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如果我們無法治好癌症那麼“帶瘤生存”可行?答案是:可以

一直以為,在癌症的治療上,很多患者、家屬乃至部分醫生正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除癌務盡”。手術切除越多越好,化療、放療多多益善。為了將癌細胞斬盡殺絕而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以至於生命。這是不是一種悲哀呢?

現代醫學已經證明,正常人體內亦有癌細胞的存在,只不過是被更多的免疫細胞控制住難以成“癌”罷了。正如我國傳統醫學所理解的,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是陰與陽的關係,任何食物都是“負陰抱陽”,癌症患者也是一樣。

如果我們無法治好癌症那麼“帶瘤生存”可行?答案是:可以


實踐證明,只要能夠控制住癌細胞的發展,使之與人體的免疫細胞“衝氣為和”,效果往往是理想的。當然,這種治療方法並非人人都理解、接受與適合。


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癌症診斷和治療的理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從傳統的理念出發,一旦懷疑患者得了癌症,首先就是各種手段的層層檢查,直至確診並明確癌症部位、期別,制定以消除腫瘤、滅殺癌細胞為目標的治療方案。而消滅腫瘤、滅殺癌細胞的手段不外乎常規的手術、化療、放療加上這幾年興起的靶向治療。


幾十年來,不管是單用手術、化療、放療,或者是採取聯合治療的方法,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並沒有明顯的提高,癌症治療中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控制癌細胞的轉移和復發。癌症的復發和轉移過程難以避免,即使找到了原發病灶或轉移病灶仍不能解決根治的問題。大多數患者在承受了治療帶來的巨大痛苦後,仍然不得不接受癌細胞繼續轉移和癌症復發的現實。因此,以殺滅癌細胞為宗旨的傳統治療理念,已經到了必須反思和改變的時候。

如果我們無法治好癌症那麼“帶瘤生存”可行?答案是:可以

實踐證明,人體內的癌細胞是無法完全殺滅的。而且,在滅殺癌細胞的同時,人體的免疫功能同樣受到了損害。有些醫生喜歡用高密度、高劑量的化療來殺滅癌細胞,雖然這種方法可以獲得很高的藥物濃度,對癌細胞也可以產生很大、很強的殺傷力,但同時也會引起嚴重的毒性反應。

按照有關理論,化療藥物對癌細胞的殺傷遵循一級動力學規律,即一定劑量的抗癌藥只能殺滅一定比例的癌細胞,高劑量則高比例,但癌細胞總有殘留。而人體的骨髓和免疫機制也受到同樣強度的抑制和損害。由於早臨床實踐中存在著“教條主義”的傾向,尤其是一些非專業醫生,不顧患者病情、身體狀況的千差萬別,完全按照固定的治療模式進行治療,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治療十分滯後。因此,從總體上看,;療效不理想是難以否認的事實。

21世紀癌症治療的理念將實現由對癌細胞的“尋找”、“殺滅”向“控制”的重大轉變。新境界就是帶瘤生存。“帶瘤生存”其實是一種客觀的現狀。專家們從癌細胞休眠與轉移的生物學特性研究中發現,健康人群體內也有癌症的休眠細胞存在。癌症患者在無臨床表現時體內一般都存在休眠的癌細胞,如直腸癌患者所在術前骨髓檢查發現有直腸癌細胞,這說明癌細胞並非僅僅存在於乳腺癌和直腸癌原發灶。所以,即使做了根治手術,體內的癌細胞也根本不可能全部消滅,3年以上達63%的直腸癌患者群其實都是帶瘤生存的。日本癌症專家對162例B超下細針穿刺確診為甲狀腺微小癌的患者進行帶瘤隨訪,發現70%%的患者在隨訪的5-8年之間癌病灶沒有增大,表明微小癌患者可以長期帶瘤生存,部分患者甚至終身五症狀。

如果我們無法治好癌症那麼“帶瘤生存”可行?答案是:可以

然而,帶瘤生存對於癌症患者和家屬來說常常是難以接受的,儘管有相當多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其實就是被動地帶瘤生存,包括不具備手術條件的患者,以及雖經手術,但仍有殘留的患者。在傳統“滅殺”理念的指導下,患者、家屬以及部分醫生都以儘可能消滅體內癌細胞為治療目的,但事實上卻又總是令人失望。手術、化療、放療包括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癌症所引起的臨床症狀,或者使部分癌病灶有所縮小,但都不可能讓癌細胞徹底消除。而病人一直處在被“治”的過程中:癌細胞被滅殺,健康的免疫細胞這生命之本也被滅殺。可以這麼說,“除癌務盡”的治療模式最終導致的是生命的縮短。


帶瘤生存與個體化治療是相輔相成的。2015年6月,一位肝癌患者到前去日本診所會診,家屬要求儘量延長生命時間,因為當地醫生認為他最多隻能再生存4-5個月。鑑於患者及家屬的意願並有良好的心態,伊藤教授採取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在醫患的相互配合下,患者的狀況不斷好轉,病情也逐步穩定。在實際治療中,家屬與患者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把帶瘤生存的道理講清楚,即使在治療,但心裡認為腫瘤還存在或者沒有縮小,治療不到位,就會對治療的方案產生懷疑,又開始找其他醫生另外開些藥“加強治療”,最終不僅縮短了生命,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帶瘤生存需要病人和家屬在心理上有戰勝癌症的信心,而且要理解這種“戰勝”不是“消滅”,而是“控制”。這就涉及到心理治療的問題,癌症患者經過治療後,如果告訴他“腫瘤已經被切除了”,與對他說“腫瘤還在體內,你需要接受長期治療”相比較,病人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我們無法治好癌症那麼“帶瘤生存”可行?答案是:可以

因此,正確理解“帶瘤生存”的一個前提,是要把癌細胞存在看成是一種生理性的。國外權威專家經過研究發現,70歲以上的老年人,腫瘤細胞是一種正常的細胞變異,是一種老年病,是生理性的腫瘤。70歲以前患癌症是屬於病理性。因此,西方國家對70歲以上的癌症患者很少採用化療、放療,只要病情穩定就不採取過於積極的治療手段。有關專家稱:“腫瘤的生長,這是人類進化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我們要想根治腫瘤,是不可能的。腫瘤細胞的產生是生物衰老在基因上的機制之一,自然界不可能讓一個生物,長生不死,生生不息。這是自然界的調控,平衡機制在起作用的結果。

人們已逐步認識到,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既然是慢性病,那就要按照慢性疾病的治療規律來進行治療,而不能採取“急於求成”的治療方法,不能寄希望於一次外科手術切除就搞定、幾次化療和放射治療就達到根治的目的。

如果我們無法治好癌症那麼“帶瘤生存”可行?答案是:可以

大量的死亡解剖資料 表明,在40-50歲的婦女中有39%的婦女患有乳房腫瘤,46%的60-70歲男性發現患前列腺癌。這些腫瘤體積小,沒有擴散,更沒有出現任何臨床症狀,如果他們在死亡前被查出,就會被視為乳腺癌或前列腺癌患者並接受相應的治療。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大量的“健康”者是帶瘤生存的,只不過自己不知道罷了。所以,帶瘤生存並不可怕。

帶瘤生存是一種新觀念,新境界。樹立這一新觀念就必須摒棄“除癌務盡”的舊思想,尤其是醫生和家屬。中晚期癌症病人經過治療只要病情穩定,腫瘤有所控制,生活質量改善,就應當給予觀察,以及新型的免疫細胞療法,而不是急於進一步滅殺癌細胞,追求“除癌務盡”。

延長患者生存期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發揮患者自身的免疫機制。除了可採用免疫製劑外,主要還是從思想上形成對帶瘤生存的正確認識,讓良好的心態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心態越好免疫力好強,對癌細胞的控制也越好,病情也就越穩定。因此,良好的心態對“帶瘤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做好長期與癌生存、與狼共舞的心理準備,坦然面對病情就一定能走出恐癌陰影。

帶瘤生存的另一重要環節就是個體化治療,如果沒有“個性化”的治療很難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帶瘤生存是癌症治療的新境界,它表明人們對癌症的認識有了新的、重要的進展,以及治療方法上的更加接近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