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蘭州紅泥溝,流水潺潺的山溝,夏天為何沒有蛤蟆?

電線杆一根接著一根豎了起來,水泥路一碼接著一碼排了過來,接著水泥叢林遍地開花,田園風光、市井風情從此成為絕唱,這似乎就是紅泥溝變遷的寫照。

從下五泉廣場沿著臺階而上,過天橋下臺階就是五泉路,向東走上一站多,便是紅泥溝的入口了。這是一個被人們遺忘了的地方,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普通的山溝內,曾是許多老蘭州人記憶深處的美好家園。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紅泥溝是五泉山東側的一個山溝,因背靠皋蘭山,山崖為紅色巖、土而得名。紅泥溝中有幾眼泉水,泉以溝而得名——紅泥泉。紅泥泉泉水色白而清洌,水量最大時每秒流量達0.37升。

在西北內陸,一條山溝中有一眼泉水,那就會誕生出一段段令人心醉的人文故事。於是,水就有了靈氣,山也有了生命,一方水土一方人,也就有了代代相傳的故事。我們能想象出紅泥溝內,泉水沿著長長的山溝汩汩流淌,溝邊上垂柳輕搖,田地裡農夫荷鋤忙碌的情形。

據說紅泥泉澆灌出的瓜果蔬菜,口味和其他地方的截然不同,尤其是用泉水澆灌出的水煙質量最佳,人們專門為這種水煙製作了“紅泥溝”商標。在紅泥溝中聽不見蛤蟆叫,也看不到蛤蟆,據說是當年寶誌和尚在這裡修行的緣故……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紅泥溝這個普通的山溝內究竟流傳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本土歷史文化研究者張智為我們講述了紅泥溝的故事。

山腰殘洞 高僧的修身之地

紅泥溝是五泉山東側的一個小山溝,溝口是兩個山嘴形成的小豁口,裡面三面環山,溝中流水潺潺,可算是蘭州城郊的一個風水寶地。以前,紅泥溝山谷幽深,環境優美,夏夜寂靜無聲,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如今紅泥溝有些破敗了,既沒有解放前紅泥溝的人文氣韻,也沒有現代都市的時尚氣息。給人的感覺就是城市邊緣被遺忘的社區。前一段時間,有新聞說這裡要改造成一個生態社區,我想這應該是紅泥溝的一個出路吧。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說起紅泥溝就不能不說寶誌和尚。據說,這裡曾是寶誌和尚修行的場所,至今紅泥溝內還保存著寶誌和尚當年修行的山洞。寶誌和尚(名寶誌,亦作保志,是南北朝時期齊梁間的名僧,梁武帝等視其為菩薩化身。)是蘭州人,俗姓朱。傳說他曾被梁武帝拜為國師,後來為避免殺身之禍就逃回了老家。

民間傳說是這樣的:梁武帝非常器重寶誌和尚,經常向他請教各種問題。一來二去,寶誌的名氣就很大了,可名氣大了未必是好事。一天,梁武帝問他,“朕是什麼轉世的?”寶誌回答說,陛下是西方佛祖下凡的。後來梁武帝又問,皇后是什麼轉世的。這個問題自然不好回答,寶誌再三迴避,但經不住皇帝的苦苦追問,他只好實話實說,皇后是蚯蚓轉世的。皇帝自然不滿意。寶誌說,皇后的腰上有兩層肉,可以為證。晚上,皇帝親自去檢查,果然如寶誌所言。這樣一來,皇帝對皇后就有了看法,漸漸地疏遠了皇后。時間久了,皇后也看出了問題,就想了一個辦法逼問梁武帝。梁武帝經不住皇后的逼問,只好實話實說。皇后知道遭冷落的原因後,對寶誌大為不滿,就想方設法要除掉他。一天,皇后命宮中的御廚蒸了四個狗肉包子,讓梁武帝請寶誌來赴宴,在筵席上寶誌察覺出包子中有問題,但聖命難違,只好將這四個包子吃了。出宮後,他就吐出了四個包子。為躲避災禍,他輾轉回到了家鄉,在紅泥溝苦苦修行,終成正果。也有一種說法是,寶誌前50年在蘭州修道,後來到了江南又修佛,因而他融匯了佛道兩家。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如今在紅泥溝東側的半山腰還有寶誌和尚修行時留下的山洞。據說這個山洞中洞中套洞,要上到半山腰的大洞,必須從溝底的一個小洞進去,然後沿著一個隧洞才能上到大洞中,安全性非常好。

一聲令下 蛤蟆就搬家了

寶誌在溝中修行時,一天深夜外出歸來,忽然腳下踩了一個軟乎乎的東西,他以為踩到了一個癩蛤蟆,心想這下不好了,殺生了。回到洞內,他就坐下來誦經懺悔。

說來也怪,他誦經時紅泥溝中的蛤蟆也“呱呱”地叫個不停,直到天亮時蛤蟆叫聲才漸漸停息。這時,他到踩死蛤蟆的地方一看,原來是一個爛茄子。寶誌非常生氣,一聲令下,溝裡蛤蟆不許再出聲。從此後,紅泥溝中就再也聽不見蛤蟆叫了。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也有人說,寶誌施法讓蛤蟆搬家了。故事是這樣的,紅泥溝泉水充沛,在溝裡形成了一個個的小池塘。每年夏秋時節,池塘中到處都是蛙叫聲。一天,寶誌正在半山腰的洞中靜坐練功,誰知山溝中的蛤蟆呱呱叫個不停,寶誌說,“蛤蟆蛤蟆莫呱呱,請到溝外去安家”。從那時,蛤蟆便搬到了溝外面。至今,在紅泥溝仍然看不到蛤蟆的蹤影。其實,紅泥溝內沒有蛤蟆的原因是,這裡靠近山根氣溫比較低,不適合蛤蟆生活。

原先溝裡僅僅有一座誌公祠,後來井兒街拆遷時,又把金花廟遷到了這裡。這幾年,人們又擴建為誌公道觀,修了好幾座大殿,一層比一層高,站在最高處就能將市區的風景一覽無餘。

“紅泥溝” 水煙全省最佳

水煙是蘭州的特產。據說,水煙本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孟節贈送的雲香草,含在嘴裡可以避免瘴氣侵襲。後來諸葛亮北伐時,將雲香草傳入了蘭州,所以,蘭州水煙行把諸葛亮視為始祖。這僅僅是個傳說而已。目前,關於蘭州水煙種植的最早記載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當時,蘭州五泉山下水煙田已經成片了。可見,蘭州水煙的種植年代比較晚,和諸葛亮的關係不大。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解放前,全省最好的水煙產地在蘭州,蘭州的水煙哪裡最好呢?答案只有一個,紅泥溝的水煙是蘭州最好的。紅泥溝邊種植的水煙,由於是用礦物質水澆灌的,故而醇厚綿長,獨具特色。

解放前,一些水煙坊還以“紅泥溝”為蘭州水煙的商標。其時,紅泥溝的水煙曾遠銷到東北三省和內蒙古一帶。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以及華北、內蒙古東部相繼淪陷,紅泥溝水煙遭受了滅頂之災。曾經風光了數百年的紅泥溝水煙也逐漸沉寂了下來。抗戰爆發後,大批流亡人士來到蘭州,城區人口逐漸增多,近郊的紅泥溝也逐漸被開發了,紅泥溝水煙逐漸消失了。

文人心靈的棲息地

解放前,蘭州城內人口比現在少得多,紅泥溝一帶的人煙更少了。那時,紅泥溝的生態環境相當不錯,溝裡古樹參天,遍佈榆樹、柳樹、椿樹,是夏季乘涼休閒的好地方。

紅泥溝的泉水是南稍門、小溝頭、閔家橋及五泉山下一帶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傳說用紅泥泉的水烹出的茶,味甘氣香,異常好喝。其實是紅泥泉含的礦物質比較高的緣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礦泉水。直到現在,紅泥溝的泉水依然受到人們的追捧,每逢雙休日或者其他的節日,還能看到前來提水的人們。取紅泥泉的水,還有個講究,必須取谷口“惠泉”的水,這個泉的水質最好,最適宜烹茶,其他的幾眼泉水有點鹹,烹茶的味道就差了許多,但也完全可以食用。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泉水從山邊一直向外流淌,在溝口彙集成了小溪。附近的居民從小溪中引水灌溉。紅泥溝特產最出名的是水煙、大棗,但在一些老蘭州人的記憶中,紅泥溝最好吃的則是蘿蔔。每年四五月份,紅泥溝的花纓蘿蔔就上市了。這種蘿蔔的吃法有個講究,用刀劈成四瓣後,撒上點鹽,澆上些醋,然後端一大碗麵條,坐在石頭上,慢慢地品味。這似乎是許多人童年時的一幕。

曾經主講過五泉書院的秦維嶽,專門寫過一首《紅泥泉》,給我們完美地展現了紅泥溝的風情。“蘭郡多泉水,茲泉味莫加。調羹宜作醢,消暑可烹茶。谷口鳥無數,巖前人幾家。我將買閒地,夾路種桃花。”在詩人的筆下,紅泥溝是最適合隱士居住的地方,由此可見紅泥溝的田園風光也盛極一時,遠近聞名。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明代隴上著名學者段堅晚年在五泉山東園南村別墅講學,死後,就葬在五泉山東龍口與紅泥溝之間的塔子坪。清末至民國,蘭州有二十多處私家花園,在紅泥溝口人們曾修建鴻泥園、觀月樓等花園。這些花園利用山泉、梨園形成了獨特的風情。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著名共產黨人宣俠父在蘭州活動時,還曾到紅泥溝遊玩,留下一張非常珍貴的照片。

誰也想不到這個默默無聞的山溝,也曾有如此讓人心醉的一幕。這似乎印證了一句話:“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發現。”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蘭州  “紅泥溝”,甘肅水煙最佳產地!如今還能見到水煙嗎?



你的關注轉發是最大的支持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您的讚賞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