麼時候被定罪的?

歷史上第一個漢奸是誰?“漢奸”又是什麼時候被定罪的?

“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或引誘外國入侵中國,出賣祖國利益的人。”這是《辭海》中對“漢奸”的定義。“漢奸”是我國的專利詞彙,如今的我們在抗日劇中見識的比較多,但在古代也不乏“大奸”之人。那麼歷史上第一個漢奸是誰?“漢奸”又是什麼時候被定罪的呢?

漢奸這詞起源何時,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說它在漢朝以前肯定是不曾出現過的,因為那時還沒有“漢”,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漢奸,就出現在漢朝。這個人叫中行說,是西漢文帝時的一個宮廷太監。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單于初登大寶,漢文帝派出公主前去和親,宦官中行說作為奴僕隨行。

對於蠻夷之地,中行說是拒絕的,但又拗不過強權,留下一句“必我行也,為漢患者”就啟程了。見了匈奴單于之後他便投降了,還得到了寵信。他勸諫匈奴單于進行改革,首先不要再效仿漢人的服飾,匈奴服飾更適合馬上作戰;其次,要學會選擇時機,秋收的時候搶劫才能利益最大化,同時震懾效果也更好。

同時中行說還幫助匈奴建立“疏記”制度,定期統計百姓經濟水平,時刻了解自己的國力水平。在他的支持下,老上單于對漢文帝愈發傲慢,經常索要錢物,不給就以發兵威脅。也是在中行說的幫助下,老上單于開疆擴土,打敗月氏、平定西域、直逼長安,對西漢初期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

“漢奸”在不同時期的含義也不盡相同,比如元朝的《周易衍義》中指的是漢朝的奸臣;明末曾指代挑動事端的不法漢人;到了道光年間,西方列強入侵,“漢奸”的含義真正發生了變化,此時的漢奸多指的是背叛國家,為洋人效力,從事刺探情報等破壞通敵活動的中國人,其所損害的乃是中國之利益,比較接近今日的說法。

後來“漢奸罪”甚至成為法律體系的一部分。在抗日戰爭期間,移居馬來西亞的商人陳嘉庚向重慶國民政府提議:“敵未退出我國土即言和當以漢奸國賊論”,抗日救國會的領導人鄒韜奮稱之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制定《懲治漢奸條例》、《處理漢奸條例》,以此當作打擊政敵,主要是汪偽政權的主要工具。

汪精衛其人,曾經留學法國,早年便投身革命,曾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誌。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大總統,他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汪精衛是有救國之志的,但面對“敵人”的時候,往往會被懦弱自卑、優柔寡斷的性格佔了上風,在政治活動中表現出嚴重的妥協性,以致後來成了近代第一漢奸。

1932年,日本人為了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製造了“一·二八事變”。當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時,汪精衛卻被恐日情緒所困,只看到日本的強大,卻看不到中國人的眾志成城,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之後又把華北主權拱手讓人,“七七事變”後更是馬不停蹄的媚敵降日,最終在漢奸之路上一去不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