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漢奸」成色究竟有多深?

吳三桂的“漢奸”成色究竟有多深?

文|史弟

一說起吳三桂,除了“衝冠一怒為紅顏”,更多的就是“漢奸”。

把山海關拱手相讓,將清軍放入關中,然後又為清軍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甚至不遠萬里,跑到緬甸把南明最後一個帝王朱由榔抓回來獻給大清,以表衷心。

最後又親手將朱由榔絞死在昆明,徹底終結大明王朝,也終結了最後一位漢族皇帝,吳三桂身上的“漢奸”標籤註定洗刷不掉。

吳三桂是“漢奸”無疑,但“漢奸”的成色究竟有多深,其實還是值得商榷。

在李自成攻入京城之前,吳三桂非但不是什麼亂臣賊子,反而是朝野聞名的孝子賢臣。

16歲的時候,當得知父親吳襄被皇太極4萬兵馬包圍,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吳三桂率領二十幾名家丁殺入重圍,並奇蹟般地將父親帶了出來。

吳三桂的“漢奸”成色究竟有多深?

憑此之舉,從此奠定了吳三桂的孝子聲名,而在忠孝一體的封建社會,也成為吳三桂之後受用不盡的聲譽資本。

連皇太極都稱他為“好漢子”,並不無遺憾地說:“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儘管吳三桂的軍事能力、政治手腕確實突出,但在日後的發跡之路上,他能夠步步高昇,也與他一直維護和構建自己的這種道德形象不無關係。

所以,當得知崇禎已於煤山上自縊,他並沒有向清廷投降,而是想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接洽。畢竟,此時大明實際上已經結束,效忠的對象都沒了,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的道德負擔。

所以,向滿清皆兵的時候,用的是前明的名義,旨在為君父報仇。

所以,當面對朱由榔的時候,吳三桂的內心才會彷徨和掙扎,才會不由自主的下跪,才會在見了一次面之後再也不去見朱由榔。

吳三桂的“漢奸”成色究竟有多深?

所以,興起三藩之亂的時候,本來局面一片大好,已經讓清廷措手不及,卻將戰局止於長江流域,沒有乘勝追擊,意圖和清廷講和,結果給了清廷喘息的機會,自己則再也無翻身的機會。

正所謂“高度決定視野;視野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命運”,不難發現,吳三桂的視野和格局還是低了一些。

大明王朝名存實亡之際,想到的不是如何力挽狂瀾,或者自立為王,反而想向李自成俯首稱臣。

吳三桂的“漢奸”成色究竟有多深?

在向左還是向右的歷史節點,卻因為“衝冠一怒”又倒向清廷,就此落入多爾袞圈套之中,為清廷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而為了向清廷表明衷心,打消滿清的傲慢與偏見,乾脆把事情做絕,親手絞死朱由榔,進一步坐實了“漢奸”的角色。

直至“三藩之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卻又急著登基稱帝,建立所謂的大周政權,徹底失去人心,也失去了一切道德基礎。

到頭來,既反明又反清,兩朝重臣,卻又是兩朝賊子,正如有論者所說:“三桂為明季罪人,又為本朝反賊,其生平亦何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