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舊書,重讀

作為一個偽書迷,我總是喜歡給自己的一些身份認同上加上個“偽”。起初是為了表現的謙虛一些,細細想來,大抵是因為對自己不是太自信。作為一個偽書迷,從小學開始,不喜歡看電視,卻瘋狂迷戀故事書。90後可能都有過《課外讀物》這個泛黃的回憶。那幾本書我可能是翻來覆去看過幾十遍。稀稀拉拉的,開始買書,看書。中學時代,也保持著這個習慣。現在想來,那時候看書總是不得其中深意。

我習慣和品性的養成,可能是一本《牛虻》和《鋼鐵是怎樣的煉成的》,前者讓我學習到了堅持到底,後者則磨練了我看一本枯燥不解的書的耐心。稀稀拉拉,買書,看書,又過了幾千天。

在韓國的那段時間,一度懷疑自己患上了抑鬱症,也可能是其他什麼症。不愛說話,懷疑自己,是那種古怪的老太婆性格,生人熟人都無法接近。讀過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當然,和我稀稀拉拉買書看書的習慣一樣,十多年來保持著淺度閱讀,也可以約等於為一目十行。筆者留下的伏筆和一些需要反覆咀嚼思考的文字,我是在兩年後的今年發現的。由此倒推,初中時的雨果、魯迅和任何能能想得起的名家名作,一知半解可能算是個很高的評價。

這麼看來可能“偽”這個字是貼切的,但又不那麼具有概括性。

我開始反芻我看過的書,記錄過的文字。《遇見未知的自己》開始讀第三遍,做了摘要,深思了筆者的伏筆和留白。兩年間,我的心智有了很大的改變,變得不那麼古怪,開始可以和別人分享一些事情。這本書裡,我看到了另外的一些信息。就像是站在首爾街頭看首爾,和站在首爾塔上看首爾,獲得的心裡衝擊完全不同。“初聞不知曲中意”描寫的可能也是這樣一種心境。

書架經過一番重新放置後,舊書都被整整齊齊的碼放在了中間一層。抽出一本舊書,突然就在想,讀書是這樣,舊書重讀有新意,那麼故人呢?

�uL�\u0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