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把對物質的認識分為“唯物”與“唯心”的對立認識對嗎?

弓長QLWHCR


宇宙觀不是唯物觀,以唯物觀看世界,存在一定偏面性。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區分不能以物質而論。


中承明


把對物質的認識分為“囀物”與“唯心”的對立認識對嗎?

《易經一大傳》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說,人們肉眼看得並能夠理解的就是“器”(實實在在的物體);暫時看不到的與理解不了的就是“道”。這實際上就是告訴人們:看不見的暫時理解不了也是客觀的。“器”可以看作是陽,“道”可以看作是陰,陰陽不是絕對的對立,而是互相轉化的。“器”一一一切實物,日,月,星,辰,動物、植物無不有消亡的時候,陽就轉化成陰,看不見了。物質不滅,這個陰,並不代表沒有,只不過它變換了另一種形式,肉眼看不見罷了。

宋朝時的哲學家張載認為:“太虛即氣,一物兩體”。太虛不是虛無靜寂的真空,而是充滿著“氣”這種極為細緻,為肉眼所不能覺察的物質顆粒,太虛和萬物都是“氣”這一物質實體的不同的運動形態。他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正蒙一太和篇》氣凝聚而為有形的萬物,萬物散而為氣又復歸於無形的太虛。

這就是《易經》告訴人們需要探索的“道”。古人也是這樣做的。西晉的王弼“貴無”,部象“崇有”兩派各執一端。董仲舒為儒家一己之利,曲解“天人合一”學說,創之神道設教的神學目的論,違背了“易徑”的本旨,把“易經”研究引入歧途。

宋時的程顥,程頤也認為“萬物之始皆為氣化”,《二程遺書一卷五》但二程認為“理在氣先,雖是一時都有,畢竟以理為主”,這與王陽明“知行合一,知在前,行在後”,是一脈相承的。

實質上這些古聖先賢已經探索到宇宙與萬事萬物起源的真諦,只不過象董仲舒一樣,看破不說破,接著故意顛倒理與氣的關係,以而為封建統治階級製造君權神授的理論根據。

綜上所述,籠統地把“道”看成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把“器”看成形而下的唯物主義是不恰當的。正確的方法,應該以器為本,以道為用。不要把道說成是迷信,也不要把道無限誇大而形成的不可知論的神秘主義,又要反對盲目的動輒亂扣唯心主義大帽子的無知行為。實事求實,才是正確的態度,非白即黑的觀念要不得!




傳統文化領域創作者


很多人喜歡用唯心、唯物區分哲學家。

如把柏拉圖稱為唯心主義者,亞里斯多德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古代王陽明是唯心主義,東漢王充是唯物主義。

唯心和唯物好像成了萬金油,哪裡都好用,隨時都有用。其實這是一種很不準確、很粗糙的區分方法,一是這種看法早已過時,二是很容易導致誤讀,歪曲哲學家的思想。

唯心、唯物的說法,並非自古就有,而是源自西方近代文化,即16、17世紀的西方哲學。

西方進入16、17世紀以後,自然科學迅速崛起,如牛頓的經典物理學、拉瓦錫的現代化學。隨著物理學、化學的興起,西方人的世界觀,產生了新變化,出現了一種新的世界觀:原子主義世界觀。

所謂原子主義世界觀,又叫實體主義世界觀,是把事物的存在,當成獨立自在的實體,類似於微觀世界的原子或分子。

原子主義世界觀,和牛頓的經典物理學有關,也和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有關。

這種世界觀認為,世上存在的東西類似於獨立的原子,又叫物質。物質有基質和屬性。基質是物質的基礎,是實在。屬性是派生的,是物質的附屬性質。

比如一張木製的淡黃色桌子,有基質,有第一、第二屬性。

桌子的第一屬性是尺寸、大小,如體積、面積。第一屬性可用數學測量,是客觀之物,西方近代哲學叫廣延。

桌子還有第二屬性,如溫度、硬度、質感。桌子的第二屬性和人的感覺有關,是主觀、可變之物。

桌子的基質隱藏在屬性背後,它雖然神秘,但卻構成了桌子的基礎,是桌子立在那裡的根基,所以桌子的基質是客觀實在。

西方近代唯心主義即源於這種看法,如英國的貝克萊。貝克萊認為,桌子的存在,依賴於人的感覺。只有人感覺到桌子,桌子才是存在的;否則沒有人的感覺,桌子是不存在的。這是近代唯心主義的經典思維: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物主義的看法剛好相反,在唯物主義看來,桌子的存在是客觀之物,和人們的感覺無關;換言之,無論人們看沒看到桌子,它都是存在的。

唯物主義還有一個很難反駁的例子:太陽和月亮。很多人會說,太陽、月亮的存在是客觀的,因為無論人們看沒看見,它們都是存在的。

唯心、唯物代表了西方科學、哲學發展的特殊階段,即世界存在分為兩塊,一是人的感覺、思想,一塊是物質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法國笛卡爾。

笛卡爾認為,物質世界是存在的;精神世界也是存在的;兩者既互相影響,又各自獨立。這就是著名的身心二元論。

以原子主義世界觀為基礎的唯心、唯物論,代表了人類文化世界觀的一個階段或一種類型;但絕對不是唯一的階段或類型。西方古典文化、中國道家哲學、佛教世界觀,均不同於唯心、唯物的看法。

比如中國道家文化的“道”,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

有人說,老莊講的道是唯物的,是自然之道。但我們知道,老莊講的道又是宇宙萬物的總原則、總綱領,從此意義上說,老莊的道又具有唯心主義色彩。

所以老莊講的道,既不是純粹的唯物之物,又不是單純的唯心之物;毋寧說,道既是唯心的又是唯物的,是事物存在的自相矛盾、二律背反。

再如佛家教義的因緣、輪迴、涅槃、情識等概念,也很難用唯心、唯物的概念解釋,因為佛教思維不同於西方主客二分或唯心、唯物式思維,而是一種超越心、物區別的“關係”思維、直覺思維、頓悟思維。

就西方文化而言,在16、17世紀以前,根本不存在唯心和唯物的區分,人們把柏拉圖、黑格爾、康德等人歸到唯心主義陣營;把費爾巴哈、馬克思等思想家歸到唯物主義陣營,完全是根據西方近代哲學的理念,做出的事後區分。

即使如此,很多西方思想家的觀點,也很難用唯心、唯物的界限,區分開來。

比如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他們兩位的思想和數學、幾何學思維密切相關。但數學、幾何學的理念或概念,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

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肯定理唸的客觀存在,但他們從沒有說理念源自人的感覺或精神,也沒有說理念是類似物質的存在,他們只是強調,從認識層面說,理念不是感覺的對象,是理性思考的對象。

再如康德哲學。大多數人認為,康德哲學屬於典型的唯心主義。因為康德主張,不是世界影響了人,而是人影響了世界,即著名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理論。

但康德哲學又包含唯物主義的成分,如康德肯定物自體的存在,肯定自然界的存在,這些看法也不能劃到唯心主義裡面。

更重要的是,進入20世紀以後,西方現代文化的主要批判矛頭,就是否定主客二分,否定唯心、唯物的區分。

比如柏格森的生命直覺主義、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法國結構主義、語言分析哲學、生態倫理學、後現代文化、現代量子力學等。

可以說,隨著現代文化的發展,人們發現,唯心、唯物的區分,是一種特定的歷史、文化現象,不是包打天下的思維方法。至少到目前為止,人類認識宇宙奧秘的方法,始終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發展。





道藝2


宇宙的頂層,只有質量和能量的原始宇宙,第二層,有物質的宇宙,第三層,地球上誕生的生命,第四層,智慧生命,即所謂的‘心’。請看明白了,物質屬於第二層,心屬於第四層,很顯然,唯物論,唯心論皆不是宇宙的本源!

那麼,恕本民科直言,討論唯物論和唯心論究竟有何意義?


外星文明新時代


唯物主義是同唯心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派別;它認為物質決定精神,物質是世界的本質。

唯物主義有三個發展階段: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③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3、唯心主義的定義和基本形式

唯心主義是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派別;它認為精神決定物質,精神是世界的本質。

唯心主義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創造有趣的文章


題主的問題有問題,哲學不是因為對物質的認識才分的“唯心”和“唯物。”是在本體論的第一性的問題上才區分出“唯心”和“唯物。”

本體論第一性

這個問題談的是世界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是由物質組成?還是精神意識形成的?唯物主義分三個階段。唯心主義分主觀唯心與客觀唯心。

這跟把物質認識分唯心與唯物是倆意思,問題不夠完全準確。唯心根本不承認物質,因為唯心只承認意識是絕對存在,物質是由意識產生的。

還有二元論,這個種類的學說根本統一不了唯心和唯物,二元論把精神作為具有能動性的唯一力量,用神把“精神”和“物質”兩個絕對存在統一起來,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邏輯只有一條路,邏輯矛盾就是錯了。

看你問題的意思,你傾向二元論啊?

迄今為止“辯證唯物主義”是最科學的,有說服力的。

辯證唯物主義裡,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物質是絕對存在,意識是相對存在,物質決定意識存在,意識是物質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意識可以通過實踐改變物質。這是最有說服力和客觀的哲學思想了。

哲學裡的意識不是僅指“感知”或者“計算力”,意識是確認“我”是我的能力,或者說自我認知能力

(這麼說不準確,但是差不多),不然蟲子都有意識了,計算器也有意識了。哲學裡的物質不是指你眼前看到的東西,是指世界,或者說全部物質總和。

總結

世界的本體認識上分“唯物”和“唯心”,不僅是人為主觀想分開,才引起爭論,主要是邏輯上“唯心”主義是說不通的,唯心主義總是用想象跳過邏輯去解說世界,這樣的解說就是胡說八道,忽悠人,比如我說世界應該匍匐在我的腳下,你信麼?憑什麼信。所以唯物主義才是正確的,且要是辯證唯物主義。題主看看歐洲黑暗時期的中世紀曆史就知道,唯心錯,唯物正確。


盛京楊員外


雖然,必須堅持唯物主義世界觀,絕對不能動搖,但是,也必須堅持思考,時刻準備回答新的認識和疑問。

比如,世界是物質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個世界,除了物質,就沒有其他東西了”。好像毋庸置疑。

那麼,既然已經確定,除了物質沒有其他東西,那麼,為什麼要談意識呢?

現在的問題是

(1)意識到底是什麼?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嗎?

(2)如果人死了,我們知道,組成人體的物質還在,但是,意識既然是物質的一種形式,那麼,意識也應該和物質一樣,也就是說,意識還存在,或者,形式發生了改變?

當然,還有一些疑問。

所以,我們的教科書是不是有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談意識,應該是“物質的另一種特殊形式,意思”,而不是現在這樣單獨解釋意識?

那麼,第二個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現在有實驗,已經證明,就算腦死亡了一段時間,還可以有辦法讓腦恢復成活。那麼,成活後的大腦,是否保留原來的意識,或者意識發生改變了。但是,這個並不重要,問題還是?意識去哪裡了?

我們知道,“物質是不滅的,能量是守恆的”,那麼,意識既然也是物質,肯定還在嗎?

哲學,是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現代科學的研究,還沒有解決這個疑問,反而越來越讓人迷惑。

僅僅提出這個問題,因為一直困擾我很久了。


老楊老師2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僅代表個人觀點。

這個世界最終都是唯物的,所謂的唯心,只是我們對這個世界還不太瞭解,正如在無線電發明以前,古人不可能想到我們可以在遠在海角天涯的人們通話,他們更覺得那是神技。而當人們瞭解了無線電波之後,才覺得這一切都是科學。

同樣道理,現在的人們對現下的一些比較“迷信”的做法還不瞭解的時候,我們會稱之他為迷信。當哪天這些背後的科學道理被揭示之後,他就成了科學。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謂之唯心。等到某一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謂之唯物。


0310yang


悟空筆者所持看法,把對物質的認識”分為”唯物與唯心的對立認識對嗎?題目其中的”分為”改成“存在著”,那就是正確的回答了。其實就是人類對宇宙丶世界的”認識論”的問題。也就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與相對的唯心主義的認識論的問題了。兩者之間有著相互緣賴的關係。只是唯物主義論者,把物質存在看作是苐一性的,即物質存在決定了精神意識。而唯心主義論者是把精神看作是第一性的。是先有精神意識決定了物質的存在。也可以說是把物質看作是第二性的。……兩者確實是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收起。


薛廣禮


首先要了解物質的含義:所謂物質就是宇宙中客觀存在著的東西,比如花草樹木等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東西,同時還包括大到宇宙中的太陽月亮、小到看不見的分子、原子、離子、細菌等都屬於物質的範疇。而問答中提到的“對物質的認識”就是指我們運用自己的腦力、智商去開發對客觀物質的感知能力。

對物質的認識,有角度的不同,有能力的大小。同時又有兩種對立的認識:一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比如當今世界流行的新型肺炎,現代科學的解釋是因為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冠狀病毒入侵人體的肺部而導致發病的。這就是“唯物”的認識。如果換在過去科學落後的時代,人們無法解釋,只能說是鬼神帶給人類的瘟病,這種說法就是“唯心”的認識。

統上所述,我認為把對物質的認識分為“唯物”與“唯心”的對立認識,我認為是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