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中國“嘬螺”史,柳州人2萬年前就開吃,乾隆、慈禧是死忠粉

螺螄粉,柳州新時代的美食名片,經過全國各地廣大吃貨的推廣,已經是熱銷國內外的單品。即便在香港、臺灣、美國……你都能看到螺螄粉的的大名。當你問起柳州的年輕人,他們會非常驕傲地說:“雖然螺螄粉是最近才風靡起來的,但我們柳州人吃螺螄已經2萬年了!”

中國“嘬螺”史,柳州人2萬年前就開吃,乾隆、慈禧是死忠粉

在考古學上,素來有“南有白蓮洞,北有山頂洞”之說,早在數萬年前,柳州這片土地上就有原始人活動。在距今3.7萬年到2萬年的中石器時代,白蓮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簡單的工具,隨後,這些工具越來越規整,品種也越來越多。大龍潭鯉魚嘴遺址之中有一層厚厚的螺螄殼,這些螺螄殼已經有21000年的歷史,並且屁股全部都被敲掉或者“鉗”掉了。有趣的是,考古學家們發現,這些螺螄殼越往下挖個頭越大,說明當時螺螄繁衍的速度已經遠遠趕不上我們祖先吃的速度,到了最後只剩下了小個頭。

小小的螺螄,無須人工養殖,不管氣候變化,繁衍和生存能力極強。在窮苦年代,人們吃不了肉食,螺螄能夠解饞,也給窮人們補充能量。史料之中最早記錄螺螄的是《國語》和《三國志》,裡面記載在荒年,國庫空虛,百姓們找不到食物,就會去撿螺螄吃。南北朝時期,北周詩人庾信一邊吃螺螄一邊留下了千古名句:“香螺酌美酒,枯蚌籍蘭餚。”這是文人們第一次將螺螄寫在自己的詩文中加以讚美。

因為田螺容易捕捉,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不用太多調味料就可以烹調成美味佳餚,對於老百姓而言,這是天賜的美食。在紹興就有一句俗語,叫作:“啄螺螄過酒,強盜趕來勿肯走。”可見在飲食相對比較單一,調味料品種較少的古代,螺螄給貧苦的老百姓帶來了無數幸福美味的瞬間。

江南魚米之鄉,水河交錯,氣候宜人,水草豐茂,幾乎每一條小河之中都能捕到螺螄。江南一代代文人之中有不少美食家,他們總結出螺螄最為美味的季節便是的清明前後,所謂“清明螺,賽肥鵝”。江南人家會在清明前後捕捉螺螄,將它們靜養在清水之中兩日,剪掉尾端,再放點蔥、姜、辣椒煮熟,肥美的螺肉,解了無數江南孩童的饞。江南人都是吃螺螄的高手,不需要筷子也不需要牙籤,三個手指頭將螺螄捉起來,輕輕一嘬,鮮嫩美味的螺螄就落入了口中。

清代的文人厲惕齋在自己的詩中寫道:“清明數典悉多多,甚事幹卿獨嗜螺。”袁枚在《隨園食單》之中記載了各處做螺螄的手法,徽州人將其曬乾,叫作青螺,可以拿來做羹湯。而閩南有香螺,“小而鮮,糟食最佳。”

中國“嘬螺”史,柳州人2萬年前就開吃,乾隆、慈禧是死忠粉

《舌尖2》曾經一直走到了錢塘江的源頭——開化,在那裡找到了螺螄之中的佼佼者,青螄。青螄對生活環境要求比較高,水溫必須適宜,水也一定要是活水,不能有汙染。它身材要比一般的螺螄細長,肉黑嫩,腸子是青綠色的。青螄一般會在夏天的傍晚爬出來,人們一般避暑納涼,一邊在河裡捉青螄。水質越好的地方,青螄的個頭就越大,吃起來也更鮮美,當地人喜歡將青螄和紫蘇葉一起炒,清香誘人。

螺螄一直是平民最愛的美食,古人對吃飯很講究禮儀,講究“食不語”,吃飯之時不能發出聲音。吃螺螄肯定是要發出聲音的,看起來就十分不雅。而在歷史上,喜歡吃螺螄的還有不少文人雅士、皇親貴胄。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洞庭湖遊歷之時,吃遍河鮮美味,對螺螄念念不忘,覺得是人間美事極品,劉禹錫曾經在自己的詩中如此寫道:“白銀盤中一青螺。”將螺螄完全寫成了一道高級菜。

螺螄還是乾隆和慈禧都十分喜歡吃的一道菜,他們常常在正餐之外單點,因為吃得太多,常常弄得腸胃不適。

中國“嘬螺”史,柳州人2萬年前就開吃,乾隆、慈禧是死忠粉

青螄

那麼現在大紅大紫的螺螄粉又有怎樣的歷史呢?在不久之前,有一位酷愛螺螄粉的韓國網民在網上發起了一項活動,希望韓國人能夠支持螺螄粉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螺螄粉早就進入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但它其實只有短短30年的歷史,從柳州的地攤小吃變成了人人追捧的網紅美食。

螺螄粉是柳州的第一小吃,柳州人早餐就開始吃螺螄粉,外地人一來這裡就找製作螺螄粉的名店,一定要嘗一嘗這聞著臭、吃著香的美食。

螺螄粉起源於20世紀7、80年代,有人說這起源於解放南路一家雜貨店,店員們每天上班要學習,等到課後已經9點,肚子很餓,於是就帶著些乾粉去隔壁的小攤子上去煮粉,而這個小攤主營炒螺絲,人們就用煮螺絲的湯水燙粉,這種偶然間的搭配讓所有人痴迷,後來店家慢慢改良,並且經過了廣泛的傳播,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吃的螺螄粉了。

今天的柳州人依舊當螺螄為一寶,不僅僅是做螺螄粉,還有很多做法:煮、炒、煲、烤等等。

中國“嘬螺”史,柳州人2萬年前就開吃,乾隆、慈禧是死忠粉

這就是小小的螺螄,在百姓們最為困難的時候,給了它們一絲生機。在高官皇帝們吃膩了山珍海味之時,也可以嘗一嘗這山中小鮮。無人不愛嘬螺螄,現在春天到來,這清明時節的美味還會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