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在江苏省中部,有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这里就是古老盐城。

古老的盐城,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都源于名字中的这个“盐”字。秦始皇从黄土高原而来,横扫六合、统一华夏到过盐城,当时这座不起眼的滨海小城,能够吸引皇帝目光的,就是这座城市中洁白如雪、堆积如山的“海盐”。自此以后,海盐文化就奠定了盐城的文化底蕴,这座老城里产盐的沟渠,生产盐的水道、晒场,在这一片海盐滋润过的广袤土地上,构成了一条绵延二千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元和郡县志》中记载:“盐城县,本汉盐渎县,属监海郡。州长百六十里,在海中。州上有盐亭百二十三所,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通释二。纪胜引作「盐课四十五万石,今官中置盐监以收其利,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

盐城的历史缩影

打开中华版图,姓“盐”的城市,全国也就盐城这么一个,也只有这座城市,真正的被海盐文化浸泡了2100多年。与江浙沪一带的众多沿海城市相比,盐城绝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它被黄海狭长曲折的海岸线紧紧的拥抱在海湾一侧,咸湿的海风,当这座城市少了几分江南小城该有的秀丽美景。与山清水秀、温婉多情、土壤肥沃的其他江南小城相比,盐城的土壤因为“盐”而变得贫瘠,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以“苦涩”的盐为生,他们自强不息创造了海盐文化。所以人们想要了解盐城,势必要了解这座城市丰富的、独特的盐。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清人蒋兆奎白编写的《河东盐法备览》甚至记载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诞生了盐,盐城也因此而生:“运治一河东名区也,星体之所纪,疆域之所分,风尚之所沿悉详于前心之所载,第其闲虽务胫归人民萃处凡通商裕谋,因时制宜胥,于是徵治理焉传,所谓那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城因盐而设,盐即因城而统,此春秋特著苦城,元末始建凤城,迄今愈见规模之宏远也。”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周朝以前,盐城只是一片无人问津、临海辽阔的荒凉滩涂,人们将这里称之为“淮夷地”;到了战国后期,盐城归属楚国,这里开始以海盐之饶闻名天下;《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东楚有海盐之饶”。汉武帝时期在这里建县,这片还有土地有了它的第一个名字“盐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许多个世纪。直到东晋年间,盐渎才被改名为盐城,自此以后,盐城历经唐宋元明清上千年的时间,一直保留着这个古老而具有特色的名字。这是因为,“盐”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元朝时史料称盐城为:“两税盐税甲天下。”盐城在《元史》中也被称为“上”,由此可见盐城制盐之盛,城市之繁华。元朝中叶时期,盐城境内分布着13个盐场,可以产盐290万石,然而当时全国产业园区总量仅有380万石,光是盐城这一座城市每年所产出的海盐,就占据了全国产盐量的76%。这座盐城大地,生产着源源不断、车载斗量的海盐,朝廷用盐城的盐税,铸造了繁华的盛唐宫阙,为各代王朝雄踞中原,提供了重要财源。从盐城驶向长安、洛阳、金陵的运盐船队,不知又为当时的人们载去了多少财富。迄今为止,盐城仍然是我国海盐业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它历经千年创造财富的步伐从未停止。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盐城与《水浒传》

王道生所写《施耐庵墓志》:“公讳子安,字耐庵。......盖公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 五。......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英雄生乱世,则虽有清 河之识,亦不得不赍志以终,此其所以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堂而痛哭流涕者也。......因作墓志,以附施 氏之谱末焉。”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关于施耐庵的传说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而最令人信服的莫过于施耐庵在盐城完成了不朽巨作《水浒传》。

创造财富就是创造文化,几千年以来,海盐文化更是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何谓海盐文化呢?中国文学史上,施耐庵笔下的《水浒传》,就与海盐文化,还有这座城市有着密切联系。施耐庵不仅参加过,由盐城人张士诚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也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令后人反复阅读、爱不释手的奇书《水浒传》。公元1366年,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在苏州被朱元璋的大军所包围,这个时候的施耐庵已经辞去了张士诚军师一职,隐居在老家安心写书。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由于朱元璋的大军咄咄逼人,为了躲避战乱,施耐庵给他的好友顾逖写信,寻求一处可以避乱的好场所。曾担任过松江、嘉兴路同知的顾逖,早已经辞官返回兴化(盐城)老家,他便在信中告知施耐庵,四面环水,地处偏僻的兴华,自古以来就有“好避兵”一说。接到好友的信件后,施耐庵与妻子、兄弟、学生一路渡江北上,于烽烟战火中到达了兴化。顾逖见到好友来此,便特地为施耐庵在大丰县白驹镇,这个靠近黄海的地方,购买了房产、田产,此后施耐安一家人便安心在此定居,他也在这个地方完成了自己隐居写书的伟大志向。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当然,施耐庵的隐居生活也并非过得平淡无趣。在他隐居白驹镇的第二年,听闻施耐庵盛名的朱元璋,便遣派军师刘伯温请施耐庵出仕。刘伯温到施耐庵的书斋去拜访时,他正在与一只自己亲手扎的纸老虎,精神抖擞的拼打,此种举动惹得刘伯温开怀大笑。他率先说明来意,希望施耐庵看在自己的薄面上能够入朝为官,只是施耐庵早已经看清楚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他以自己年老多病婉言谢绝刘伯温好意。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此后,一直生活在这里的施耐庵,与当地的盐民、农夫结为好友。夏日冬闲之际,他时常在农地里与这些人闲聊,了解了不少盐城趣事,这些事情还被他写在了《水浒传》中。在他精心创作的这本书中,施耐庵还还以自己的居住地为原型,创造了这本小说中的景色,比如书中第120回,有一个名叫“蓼儿洼”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施耐庵村西的一处芦苇荡,这片芦苇荡里鱼虾、野鸭成群,芦苇荡中还有一处露出水面的土墩,这其实就是施耐庵笔下的“梁山水泊”原型。

海盐之城:以“盐”为名,是海盐文化的缩影,也塑造了《水浒传》


除此之外,海盐文化所用育的盐城人,也是施耐庵笔下水浒英雄传里面人物性格构造的原型,因为施耐庵曾告知过读者,这本书中的生活原型,其实就取材于“张士诚起义”。张世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盐城人,但是他并不是一位文化人,他只是一位在元朝统治者压迫和剥削下饱受苦难的盐工。从小生于盐城,长于盐城的张士诚,最终带领着农民起义军,掀开了一场推翻元朝统治者的农民起义。他的这一场壮举,体现了盐城人世世代代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沉淀在苦难盐民骨子中的英雄气概。如果没有盐城这座城市,或许就不会有施耐庵笔下以张士诚为原型的水浒人物;如果没有几千年的海盐文化,也不会造就盐城这群英雄儿女,这才是盐城历史中波澜壮阔的魅力所在。


《论海盐文化在重塑新盐城形象中的地位》

《水浒传》

《走进盐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